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热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108020987
作者:[法] 列维-斯特劳斯
页数:575页

作者简介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 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忧郁的热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0条)

  •     列维这本书要慢慢看,不急。看着看着就看出一点意思来了,其实人都是一样。比如北方看南方人吃蚕蛹就觉得想吐,北方吃炸知了南方人看了也觉得惴惴,心说:“这东西能吃吗?”吃的人吃了,也相安无事。但土著人对待有文化人的态度,我觉得值得现代人学习。列维在丛林里遇到一个土著部落的头领,本来头领当得好好的,结果让学文化给弄毁了。这个首领一看列维平时吃得好穿得好,包里有各种礼物,原始部落的人喜欢的珠子更是不计其数。另外他还有酒。酒对大多数民族都有用。有些自制力差的民族有了超前的自知之明,干脆就把它列在厉禁之列。你可以想见这东西对一个土著部落首领的吸引力有多大。他觉得列维只所以过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会看书会写字,于是他也跟着学样子。拿着有字的纸指指点点,似乎正在于列维探讨一点什么东西。然后装出听懂他的话的样子,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列维让他弄糊涂了,但最后他有一点明白了。心说这土著也不简单呀,他在用这种行为表明,我是唯一能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所以我有资格当你们的头人。跟现在上海的洋人买办差不多。当然有商业上的买办,也有文化上的买办,这些人做文章发言总喜欢弄捎带几句“洋经滨”外语。你不懂,他懂啊。他懂不懂只有天知道了。因为他认得洋人的字,凭这点就比你有优越性。就凭这个就当你的头人,服不服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土著比咱们现代人也不傻到那里,甚至还聪明一些,我们现代有些人还让许多狗屁专家唬得五迷三道的呢。比如听股评家的赔得精光,听职业经理人倒闭了工厂,听理财专家的话,理得家无分文。许多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专家,在家里老婆根本不让他炒股,一炒就赔。在经济市场的实际运作中,他还比不上一个老娘们。可能是文明社会呆久了,现代人的灵机蒙尘了,有时还喜欢死咬着专家不放。但在热带丛林中这一套可不通了,土著们一看这家伙在那里装B。也不带队找野蜂蜜了,也不操心宿营地了。头人当得不象个头人的样子,他们就用脚投了票。纷纷离他远去了,这个头人实际上被他的部落遗弃了。一个人在森林里是很难生存的,等到列维再看到他时。他已经混得离死不远了。所以人只关心一些具体的小事,能让你少犯多少错误。土著居民只担心今晚的宿处,明天早晨有没有木薯。这个头人尽跟他们玩虚的,到最后当然玩不下去了。不象现在许多狗屁专家扯他娘的臊以后转过身就有进账。于是一年以后当列维再次见到这位有“文化”的头人之后,这家伙离死也不远了。他再也不装了,因为他没有装的力气了。所以我看这本书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最起码我在精神上头顶羽毛,脸上画满奇异的图案跟个部落土著差不多,碰到第一个装B的人我就背起妻儿老小涉水而去,让他一个人在那里装吧。
  •     下面所引的故事,笔法虽奇怪但不失某种富丽的性质,是从亚马孙地区的一份报纸上面录下来的,那份报纸名叫A Pena Evangelica,时间是1938年。在1920年,橡胶价格下跌,雷穆多•培雷拉•巴西上校抛弃谢林葛,这在此地圣托美河西岸,仍然大致未受影响,光阴似箭。自从我离开巴西上校的庄园以后,关于那里丰饶的森林的记忆一直深深印刻在我少年时代的灵魂上面。后来我已渐渐从橡胶价格猛跌所带来的漠不关心里面恢复过来,变得世故,渐渐习惯贝托雷提亚埃塞勒沙,在这时候我却突然想起在圣托美河常常看到的卡斯当埃斯。有一天,我去找以前的老板巴西上校,他住在贝兰姆多巴拉的大旅馆里面。仍然可以看出他还是相当富有。我向他请求允许我去“他的”樱桃果园工作。他大方地答应,授权我自己去做。他开口说:“那些庄园均已被弃;那地方太远,只有逃不开的人才会还留在那里。我不晓得他们如何过日子,这个问题我也不感兴趣。你可以去。”我设法弄了一点钱,要求公司给我aviacao(这是指先提供东西给借贷者使用的专有名词),那时公司包括J. Adonias、Adelino G. Bastos和Gocalves Pereira合伙公司等。我买了一张亚马孙河运公司的汽船船票出发前往塔帕久兹。在伊塔伊土巴,我和帕尔玛及门东卡会合。我们三个人都各带50个人同行。我们共同努力,结果成功了。不久我们抵达圣托美河河口。我们发现到的是一个令人哀伤的、被放弃了的小区:迷糊的老人、半裸的妇女和四肢僵硬满面惊恐的小孩。把住处建好,东西都准备妥当以后,我召集我带去的人,再加上这个家庭的成员,我向他们说:“我给你们每一个人一套东西,子弹、盐和面粉。”在我的小茅屋里面没有钟也没有日历;我们在可以看清我们粗硬的双手形状时开工,一直做到上帝把黑夜带给我们为止。不同意的人将没有东西吃,他们只能吃棕榈果做的粥和阿拿贾盐(anaja棕榈树的树芽黄过以后会有一些苦苦的咸咸的残渣)。我们的食物可以维持60天,我们不得不善加利用,这段宝贵的光阴一刻都浪费不得。我的合伙人也照我的榜样做,60天以后,我们收获了1420桶(每桶大约有130公斤)的栗果。把栗果装在独木舟上面,我们沿河而下,到达伊塔伊土巴。我和帕尔玛及其他人留在那里等机动船山铁尔莫号,我们一等等了两个礼拜。后来我们终于到达皮门塔尔港,便把栗果与其它的东西装到“色塔内久”上面,在内蓝姆把栗果以47块巴西银币一公斤的价格(合2.3美金)出售。不幸的是,有四个人在旅途中死亡。我们再也没有回去过那个地方。然而目前价格涨到220块巴西银币一公斤,这是1936-1937年那一季的最高价格,收获栗果的确是利润优厚的。栗果坚实可靠,万无一失,不像地里面的钻石永远无法捉摸,无法预测。我的库亚巴的朋友们,那就是如何在马托格罗索邦靠“帕拉栗子树”谋生的办法。-----------------------------------------------------以上摘自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通过学校拉美研究图书馆我查到了1938年A Pena Evangelica合集,这是一份天主教气息浓郁的出版物,1938年的所有报纸并没有列维-斯特劳斯宣称的这篇报道。我对此毫不惊讶,我早就猜测报道实为列维-斯特劳斯杜撰,因为他说谎成性,而且如此瑰丽大胆的行文与其书第十七章和第二十四章的游记部分惊人相似。关于这点我与一位颇有前途的青年人类学学者讨论过,他告诉我两年前一篇观点相似的论文在大名鼎鼎的《当代人类学》期刊上发表。博尔赫斯在自己小说半真半假的注释中透露了一些独特的阅读兴趣,譬如菲利普•戈斯的《海盗史》和赫伯特•阿斯伯里的《纽约的黑帮》。但我认为博尔赫斯故意隐瞒了列维-斯特劳斯的文风对他的巨大影响,因为抄袭情节尚能称为改写或致敬,而抄袭风格只能使人感到羞耻。这两人——一位伟大的图书馆管理员和一位全能的人类学家——大概在三十年代美洲大陆的某地亲切交谈过,博尔赫斯称自己1938年的圣诞夜脑部重创差点死于败血症,以养病为借口之后四个月无人知晓其行踪。1939年夏季西尔维娜•奥坎波再次见到博尔赫斯时,发现他患了巴西印第安人特有的皮肤病,手臂上布满淡紫色的斑点,这或许是博尔赫斯去巴西野蛮人部落探望列维-斯特劳斯的唯一证据。与巴西印第安部落生活的五年中,列维-斯特劳斯常常只能吃老鼠和蟾蜍,还有一些闻所未闻的异教美味:蜂蜜烤蜂鸟、大便桂皮糖树胶、印第安处女唾沫烧包谷茶等等。而他却活满一百岁而死,比任何虔诚谨慎的智者都长寿,这无疑是因为他曾受过印第安土著巫师的祝福与引荐,从而与九名互有姻亲关系的树神成为挚友。这些树神能使树木向各个方向生长,还能在河道中央长满藤类植物。树神们喜欢摘下硕大的巴西坚果玩球类游戏(这些果子从三十多米的树顶掉落足以砸死人),以此占卜他们早已知晓的未来。值得一提的是,列维-斯特劳斯所到达的热带雨林还处于历史的蒙昧时期,在那里一切生物间的分界很模糊。一种巴西常见的木讷而美味的狗鸟被当地人称作“苔藓”,而热带沙漠随处都是的风滚草与蜘蛛归作一类。某次与诸位树神喝冬青叶制的马黛茶时,列维-斯特劳斯将自己比作奥古斯都大帝的知己、诗人气质的探险家西拿:“我告诉我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类的心灵,甚至连柏拉图的都包括在内,能够想象世界上所有花卉和叶子的无限多样性,而我就是要知道这一点;我将要收集恐惧、寒冷、饥饿和疲惫所引起的感觉,那些感觉是你们这些居住于库藏丰足的谷仓旁精致舒服的房屋里的人连想都无法想象得到的。”听罢这段话,树神将列维-斯特劳斯封为半神,使他能随心所欲控制自己的寿命,这就是他长寿的秘诀。列维-斯特劳斯的妻子狄娜没有那么幸运,她在森林深处解手时不巧撞见树神与印第安土著女子的交媾。狄娜偷窥到的树神的情人乳房很高,几乎在腋下,肚皮突出,手腕和脚踝细致美丽,这幅蒙昧天真的伊甸园图景让狄娜深感不安,她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眼疾,而列维-斯特劳斯为了维系与树神的友谊不得不与之离婚。
  •     列维斯特劳斯并非天生的人类学家。年轻时候选择念哲学也只不过为了参加法国中学教师资格鉴定的考试,“选择哲学并不是因为我真正喜欢念哲学”。 后来他转向念法律,却最终因为“人类学研究的文明和我自己特殊的思考方式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类似” 而转投人类学。读《一个人类学家的成长》这一节,我甚至怀疑,列老是否最初就觉察了人类学的处境而却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冲突的无解处境而被吸引,不然他不会说“人类学占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人类学家自己是人类的一份子,可是他想从一个非常高远的观点去研究和评断人类,那个观点必须高远到他可以忽视一个个别社会、个别文明的特殊情境的程度。由于曾经经历过如此全面性、如此突然的环境改变,使他染上一种长久不愈的无根性:最后,他没办法在任何地方觉得适得其所,置身家乡,他在心理上已成为残废。”那些认为列老“没做过田野,没有发言权”的评论简单而浅显,在《忧郁的热带》中,在列老的“穿行”之旅中,已经包含对人类学学科、对田野工作、对人类文明最根本问题的思索。年轻的列维斯特劳斯读到罗维的《原始社会》时非常兴奋,就此接触到人类学。但真正开启他人类学之旅的还是这趟南美洲之旅。1935年-1939年他生活在巴西,1941年又前往美国纽约,从法国外省的马丁尼克出发,先到达了波多黎各,在那里因为书箱中的一些手稿而被FBI进行审查因而滞留数月。在那个敏感的年代,人类学笔记大概读起来会被认为是机要秘闻,而这一事件本身是有意思的,人类学家在田野地的记录“无害”“中立”的当地信息却被当代社会警惕地认为“潜在有害”。我相信这一事件或许与列维斯特劳斯在1955年出版的这本《忧郁的热带》中对人类学的处境进行反思不无关联。之后的战时岁月他在纽约度过,因此多少受到英美人类学的影响。1948年列维斯特劳斯回到法国。之后他写作了《亲属制度的基本机构》而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并在法国学术界风生水起,但直至1955年出版了这本《忧郁的热带》之后,他才算跳出沉闷的学术界在法国公共知识份子中名声大噪。甚至一度有文学基金会颁授文学奖给此书。我很好奇这个文学奖的颁发的消息,对列老说,是褒奖还是讽刺。或者是两者兼有的复杂滋味。因为《忧郁的热带》的处境恰恰也是自列老至今日的当地人类学处境的映照。我们看《忧郁的热带》成书前后实际上是经历过几次对于列老来说的大的穿行的。无论是地理上的“穿行”,从欧洲大陆向新世界的巴西,再向新世界的另一极的纽约,最后回到欧洲大陆,还是人类学学术传统上的“穿行”,在美国求职访学数年,列老对此作出的声称却是“我在这里所称赞的不是一个知识传统,而是一种历史情境。” 这些“穿行”所激发的思考在本书中都有集中的展现。所以有评论说它是零散见闻串联的游记,也有评论说它超越人类学学科的刻板而展现出某种浪漫和诗意,而这种诗意被认为在后来列老的《结构人类学》、《神话学》的结构主义分析逻辑里已经销声匿迹。我想可能首先要理解列老成此书之前的穿行轨迹,才能理解这种诗意背后对于人类学处境和人类文明的思考,而基于这些思考进而才诞生后来结构主义和神话学的有关“人类深层智力结构”的追寻。传统上认为《忧郁的热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阅读,第一部分是一至三章,交代了作者离开欧洲,访问新世界以及热带雨林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对南美洲的“所居”进行了地理学意义上的分析并再一次将目光穿行到了南亚,最终又落回于傲慢的欧洲,在这样比较视野的穿行中,列老试图作出“不偏爱某个社会”的结论。 第三部分是五至八章,分别对卡都为欧族、波洛洛族、南比克瓦拉族以及吐比卡瓦西普族进行描述和分析。第四部分是最后一章,涉及了人类学的属性和目的,佛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在宇宙中人类所处的位置,人与他者关系等根本问题。如果仔细阅读此书,每个部分中的每个章节,每个章节中的每个小节都有启发人之处。比如在探讨印第安人的“筛”是用竹子做成的格子花样的手工艺品,四周围上竹条,这种火扇是印第安人传统手工艺品。作者说,“火扇颇值得研究。” 编制火扇的不同是依据不同的编织法与不同的棕榈叶结合起来,“每一把火扇就是代表队同样一个技术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我便自然而然联想到物质研究中的技术问题。进而想到要是以后我写论文,可以从列老这引用这段做一个比较研究。再比如,列老在描述圣保罗的城乡的时候,对现代城镇的研究提出了“要像植物学家研究植物那样,从其名称、外观与结构”入手,我便自然联想到若是做城市研究,列老的见解便能拿来引述。再比如,在探讨卡都卫欧族时,列维斯特劳斯注意到“女用泥土或蜡或干燥的包谷皮做小玩偶给孩子玩,有时是人的形状,有时是动物的形状” ,如果那些收藏于巴黎“人类学博物馆”的木偶是有宗教意义的,那么把木偶给小孩玩看那做是宗教衰败的象征会不会过于浮面呢?进一步,列老认为,把木偶拿给小孩玩,是在处理神圣与俗世之间的关系上面,这两者的对比,“既没有有时候人们所断言的那么绝对,也没有那么持续不断。”这使我联想到前天和安溪来的客人探讨我们所写的报告,他认为我们对清水祖师庙宇中从茶亭到觉亭转变有过度阐释,那个亭子作为圣俗二分的节点,很牵强。这启发我思考是不是在理解这个亭子的时候将圣俗二分看得过于绝对化连续化,而没有注意到从茶亭到觉亭转变背后的社会历史情境呢。更让我恍然当地人经验与人类学家过度阐释之间的文化距离。其他对南亚、伊斯兰文明的精彩阐发就在此不赘述了。因为重点是,在穿行中所收获的知识越丰富越生动,我们越是从这丰富生动中收获一种自以为是的满足感和虚荣感,结局就越是无望。这是列老在最后一部分给予读者的最沉重一击。列老带着我们从法国省外马丁尼克起航的船只穿行了一大圈,最后却是一个无望的结局。停留在肯波诺菲,田野工作本身已经负担沉重,“人类学家放弃自己的环境,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方式,话费相当大笔的金钱和可观的经历,危害到自己的健康,难道就是为了是自己能够被这就要绝种的人物所接受吗?”(P466)继而,自问“人类学研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接下来,他分别在卢梭、伊斯兰教及佛教那里寻求答案。结论竟然是“一切都是徒劳的,真理早就被发现,只有佛教是对的,一切生物和事物都没有意义。”让我在读到最后的时候,生成一种彻底的悲观。可是这种悲观,倒不像梁永佳师兄在他的书评里结尾所写的“列维斯特劳斯。。。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人类学界的尤利西斯,在寂寞的海洋上向西远去。”那样诗意而浪漫。这种悲观首先使我想起八月份,询问我的导师为什么那么喜欢使用“大概”“或许”那样模糊的概念,做学问不就是要提出“准确”的旗帜鲜明的观点吗?现在方知这“大概”、“或许”背后的对学问的谦卑,对他者(无论是其他个体还是其他文明)的谦卑。这种谦卑恰不是带有阶层层级性质的严肃的刻板的谦卑,而是带有彻悟之后的某些轻松、随性乃至幽默。进一步地,这种悲观也突然使我大概试图去理解了列老如此行书《忧郁的热带》的原因,“结束旅行”为什么成为了本书的开头呢?这或许恰恰是是一种寓意。如果这种无意义性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被释迦摩尼洞察,那么人类这二千五百年就没有意义了吗。读至此处的绝望恰使得我们重新回复到书本的开头,书的形式之中蕴含了意义,如果我没有过渡阐释的话,重新激发我们重新阅读,重新穿行世界,穿行文明的好奇心。这种往复循环的生成(此处我慎用“轮回”,因为对佛教知识不甚了解)实际上或许就是列老想要对书末的绝望作出的回应:人类文明确实存在过,就像此书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眼前一样存在过,文明的意义穿行之旅确实发生过,就像列老的1935年的巴西南美洲之行确实起航过,就像此刻的我能够从列老的穿行之旅中获得零星的对应于我的生命历程的小小启发。对无意义彻察之后的绝望和悲观进而生成的对人类学的投入,对一个人与一只猫的短暂相互凝视的投入,这大概应该成为理解列老后期神话学和结构主义思想的起点。而八十年代写文化那一批人也大概有过类似的精神危机,只不过贝特森或格尔茨等滑向的是不同的救赎之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细腻,大胆,任何层面上都足够丰富,有意思又富有启发性,对我来说信息量颇大,需要边读边做笔记,不止读一遍的书。
  •     每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的, 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 生活。他仍然不停的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的那个世界里去。
  •     花了好几天读完了这本著作,尤其喜欢列维斯特劳斯深沉的笔调与对于人类学浓郁的思考部分。
  •     明天去驾校再看一遍:)
  •     翻译拖累了作品的价值 已经影响到信息摄取 建议另寻高人由法文本重新译出 即便这样 落后古老文明的切身体验还是很吸引人 凝聚了作者异常强大的体力、脑力和精神力量 最后一节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反思四两千斤
  •     书中反思的视角不错
  •     潜藏的好书,其中隐藏的真实的疲惫使阅读带有沉重的体验,最初在图书馆找涂尔干的书时无意中被标题吸引的。可以搭配观看的是《冰山的阴影》。
  •     完全想给十颗星!!!!!
  •     高二的时候第一次读,对我格局影响极大的书。
  •     深刻而有趣是多么难得的品性
  •     终于啃完了。太多值得记忆和深思的内容!
  •     看完全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我们要如何去找回人和自然的关系。祖师爷在书里一直在说很怀念印第安人的美洲时代,因为那个时候人类还和他所占住的世界成正比。在那个世界里,人和周围发生着确切的关系,美妙、真实。可能也因为最近在看老马的手稿,感觉很能被带到语境里去,想立马投奔自然。《一小杯朗姆酒》这一章值得反复读。
  •     恩译本晦涩难懂。但依然掩盖不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高大上气质。感谢水木丁的推荐。❤❤
  •     “或许书写文字本身不足以巩固知识,但书写文字可能是强化政治统治所不可或缺。”
  •     蜉蝣如鲸
  •     将各种无能为力写到美得令人发指。
  •     写得很好 探险经历中穿插着对自身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反思 尤其喜欢最后对人类学和宗教的思考 但是不知道怎么打分了 翻译太糟糕 很多地方的处理都极其敷衍 还是要好好学外语啊
  •     某种程度的影响人生观。
  •     也算是我阅读个人阅读史上的里程碑了,耐着性子持续读了两个礼拜,仍然咀嚼不透本书里长短句子,这些值得精读的句子每个都可以铺展开来领悟透彻写成篇篇文章。阅读过程几乎如在密林里行走一样缓慢让我感同身受,不知这是作者的有意为知?从看似松散却充满哲思的维度呈现人类宿命的混沌不明到澄明通澈再到反嚼宇宙洪荒的命题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曲折反复的。另一方面上个世纪西方人类学就已经走到这个层面着实令人惊讶,尤其是欧洲对伊斯兰的态度前瞻性总结反思,直指其本质问题。欧洲文化入侵给不同文明带来进步是有的,但同时带来的无法修复的破坏性,不说如何弥补吧,该如何善后呢?人类又该怎么去拾掇自己文明中曾遭到自己丢弃的东西?
  •     在地铁上历时两个月看掉的书。最后一章现在的我并无法完全消化。
  •     高级心灵
  •     終於讀完長達575頁的田野調查開山之作《憂鬱的熱帶》,其中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兼具文學性和哲學性。雖然處處充滿人類學和現象學的思考,但李維·史陀對原始森林、大海和山川的描述都極具詩意。李維·史陀說旅行改變的不僅是地理上的坐標,也改變了(社会)時間的經緯。他從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社會走進巴西大陸深處,對不同的原始部落進行長達五年的田野觀察,從家庭結構、社會結構到性別關係、宗教、偶像崇拜、殖民主義、靈肉的二元對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跨越了社會學和哲學的很多層面。這些原始部落作為一種“他者”,讓李維·史陀反思了他去觀察這一社會時所帶的、先驗的、所謂“西方文明”的框架。不能完全讀懂這本書裡很多思辨和涉及結構主義的部分,但依然佩服得五體投地。
  •     这是我有生以来读过的最好的书,真想把最后四章一个字一个字抄写下来,宛如神迹般的存在,回答了我至今不解的几乎所有问题。它仿佛从本源上取消了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活着的人赖以存在的意义,却又无比清晰地指明了一个生命真确的值得追索的价值。
  •     布劳岱与他同时期在圣保罗大学,也写过一些关于巴西的文章。
  •     一本很像游记的人类学著作或一本很像人类学著作的游记。卡都卫欧:女性的身体彩绘图案充满对称和对立,无意识地表达着对某种所渴望却不得实现的社会制度的幻梦;波洛洛:复杂化且多维化的社会结构,用新的神话掩盖旧有矛盾,却未找到根本解决方式。互婚半族为制度核心,社会宇宙和物质宇宙的分离为精神核心。南比克瓦拉:作者认为,既然在最原始和简单的部落中,酋长身份得自于部落全体的同意,那么契约与同意即是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不过相比处理人类学材料的思路,本书真正的亮点在于不断刷新苦逼指数的冒险经历以及对于人类学意义的反思。
  •     跌跌撞撞读完了。好书,跟《天真的人类学家》比起来,这本热带奇幻冒险对人类学,哲学,宗教都有很深刻的剖析。可惜我看不懂。【翻译】一般是为一本自己读不懂的书背锅的借口。致敬,人类学家依然是最了不起的旅行家和探险者。
  •     好看得让人简直要站起来鼓掌。
  •     看看
  •     挺让人反思的,社会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     周游世界,在现代社会和原始部落间游走,思考文明的真相。
  •     书中涉及大量的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结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还时时刻刻谈及人类历史上的大牛们,没有知识储备加之令人失望的翻译让阅读变成一种煎熬,和作者一样,我也在盼望这长长的旅途何时结束。
  •     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今年第二本书。
  •     以为是人类学家的笔记,结果是一本非常棒的文化读物,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两者,充满了哲学思辨精神,又不失趣味和忧伤。后半本的可读性高于前半本。列维在此书中表现出的智慧幽默和思想火花让人感动,果然是“天真的人类学家”。另外,翻译的非常好。能驾驭如此具有哲学意味的长句子。译者很值得尊敬。
  •     只记得有很多小黄图。。。
  •     书如其名,读来令人伤感、、、
  •     看完了。
  •     旅行中看到的,经历的一切都会投射到我们原本生活的那个社会去。
  •     二十天来阅读的最高潮体验
  •     看不到任何抖落小聪明和卖弄才华的痕迹,就是一个纯粹的、朴素的、诚恳的思考者,可又是那么瑰丽夺目,就像看完一部有意克制的电影,过了一两天才缓过神来,这电影真好呀。
  •     我们的小岛在哪呢
  •     2015.8
  •     这哪里有趣了!
  •     如果只从表面看问题,未免太过片面了。当用野性的思维思考时,任何问题都是同质同源罢了
  •     好看啊!我也想去热带看食人生番啦!
  •     真,他,吗,吊。。。
  •     人文精神和旨趣的著作,就该是这样的。
  •     讀得太斷斷續續了到最後其實前面很多故事都忘記了,但是讀到最後兩章還是腦子轟轟的眼睛熱熱的。雖然是一本有關人類歷史地理政治宗教的大書,但所有的轉換和連結都非常自然,所講的偉大和細微的故事都很動人。
  •     一个人类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斯特劳斯竟然在同一艘船上与布勒东有过谈话。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巅峰,只能通过某些片段絮语以求通达了。
  •     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
  •     一杯朗姆酒里的杂质,食人或吐人,善或恶,清除则纯但无味,留之则醇但污秽。人类的命运或许一开始就藏在最初的那些隐蔽的结构之中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