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西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63379668
作者:(法)尼摩
页数:21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希腊的奇迹”:城邦,科学1.依据让-皮埃尔·维尔南’的希腊城邦的构成特征希腊城邦的诞生借力于一次灾难:公元前l200年左右,存在于希腊土地上的迈锡尼式的神圣君主集权制的灭亡。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漫长的中世纪,经过这些黑暗世纪的酝酿,最终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前后出现了城邦这样一个前所未闻的事实和历史演变的“跃进”。让一皮埃尔·维尔南用下列特征形容这个由古希腊时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希腊七贤”和他们的同路人)所完成的突变:1)君权的危机。城邦的出现导致了迈锡尼文明里所有社会职能集于神圣国王一身的巫师宗教权的解体。国王的职责此后由军法官、法官、执政官、祭司等多位高级官员共同承担。君主制让位于共和制。政治权力成为集体权力,被置于共同体中,成为“所有人的事务”。2)公共空间的出现。迈锡尼文明的王权被封闭于王宫的秘密空间,而在新出现的城邦里,执政官的权力是公开的,经考古学证实了用于召开公民会议的政治集会广场的存在,它的出现、文字成为表达思想的工具以及把这些思想诉诸不具名公众的评判就是权力公开的证明。法律法规书写成文。文字已经有了两千年的历史。正是在希腊城邦的背景下出现了可以视为书籍的最早的文本。3)言论和理性的提升。因为权力被公开于政治集会上,而且可以受到任何人的质疑。在预存异议的情况下,并且在兼顾大会全体参与者的心理和听取能力的条件下,决议和立法只有以客观而普遍存在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本身也经过有理有力的论证)说服了所有参加大会的公民之后才有可能得到执行。因而在维尔南看来,理性思想和演说艺术是被权力的公开化直接引入新生城邦的两大精神创造。后来,一些科学——逻辑学、辩证法、修辞学——使得理性辩论和演说艺术的方法和形式逐渐规范化;但是这些科学只集中于政治集会上即兴出现的演说和辩论手法上。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社会步人了公共空间的时代,其成员们的生活使得他们变得越来越相似和平等。事实上,既然确保一个人在其共同体中的地位的关键不再是他所承担的巫师宗教职能或者他在家族中所拥有的地位,而是一方面取决于他在与其他公民处于同一级别的重武装步兵方阵中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他在政治集会上进行理性辩证的能力;既然在公共空间,中肯客观的反对意见既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最弱小的公民,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取代其他公民,与其他公民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一个在法律面前与其他所有人平等的抽象概念的人出现了,这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双重含义:所有人都平等地遵守法律和参与制定法律。“适度”的美德取代了那些被《荷马史诗》颂扬的贵族道德,而这些贵族道德从赫西俄德开始被批判为过度、无秩序、不公正和暴力的根源。由此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人——公民:意识到并且希望自己与同类在法律、理性以及因此产生的尊严方面保持平等的公民。5)宗教的巨变。古希腊人在如此发明了被公众理性统治的国家之后,又自相矛盾地发明了宗教——或者说,至少是我们现代西方人所称的宗教,也就是说某种自人类到上帝的“纵向”关系。在它之前的宗教完全是另一回事,是“横向”联结群体的,是社会联系的唯一的和必须的形式,是经由与神话相符的祭祀仪式而来的暴力宣泄所确保的社会秩序的纽带。然而,自那以后,确保社会秩序的责任由国家承担,国家实施法律和惩处犯罪。由此可见,宗教不具社会功用。的确,宗教没有消失,但是它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1)随着对关系到城邦及其领土的城邦守护神的祭祀的发展,宗教信仰从属于国家,这样的现象等同于对宗教的抵消(因为是由政治统领宗教,而不像之前古代社会的相反情况);(2)与之相对,出现了一些私人宗教情感形式,例如秘密祭礼、兄弟会、对神的哲学思辨,这就是后来的西方人所称的“宗教”。6)自然与人为规定的区分。只有在与古代神圣君主制国家相关的最后一个转变发生之后,“希腊的奇迹”才最终完成,这个转变即法律自身的人为规定性使得它可以被自由修改的观念以及社会秩序可以接受批判和改变的观念。于是出现了本义上的政治,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在当时既有的社会习俗和等级的范围内确定一个集体行动之类的行政问题的讨论(这种讨论早在神圣君主制国家就已经出现,人类学家们甚至指出过去一直如此,而且现在那些“无国家的社会”里仍然如此),而是一种以社会生活准则自身为基础的彻底讨论。这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与自然秩序相比而言的社会秩序的自律性,也就是说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存在两类不同的秩序,一类秩序是超验性和不可触犯的秩序,这是“自然”秩序,另一类由人类创造的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并遵从批判和变革的人造秩序,即产生于一个“规定”的人为秩序。这个观点在公元5世纪后六七十年的时间,即在古希腊诡辩者的时代里已经有了明确表述。西方经由古罗马人继承了这些演变,它们把古希腊与在它之前的所有社会都远远拉开了距离,因为这些社会,无论是在古希腊之前的古代社会,还是古代近东的早期国家,都仍然实行神圣君主制。2.公民平等和法治自由古希腊人通过这些革新创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和与之密不可分的个人自由的原则,近代的法治国家就是在此公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既然公民被要求遵守的只是一条对人人都平等的不具名的一般规则,而不是来自国王、家族尊长、在广大社会范围内等级地位更高的一个有自由决定权的人的个人指令,而且,既然这个规则是公开的、事先已了解的、明确和稳定的,公民始终会事先知道自己如何作为才不会屈从于任何人的强制。既不与其他公民发生争执也不和国家发生争端,这只需取决于他自己的行为。因为有可靠的认识工具来预先了解合法行为或者不合法行为,他可以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独自决定自己的活动,他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因此希腊人所发明的公民这一表达方式创造了个人自由,以西方人始终理解的自由概念上的个人自由(从这方面来看,无论后期罗马帝国、蛮族各王国还是封建制都代表着一种长期倒退)。当英国政治哲学家们构思法治而非人治的政府和法律至上原则的表达方式时,他们只是以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了希腊公民的古老理想。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读到了这个理想: 法治比人治即所有公民中仅仅一位公民的个人统治更 好,而且根据这个同样的观点来看即使这种统治方法比某些人执掌权力更好,我们也仅仅应该把他们视为法律的守护者和法律的臣子……希望实行法治,似乎就是希望上帝和理性 的绝对统治;反之,希望由一个人来统治,就是同时想要一个野兽的统治,因为非理性的欲望恰恰具有这种兽性,而且情欲扭曲了领导者们的性格,即使他们是所有人中最有德行之人。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个由人民而非法律执政的政体不是一个自由政体,因为在这种隋况下人民就如同—个“集体君主”。一个自由政体的构成特征,不是以所有人的名义发布命令这个事实,而是只存在一般规则、没有特别命令的事实。法官或执政者只有在填补不可避免的法律空白的情况下才发布特别命令。因此归根结底,希腊人所发明的并非人们惯称的民主,而是“法治国家”。以在雅典推行公民权为标志完成的精神革命的一个极有意义的特色是城邦保留给外国人的身份。伯里克利在他那篇由修昔底德复述的著名葬礼演说中所提到的,雅典欢迎为数众多的“居住在雅典的外国侨民”并且赋予他们主要的公民权,而且首先是长期居住在城邦的权利。正是因为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构建了城邦和公民的抽象概念,人们才能够加入这种独立于他们的家族和种族所属关系之外的新型群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一种接受其建立基础并非为同一个原初共同体的社会体系。

内容概要

菲利普·尼摩,法国哲学家,1949年生人,毕业于法国圣克鲁高师,先后任教于图尔大学和奥古斯特·孔德学院,现为巴黎高等商学院一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兼巴黎高等商学院经济哲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早期致力于将奥地利哲学家弗雷德里希·哈耶克的重要思想介绍到法国,同时研究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关注西方政治思想史,探讨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兴起的缘由。至今已出版了十余部论著,先后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是享誉当代法国的著名学者之一。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希腊的奇迹”:城邦,科学  ·依据让一皮埃尔·维尔南的希腊城邦的构成特征  ·公民平等和法治自由  ·科学  ·学校第二章  古罗马人的贡献:私法,人文主义  ·在多民族的罗马国家里发明了通用的法律  ·古罗马的私法,西方人文主义的根源  ·拉丁文学和雕塑的人格主义第三章  《圣经》的伦理学与末世学  ·《圣经》的伦理观  ·《圣经》末世学  ·救世主降临说,千禧年说,空想主义第四章  11世纪到13世纪的“教皇革命”  ·教皇革命  ·耶稣再临人间的新条件  ·圣安塞姆的赎罪论与炼狱说  ·永福,人类的事业,中保基督  ·宗教裁判所的大裁判长  ·理性的神圣化:古希腊科学和为《圣经》的伦理观和末世学效  劳的罗马法  ·形式因与物质因:文本传承的问题第五章  自由民主的来临  ·精神自由主义  ·民主  ·经济自由主义  ·自动组织秩序及其反对者第六章  西方文明的一个普遍方面  ·自由民主,知识和生产力的划分  ·人口爆炸及其意义  ·法治社会和市场的普遍价值第七章  致力于一个西方联盟  ·西方的边界  ·边界扩张,教育问题  ·西方联盟结论中文版后记附录  自由主义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源流  ·古希腊城邦的“法治自由”  ·斯多葛主义的天赋权利论  ·罗马法作为科学的法律  ·罗马法作为私有制的根源  ·《圣经》,一场宣告了重大社会变动的道德革命  ·“教皇革命”的理性主义,托马斯主义  ·普通法的传统  ·天主教会的民主传统  ·“日耳曼人的”自由?  ·结论

编辑推荐

《什么是西方》作者尼摩以实证和解析的方式描绘了这五个演变性"跃进"后,指出西方文明是上述借用的混合体,虽然它是一段独特历史的结果,却具有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特征。 把西方的现代民主和中世纪的政治神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或许是作者最大胆的观点。他反对世俗主义者、多数基督教和自由进步人士把现代西方文明的多数特征归结于文艺复兴或者激进的启蒙运动的常识,而是认为中世纪的变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作者简介

“西方”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又模糊,当代法国著名学者、巴黎高等商学院—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菲利普?尼摩在本书中尝试以历史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论点,即西方和西方文明是法治、民主、自由、科学和私有制等一系列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尼摩认为西方文化不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产物,而是由五个关键时刻或称“五大奇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构筑完成的一个伟大成果,这五大奇迹分别为: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和科学,古罗马人发明了私法和人文主义,《圣经》倡导的伦理观及末世论,11—13世纪的“教皇革命”,最后则是发生于西方国家的近代重大民主革命。
尼摩以实证和解析的方式描绘了这五个演变性“跃进”后,指出西方文明是上述借用的混合体,虽然它是一段独特历史的结果,却具有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特征。 把西方的现代民主和中世纪的政治神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或许是作者最大胆的观点。他反对世俗主义者、多数基督教和自由进步人士把现代西方文明的多数特征归结于文艺复兴或者激进的启蒙运动的常识,而是认为中世纪的变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图书封面


 什么是西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作为西方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文化势力与地缘政治概念等内涵,笔者在前言附注就西方这个概念作了多达七八种渊源历史的梳理与界定,并进而提出一自己对西方这个概念的框定,即本书本旨所描述的五大来源或称五大事件的支撑。二在描述和分析“教皇革命”一段,即第4个支撑点时,与东方(比如中国的官方哲学)视角甚至传统的西方一些理论视角完全不同。他没有批判教皇革命对世俗王权的干预导致了长久的中世纪的黑暗,反而称赞了教皇革命。正是通过教权内部的立法,有效地通过“人-神”中保基督耶稣,使西方社会的子民获得一条务实的、渐修的、真正的救赎途径。正是务实的救赎,使宗教的神秘主义体验开始上升到理性阶段,希腊科学与罗马法律通过基督教得以复活,最终推动了“雅典”“罗马”和“耶鲁撒冷”的首次真正融合。为西方理性世界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石。三同时,作者通过列举陀斯妥耶夫斯基比较了天主教与东正教深刻而持久的决裂的深厚次原因。在这里,我以为作者指出天主教“教皇革命”给到西方子民的通过基督耶稣的理性的“人-神”中保救赎方式,与东正教注意深刻内省与神秘主义体验的区别,很类似于东方/中国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分裂(说到大小乘之争,分裂似显言重)的情形。当然,这里仅仅指大乘入世精神与西方理性的救赎方式相似,实际上大乘佛教的非理性、本土化后的迷信色彩,反而更象东正教的神秘主义特色,而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理性的一面,更反而象极了天主教的理性主义色彩。也就是说,形式的相同与内涵的相反。不知道这点个人阅读感受,算不算是比较宗教学的课题。四作者在中文版后记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东方世界的无知(很谦逊),以及深入了解东方的欲望。以最终把对东方的了解纳入到整个书的框视体系中的另一维角度。作者肯定东方文明以儒家社会为核心地位,并寄予了框视的梦想。他诚恳地认为:“当今,在文明的对话中,儒家社会和西方社会处于一个优先的地位。它们是当前世界文明的两大极。因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它们必须在我们此后生活的这个受到文明冲击的威胁、可是也蕴涵极大希望和诸多潜能的艰难世界里帮助理性之声取得胜利。”五另外,书中部分对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分析不乏洞见,这信领域,我敢讲我们比西方人更无知和陌生。六书中有附录《自由主义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源流》,颇具价值。该文分析了作为秩序规则的中央集权与“自然”共同体传统下,自由是如何冲破自身被视为对立面,进而诞生了新的一种秩序--自发秩序,一种以自由为生而不是被它毁的秩序。由此,作者提出了近代自由主义学说的创立基础的八大要素,并逐个要素进行了详细分解。读到哪,想到哪,写到哪。一笑。
  •     尼摩的这本《什么是西方》真是大胆之作。读完全书,收获还是非常非常多的。但是个人觉得本书在方法论问题上存在硬伤,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的闪光之笔。鉴于方法论问题具有优先性,因此先兵后礼,首先分析本书的方法论问题,然后再指出本书的闪光之处。【方法论问题】**循环论证**本书的题目是“什么是西方”,而副标题是“西方文明的五大来源”。但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尼摩并没有花费笔墨讨论“什么是西方”,他直接给出了自己关于西方的定义:“事实上,西方文明首先可以近似定义为法治国家、民主、精神自由、理性批判、科学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经济。”(P2)尼摩实际上已经假定他对西方所下的定义是被普遍接受的,全书实际上并非在论证“什么是西方?”,而是在讨论“西方文明的五大来源”。在给出西方的定义之后,尼摩道明了他的意图:然而,这一切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这些价值、这些制度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建设的成果。(P2)但问题是,尼摩的工作看起来有点像一个循环论证。他所定义的西方是“法治国家、民主、精神自由、理性批判、科学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经济”,然后他又从历史中寻觅其诞生的条件和事件。而最后的结论却又是“这些价值、这些制度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建设的成果。”**机械论**再来看一看尼摩划分西方边界的标准。在划分西方的边界的时候,尼摩以近乎粗暴的方式确定“西方”、“接近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如果说西方是我之前所强调的若干重要时期的文化形态的生成结果,而且如果文化确实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那么我们自然会认为只有那些经历了我们在前面做过分析的所有那五大事件的社会才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相反的,必须说那些只经历过五大事件中的一部分事件的社会只是接近西方,而那些没有经过五大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事件的社会则处于西方之外。(P130)当然,这种划分方式在逻辑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它完全承接它的前提“只有那些经历了我们在前面做过分析的所有那五大事件的社会才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但问题在于一个社会划分的方式怎么能和做水果沙拉一样呢?这种机械条件论,用在历史和社会这样的对象上,很难让人信服。历史并不是化学反应,以是否经历过某个事件来划分,这是有问题的。在这种机械论下,尼摩关于西方、接近西方和非西方的划分更多地是出于自己的标准而非实际的客观情况,从“西方的边界”这一小节(P130-138)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给人的感觉是,先提炼出了五个因素(虽然不否认这五个因素的确很重要),先有一个框架,然后再把历史摁进这个框架里。因此,全书才散发出如此强烈的机械感。机械而非有机的感觉还表现在,这五大事件似乎只是机械地罗列和说明,对其内在关系缺乏洞察力;他甚至都没有说明为什么是这五大事件而不是六个或四个。**现代观念的简单投射**……因此,古希腊人发明了研究的自由、假设的自由,它们构成了精神自由主义的特征。欧洲只是在很晚的时间才重新找回这种精神而且以最为艰辛的努力作为代价。(P170)所谓古希腊人“研究的自由、假设的自由,它们构成了精神自由主义的特征”,亲爱的尼摩先生,你确定不是因为还没有人来得及禁止么?每一种新言论、新事物的出现之初,都不太可能被禁止,因为还没有人来得及意识到这一事物的影响。古希腊文明如此短暂,对于没有先例的新事物,你确定是因为他们已经确立了“自由”,抑或只是一种侥幸的成功?所谓“研究的自由、假设的自由”,只不过是没有人禁止你做这件事罢了,并不意味着自由的确立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研究自由的确立”,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意味着“思想自由的确立”。想想看,我宁愿认为古希腊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任何人都能提出自己的主张,组织自己的学派,但是这与“自由原则确立”是两码事;想想看,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在尼摩的笔下,古希腊是如此得美好,几乎到了完美的地步。在本文开头就讲过,尼摩的目的是想说明“塑造西方的这些价值、这些制度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建设的成果”,但是伴随这一目的的危险在于,非常容易将当今社会才有的思想观念投射到过去的社会。而尼摩竟然要用二十世纪的流行话语对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的历史都纳入到同一个框架内进行解释,这种错误发生的几率就很大了。**小结**需要说明的是,我只是从逻辑上指出尼摩在方法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我无法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给出实际的情况,比如,我只能指出尼摩的研究方法很难避免“现代观念的简单投射”这种错误,但是我并不能证明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因为我对西方的了解不及尼摩先生的万分之一。在结束这一部分之前,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尼摩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个人认为“第七章——致力于一个西方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尼摩的意图。对于西方这样一个共同体,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想象的产物是不得而知的。尼摩在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所试图定义的“西方”并非一个民族,而是一种由好几个民族接续传承下来的文明。在这种文明的传承历史中包括了一些不同种族的人,他们自愿接受一些不属于其群体原本价值的外来价值。P4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被“重新建构的”,历史事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接受某种价值,至于这种价值是本民族的还是外来群体并不重要。尼摩的工作似乎是为西方这一共同体“正名”,将西方重新整合,赋予这个共同体以自我意识。想想看,如果经历了五大事件的民族便可视为这一共同体的成员,然后这些成员按照这一共同历史共同构建一个新的身份认同,这对欧盟该是多么有利。因此,从一个侧面来首,尼摩的工作像是对欧盟的一个应景之作。【尼摩的洞见】如果这本书真的存在以上这些方法论上的问题,那么这本书是否就毫无价值呢?非也。尼摩的雄心在于找出关于西方文明的过程,因此他提炼出五大事件,指出这五大事件塑造了西方文明的典型精神气质。但是这种过于机械的方法难以令人信服,这一宏大目标个人觉得难以达到。但是尼摩讨论这五大事件的时候,流露出的洞见与天赋令人惊叹,直接挑战了西方文明一直以来的观念。虽然在对整个论题的论述上欠缺机灵,但是他在单个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值得注意。**希腊的奇迹:城邦,科学**虽然从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就开始介绍希腊文明,但是课本中更多地是介绍希腊历史和它产生的先进观念以及璀璨的科学发现和艺术成就,欠缺对内在原因的分析。而尼摩则细致分析了各种观念的内在联系。首先,尼摩阐述了让·皮埃尔·维尔南所总结的关于希腊城邦的构成特征。分别是:1. 君权的危机2. 公共空间的出现3. 言论和理性的提升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 宗教的巨变6. 自然与人为的划分最先是因为君权的危机,使得政治权利不再被最高统治者独占,而是成为了“集体权力,被置于共同体中,成为‘所有人的事务’”。又因为是所有人的事务,因此权力的过程是公开的,公共事务的出现直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的活动又促进了“理性思想”和“演说艺术”的提升。公民意识的诞生是希腊最令人着迷的部分。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意味着有资格参与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公民与人民是直接相对的(个人见解),例如古代中国,人民只是家臣或者家仆,只是人口,只是资源,是皇帝的私人财产。公民意识的诞生应当与公共事务的产生相辅相成,如果是这样的话,君权的危机几乎就成了一个必要条件了。只有君权危机和宗教的巨变将共同体的事务从中剥离出来,公共事务才有可能出现,公民才能相应地出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觉得这一点在希腊时期不会成为最普遍最重要的原则,原因是希腊城邦非常小,同时拥有公民资格的人很少,无所谓平等与不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真正体现应当是在罗马时期,将在后文详解。两类秩序的划分,个人觉得其实就是理性化的过程。自然秩序是超验性的和不可触犯的,可以用“神的意志”来理解,那种在日常事务中关心神的意志的行为就是自然秩序和认为秩序不分的体现,比如中国古代皇帝的占卜和祈雨等行为。古希腊人很早就意识到两类秩序,实际是他们很早就开始了政治理性化的过程。古希腊人遵循的是一般的普遍的规则而不是国王专断的法令,因为公共事务的处理需要遵循一般原则而不是依靠国王的判断。因此,法律更像是一个许多人共同的“约”,而法令则是一个权威发出的命令。群体之间的约的特征是“公开的、事先已了解的、明确和稳定的”;法令则是专断的,任意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是传说中的看心情了)。这两者产生的差异是惊人的,如果是一种法律,“公民始终会事先知道自己如何作为才不会屈从于任何人的强制”,而法令则没有这种指导作用,它只会让人们变得犬儒和虚伪。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法律才会带来真正的尊严和自由,而专断的法令则只会塑造犬儒而卑微的灵魂。尼摩的洞见在科学的阐释上尽情散发。我们应当深刻地了解城邦与科学并非各自独立的两个连续发明;他们彼此召唤对方的到来。尼摩发现了科学的发现与普遍法律之间的联系,二者的相同点都是在寻找各自领域里的普遍原理,也就是一种抽象原则。印度人、中国人和阿拉伯人都有非常伟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但是他们都没有形成抽象的科学法则。接着说学校的诞生。理解了科学的诞生就不难理解学校的诞生,科学和法律是对普遍原理、抽象法则的追求,那么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机构的诞生就不稀奇了。任何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工作都会有各自的学习场所,比如木匠、工匠,但是他们并非是专门追求一种精神活动,因此我们只是把它们称作“作坊”和“学徒”而不是“学校”和“学生”。**古罗马人的贡献:私法,人文主义**真正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实质意义的是罗马人,因为他们有真正的这种需要。罗马的领土和人口以及内部民族的数量使得希腊时代的广场议政不再可能,如何有效统治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成为难题。罗马人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普遍的法律。罗马广大的领土和繁多的内部民族使得其施行的法律必须是普遍性的,否则必将激起激烈的反抗。尼摩阐述了这个普遍法律建立的过程,在此不赘述。不过,同样是一个大帝国,中国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中国依靠道德来治理国家而不是对法律的绝对尊敬。从下面两个小例子中可以品味品味。一般来说,地主比普通农户要少交地租,一位地主就主动到县衙请求和大家交一样的地租。县令不肯,最后竟然群情激动,引发暴动。而最终的处理方式竟然是杀掉这个地主,而其他人无事。1电影《圣皮埃尔的寡妇》中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1849年,靠近纽芬兰的法属加拿大群岛中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荒凉的圣皮埃尔岛,两位醉酒的水手因打赌船长库巴是肥还是壮来到船长家,漆黑之夜,混乱之中,尼尔·奥古斯特迷迷糊糊操起身边的刀将库巴砍死。《圣皮埃尔的寡妇》叙述的传奇故事由此拉开帷幕。法国政府指定一位法官审判该案,尼尔被判死刑。根据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法律,必须有断头台和刽子手来执行死刑。但岛上没有刽子手,也没有断头台,要从千里迢迢的法国运来。于是,尼尔被收监,等待死刑的到来。2从这两个小故事的对比中,充分感受到两种社会对于法律的态度。但尼摩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在这种浅层次的表面现象上,还重点分析了这种态度所带来的影响。私权也就是财产权,就是把每个人的财产进行明确区分,这种区分带来的结果就是使个人产生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尽管罗马法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却遽然含有一个意料之外的道德意义。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因为发明了私法,罗马人创造了人类个体,一个自由的、有内心生活的自我,一个有着无法缩减为其他任何人的绝对特别的命运的自我。罗马法因而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源流。尼摩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剖析了这一制度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这是他惊人洞察力的体现。**《圣经》的伦理学和末世学**尼摩认为《圣经》的伦理观是一种“同情的伦理观”,这一伦理观使得人类苦难成为“反常而无法容忍的事”,因此“希望改变这一秩序本身,有意地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状态。”这一伦理观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外延性”的,用尼摩的话说就是:它主张的伦理观是认为自己并且希望自己为人类的所有苦难负责,甚至为那些并非由自己造成的苦难负责;它肯定那些应超出一切司法之外的代表一种慈悲之心的法律。想要更好地理解其意义的话,不妨与佛教做一个对比,佛教认为个人此世的苦难和福报是前世罪孽和德行的直接反映,此世的罪孽和德行又将直接影响来世的福分。个人没有任何动力去改变现有的秩序,相反谦卑被看做一种高尚的德行。圣经的末世学直接导致了“线性时间观”,这是本书最令人惊异的洞见之一。线性时间观使得现状是值得怀疑的,不是不可改变的,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意义不可估量。**11世纪到13世纪的“教皇革命”**教皇革命使得精妙的罗马法与圣经的伦理学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这个结合最重要的影响是“提升了法律的地位”。使世界基督教化成为教皇的目标,整个世界都应该为末日耶稣的再次降临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克服了奥古斯丁神学的障碍,克服了类似于佛教的内向性,而走上了赎罪论和救赎说。路线图的诞生。人类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耶稣再临人间,行为因此而产生意义。路德对calling的重新解释,人类行动改变世界成为上帝荣耀的见证。经院神学直接培养了理性精神,它的“较真”、系统性、体系性就是现代科学的写照。**自由民主的来临**尼摩认为只有西方才把“精神自由主义,民主,经济自由主义提升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精神自由主义是容忍思想领域的多元化,它的前提是承认“人类的理性和认识基本上是有限的和可能会犯错误的。”,但是这种多元化并不会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民主是政治领域的自由主义和多元化;经济自由主义是经济领域的去中心化。这三个领域的自由主义实际上是西方对第三种秩序的认识——自发秩序。古希腊人率先区分了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最先走上理性化的道路,但是第三种秩序的发现、认识和接受则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他们开始认识到无数微观个体的互动可以产生比精英决策更好的结果。一直以来,少数精英总是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贡献者,而现在他们发现,微小个体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更好的结果,由此导致了第三种秩序的诞生。**小结**尼摩在后三大事件的分析中每有惊人之语,屡屡打破一直以来的定论,尤其是对圣经伦理学和末世学以及教皇革命的刻画,颠覆了我对西方近代文明起源的认知。在尼摩看来,西方近代民主自由的来临是蕴含在中世纪的历史脉络里的。对于这一创见,个人还需要更多的学习来审视。
  •     读此书后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基督教对于西方精神最终形成并有别于其他文化所起到的巨大而又独特的作用。众所周知,希腊的民主是当代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它否定了君主神权和专制统治,摒除了对极权崇拜的迷信并肯定了多元化言论相对于单一言论的优越性。而罗马法对于私有财产和所有权的保护,令人文主义得以萌芽,使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而不必屈从于集体的利益。但是,有了这两点还不足以让西方人关注现世生活并通过积极的入世行动来得到救赎。因为最初的天主教认为人的原罪不可能通过人本身的努力而得到减轻,命运是注定了的,人只能通过修行以期得到上帝特别的恩宠。可是本书提到的“教皇革命”,却塑造了一个既是神又是人的基督形象,基督作为一个人替人类赎清了原罪,因此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善行,人们都可以通过不断的积累,来抵消与生俱来的原罪从而进入永恒的天国。西方人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自身与他人组成的现世社会,第一次有了通过理性改变社会,消除苦难的意欲,进步意识也因此应运而生,科学作为进步的手段得到长足发展也就理所当然。科学与理性主义在其他文明没有被作为一种工具来促使现实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缺少了基督教中对于积极改变现世物质条件反而能得到精神的救赎这样的一种道德观。但是,我认为本书忽略了对于因基督教而产生的侵略性的分析,这种侵略性是指对外族的侵略,例如对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屠杀以至今天仍在上演的霸权主义。正如作者在后记所说的那样,也许今后西方应对东方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自然的和谐哲学多作研究~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老师推荐,翻看了一下,要对西方有一定基础了解,才能看懂,感觉挺专业的
  •     宗教部分看得吃力,其余几章提出的观点可以理解,某些观点有新意,引起了我对西方中世纪史的兴趣
  •     很有启发。
  •     之前读极简欧洲史他把影响欧洲历史的因素分为古希腊-罗马帝国,基督教,日耳曼蛮族,是这三者的互相影响和促进早就了欧洲历史。这本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早就西方文化的因素概括为希腊的科学、古罗马的私法、圣经的影响、教皇革命、民主革命。与之前理解的不同的是圣经以及教皇革命将帝国去圣神化这点的深远影响,很不错的书,但因为自己的局限性还未能完全透彻,等过一个阶段可以再读。
  •     写的很全面很深入,尤其是中文版后记,很能激发中国人对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思考!
  •     研究人文这些东西真不是我能干的来的。。。
  •     论点很新颖,如果能够更加深入的论述就更完美了。
  •     分析了当代西方的五大源泉,很具有启发性。
  •     这本书目前对于我来说,太深了,只能看个一知半解,里面的信息量太大,想想当初太过贪心,指望一本两百来页的书讲清楚什么是西方?不现实嘛!又些许启迪吧!只能说。
  •     这样的书绝对值得推荐
  •     一本11万字的书居然读了快两个月真是上班之后读书能力锐减。对于中世纪的西方历史知之不多看到很多人名事件什么的还是有点虚,需要多看书了。书中还是有许多精彩的观点的,比如对于自由这一概念的历史阐述。
  •     了解西方文化传统和思想源泉的好书
  •     和《西方文化要义》互相补充吧。
  •     身为东方人,理性认识西方,才能更清醒的认识东方,认识自己;看别人,要看别人的长处;看自己,要看自己的短处。这样才有进步之可能。
  •     为什么西方众多文明和民族最后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体系?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 “国家的功能是阻止社会变成地狱;不过它手中并未握有通向天堂的钥匙。……国家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工具。"
  •     内容很好,但封面很不喜欢。纸张质量一般般吧。还不错总之
  •     恩早就全忘了
  •     注释很亮 有一条有小两页之多 这学期上的思想史课基本就是这个体系思路
  •     希腊的自由、罗马的人本、圣经、教皇革命和自由民主,作者臆想的西方社会文化圈,总有一种隔离和吞并的萌芽在里面
  •     无论是作者还是翻译都通俗,中正。内莫的三卷本古代政治思想史最近也上市了。
  •     我想马列可能又过不了!
  •     内容好不好我没什么学术水平评论,关键是寄来的没有塑料包装,而且有非常严重的折痕压印,简直不能忍!太影响看书心情,像陈年库存。不开心!!!
  •     很清晰的一本书
  •     希腊、罗马、基督教、自由主义,对于西方的理解的启蒙书 特别ps一下:购自北京光合作用现代店,在归杭州的航班上看完。
  •     一本流畅的书总是让人回味,要是再加上洞见作为作料,那就更美了。
  •     结合历史清晰地讲述了西方自由的发展,比较基础浅显。
  •     希腊民主摒除君权观,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催生了人文主义,但直到教皇革命完成,西方文明才得到科学和理性的孕育。那些说宗教和科学对立的人们真该看看此书。另外别说人家对东方有偏见,《圣经》伦理学及其精神我们从未有过。ps读得好艰难,这是本很系统的书,得多读几遍。
  •     看完这个在看中国文化要义,左右看看挺逗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眼里,究竟为什么让彼此的性格和文化产生了这么大的差异。
  •     这不是一本通俗介绍性的普及读物,内容不像题目这么浅白。西方其实是指共同遵循统一价值松散的共同体,统一价值有五个方面。对西方历史、思想史了解不够是不太容易看懂这本书的。
  •     虽然看的时候间歇性觉得这款西方中心的学者们有点好笑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快把一本书抄下来了- - 真好看啊啊啊...
  •     雖然作者一再強調沒有西方中心主義 但是由於其接觸東方文化的時間在寫這本書之後 所以其論點依舊充滿了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 但作為瞭解西方歷史方面 不失為一本好書
  •     句子很长,读起来有点费劲。
  •     深刻地解说了西方之所为西方,绝对经典!
  •     关于西方文明的一种视角,是对民主自由由来的不错的解释,但是缺少批判,没有讲这些来源的负面影响
  •     很好的一个导论型西方文明解析著作!可作启蒙教材之一了!绝对好书!
  •     1.第一次深层次对西方文明感到心悦诚服 2.一度曾有的儒家文明政治实体联盟的想法在看过这本书之后显得过于浮浅了。
  •     看完更混乱了。。。
  •     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西方及西方文化,后面关于西方联盟及文化冲突等的观点也很有启发性!
  •     总体还行,值得一读:1. 虽然是一本小册子,但不是一本入门书。2.作者的政治光谱是偏右的(西方语境意义)。3.译文总体不错,但还有少数术语的翻译不够准确,或者不是通用译法。
  •     非常好,期待作者有一天能写出他想写的儒家社会的那一章。
  •     一般般没啥感觉、、不过送货速度很快、、、一直很快哦
  •     不是什么深奥的书,跟东方人的想法很不同,西方文化入门?(外加挑起战争火星的point初级?)
  •     选民般的自豪感,掩盖不住的西方中心主义。内容不错,有收获
  •     何谓“西方”?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作者笔下的西方是由五大标志性事件(1.古希腊创造的法治自由、科学和学校;2.古罗马发明的通用法律、私有财产保护制及人文主义的发轫;3.《圣经》的伦理学和末世学,凸出了“变化”的重要;4.11世纪~13世纪的“教皇革命”赋予人类行动以价值和合理性,将理性神圣化;5.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诞生的自由民主制度)构成,缺一不足以称其为“西方文明”。什么是西方?这是作者抛出的问题。这是因为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之间的对话日益成为人类历史中首当其冲的议题。而要促成文明间的对话着实不易,这首先需要各个文明了解自己,并去做真正的自己。这也是作为身为西方人,写作此书的目的。#壹陆掃葉#31
  •     因为不是在于东方文化的对比中得出西方内部核心特征和五大飞跃的来源和逻辑,所以只是有选择的将西方的优点放大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将弱点,比如法西斯主义的产生看做是历史的特殊片段,是偶然发生的,而不是西方内部的劣根性的结果,这样的观点与作者批判的列维施特劳斯的历史观有什么区别?法国人真他妈的自大,阎雪梅的翻译真他妈的烂
  •     很早以前便買了,說的是西方文明的幾個因素。說的模糊不清,說了等於沒說
  •     作者学问忒深,梳理历史功力一流,表述清晰观点鲜明,对基督教的历史作用写的很深刻
  •     教徒写的哲学书
  •     浅显伧俗, 条理清晰.
  •     其实这不是一本入门书,而是一门学术书,非常不好读呢!!
  •     避开深层的对话只顾实用性往来是幼稚的。
  •     对昔日历史课的一种温故和补充。
  •     果然很西方。
  •     作者的基本价值观我觉得是政治错误的
  •     囫囵看完了。。(finally 这事拖了两年是么。。“敢于以自己的想法对抗并战胜惯例” 很喜欢这句话
  •     界定了文化上的西方:具有这五大要素: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和科学,古罗马人发明了私法和人文主义,《圣经》倡导的伦理观及末世论,11—13世纪的“教皇革命”,最后则是发生于西方国家的近代重大民主革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