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8
ISBN:9787506310383
作者:韩少功
页数:401页

内容概要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书籍目录

《马桥词典》条目首字笔画索引
一画
一九四八年(续)
二画
九袋
三画
三毛
三月三
三秒
亏元
马同意
马桥弓
马疤子(以及1948年)
马疤子(续)
小哥(以及其它)
乡气
下(以及穿山镜)
四画
天安门
不和气
不和气(续)
开眼
月口
公地(以及母田)
公家
双狮滚绣球
火焰
五画

龙(续)
打车子
打玄讲
打起发
打醮
民主仓(囚犯的用法)
白话
台湾
汉奸
归元(归完)
发歌
六画
老表
夷边
压字
同锅
红花爹爹
红娘子
朱牙土
企尸

军头蚊
问书
七画
走鬼亲
呀哇嘴巴
你老人家(以及其它)
八画

枫鬼

罗江
官路
话份
怜相
怪器
放转生
放藤
放锅
宝气
宝气(续)
泡皮
九画
科学
茹饭
栀子花茉莉花
挂栏
背钉
贵生

荆界瓜
结草箍


神仙府(以及烂杆子

洪老板
觉觉佬
津巴佬
十画
莴玮


破脑(以及其它)
哩咯啷
晕街
豺猛子
流逝

冤头
罢园
十一画
梦婆
黄皮
黄茅瘴

清明雨
十二画
散发
黑相公
黑相公(续)
隔锅兄弟
蛮子(以及罗家蛮)

道学
十三画
碘酊


十四画以上
模范
满天红
撞红
颜茶

飘魂
嘴煞(以及翻脚板的)
磨咒

懒(男人的用法)

作者简介

关键词:马桥词典  简介
《马桥词典》,是中国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按照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弓人的115个词条,这些词汇部分也是作者所虚构(如晕街)。
最早发表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小说界》杂志1996年第2期,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2003年8月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译本“A Dictionary of Maqiao”。
《马桥词典》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荣获“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中的长篇小说一等奖。
《马桥词典》出版后,有人批评该书抄袭了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作者韩少功因此起诉评论者侵犯其名誉权,并获得胜诉。
作品简介:
《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115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一部力作。它内容严肃,笔法独特,不愧为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搜集了中国南方一个小村寨里流行的方言。这本词典从纯词典的形式迅速过渡为一个个故事。其中讲述了“文革”时期被下放到边远地区的“知青”的生活的点点滴滴。
故事的大部分素材来源于韩少功的亲身经历,这部佳作捍卫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向千篇一律的泛国际化趋势吹响了反抗的号角。
对韩少功而言,故事称做词典本身就是把这个词的含义延伸了。每个词的含义得到了充分的注释,同时他们又作为引子引出词语背后看似散乱的作者的思绪,这貌似不经意的思绪将一个个词语连成完整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词不是按照西方的字母顺序排列的。
例如“江”这个词条后面列出了具体的江名以及江名的由来——不知不觉你就会置身于知青们的故事中:如何与船夫赖账,如何丢掉他们所窝藏的枪支。读了几页后,故事中的人物一一呈现,他们的市井生活构成了故事的点点滴滴。
作品分析:
《马桥词典》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的同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编撰者序》中说:“任何特定的人生,总有特定的语言表现。”每一种语言,都反映着特定生存状态、民俗文化、以至更深层的生存哲学和思想理念。而作家对语言的这种特性和功能有深刻而切身的体会,所以他编成了这样一部大词典,用语言的故事讲述着社会、生活、文化与哲理。
例如,在“马疤子(以及1948年)”和“1948年(续)”中马桥人用“长沙人会战那年”、“茂公当维持会长那年”、“张家坊竹子开花那年 ”、“光复在龙家滩发蒙那年”等不同说法来表明公元纪年1948年,反映了马桥人奇特的时间观念和历史观。也揭示了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时间的歧义性 ”。而“蛮子、罗家蛮”的词条里,追溯着历史的渊源;“撞红”的词条里,由现存的习俗追溯到人类文明史中原始而野蛮的时代。这里,语言体现人类追溯家族渊源的主题。
有些词,更在作家简洁精要的议论中折射着生存的文化与哲学。如马桥人用“同锅兄弟”代替同胞兄弟的说话,相应地,女子出嫁叫“放锅”前妻称“前锅婆娘”,后妻称“后锅婆娘”。作家在这里说:“可以看出,他们对血缘的重视,比不上对锅的重视,也就是对吃饭的重视。” 正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这正反映了艰难的生存状态下人们朴实而简单得令人心酸的生活追求,这种追求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积淀成了一种语言习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观念。这里包含着一种辛酸,也包含着对这种原始的生存追求的敬意和信仰。
有些词反映了马桥人的文化生活,也反映了马桥人,以至作者的文化观念。在老百姓艰苦单调的日子中,唱歌、斗歌是他们唯一的娱乐与消遣。而唱男女情事的歌更是对他们人性欲望的一点满足。万玉因为唱不惯迎合政策的春耕颂歌而放弃逛县城的美差、出风头得荣誉的机会,临阵逃脱。作者说:“他简直有艺术殉道者的劲头。” 这里包含立刻作者对艺术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的反思。


 马桥词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看过这本书多时。今日整理办公室又看到。在翻开扉页之前,我能想得起的关于这本书的唯一内容就是里面的一个词条“1948年”。在马桥人的概念里面,1948年并不是1948年,而是几件大事——当然是对于马桥人来说的或者是他们能够知道的大事——发生的那一年。比如马疤子招安;竹子开花;长沙大会战(迟了好几年)。其实细想,我们对于时间的概念也是大多从历史教科书里得来。某年,发生了些什么,别人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知道什么。而我们真正感知的时间,的确对纪年反而有些糊涂,总要掰手指推算半日。比如,2008年,在十年二十年后,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女儿上小学的那一年;而不一定是金融海啸的那一年。再比如,我清楚的记得非典那一年,却已经不能一口说出那一年的年份。下班了。下次再说。
  •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2版)《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搜集了中国南方一个小村寨里流行的方言。这本词典从纯词典的形式迅速过渡为一个个故事。其中讲述了“文革”时期被下放到边远地区的“知青”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文字朴实,细微中见宏大之整体。由于“马桥之争”,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也因为“马桥之争”,评论家及读者过多关注论争官司的结果,而忽略了小说的文学价值与艺术创新。《马桥词典》利用一个个词条组织历史,树碑立传,这显然是一个罕见的实验。不难想到,在词典与文学之间抛出一条联结的索道,这需要不拘成规的想像力。可以说《马桥词典》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内心,同时也显示了小说的可能性。
  •     我在读文学史的时候,常常会读到一些人给同时代的书的谀词,洋洋洒洒,天花乱坠,然而往往被后人一笔抹倒,还要加上几句讥诮。我就想:当时的人在写这些吹捧的话时,有没有想到过这一天呢?其实即使是好书罢,倘非为了商业操作,也实在不必推许过高的。留些价值与后人去发掘岂不是好?何况有许多并非好书。《马桥词典》是一本好书,有机会我会推荐给大多数人看。但是,有没有必要这么急着把它称之为“马桥之谜”,称之为“对小说的挑战”,这么急着把它和《安娜•卡列尼娜》、《日瓦戈医生》、《百年孤独》相提并论呢?我认为没有必要。我不怕说错,反正我连让后人嘲笑的资格都没有。下面我就来说说为什么没必要。有评论称这本书是韩少功一次“写作的冒险”,如果是指它的形式的话,就小题大作了。我们有理由怀疑,韩少功采用这种词典式结构是受到他那本赫赫有名的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影响,昆德拉在这本书里用词典形式详细列举了男女主人公对同一个词的不同理解。何况,这种立体的空间感的阅读体验,我们早在从陀斯妥耶夫斯基到昆德拉的西方复调小说中就经受过了,不至于会感到“突兀和惊异”。更何况,韩少功为了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妥协,并未将词条严格地按照笔画排列。我试过按照现时的排序,去除词目和议论,可以很轻易地连缀成一篇我们常见的乡土小说。当然这种结构并不是毫无用处的。我认为韩少功是想透过对语词的梳理,来凸现一个群落的生活状态。这种写法不坏,让这本书在文学之外还具有了语言学和民俗学意义。而且他笔下的马桥清晰而生动,是当之无愧的小说而非别的什么。这是它的好处。但是,如我们所知,韩少功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小说家。他近几年的文字学术性倾向越来越强,借用的学术性话语越来越多。《马桥词典》也同样表现出了浓厚的哲学和社会学兴趣。这样说不仅仅是指韩少功在许多词条里所发的那些议论,还包括他对某些条目的选择。从他的初衷出发,他选注的应该都是最富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最能体现马桥生存内涵的词语。然而韩少功有一个很强的意识,急切地要将“马桥话语”和外界话语印证参发。比如我们在《甜》里看见了意识形态泛化(包括昆德拉的“媚俗”),在《小哥(以及其他)》里看见了男权主义,在《科学》里看见了反科学主义,在《醒》、《觉》和《哩咯啷》里看见了阐释学,在《枫鬼》、《肯》里看见了生态哲学,在《梦婆》里看见了反智主义,在《冤头》、《渠》里看见了符号学,在《话份》里看见话语权力......我同意韩毓海的说法,在这里文学替代了哲学,扮演着一个全能的角色。但韩少功绝不是在追求韩毓海所说的“绝对”和“纯粹”,对于韩少功来说,马桥话语是一个语言的家园,但更是一个疏解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语言资源。他在序里说“更愿意强调语言与事实存在的密切关系”,“事实存在”实际上指向的是“普遍性”的事实存在。这种小说急欲向社会发言的“巴尔扎克式冲动”在近来小说里已经屡见不鲜,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比如贾平凹的《土门》,还可以包括张承志的《心灵史》和张炜的《柏慧》。我感觉这些作者往往更看重写作的姿态和论证的欲望,而不是小说叙事本身。对于一名作家,这才是真正的“写作的冒险”。在文学普世化倾向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体的又一次远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个笑死我了
  •     马桥人的精神风貌是朗健的,他们踏实真切且十分务实地活在他们的土地上。在食不果腹的年代,他们的味觉上升为最大的感性追求。虽是南方乡村语体,但不难看出一些认知方式是跨越地域的,读起来想到自己的家乡,在为数不多的残留方言词汇中体验共鸣。
  •     湖南马桥弓的风土人情,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寻根溯源的历史典故,以词典的体例以马桥乡音这种语言为线索串联起来的地方故事,却诉说了一个时代。韩少功说这些词语只专属于他个人,阅毕后便可遗忘,可这些词语真的只属于他吗?
  •     我也想写本这样的书
  •     三星半吧,前半段看的特别生气,觉得韩少功过于啰嗦和模仿米兰昆德拉,加入大量不必要的哲学讨论,看到后面虽然还是讨厌他那些自以为是的评论,但是一个个人物还算鲜活饱满,有的甚至令人心疼。看完也明白为什么老师要挑这本书作为下半学期课的开始,算是很好的从理论到小说的过渡,关于语言的performativity,关于minor discourse,很多地方很发人深省。唯一遗憾的是,韩少功真的是个不知道何时该收手的作者,好多地方我觉得好美,就该到此为止,他偏偏要加上自己的评论,真是令人讨厌……还有,英文版的作者竟然把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的三个章节给删了……可怜的外国读者……
  •     韩少功真是当代少有的文人文化人
  •     在图书馆借的。很好看。
  •     当年张教授说这书有抄袭,现在看了,发现张教授真是胡说。
  •     像科学家写的
  •     韩少功很多中短篇里都有《马桥词典》的影子,印象较深的有《爸爸爸》、《报告政府》和《风吹唢呐声》。
  •     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的一本书。一个读起来特别真实的关于我们父母辈或者更早一点时期那个年代的生活,是一个我可以读起来津津有味但是无法去亲身体会的生活,但却好像见识了更多更多的人,比我一个月里能认识到的人要多的多。
  •     非常精彩 从人物塑造到语言表现力都让人佩服 于是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2016.3
  •     一部关于语言学、田野、生活、宿命、蒙昧与抗争的词典化小说
  •     很多年前读的时候,还是第一次读这种形式的书,新奇又喜欢
  •     补记
  •     语言是人的语言,语言学是人学。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谓“共同的语言”,永远是人类一个遥远的目标。如果我们不希望交流成为一种互相抵销,互相磨灭,我们就必须对交流保持警觉和抗拒,在妥协中守护自己某种顽强的表达——这正是一种良性交流的前提。
  •     硬要作古正经学几句乡里话
  •     很喜欢这种与情景喜剧相似的章节划分方式,各篇之间相对独立,又存在关联,可随时拿起放下。不像鲁迅那样将中国农民贬低的一无是处,也不像沈从文那样把农村生活描绘的如同世外桃源,韩少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最客观的方式讲述他眼中的马桥,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得到了最接近真实的还原。
  •     桥,是一部历史,无论是时间的还是地理的。对于漫长的时间之河,对于生息不止的历史事件而言,我们的记载尽管卷帙浩繁、如烟似海,不也是一堆断简残章么?
  •     每个词汇都如一扇窗口,窗格之内便是山水与人影交织,那一方吾土吾民。
  •     很好看
  •     最爱之一
  •     看到最后,终于有了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
  •     其实这是初中书单里的书,到大学快毕业才读。。这个寒假分三次读完了,有些篇章看不下去跳过了,大部分是读得津津有味的。最喜欢的就是讲鬼神的那些部分啦
  •     虚幻和真实混杂在一起
  •     它并不局限于马桥。这个是属于作者自己的世界。
  •     自己是没有读完。
  •     跨年的阅读,公交上的好消遣。独特的小说构造方式,通过一个个词语链接起整个小说,起承转合处理的很巧妙。
  •     中国作家知道要关注方言,是好事;知道要写点性啊欲望啊之外的农村,也是好事;知道不要用猎奇的方法写文革,也是好事。但是,想法可嘉,成果却有点让人失望,呈现出来的理解,甚至比不上一份优秀的田野调查。
  •     韩少功的精神家园,后来有多少优秀作品都来自马桥。
  •     2008
  •     当人类学著作看还不错,当小说也就那回事吧
  •     一个封闭的小镇
  •     好书,推荐,值得一看
  •     喜欢上了湖南人
  •     普通话化的时代,方言正在逐步缺失……
  •     扑克牌一样的小说。
  •     一部令人惊讶的黑色幽默小说
  •     人类都活在马桥,人们和它都并没有变化过
  •     一本非常非常搞笑的书......好吧是我搞笑了,但是学习累了瞅上两眼还是不错的。
  •     初中? 一下就被乡土味道吸引住了了
  •     本来想写个书摘的。。看到自己的评分 好像也不是那么好
  •     就因为少付了五角钱。那个撑船的老头扔下了慢船没付钱的人,追了他几公里。 你果然宝气。
  •     至今读到的对建国后种种运动的最好反思。幽默和自省兼具。简直同时具备阿城、刘亮程等人的优点,太过瘾。韩就是为人类学家哦。
  •     从不同乡土方言词意引入一个个农村生活的故事,由故事再转向语言的意义。从有话无事,到有事无话,最后回归生活本身,故事都被抛弃,留下不知来源的方言词句。
  •     买了快20年的书,终于看了。
  •     湖南人读这个很有亲切感。
  •     18年前读的,当时此书曾引起很大的争议,说是抄袭了西班牙某作家的作品。我当时年幼,更无从得知西班牙作家写的什么,但是觉得韩少功写的很好看,很另类。特别喜欢。但如今,似乎少功已经名不见经传了
  •     有意思,不錯。沒想到這些詞彙甚至馬橋都是虛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