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战略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802322608
作者:鞠海龙
页数:33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海权战略基础参照系:历史、理论与整体战略  第一节 防御战略应对攻势战略的教训  一、晚清海防的发展及战略特征  海防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对殖民侵略的被动应敌之举。为了应对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晚清政府开始积极建设海军、加强海防。伴随侵略危机的加深,晚清海防逐渐从海岸防御发展到海上防御。然而,无论海防思想如何变化,强调本土守卫、消极防御一直是其核心内容。  海岸防御是晚清海防最早的战略主张。针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缺乏海上防御能力的现状,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以守为战”、“久持困敌”,“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等海防观点。虽然林、魏等人也曾着眼未来,提出过建立“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在福建、广东等地建立新式海军“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等海上防御的思想,但直到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之后,持:“水师固不可废,而所重尤在陆防”,“水师不必迎敌,但令游弋海上,伺其来攻陆防,即从后袭其轮船,以分兵势”;“以陆兵为御敌之资,以轮船为调兵之用”等观点者仍然不乏其人。甚至后来晚清海防的主要建设者李鸿章当时也认为,海防固守之法“一为守定不动之法,如口内炮台壁垒格外坚固,须能抵御敌船大炮之弹,而炮台所用炮位,须能击破铁甲船,又必有守口巨炮铁船,设法阻挡,水路并藏伏水雷等器。一为那移泛应之法,如兵船与陆军多而且精,随时游击,可以防敌兵沿海登岸”。根据海岸防御阶段的主张,这一时期的晚清政府的总体战略思路围绕保疆守土展开。将仅有的“水师”(而非海军)定位在配合陆军作战战略层面的主张是这一战略思路的典型。  晚清海防的第二个阶段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一时期,海上防御的重要性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创建新式海军、发展海上防御力量成为海防的重要内容。为筹建海军,丁日昌在1867年草拟了《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并于1868年重新拟定了《海洋水师章程》。在这两个文献中,丁日昌提出了沿海择要改筑西式炮台加强海岸防御,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组成外洋海军,分区设防,三洋呼应,共守海疆等海防主张。1875年,清政府颁布上谕,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晚晴海军开始进入筹建阶段。

前言

  海权之于中国是一个沉重而催人奋进的课题。言其沉重自是近代中国饱受侵略的历史无不与海洋有关;言其催人奋进则是起自甲午战争,中经民国,直至今日,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中国海权而拼搏的精神从未消退。  纵观百年来中国海权思想史,先有民国时期盲目照搬西方,渴望中国成为海权强国,单纯呼吁加强海军的海权思想;后有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岸防御思想;再有改革开放后,积极近海防御战略思想。伴随海权思想的发展,中国也涌现出一批批海权思想者。这些人中不仅有孙中山、陈绍宽等海权先驱,也有刘华清等为中国当代海权运筹帷幄的将领,更有从国际法、国际关系、海权理论、海洋争端等角度研究海权问题的布衣学人。  中国海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结合中国整体发展战略深思之,熟虑之。然而,近年来,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中“鹰派”学者有之,处理国家间海权争端主张“妥协”新思维者有之,面对南海、钓鱼岛争端“铁血”愤青者亦有之,客观、理性兼有创见的研究者却少而又少。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百花纷呈之际,严谨的中国学人更需超越感情和情绪,认真探究中国海权和地缘政治变迁的历史,西方传统海权理论、海权问题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条件下的变迁等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中国海权战略基础参照系:历史、理论与整体战略第一节 防御战略应对攻势战略的教训一、晚清海防的发展及战略特征二、防御战略对海军战略的影响三、海军守势战略应对进攻战略的案例解析四、战略防御与海军战略第二节 海权论的攻势内涵与地缘战略一、马汉海权论的军事与地缘政治内涵二、印度潘尼迦的海权思想三、苏联戈尔什科夫的“海上威力说”四、马汉、潘尼迦、戈尔什科夫海权思想的共性及现实启示第三节 海权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关系一、海权内含的经济利益二、海权与中国战略安全的关系三、适应中国整体战略实现海权的基本原则第二章 中国海权战略现实参照系:趋势、背景与战略态势第一节 趋势:内在力量渐次生成一、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二、印度海上影响力的崛起三、东南亚各国独立四、日韩两国的壮大五、冷战期间亚洲海域周边的地缘战略格局六、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海权主张与南海问题的产生七、冷战结束后亚洲周边海域权力格局的重组八、亚洲周边海权的过渡特征第二节 背景:外在力量的间接战略一、对直接控制战略的否定二、美国对亚洲的间接战略第三节 态势:外在压力多重汇集一、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的压力二、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压力三、日本海权战略对中国的挑战四、中国实现海权的战略要求第三章 中国海权的近区域竞争者第一节 印度海军和海权战略一、印度海军的发展历程二、印度海权的战略目标三、印度海权战略的经济支撑力四、支撑印度海军战略的其他非军事要素第二节 印度海权战略与对外关系一、印度海权战略与印美关系二、印度海权战略与印俄关系三、印度海权战略与南亚周边国家四、印度海权战略与东盟五、印度海权战略与日本第三节 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一、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二、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地缘安全的影响三、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第四章 中国海权战略的区域内竞争者第一节 日本海权战略的历史传承一、近代日本海军战略与地缘战略二、二战后日本海权战略的确立与调整三、当代日本海权战略的初步确立第二节 日本海权战略的源动力一、传统安全与地缘政治压力二、海上航行安全三、海权战略的惯性思维四、政治右倾趋势的影响第三节 日本海权的战略支柱一、国际战略支柱:美日同盟二、力量支柱:海上自卫队与海军战略三、空间支柱:具有拓展效能的外交政策第四节 日本海权的战略目标一、实现本土安全二、实现经济安全三、奠定军事与政治大国的基础四、与美国共享西太平洋海权五、日本海权战略的目标体系第五节 日本海权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一、对中国地缘战略空间的影响二、对中国“近海安全战略”的影响三、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四、对台海局势的影响五、对南海问题的影响六、对中日东海划界与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海权战略目标与地缘战略框架第一节 中国海权的战略追求一、战略环境与战略机遇二、和平发展与“共赢”战略三、近海防御的战略内涵四、中国海权战略对亚太地区的现实意义第二节 中国海权的地缘支点一、中国海域周边的地缘战略结构二、中国近海安全的地缘支点三、中国远洋安全的地缘支点第三节 中国海权的地缘突破第六章 中国海权的战略高压点第一节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一、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线索二、“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第二节 “台独”与和平统一一、“台独”的两种政治诉求二、和平统一的基础第三节 战略迂回与高压化解一、由外而内实现战略优化二、由内而外修补战略盲点第四节 战略突破:渐进推进海洋合作一、选择适当的战略合作点二、战略选点的单向度评估三、海洋合作战略的多元效能考察第七章 中国海权的战略切入点第一节 南海问题的缘起与发展一、南海问题的缘起二、南海问题与海洋资源三、南海问题的发展四、南海问题的症结第二节 从南海启动中国海权战略的设想一、从南海启动海权战略的可能性二、军事与地缘要素的综合运用三、以非传统安全合作实现战略切入四、从南海启动海权战略的意义全书结语参考文献附录Ⅰ “本土安全”思想对中国近代海疆安全战略的影响附录Ⅱ 印度尼西亚新防务战略解析后记

编辑推荐

  这部《中国海权战略》是鞠海龙博士花费3年时间、在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的研究成果,也是他对中国海权战略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这部专著中,鞠海龙博士不仅提出了中国海权问题研究的分析框架,而且对中国海权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有客观而独特的研究。  防御战略对海军战略的影响  海权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海权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关系  冷战结束后亚洲周边海域权力格局的重组  中国海域周边的地缘战略结构  中国海权的战略切入点

作者简介

《中国海权战略》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阐述与分析中国海权战略的专著。书中探讨了近代中国海权战略失败的历史教训,世界海权格局演变趋势,国内外主要海权理论,以及中国海权战略的现实环境、既定目标、地缘政治条件、战略突破等问题,是一本多层次、深入解析中国海权战略的优秀读物。

图书封面


 中国海权战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畅谈蓝色梦想——《中国海权战略》书评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一本名为《中国海权战略》的书。该书系暨南大学鞠海龙教授关于海权战略问题研究的一部专著,书中探讨了近代中国海权战略失败的历史教训,世界海权格局演变趋势,国内外主要海权理论,以及中国海权战略的现实环境、既定目标、地缘政治条件、战略突破等问题,多层次深入解析了当代中国的海权战略。笔者是一名时政爱好者,对近年来中国面临的海洋争端等问题多有关注,读罢这部被誉为“目前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阐述与分析中国海权战略的专著”,著者犀利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着实给我带来了不少的触动与启发。中国是海陆复合型的大国。然而,纵观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她却是一个典型的“黄土文明”主导的国度。虽然古代中国也曾与海洋取得过联系,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海航壮举甚至一度使中国与海洋的联系变得十分紧密,但是传统农耕经济主导下的中国未曾有过真正的海洋文明却是不争的事实。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更使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渐行渐远。最后,偌大的中央帝国是在近代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重新与海洋取得了联系。从近代的被动开眼看世界到当前主动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加速到来的今天,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显然,当代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海洋,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定是要面向海洋。因此,如何从陆地大国走向海洋强国是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有关中国海权问题的研究也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1]然而,由于本土安全思想根深蒂固,近代中国关于海洋与海权的研究很晚才开始起步。在海洋问题的研究方面,国内学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重复着过去的道路,[2]以至于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国内关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的力作亦不多见。笔者曾略读过美国著名海军战略家马汉的经典著作《海权对1660年—1783年历史的影响》。该书以17、18世纪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海军及海洋战略演变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海洋的重要性以及实现海权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重点研究分析了有关海权对欧洲和美洲历史发展的影响。马汉将历史经验上升为一种战略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马汉的海权论是笔者对于海权重要性的最初认知。暨南大学鞠海龙教授的《中国海权战略》,则是笔者接触到的第一本关于中国海权方面的专著,它阐述的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宏观课题。根据书中编排的顺序,首先是分别从历史、理论、整体战略及趋势、背景、战略态势等角度系统分析和阐述了中国海权战略的基础参照系与现实参照系。笔者透过这些内容,在对世界主要海权理论有一个大概认知的同时,也了解到近代以来中国海权与世界各大国的海权演变进程。《中国海权战略》的一大亮点是对中国海权的区域内竞争者日本,尤其是对近区域竞争者印度进行的深度分析。由于地缘、历史及现实等诸多的原因,日本是中国海权战略的天然竞争对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博弈将是无法避免的。笔者平日对日本这个海岛国家关注相对较多,书中关于日本及日本海权战略的描述是对我已有认知的一种有益补充。《中国海权战略》关于印度海权战略的系统解析对笔者的触动很大。印度是南亚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一个实力正在迅速上升的亚洲大国,由于受英国长期殖民的阴影,印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心态和不解的大国情结。[3]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阻隔,加上南亚次大陆远离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缘故,长期以来中国国内对印度这个正在发展中的南亚大国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然而,不论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印度之于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与日本并列的区域竞争者。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自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失败以来,印度对中国一直耿耿于怀,中印边界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最终解决,加之近年来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的现实,则进一步刺激了印度狭隘民族主义的高涨。印度本能的不安全感是中国的地缘战略安全的潜在威胁。而且在印度发展海权的同时,中国也在走向海洋,印度谋取印度洋制控权的海权战略对中国海上运输航道具有重大的影响,将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印度的“东进战略”和围绕中国的多重国际战略三角组合也将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压力。[4]一言以蔽之,印度海权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不容小觑。笔者认同鞠海龙教授关于印度国家战略的系列见解,也期望《中国海权战略》中对印度海权战略的长篇累牍能够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海权战略》的另一大亮点便是对中国海权战略目标与地缘战略框架的解读。从中国海域周边的地缘战略结构上看,中国海域周边最大的特点是“第一岛链”对中国海域几乎全部封闭的包围态势。实现近海防御战略和远洋战略安全都需要高度关注这一特殊的地理结构。[5]基于这一独特的的地缘构造,作者分别从中国海权的战略高压点及战略切入点等角度进行了深度探讨。首先是提出了中国实现海权战略的地缘支点,分为近海安全的地缘支点和远洋安全的地缘支点两个方面。其中,近海安全的地缘支点包括朝鲜半岛、东南亚国家、南海及其附属岛屿,远洋安全的地缘支点则是中国东海的台湾岛。在作者看来,对于中国的海权战略而言,台湾是中国海权战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支点,[6]并从台湾岛所处的地缘战略位置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论证。然而,鞠教授却又将中国海权的地缘突破放在了南海及周边地区,并认为中国海权战略实现的关键在于首先在南海地区现实地缘战略的突破。[7]对于中国海权战略的实践问题,鞠海龙教授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对南海问题的突破口及切入点进行了大胆而理性的假设。从长远来看,这一设想不失为中国谋求最终解决南海问题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在南海问题上的的最佳战略选择还是应尽可能的“维持现状”,当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维持现状”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中国应当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南海政策做动态的调整,综合运用各种力量和策略应对南海变局,但一定要极力避免短期内与南海问题利益相关国家发生直接的碰撞。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处理南海争端时的做法值得肯定。譬如2012年的南海风波,中国政府在争取舆论与道德至高点的同时,适时并名正言顺的撤销了存在了长达53年之久的三沙办事处,成立了地级三沙市及三沙警备区。三沙市的成立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标志着南海问题战略主动权的天平进一步向中国方面倾斜,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中国政府长期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对外政策取得的一次重大成果。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据笔者对南海问题的一些观察发现,南海变局中存有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趋势。在经历了长达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弊端也在逐步凸显,集中表现在近年来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及新老社会问题的接连上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逐步下降,领土争端导致的民族主义情绪将会上升,国内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也将上涨。考虑到内政与外交的联动性,不排除中国政府利用已被激起的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适时采取更为强硬的外交手段,转移国内矛盾和注意力的可能,届时南中国海的变局或将又有新的变化。21世纪是海洋世纪,[8]中国海权战略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未来命运的大课题。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建设海洋强国的新要求。这是鲜明的政治宣言,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也是我国国内首次以党代会报告的形式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做出的系统性描述,它对中国全面走向海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我国将来出台国家海洋战略指明了方向。[9]当前中国的海洋战略首先在于捍卫自身合法的海洋权益,制定一种既能够维护我国海上国防安全和主权海域海洋权益,又能够符合中国以和平发展为整体战略目标的海军战略成为当务之急。展望未来,实现蓝色海洋梦想是最终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一环,中国走向海洋并且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大势所趋,是保证我国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保证海上贸易航线及能源供应链的顺畅、保护我国海外公民的安全,进而实现真正属于自身海洋权力的必然要求。注释:[1]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2]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3]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页。[4]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页。[5]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页。[6]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页。[7]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8] 鹿叔锌:《21世纪是海洋世纪》,《科学中国人》,1998年09期,第30页。[9] 梁芳:《尽快出台海洋强国大战略》,《环球时报》,2012年11月13日。
  •     四个晚上读完本书,总体感觉作者思路清晰,文字平实,阐述明白,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尤其是关于海军进攻战略&防御战略的讨论,中国海军战略中日本、印度因素的探析更是全面而犀利。感谢作者给我带来的收获!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看不出作者自己有什么真知灼见,多是东拼西凑,不值这个钱。不过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东拼西凑也不失为一种综合,可以对中国海权问题的理论和现状有个粗浅的认识。
  •     在线阅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