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场雪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62472247
作者:[法] 于贝尔·曼加莱利
页数:120页

内容概要

于贝尔·曼加莱利 Hubert Mingarelli
1956年生于法国洛林省。17岁离开校园,3年后从事海员工作,游遍地中海岸及整个欧洲。后来又从事过许多行业,直到80年代后期才走上写作之路。《一条寂静的绿川》(Une riviere verte et silencieuse, 1999),以及《最后一场雪》(La dernière Neige, 2000)是于贝尔·曼加莱利奠定法国文坛地位的重要作品。2003年出版的《四个士兵》(Quatre soldats)一举夺下当年的梅迪西文学大奖,被誉为“海明威式作品”的重要之作。

作者简介

★「在他生命的寒冬,我学会如何安静地哭泣」
★ 一本安静的小书,一段隐忍温柔的成长历险
★ 一次短暂的阅读,勾出与父辈间难以言说的爱与安慰
★ 法国梅迪西文学大奖得主 · 震撼心灵的父子情感之作
曼加莱利,堪称欧洲版“青山七惠”,他的作品正如《一个人的好天气》那样静谧温和。
不志在赚取泪水,说这样一个处处留白的简单故事,只愿在你的回忆里晕开一个小小的缺口。
※※※※※※※
父亲卧病在床,只能领取微薄的救济金;“我”在养老院陪老人散步,赚一些小费贴补家用;母亲形迹可疑每夜外出,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我”计划给父亲买一只鸢,精心设计了一个完美的捕鸢的故事,反复地讲述给父亲听。为了凑够买鸢的钱,“我”承接了三个单子:溺杀了两窝猫仔,处理了一条老犬。“我”因此饱受心理煎熬,甚至无法面对养老院的老人,只有父亲能理解“我”。最后“我”虽然攒足钱买到了鸢,但父亲也病逝了。
※※※※※※※
雨贝.曼葛利的文字是如此干净、优美,字字句句精准地划进我们的心扉,这部关于父子情感的小说,毫不煽情,却绝对感人,读后必然令你难忘。
——法国《电视周刊》杂志
不用一句思念话语,却道尽所有思念。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却以更具象的画面与触觉,展现出来:如作者带着你,在黑暗中,不启动自动照明灯,引导你,扶着楼梯木质扶手,一阶一阶,踩过无光的所在,一层一层,踩往心底的最深处。而彼处,微微有光。
——《父后七日》作者 刘梓洁


 最后一场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用一上午的时光读完这本书。虽然此刻窗外炎炎夏日,却仿佛和作者一起走进那个冬天,那最后的一场雪。是因为那两窝在水桶里挣扎的小猫?还是在郊外雪地里迷失方向的老狗?是那个隐忍着自己痛苦默默哭泣的母亲?还是那个在鸢地陪伴下安静离开地父亲?我竟觉得内心在隐隐作痛。作者不象在向我们讲故事,而是在描述自己的各种感官。各种感官将我们带进那个故事,仿佛让我们也亲历一般。只能隐忍却无法掩饰的对死去的猫和迷失的狗罪恶感,不需要言表却一点点在文字中彰显的父子之爱,都在各种微观和细节中被放大,又在安静中微妙的一点点流入内心。那读了无数遍的关于鸢的故事并没有叙述出来,关于每夜母亲外出的原因也没有阐明,仿佛还有好多情节和故事都被藏在了背后。但当我们想象着那飘雪的窗前有一只鸢在眨眼,当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过那长长的铁轨,翻过那漫长的山坡,当我们陪作者一起聆听那安抚心灵的水管的滴水声,我们内心觉得丰盈充实而有痛感。因为我们自己已经走进那个生命的冬天,感受着生命消失的平静和躁动,感受着某种罪恶,某种爱。
  •     《最后一场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小说也很薄,116页,5W字,但就是这些不多的文字,让人合上书页时有放不下的纠心。那些沉潜的意象依然恍恍地浸润着,一种如鲠在喉的难受。说实话,我有点怕读这个故事,尤其是在父亲生病的当口,很怕,我真的无法没法直面死亡。就像小说中的“他”,懦弱、逃避、承受并幻想。尽管强打精神不得不面对各种不能不面对的状况,尽管忽视、麻痹、刻意冷落自己失落、沮丧、难过的情绪,可在作者看似无技巧的平实安静地讲述里,这些仍如影随行,咕咚咚地冒着泡,快要让人覆灭。这个简单而安静的故事既是那样的隐忍、忧伤、内敛和深沉,难以言说的失亲之哀、失亲之痛都让人动容。我的心仿佛也在这些温柔含蓄的眷恋里碎掉了。父亲病厄缠身,家里生活拮据,只有父亲微薄的救济金。“他”没有固定工作,只能以陪养老院的老人散步的工作赚些零用钱。回家后,视父亲精神的好坏,给父亲断断续续地讲最爱听的猎人捕猎鸢的故事。为了在父亲的病床前摆上一只鸢,他处理了弃猫崽,处理了老狗,也买到了鸢。他强忍内心充满的罪恶感,强忍舍弃生命的不安,必须“每夜打开水龙头,关起时故意不旋紧,听水滴声睡去”。 有鸢的陪伴,父亲很开心,甚至温柔地对他说,“我不知道要怎么做,但是,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被安慰,但此时冬天最后一场大雪扑面而来。被放大的等待死亡的过程,被压抑在心无法言说的情感,还有那些残酷与绝望下试图带来希望的动作,以及间或不小心擦碰出来的声音,或者虚弱的星点言语里,无比放大了亲人将逝的伤感。小说从来没有做一点骗情的处理,也没有任何传达强烈情绪的字眼,安静得如同一场无声电影,让我们似乎在仅有的那些晃动破碎的画面勉力拼合着却无可奈何地被感染着。这里的感伤,就像表面平静的河流之下暗流狂涌,稍不留神,失去抵抗,便被倾覆。作者于贝尔-曼加莱利 Hubert Mingarelli,1956年生于法国洛林省,80年代后期才走上写作之路。《一 条寂静的绿川》(1999),以及《最后一场雪》(,2000)是于贝尔-曼加莱利奠定法国文坛地位的重要作品。2003年出版的《四个士兵》一举夺下当年的梅迪西文学大奖,被誉为“海明威式作品”的重要之作。期待作者更多作品。
  •     为什么要买一只鸢,而不是一个收音机文/六回“我”是谁?我以为这个“我”是一个女孩,她在路边看到一只鸢(读yuan,第一声),她想买下。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买一只鸢,而不是一个收音机。她告诉她父亲关于想买鸢的事情,且经常重复得讲述一个她编造的一个捕鸢的故事,直到在病床的父亲睡去。每天,她都会去一家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和散步赚取小费,贴补家用。为了买这只日思夜想的鸢,为了赚到足够的钱,她杀了两只猫,她还处理了一条狗。直到买到了那只鸢,直到她和躺在床上的父亲一起看着鸢进食,直到父亲在病床上闭上了双眼去世。小说就结束了。《最后一场雪》是一本小书,116页,5万多字。看到快结束时,我才知道这个“我”是一个男的。其实在书的腰封上就写着“令人动容的父子情感之作”。这个腰封,我根本就没注意到。它真如腰封所写嘛?肯定是对的,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对于我来说,不止如此。它在写的是一个充满心事忧郁又很简单朴实的年轻人,写一个在病床上等待死亡的父亲,写一个形象模糊经常夜晚出行的母亲。它主要在写这个“我”,这个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的人。这个极其细腻、敏感且有点倔强的人。我被这个简单纯朴又有点怪的家庭静悄悄得就吸引了进去。《最后一场雪》在写一个深情的故事,它不仅是父子情,黄昏在作者的描述中都是深情的,还有那大雪和一盏灯等等。“夜幕降临的时候,父亲醒来了。我稍等了一会儿,才打开床头灯。我看到他还是神情疲惫。我起身去厨房端出碟子,然后放进鸟笼里给鸢儿吃。我回到椅子上坐着,我们父子俩默默无语地看着鸢儿在如此美丽的光影下进食。但是其后我们两人没有一起去听鸢儿打理羽毛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因为父亲又睡了。我把所有的灯都熄灭,包括房间和走廊的。”我之所以以为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女孩,那是被这个“我”的细腻和温柔骗了。另外,小说中描述的是买一只鸢,而不是一个收音机。也定下了这篇小说的想象空间和基调,也让我一直好奇得看下去,为什么是一只鸢。答案似乎就是或者仅仅是小说开头写的“我从来不曾如此渴望拥有什么东西”那般想拥有而已。他仅仅是想买一只鸢,其他都是其次的。《最后一场雪》或许可以写得更长一些,写到8万字或者更长。但作者没这么干,作为读者也已经够满足了。它这样的篇幅是恰当和刚刚好的。从“我想买下那只鸢的那年,是多雪的一年”开始,到“我就像是一个在凝视着一双新靴子的人”结尾。多处的留白设置,反而让整个小说更有想象空间。父子情在儿子如愿以偿得买到鸢的前后呈现得日常且温情、动人。《最后一场雪》可以称得上一部佳作,称得上是小说的教科书之一。它的作者叫于贝尔·曼加莱利,法国梅迪西文学大奖得主,1956年生于法国洛林省,《最后一场雪》是于贝尔·曼加莱利奠定法国文坛地位的重要作品。(刊于成都《明日快1周》2013.6)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不能用一两句话去概括的故事,因为情节太过古朴与佶屈。当父亲的死亡来临,当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最亲近的人要逝去——重复的相似的心理活动,如同交响乐中一遍遍重复的篇章,最终,在父亲去世前,慢慢达到高潮,然后,在父亲终于离开时,音乐落幕,趋于平静,但心灵却在伤感的长期洗礼与锤炼后获得新的力量
  •     淹死两堆小猫,放逐一只老狗,为了买一只鸢。最后一场雪后,父亲还是走了,和父亲听鸢看鸢的日子永不忘却,但我依然夜夜因自己曾经的暴行失眠噩梦。以上是故事梗概。
  •     太小清新了,就不能好好讲个故事么……
  •     并不是不好看,只是太淡了,就像阴天里的一片云,从某个角度可能是独特的,但是看上去它完全不存在,或者说 和其他的无法区分开。
  •     很薄的书但有厚度 感受力强的人可能可以读出花来 只不过处理小猫老狗这样的事情让小孩做 真的会留下心理阴影的吧
  •     很简单安静的故事,听着水龙头水滴低落的才能安然入睡,对母亲下楼离开开灯的恐惧
  •     淡淡的,挺安静的,没打动我。
  •      我猜想阿连当时是看中了这个封面才选了这本书(事实上她也选对了)。书并不厚,应该算中篇小说。是第二次读,发现自己真是高估了自己的记忆力(也是,我连罗切斯特有一个疯掉的妻子都忘了……)。读过之后反而不觉得伤感,可能因为在最后他拥有了鸢,这只鸢也伴着他和父亲度过了最后一段日子和最后一场雪。安静的相处让人平和。
  •     好吧,已经记不得内容了
  •     朋友推荐的。说是他去年读过很好的书。读完了,却没有那么深的感触。
  •     有些法国小说的共性,着重内心活动,故事平缓,张弛有度。这是个简单的少年生活记录,有想要的东西,有相依为命的家人,有社会活动,有纠结的取舍,有柔软的领地。
  •     原来是法国小说啊,虽然读完没有得到什么太多启示,反而油有了些许疑问。不过我却并不想为这些疑问找到答案,你有什么明明做错了,但却并不感到难过,但你会孤独的故事吗?还有我蛮心疼那只老狗的。
  •     淡淡的叙述,平静、安详,背后却是人生的大波澜
  •     看完之后瞪着封面瞧了许久,封面设计得很符合这本小说的风格,清冷之中流淌着温柔。
  •     父子之间浓浓的爱,通过鸢儿完美诠释。。。
  •     他对我这样说,嗯,他自己也做过一些事情,照理说那些事情应该让他难过,可他没有。他虽然没有感到难过,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因为这一句话,这本书我可以读一辈子。
  •     我裹紧大衣,在暴风雪里艰难前行。我走了很久,大雪缓缓停了。突然明亮起来的世界让我感动非常。
  •     有一种深沉的感情隐在文字后,法国小说总是很精致,仿佛自己的某个人生片段。
  •     就是一个话很少的内向男孩的心里活动,好神奇,我竟然觉得挺好看的~只是又杀小猫又杀小狗的我的小心脏还是有点承受不来~为什么买这本薄薄的书?因为就它一本破破烂烂的挤在暑假最底层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突然就很想知道这本破破的小薄书到底讲的什么故事~然后我就在亚马逊上买回来一本全新的来读~哈哈哈哈哈哈
  •     收音机或者是鸢?原来没有答案。
  •     似曾相识,直抵我心
  •     蛮奇特的一种文风,像人生罩着一层朦胧的雾气,哭泣和寒冷都疏离了原有的意义。
  •     关于逃避
  •     我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     至今好像还身在这场雪里
  •     太过平淡 太过模糊 无法触动我的内心 很遗憾
  •     小说中对狗的描写不禁让人想起《温别尔托·D》,两者都是用穷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来映射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或社会阶级,或血缘家庭,且结果都十分的相似:真挚动人的亲情根植于共同的苦难史。
  •     纸鸢 未得的执念 没仔细看
  •     能够让人一气呵成读完的小说。
  •     有种重复变成习惯 习惯变成生活的清凉感觉。为了鸢杀猫,也许希望是自己的绝望是他人的吧。至于重复了千百遍的故事,是亮点也是拖沓的原因吧。最后竟然真的有下起大雪的感觉。
  •     这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     
  •     简洁,有内涵。只是用杀害其他动物的方式来获取自己迫切想要拥有的鸢鸟,以至于最后精神上所受得折磨,真是真实。自己与父亲对鸟儿吃食场景的享受,似乎不约而同,人生乐趣很少,可能还要牺牲其他来换取,生活看似平常,实际暗潮涌动。
  •     清冷之中夹杂着温柔,故事讲得有点淡。 在雪地里散步,流放一只老狗。鸢的故事,假话说多了连自己都快被骗到了。滴水声入眠,嘘,你听见了吗?爸爸说他听见了,然后他走了,然后你必须学着自己度过人生里的寒冬。
  •     整本书都淡淡的,却含着父子之间深深的爱。只可惜我不是太喜欢这种淡淡的感觉,不过这不失为一本好书。
  •     "我担心的是,听了迪卡索爱听的那些爱情歌曲,鸢儿会忘记悬崖峭壁,忘记在原野上空的翱翔。"
  •     阴郁的调调,杀死猫放逐狗,尤其残忍。在他告诉他母亲每一次出门其实都知晓,对他父亲而言更是折磨的时候我又很心疼他。
  •     11.25 51
  •     合上最后一页,窗外是飘落的雨滴……和书中的静默的哀伤极其美妙地契合着。
  •     不懂。格调也很黯淡。不喜欢。
  •     “有关于松鼠的美丽故事。”
  •     猎人的影子漆黑如夜
  •     翻译得真好,译者王东亮,以后可以冲这个名找书看了。不知道法国作家是不是都这样啊,看过几位,他们有一种接近的气质,优雅、细腻,文风温婉沉醉。
  •     2016年6月 杭州
  •     开始读感觉这语气像是自己在说话,感谢。读到中间这种感觉被强烈的美感淹没了,雪太美了。临近末尾想起昨天看到的话,“我渐渐陷入一种对友情倍加敏感,对世界和永恒不屑一顾的心态之中”,用在这里可能得加上亲情。
  •     故事情节简单 甚至说有些无聊重复 但是仍旧吸引着我一字一行的认真读完 感受其中细腻的情感。有些只言片语反而倒是能给我一些共鸣。 最有共鸣的是他杀死两只猫之后 应该难过却不难过的孤独心情,让我有种被理解的感觉!之前我也对我家的小猫有些“见不得人”的行为,却因为像是违反了严重道德标准般 无法原谅自己的丑恶。深感孤独。深有共鸣。
  •     我直接按译者名字去搜书了
  •     在这个阴冷的冬天下午读完,望望小床里熟睡的安安。和你在一起,理解你的理解,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承诺。
  •     喜欢故事的慢节奏和主角的敏感细腻 但是他为了早点买鸢不能多打一份工么 实在不懂的逻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