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章节试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年
ISBN:SH10019-3033
作者:勃兰兑斯
页数:203页页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笔记-第74页 - 三分之二处

1 这一时期自杀主题的盛行,关于生命的价值和谁有权力拥有它
2 真的是文学史呢,要写历史,必须有“史观”,大格局的史观才能写好历史
3 旧的房子已经焚毁,新的房子还没开始盖。人们不是大胆的去盖新房子,事态使得他们在旧的废墟中寻找藏身之地,他们用烧了一半的材料尽量去搭一个住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想做点试验,而这些试验并没有从头计划好。他们加了一些新材料来使房子稳固,发现没用之后,他们沮丧的向摇摇晃晃的新垒的强踢上一脚,结果墙又垮掉。……在没有这段比描述此时期流亡作家心理更好的比喻了
4 从十六岁少女到三十岁女性,谁懂爱情,谁是爱情,毕竟要100年后再回去看历史,才能看出差距,当然,仍旧是只有天才才看得出其中奥秘
5 对人心理的剖白解构了爱情的纯洁性和天然性,总之是都要问为什么的历史时期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笔记-第203页 - 结束语

本书的后四分之三基本都是以斯塔尔夫人为中心展开论述的。在浪漫主义之背景和卢梭精神的引导下,法国的史古南和斯塔尔夫人扮演了十分吃重的角色,对后者的流亡经历和各种著作尤其做了精彩而详细的论述。由于勃兰兑斯是作为来者的史学家发论,故其视野宽广、评论客观、阐述周密也就不足为奇了。全书贯彻人物、作品、思想三者合一的理念,近乎把作家本人与作品主人公等同起来,与今日观念严重对立,但也不妨碍其论述的客观、全面、睿智和讲故事般的精彩文风。不过比起后面几册,本书的色彩偏于阴暗和冷淡,故事性稍弱,译者的文笔也逊色。最后的这篇结束语提纲挈领,穿针引线,为整体论述做了系统的结构发微,简练而精彩,足以证明勃兰兑斯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见识敏锐——作为一个做历史的人,才、学、识三者兼备难而又难,勃氏可以说是做到了。综合评价是:勃兰兑斯的这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对了解欧洲十九世纪文学和浪漫主义运动几乎是最好的书目了。(此外,本书是13年初的寒假,三分之一在家看,六分之一在返程动车上看,二分之一回校看的。)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笔记-第30页 - 不知道第几章了回头考证完改

…真正的恋人失去了心上的人,这位少女嫁给了一位沃尔马先生(相当于《维特》中的阿尔贝特和克尔凯郭尔著《引诱者的日记》中的爱德华),他是个无可非议、但索然寡味的人。卢梭在书中作为美德来维护和赞颂的道德信念和夏多布里昂的道德信念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宗教反动的影响下,它采取的形式是有束缚力的宗教誓言。
《维特》是不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儿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新时代的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
这本书描写了一颗丰满的心(不管对还是不对)和日常生活习俗的矛盾,这颗心渴望广阔无垠的天地,渴望自由,这就使现实生活显得是一座监牢,社会上把人隔离开来的一堵堵墙,仿佛是牢房的墙。维特说:“社会只不过是在这些墙上画了画,使每个人感到面前有通往广阔天地的美好愿景。墙本身却从来没有拆除。”因此头和墙相撞,长时间发出抽泣,陷入深沉的绝望之中,只有一颗子弹穿过胸膛才能把它消除。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笔记-第20页 - 二 卢梭


卢梭笔下的恋人在社会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这在那个革命时期是有典型意义的,这在《阿达拉》中也有反映,那就是宗教上的差异,这在新的世纪里,随着对伏尔泰的反动,是具有新的意义的。这种宗教上的反动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夏多布里安的故事里,一个天主教永不结婚的誓言可以和卢梭书中的道德观念起同样的作用。这本书在色彩上、在性格的发展上、在对未开会的人的精神和民族特点的了解上都前进了一步,但也意识地后退了一步,用传统的天主教的虔诚及违反自然的自我克制代替道德。感情在天主教的圣坛前可以说变得更猛烈了,这种违反自然的压制造成了一种不自然的狂热,它使阿达拉这个可爱的印第安姑娘,尽管长时间不让她那不信教的爱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临死时却说出愿上帝和世界一起毁灭,只要这能使她永远留在她爱人的怀抱中。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笔记-第29页 - 三 维特


正是在这个由一个世纪进入另一个世纪的时候,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种奇怪的矛盾现象:有这么一个人,在精神世界里他简直是一个上帝,一个统治者,他的感情力量是那样大,他可以用它把宇宙的整个生命吸引到自己的生命中来,他内心希望有无上的威力(因为只有有了这种威力,他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改造这个冷酷僵硬的世界),而有着这一切的人是什么人物呢?或许就象维特这样是一个公使馆的秘书,一年才挣几百泰勒,他是那样缺钱,当世袭公爵赠送给他二十五块金币时他很高兴;他半天的时间关在办公室里,除了中产阶级社会他哪儿也不能去,他想占有一个少女,由此来实现他一切幸福的欲望,这个少女却由一个平凡 而庸俗的人从他跟前夺走了。他想发展一项才能,道路上却障碍重重;他想满足一个愿望,总有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他渴望按照他的强烈的冲动行事,想止住他精神上的极度饥渴,他热情地伸出双手,但社会总是专横地说:不行!在个人与事物着的状况之间,在心与理智之间,在感情的规律和社会的规律之间似乎有极大的可怕的不协调之处。这样的印象深深留在那一代人的心中。他们似乎感到生活这部大机器有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不久就会垮掉。确实不久他们听到了崩塌的响声,这样的时刻来临了:一切障碍物都被拆除,一切形式都被废弃,原来的秩序被推翻,阶级差别突然消失,空中弥漫着硝烟,也响起《马赛曲》的曲调,王国之间古老的边界改变了又改变,国王被赶下宝座砍掉脑袋,信奉了一千年的宗教被废除,一个科西嘉的炮兵中尉宣布自己是革命的继承者,宣布一切职位向有才能的人开放,一个法国小旅店老板的儿子登上了那不勒斯的王位,一个过去的掷弹兵掌握了瑞典和挪威君主的节杖。
维特的特点是憧憬未来和对未来隐约感到不安。在他和下一个伟大典型勒奈这个法国人之间隔着一场革命。在勒奈身上预言的因素被幻灭的因素所代替。革命前的不满让位给对革命的不满。所有那些巨大变化都没有能使人的实际情况和人思想上渴望的东西一致起来。个人要求人权的斗争似乎只造成新的暴政。我们在文学中再次碰到一个时代的青年。他变化得多么厉害!面颊上失去了健康的颜色,头脑也不再那么灵,额上有了皱纹,生活空虚起来,手攥成了拳头。由于无地容身,他诅咒这个社会,被这个社会撵出来之后,他到新世界来,在野蛮部族居住的原始森林里游荡。维特身上没有的一个新的因素在他心灵中出现了,这就是忧郁的因素。维特一再宣称,他最讨厌的是抑郁和沮丧;他很不幸,但从不忧郁。而勒奈却陷入无用的忧伤而不能自拔。他心情沉重,悲观厌世。他是站在歌德的维特和拜伦的乔尔和柯赛尔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人物。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笔记-第14页 - 一 夏多布里安


这本书描绘的炙热的感情和它抒情奔放的语言,只有通过阅读原书才能获得完整的印象;它对景物的精彩的描绘,单凭介绍和引用一些句子是无法使人领会的。但要说明夏多布里多安在多大程度上及如何本能地依靠把恐怖情景和性爱揉和在一起来达到他的艺术效果却并不难。在描写爱情的主要场面时,不仅有响尾蛇的响声,狼的嗥叫以及熊和美洲虎的怒吼等大量声音作为伴奏,还有震撼森林的大雷雨,一道道的闪电划破漆黑的天空,最后使森林起火。在这对相爱的人周围,燃烧着的松树就象是举行婚礼时燃起的火炬。当阿达拉正要顺从时,一道闪电就打在她脚前的地上,仿佛是一个警告。只是在这以后,她才服毒。她向夏克达斯最后说的那段话里的炙热感情和森林大火完全协调:
“我们远离整个人类,在这样寂静的环境之中,你就在我身边,却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把我们隔开,这是多大的痛苦啊!在世上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在你的脚前把我的一生度过,当你的奴隶侍候你,给你做饭铺床,本来是我最大的幸福。这个幸福已经在我的手边,我却不能拿来享受。什么计划我不曾想过,什么美梦我不曾做过!当我望着你时,有时我真想让自己投进疯狂而罪恶的感情中去。我有时希望我们是世上仅有的两个人;当我意识到一个神在阻止我的猛烈的感情奔流,我有时真希望这个神给消灭掉,在上帝和整个世界毁灭的时候,让你紧紧地搂着我,一道掉进无底的深渊中去。”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的笔记-第175页 - 第十三章 《德国论》

当古希腊人站在一道美丽的瀑布前面,比如说罗马附近的迪布尔瀑布前面时,他会把看到的景色人格化。他的眼睛会在奔流而下的瀑布中,勾画出一些美丽裸体女人的轮廓,她们仿佛是这里的仙女;环形的水花是她们波状的头发;在溪水奔腾和急流撞击着岩石时,他仿佛听到她们欢快的击水声和说笑声。换言之,没有生命的自然在古人脑中却具有了人格。古代的诗人不理解自然;他们自己的人格遮住了他的眼睛,他到处都看到了它的反映,哪儿都仿佛看到有人一个现代伟大诗人比如歌德或是蒂克却与此相反,他的全部情感生活都带有泛神论的味道。他可以说想从自己的人格中摆脱出来,以便能了解自然。如果是他站在瀑布前面,他会冲破自我这个狭窄的牢笼。他会感到自己随着溪流倾泄而下,跟着漩涡奔流旋转。在他凝神眺望时,他的整个生命都从自我狭窄的天地中涌出来,随着溪流流走。他活跃的意识扩展开来,他把无知觉的自然吸入自我之中,自己又消融在景物里,就象听交响乐的人在乐曲声中忘掉了自己一样。
古代与现代诗人的差异,其中就包含着作者对浪漫主义逻辑的理解。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