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

出版社:叶碧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07出版)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308060523
作者:叶碧
页数:343页

章节摘录

当今社会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信息化阶段,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植于人类实践的审美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如果僵化地对待审美活动,就无法把握它的本质。用动态的、系统的观念来认识当代社会的审美本质,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当今审美领域所发生的变化是深层的还是表层的?如果是表层的,那么它对深层会产生什么影响?从总体上看,笔者倾向于把目前审美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视作表层变化。因为审美和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证明人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的根据。人依然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既有生理需要又有心理需要、既追求物质丰富又追求精神升华的本性没有改变,追求身心协调、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理想也没有改变。所以,眼前所发生的变化是表层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很可能是暂时的,就像波浪起伏的运动状态,现在处在远离中轴线的某个点上,但中轴线并未断开。这也就是说,尽管审美现象变化多端,但审美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现象本身,而在于我们认识现象的观念和方法。人正是因为了有理性认识,才超越了感觉对人的束缚,通过不断地回顾和反思自身经历,探索规律,活跃思维,指导当下的认识。如果人类没有积累起对审美性的认识,那就无法把某些文化现象称之为“审美文化”。如果认为非审美、反审美、丑等现象也都可以当作美或审美现象,这在逻辑上显然是讲不通的。审美研究可以研究非审美现象,研究反审美现象,研究丑,但这跟把非审美、反审美、丑当作美或审美现象是两回事。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根据前人对审美性的研究和自己的理解,把审美性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审美对象的感受性、审美态度的超功利性、审美价值的精神性和审美创造的自由性。

前言

事物发展所带来的新状态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思考和研究。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大学办学规模、职能结构、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等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种状况不仅吸引了民众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思考与探索,大学文化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一自大学诞生以来,它的变革就不曾停止过,这在大学职能的演变上有着集中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它的产生与基督教教会办修道院学校、城市与工商业的发展、行会的兴起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行会组织的成熟与大学产生的关系更为密切,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原意即是行会。当时,随着城市的兴起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了许多行业公会组织。为了学习知识技艺,人们纷纷投奔那些知识渊博的人,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在一起。在当时情况下,“一个人住在外国是要自己承担风险的。他没有对其冒险进入的国家提出任何要求的权利,而他最能保障安全的机会,则是与在该国的同胞联合起来”①。拉丁文“universitas”就是指这样的学者或学生行会。

书籍目录

导言1 大学文化中的审美文化1.1 文化与大学文化1.2 审美文化与审美性1.3 大学文化中的审美文化2 大学审美文化的人文价值2.1 大学审美文化人文价值的内在根据2.2 大学审美文化人文价值的实现途径3 大学审美文化的理论创新3.1 大学审美文化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3.2 大学审美文化理论创新的条件3.3 大学审美文化理论创新的目标4 大学审美文化的实践探索4.1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分析4.2 确立大学审美文化建设目标的依据4.3 大学审美文化建设目标的内涵分析4.4 大学审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4.5 大学审美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5 大学审美文化的教育5.1 大学审美文化教育的独特功能5.2 大学审美文化教育的实践方式5.3 大学审美文化教育的评价结语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以“审美是人类最具人文价值的生存方式”、“美是生成的”、“审美具有中介性和终极目标导向性”为理论基础,分析大学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文价值、理论创新、建设实践和审美教育等问题,探索它在提升大学精神、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中的原理、途径和方法。

图书封面


 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