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 : 政治哲学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50238952
作者:[美]史蒂芬·B·斯密什(Steven B. Smith)
页数:312页

内容概要

史蒂芬•B•斯密什(Steven B. Smith),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科学阿尔弗雷德•科尔斯(Alfred Cowles)教授及布兰福特学院前院长。他于1981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服务于耶鲁期间,曾任政治科学研究所主任、人文课程大学部主任及犹太研究代理主席。他的研究重点是古今之争、宗教与政治、代议制政府理论等政治哲学史专题。曾出版《斯宾诺沙、自由主义及犹太人身份》(Spinoza, Liberalism, and Jewish Identity,1997)、《斯宾诺沙的生命之书》(Spinoza’s Book of Life,2003)、《阅读列奥‧史特劳斯》(Reading Leo Strauss,2006)及《剑桥列奥•施特劳斯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eo Strauss,2009)等专著。他曾经获得包括爱默生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项,2009年荣获莱克斯•希克森(Lex Hixon)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
贺晴川,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硕士。

书籍目录


文献说明
第1章 为什么是政治哲学
第2章 安提戈涅与冲突的政治
第3章 苏格拉底与经过省察的生活
第4章 柏拉图论正义与人的善好
第5章 亚里士多德关于政制的政治科学
第6章 圣经中的政治
第7章 马基雅维利与建国的技艺
第8章 霍布斯的新政治科学
第9章 洛克与宪政的技艺
第10章 卢梭论文明及其不满
第11章 托克维尔与民主的困境
第12章 捍卫爱国主义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名家推荐
耶鲁学生是有福的,有学术大家以如此流畅、易懂的生动语言,道尽两千年来西方哲学中的政治智慧。这个福分今天轮到了中国的读者。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读物。作者兼具教师与学者的卓越品质,循循善诱地引领读者,深入到伟大思想家们的问题与论述的核心地带。他的讲解格外清晰生动,但不失深刻与丰富;他呈现个人的独到见解,却保持着中肯开放的对话气质。毫无疑问,这是政治哲学课程最为理想的读本之一,是深入浅出的典范之作。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一本短小精悍但又博大精深的政治哲学导论,读完此书,你会明白,为什么通过阅读伟大哲人的伟大著作会有助于理解我们当下的政治生活。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编辑推荐
短小精悍,内容丰富 本书重点选取了十位左右的政治哲人及其经典著作进行讲解,重点突出,要言不烦,基本上涉及了政治哲学全部重要主题。
落脚现实,生动幽默 作者非常善于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阐述深奥的政治哲学原理,并且以美国作为民主社会的典型,具体而微地分析了民主政 体的利弊。
◎内容简介
应该由谁进行统治?为什么我应该遵守法律?应该如何控制冲突?公民和政治家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自由与权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每一个人类社会都曾提出过这些问题,它们是所有社会都曾面临的永恒难题。今天,我们仍然对法律、权威、公正和自由这样发问,而在过去的2500年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和托克维尔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些著作就构成了政治哲学的伟大传统。
在这部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书中,斯密什教授通过细致讲解这门学科的伟大经典,向读者介绍了政治哲学的广阔领域。伟大思想家的经典著作刻画了人类政治生活中的永恒难题,斯密什教授将向我们展示,尽管我们不会通盘接受他们的答案,但他们总是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清晰和洞察力提出问题。只有透过昔日最严肃的思想家的视角,我们自己对当下的关切才是可以理解的。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政治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1月12日,一幅欧洲各国首脑手挽手参加法国反恐大游行的照片占据了世界各大媒体版面,法国《查理周刊》刊登被穆斯林认为“亵渎先知”的争议漫画引致杀身之祸成为此次游行的导火索。一时间,“言论自由”、“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等老生常谈的话题再一次激发了网友们的肾上腺素。事实上,当人们对自由、正义、民族、权威等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时,便进入了“政治哲学”的研究范畴。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尔斯在1971年发表的开山力作《正义论》如平地惊雷,在西方掀起了政治哲学的研究热潮。我国学界对政治哲学的研究进入活跃状态已是二十一世纪,晚了西方足足三十年,而多数学者的研究又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下。普通公众的政治哲学启蒙教育,一部分得益于网络公开课引进的世界名校相关课程。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引发热议,根据公开课整理的同名书籍2011年出版以来长居畅销书榜单;今年初,耶鲁大学斯密什教授的公开课《政治哲学导论》以同样的缘由出版成书,引导更多人对人类政治生活中的永恒难题进行思考。       从苏格拉底以来,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对于最好政制的探求,政治危机往往是开展这种探求的良好契机,所以西方政治哲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与政治危机相关。《理想国》是柏拉图在雅典衰落之后对城邦和个人生活进行思考从而寻求理想城邦的秩序构造;《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进献给美第奇家族在外敌入侵、内政混乱中的意大利建立统一集权政治的一把利刃;承袭《君主论》的《利维坦》是在英国内战时期围绕政府主权进行的对政治的科学考量,霍布斯因而成为现代国家制度的奠基者;《政府论》则是“排斥法案”引发国王与议会之间激烈冲突时,洛克为议会派提供的革命性理论武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政治哲学正是在各种国家、党派、民族矛盾引发的政治危机中不断进步。当原有的政治制度失灵,社会规则失范时,敏锐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便在反思原有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系的基础上,开始构建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新秩序。由政治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见,政治哲学思考的出发点是秩序与和平,目的是让社会性的群体人类在有限的资源中能够和平地长久繁衍。       在《政治哲学》公开课的视频页面,有网友留言说:“课程是很好,但就是认真听了也无法多赚钱,所以这种课程毫无用处。”这种言论代表了市场经济浪潮下多数人的价值判断标准:现实利益远比纯粹理性思考受欢迎。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兴起虽然有力促进了民众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但是不难看出,每一事件引发的你来我往的口诛笔伐中,凑热闹发泄情绪者总是远远多于理性辩论者。我们有理由怀疑,当古斯塔夫•勒庞口中的“乌合之众”们群情激昂地高呼“民主、自由、人权”时,有几人理性思考过这些词语的形成和来源、涵义及演化,能保证自己确切地知道自己大呼的口号对人个生存、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要实现理性思考,阅读经典著作是必经之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确定了一门学科的基础框架,能超越历史适应任何一个时代 。当我读约翰•穆勒写于两百年前的《论自由》时,对照今日之中国,便有强烈的恰逢其时之感。例如他对意见自由及意见表达自由对人类精神幸福的必要性论证,“即使某一意见被压制而至于沉默,但其实我们未必真的不知道,那个意见有可能是正确的。拒绝承认这点就是认定我们自己一贯无错”,无论何时都振聋发聩。       经典固然值得一读,但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四百多页,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霍布斯的《利维坦》都有五百多页,除了专家学者,大多人在煌煌巨著面前望而却步,于是通识和导读本成为有意了解却不愿啃读原著的读者的最佳选择。这类书籍好比地图,标上南北方向和重点标识,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地了解一门学科的历史源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其结果是让读者止步于地图或者看中某个座标进一步深入探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作的内容和翻译质量。客观地说,相较于一些内容过于学术或者翻译过于典雅的同类著作,《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语言通俗易懂,要言不繁,没有明显的翻译痕迹,未接触过哲学的普通读者读来亦无障碍。       所有哲学,包括政治哲学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永恒的问题。哲学最重要的价值是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但是,没有结果不代表没有方向,就政治哲学而言,它的方向便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   
  •     1981年,史蒂芬·B·斯密什(Steven B. Smith)从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是列奥·施特劳斯任教近20年的大学,尽管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两者之间的师承关系,但我们仍能看出施特劳斯对斯密什的影响颇深。早在2006年,斯密什就出版过《阅读施特劳斯》,来回应媒体与学术界对于施特劳斯及其学派的抨击。而这部《政治哲学:了解当下的政治生活》,更是接续施特劳斯学派的对于西方政治哲学史的重要著作。一、政治哲学抑或是政治思想史?在这部书中,斯密什考察了自古及今的八位重要的政治哲人,但是他却声称“写作此书是要使它成为一本政治哲学导论,而不是更为常见的政治思想史” (序001)。这明确反映出斯密什的写作是政治哲学式的,而非政治思想史的。那么,斯密什为什么要强调区分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想史呢?政治哲学式的研究是施特劳斯学派为反对两种研究趋向——在美国流行过的对政治语言进行枯燥“概念分析”和剑桥思想史学派的将政治观念纳入历史脉络,进而形成的。同样,在与上述两派研究进行区分后,斯密什提出,“政治哲学就是对政治生活的永恒问题的探究,一切社会都必定会遇到这些问题,它们包括‘谁应当统治’‘应当如何处理冲突’‘应当怎样教育公民和政治家’等等”。序001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政治哲学”的思考能力呢?施特劳斯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学生不论资质高下,只有阅读经典名著,才可以接触到最终成为教师的最伟大的思想家。自由教育就在于足够谨慎地研习那些最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经典著作——这是一个经验较丰富的学生帮助缺乏经验的学生,包括初学者的学习过程”。(施特劳斯《古今自由主义》第一章 何为自由教育?1)斯密什也是如此评价施特劳斯这位思想的导师,“施特劳斯首先是位读者。他教导学生怎样阅读,以及像他这样的‘细心作家’更愿意被如何解读。施特劳斯扩大了我们阅读的范围,将早被遗忘的人物以及其他为政治哲学经典忽略的人物介绍进来”。(《阅读施特劳斯》导言:为什么现在要读施特劳斯?15)因此,继承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就是继承他从研习该学科的伟大著作入手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斯密什这部书正是向施特劳斯致敬之作。二、注意《政治哲学》的谋篇然而,斯密什不是施特劳斯,我们既要关注他对于施特劳斯学派观点的继承,也要了解他对政治哲学进一步的思考。套用施特劳斯的说法,我们应该注意这部《政治哲学》的谋篇。在本书的后记中曾提到,“贯串着这一学派学说的由单一作者书写的政治哲学史一直付诸阙如,这本书一定程度可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我们需要承认这本书的地位,但也需要看到,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本身,其实也就是一部以自然正义/权利为线索的政治哲学史,而且施特劳斯在这部书中第一次明确而且系统地阐述了施派政治哲学的研究问题。后来,由施特劳斯与克罗普西主编的《政治哲学史》,也只是对于政治哲学问题的深化与补充。那么,斯密什的《政治哲学》与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相比有哪些特点呢?这就需要将两部书的内容加以比勘才能得到答案。《自然权利与历史》共分为七章,除导论外共六章,第一、二两章分析现代政治危机,第三、四两章讲述古典政治哲学,第五、六两章是对近代政治哲学的讨论。《政治哲学》共分为十二章,除第一章为什么是政治哲学与第十二章捍卫爱国主义外,全书的主体部分共十章,从第二章安提戈涅与冲突的政治到第六章《圣经》中的政治为古典政治哲学;从第六章马基雅维利与建国的技艺至第十一章托克维尔与民主的困境为近代政治哲学。可以清楚地看到,斯密什在这部《政治哲学》中,省略了对于现代政治危机的检讨。这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区别,因为恰恰是对于现代危机的分析,才构成了施特劳斯学派古今之争的议题,也就是说,施派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前提恰恰就在于现代性的政治危机。斯密什将这个问题省略,直接讨论了哲人与城邦的冲突,从而引入政治哲学问题的讨论。他这样布局的用意何在呢?我们在后面的阅读中,找到了答案。在处理近代政治思想问题上,斯密什与施特劳斯渐行渐远,虽然他依然保留了施特劳斯部分论断,但是对于近代政治哲学的评价上,他显然与施特劳斯有了巨大的分歧。施特劳斯认为近代政治思想本质上就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而且每次现代性的浪潮都进一步加剧了现代性的危机。这个观点反映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中,对于霍布斯与洛克通过自然权利论与传统政治割裂,恰恰代表着第一次现代性的浪潮;卢梭激进的现代性方案代表了第二次现代性的浪潮;而全书的前两章描绘的20世纪现代性的危机,则是第三次现代性的浪潮。可以说,施特劳斯描绘的现代性危机,恰恰是近代政治思想与古典政治哲学断裂的结果。很显然,斯密什放弃了关于现代性批判的框架,在他看来,近代政治思想预示着现代宪政的发展道路,从马基雅维利开始与传统政治决裂,霍布斯、洛克通过自然权利来构筑现代契约论,为现代宪政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卢梭对公义的分析,则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前提。直到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刻画,才真正完成了现代政治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应该说,斯密什以托克维尔结尾,恰恰是呼应了美国现代政治。如果说布鲁姆的《美国精神的封闭》是对施特劳斯现代性危机的通俗解释的话,那么斯密什这后半部讲稿,就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的简化版。这一点也恰恰能够说明,斯密什《政治哲学》与《自然权利与历史》相比为何缺少了现代性危机的部分。结语当然斯密什与施特劳斯的分歧,其实也并不稀奇,毕竟“施特劳斯派也分好多种,各自有着诸多不同的兴趣和观点。有些完全献身于古代哲学,有些投身于后现代,有些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有些则相当世俗,有些思考政治学和政策制定,有些则钻研关于存在这种最深刻的问题”。(《阅读施特劳斯》导言:为什么现在要读施特劳斯?12)这样的解释固然成立,但我们还能再深入一步,发现施派内部分歧的关键。也就是说施派内部的分歧,本身也依然是政治哲学问题。施特劳斯为了解决现代性危机,因此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来对现代性进行批判。这种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回归,构成了现代性“洞穴”的对立。也就是说,古今之争背后依然是哲学与城邦的对峙。“古今之争”这一洞见,构成了施派学者的基本信条。那么,当洞见成为教条后,那么如何走出施派“洞穴”,就成为新一代施派学者的重要问题。在施特劳斯的第一代弟子中,就有包括罗蒂、罗森等人明里暗里地反抗;后来,马克·里拉、斯密什等人也与施特劳斯的观点拉开了距离。究其原因,恰恰就在于施特劳斯学派内部本身也存在的“哲学与政治”永恒的冲突了。(本文载《 晶报 》2015年2月1日A12 版 题名:后施特劳斯学派的政治哲学史http://jb.sznews.com/html/2015-02/01/content_3139049.htm)
  •     并不存在价值中立的政治哲学文/狗剩爹持续十多年的政治哲学热仍方兴未艾,但中国思想界对施特劳斯学派的热情却有所减少,一方面源于施特劳斯学派本身在理论层面的僵化,另一方面则与“中国施派”在言论方面所引发的争议以及导致的“现实性缺失”有关。一个值得引人思考的现象是,当“施派”学说风行草偃,引无数青年学子亦步亦趋之时,政治哲学讨论当中也出现了越来越重的杀伐之气,不同学派和思潮之间的对立、误解以及意识形态化则日益升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客观地评价施特劳斯学派的哲学成就、它对于现实政治的意义及其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就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眼下这本《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的出版也许正应和了这个时机。当施特劳斯学派所引发的热潮有所消退,当自由主义联盟的反击渐趋强烈,当中国政治文明的前途日益令人忧心的时刻,静下心来听听“施派”弟子斯密什(Steven B. Smith)教授如何向耶鲁大学的美国未来精英传授政治技艺,也许对我们理清“施特劳斯主义”和政治哲学这两笔账有着格外的意义。从篇幅上来说,斯密什的这本《政治哲学》比传统的政治思想史,比如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要小得多,全书只有12章,展示了仅8位经典作家的学说。由于是授课讲稿的修订本,面向的也是大学生,近300页的篇幅可谓适中。从撰写体例上来说,它只出自一人之手,并不同于施特劳斯和克罗波西所主编的《政治哲学史》(两个中译本分别于1993年和2010年在大陆地区出版),后者是由列奥•施特劳斯亲率32名弟子对39名大师的政治学说进行分章讲解的集结。因此,这本书的实质乃是一本政治哲学导论,而非政治哲学史。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导论的目的在于将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和思考方法展示清楚,对经典人物的历时性讨论都是用来为上述目标服务的;而政治哲学史则必须做到尽量的整全和系统,必须将政治思想的演进和变化叙述详尽。前者是引导性的,后者是学究性的,功能不同。虽说黑格尔有“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说法,但从20世纪下半页开始,美国主流哲学界内部也越来越看淡“哲学史”在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许多分析哲学家甚至认为哲学史并不属于哲学要处理的范畴。就这样,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不仅席卷了哲学这门最为古老的“学科”,也将“政治”这一学问打进了“科学”的深宫。于是“政治科学”诞生了,“政治哲学”却沦落为一个有点不太政治正确的分支。政治科学家声称自己所研究对象与物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一样,因此不必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斯密什教授的“政治哲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开篇的。他认为,政治哲学是最古老的或古典的政治科学,它旨在澄清各种塑造了政治探究的基本问题、基础概念与范畴,在此意义上,它是政治科学的根本和基石。而研究这门学问的方法就在于从研习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入手。然而,政治科学中进步主义、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范式常常与历史主义或相对主义相结合,后者认为一切政治思想都是其时间、地点与处境的产物。如此一来,所有伟大的著作只是作者对所处环境和利害关系的一种反应,并不具有普遍性。换句话说,柏拉图或马克思的著作并不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任何教义,我们无法从大师的经典中得到永恒的智慧。持有这种历史主义的代表就是萨拜因,他认为政治学说的发展必须回归其历史语境,因为政治学说本身就是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受到政治实践和政治环境挤压后的产物。剑桥学派的斯金纳是萨拜因之后的另一个历史主义的晚近代表,他的“历史语境主义”也强调应该把注意力从经典文本转移到历史语境中。与萨拜因和斯金纳不同,施特劳斯及其学派认为思想史是对永恒问题的不断贡献,他们只关注经典文本,并主张对文本进行字里行间的细读。在对政治哲学的理解上面,斯密什严守祖训,他指出,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生活最根本、最棘手和最经久不息的问题的研究。另外,施特劳斯学派向来以“隐微写作”而著称,在解读经典文本的时候给予文章的篇章结构、数字、场景、语气等非语义内容以更高的权重,以便能解读出文本的“微言大义”。但本书作者斯密什却并没有采取施派在《政治哲学史》中所贯彻的“方法论”,而是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哲学家所探讨的问题上面,就这一点而言,斯密什的政治哲学已然属于“后施特劳斯主义”。比如以对柏拉图的讨论为例,这一章的子标题分别是:“我下到佩雷欧斯港”、正义面面观、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城邦与灵魂、诗的改革、护卫者的灵魂、三次浪潮、作为和谐的正义、哲人、洞穴与太阳、柏拉图的民主,我们的民主。作者既没有像传统的哲学或政治思想史教材一样去介绍柏拉图的政治著作或其形而上学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没有关注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相反,作者直接锁定《理想国》中的核心问题:城邦的正义和人的善好(good),层层递进,向我们展示柏拉图心中理想的国家。当然,斯密什带领读者所展开的探究并不是客观地介绍和梳理,而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借助以往相关的思想资源与原著进行一系列超越时空的对话。比如,他总是拿耶鲁大学的制度与柏拉图的“共和国”相比;拿格劳孔和他的哥哥阿德曼托斯和耶鲁的学生相比;拿柏拉图想把哲学和政治联系起来的抱负,同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和卢梭的类似抱负相比;拿《理想国》第八卷中的“民主人”与现代的民主人相比;拿柏拉图临死前对民主乃“黄金时代”的说法与丘吉尔“民主乃最不坏的制度”这一说法相比;拿柏拉图所在的雅典的民主与当今美国的民主相比。这种写作方式,鲜明地展示出哲学作为“辩证法”或“对话”的本质。就这一点而言,斯密什所展现的诠释学方法似乎与施特劳斯学派也有些出入,他并没有主张自己能“像作者理解的那样来理解这位作者”,也没有在今人和古人之间划下不可逾越的界限,相反,斯密什将经典置入现代语境中,尤其是当代美国文化的语境中,以青年人所熟悉的文化和语汇来诠释他们尚未熟知的文本,他有意制造出一种伽达默尔所说的“视域融合”。遍布整本书的活泼例子,都是热爱美国文化的青年人所耳熟能详的。比如作者拿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的话来阐释伟大哲人的胸襟与抱负;用经典电影《教父》中麦克为美国卖命还是为家族卖命的冲突来展现家庭和城邦的经典冲突。除此之外,他还引用大量的电影和小说场景来帮助学生消化抽象的哲理。这些超越时空的对话围绕着政治哲学的核心话题:我们怎样才能追求到美好的生活或正义的社会?或者还可以简化为:什么是最佳的政制(regime)?斯密什指出,所谓政制,不仅仅指形式化的政治体系,比如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等等,也包含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道德、宗教、习惯、风俗和情感等使一个民族成为其所是的东西。最佳政制既然是一个理想的或应然的存在,它势必与现实政制之间存在着冲突或张力。而施特劳斯学派的政治哲学正是以律法(nomos)与自然(physis)之间的张力或冲突作为整合一切文明与现代性之关系的基本范畴。斯密什的这本“政治哲学”也是将这一“冲突”作为运思之背景而展开的。此冲突既可以表现为家庭与城邦、自然与习俗、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例如第二章对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的探讨;也可以表现为哲学与城邦、精神生活与政治生活、哲人的神和众人的神之间的冲突,正如第三章对于苏格拉底的探讨;还可以表现在王权与教权、国家与信仰、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冲突,如第六章“圣经中的政治”的探讨。除了在现实政制和最佳政制之间存在冲突外,在如何实现或建立最佳政治的路径上,也存在冲突,姑且称其为“历史派”和“创制派”之间的冲突。身为历史派的托克维尔在本书第十一章中得到讨论,他认为政制植根于人类历史的深层结构之中,它经历了漫长的世纪,决定了我们的政治制度和我们思考它们的方式。但作为创制派的柏拉图、马基雅维利、卢梭等人则相信,通过伟大的政治家或“建国者”深思熟虑的行动,政制能够以一种自觉的方式被建立起来。作者给予冲突的两派以大致平衡的话语权,让他们各抒己见,并同时不断地制造和升级思想交锋。不仅将古人拉进当代的政治生活,让他们就某些议题发言,还将后来者的思想与前人的思想放在一起,让不同的观念交战。总之,作者以极大的努力让未来的美国精英具有一种复杂性思维或思辨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政治技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作者在制造对话的同时,并非完全保持中立,这一点同样需要读者能“读书得间”(read between the lines)。因为,也许这世上就没有价值中立的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毕竟不是政治科学,它没办法在价值无涉的情况下建立普遍认可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因此,在终极关怀和理论预设的层面,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家也有着鲜明的不同。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施特劳斯学派,以对现代性和自由民主社会的批判而闻名于世。然而,这种批判并不像中国施派(刘小枫和甘阳)所展示的那样的激烈和无条件。毕竟,正是自由民主的社会才能包容施特劳斯对他激进的批判,正如雅典包容70岁之前苏格拉底从事哲学一样。在更大的背景上,施特劳斯主义是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同路人,或可说是诤友,而非敌人。就连施派大弟子曼斯菲尔德也承认,施特劳斯的学说是对已经式微的自由主义的挽救。斯密什在本书中也展示了类似的倾向。一方面,他给予自由主义者霍布斯、洛克和托克维尔以相当多的讨论,并不无赞赏地表明洛克才是美国的哲人王,洛克主义才是美国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他又利用自由主义的反对者马基雅维利、卢梭,包括来自自由主义内部(诸如罗尔斯、托克维尔)的学说,来揭露自由主义本身的自相矛盾、它所带来的危机以及所能带来的危害。在面对霍布斯所设立的文明的德性时,作者反问道:“当文明遇到毫无道德可言的野蛮敌人时,这些德性足以保障文明的存续吗?”他还写道:“只要社会还想存续,那它就需要骄傲和恐惧、血气和谨慎这样的孪生性情。霍布斯削弱了骄傲和血气,认为它们是反社会的危险激情,但在今天,我们或许应当重新思考一下野心、热爱声名和渴望荣誉的品质,古人认为它们理所当然,而现代人常常容易忘记。布尔乔亚也需要一点野蛮。”在面对根据洛克思想所建立的现代共和政府时,斯密什也质问道:“一种致力于追求愉悦的政制能不能满足人类灵魂最深切的渴望呢?……一种致力于避免痛苦、不舒服和焦虑的政制,除了时下各种形式的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与此相反,想必任何读者都能在马基雅维利这一章闻到英雄主义和男子汉气概的味道,并为这种味道所带来的迷狂而欣喜。这些对平庸社会的质问和对卓越品质的赞扬可谓振聋发聩,仅此一点就足以表明斯密什乃是施特劳斯主义的新近传人,对“至善”、“美好生活”、“高贵”、“卓越”的强调与其鼻祖如出一辙。但是,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比“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更重要、更迫切的乃是“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生活在一起”的政治哲学命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火热本身,就能表明这是一个“各种目标互相冲突”的多元社会。而在一个阶层固化,矛盾深化,冲突加剧,各种思潮极端对立的社会中,如何取得共同的身份认同,如何达成社会共识才是第一重要的政治哲学议题。无论冲突的政治思潮如何互相搏杀,首先需要的是打造“共同的底线”(秦晖语),解决真正的问题。因为在一个缺乏政治素养或曰“去政治化”(汪晖语)的社会,政治哲学的讨论本身就有些“政治不正确”,因为它与主流的所谓“政治教育”南辕北辙。就这一点来说,《耶鲁公开课:政治哲学》的引入,也许就能改变一点点现状,撕开一点点空间。全书以“捍卫爱国主义”收尾,这一章也许正像一个闹钟,给那些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一点警示,因为年轻人心和脑当中的“国家认同”已经普遍薄弱化了。而对于爱国主义的捍卫,斯密什指出,能够使人变得高尚,能够对一切分享共同的信念、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人保持开放。而这也是我们和我们的国家所需要的品质。(此文删改版见《经济观察报·观察家》第52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解读很到位,梳理很清晰。软皮封面很好。
  •     政治哲学导论跟政治哲学史是不一样的。只需提纲挈领讲几个主要人物,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当做名著导读。算是通俗易懂,而且中文翻译的十分流畅。不过没读过原典终究是不行,有些历史也不是很了解。可以带回学校时时翻看一下。哲学真是迷人 #11天读完#
  •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了我对政治哲学真的没啥兴趣
  •     很不错的政治哲学入门书
  •     值得一看的导论,写完8篇笔记,才发现已经出书了。
  •     老头的视频教学更精彩
  •     并不能看懂。。
  •     气势磅礴,热泪盈眶。这么老了还在读哲学导论,说明之前读书白读了。不过这么老还愿意读哲学导论,也算是始终怀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吧。
  •     我当时读的时候是高一… 所以能想起来的就是。 “这本书雅俗共赏啦”
  •     非常好的入门书!在我看来,作者是施派,是伯克一样的保守主义者,又是一位洛克主义者,非常对胃口。最后讲爱国主义和政治科学的使命很有说服力,“政治控”被折服了!
  •     遇上了最不敏感的政治和哲学,阅读变得艰难。入门不易。
  •     在行政专制的阴影里,公民意识的日趋淡薄,民众政治责任感日益缺失,可能使民主这一最不坏的制度陷入莫名的深渊。观察当下普遍的政治冷漠,斯密什并非杞人之忧。
  •     非常优秀的讲稿
  •     不错的入门书籍
  •     本书主要是从美国的实际出发的,在人物选择之上施派的特征已经很明显。最后几章(托克维尔、爱国主义)关于柔性专制的论述更像是针对美国当前政治环境的一剂抗生素。
  •     通过对政治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思想家思想的介绍贯通了整个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是很好的入门读物,另外译文也很流畅。
  •     我一直希望能写出一本给大众读的西方哲学史,但不是像当下流行的那种敷衍了事或是卖弄知识的,这本书的某些部分给我提供了一些启发
  •     非常好的政治哲学导论,很多地方比上学期选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更清楚、详尽。在古今之争的背景下作者会经常在谈论某位思想家的同时插入另一位的看法。作者也会经常讨论这些伟大的书与当下、与美国、与耶鲁的关系。
  •     ★★★☆
  •     太多技艺
  •     斷斷續續地終於讀完,是一本讀來時時能夠讓人感動的書。
  •     整堂课听下来其实大概脉络就掌握了,可惜细节记不清。
  •     一本短小精悍的政治哲学导论,作者以流畅易懂的生动语言,道尽两千年来西方哲学中的政治智慧。
  •     易懂!值得读第二遍!
  •     深入浅出,适合对这个领域有兴趣的入门者。不过对柏拉图、卢梭、托克维尔等人的作品有一个基本了解的人读这本书可能收获更大,否则思维链可能不好形成。
  •     作为政治哲学的入门书相当不错,刚好读的时候,我们正在研读《理想国》,此书中对柏拉图前几章的讲解非常细致。此书作者是经典与注疏系列中的《阅读施特劳斯》的作者,可以想见政治立场。
  •     配合读书会,把政治哲学经典全部过一遍,相当的有价值
  •     神作,可以当作名著导读
  •     三星面向耶鲁学生的授课讲义,看了有些水土不服,两遍过后脑中还是没有太多概念,做了一万字的笔记才理顺了脉络。适合对政治哲学真正感兴趣的人读。
  •     通俗易懂 值得去看一遍视频 需要从头翻一遍做个笔记
  •     哲学不仅仅安于信仰,哲学产生于一种以知识取代意见,以正确原则取代信仰的富有激情的欲望。
  •     入门,梳理,荐书一流。会重读
  •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     施特勞斯的,太施的。施與史蒂芬,正如施瓦辛格與史泰龍,正如我與另外的施,其中的關係不言而喻。在史看來,政治哲學乃政治科學的根本和基石,政治科學非自然科學式進步,而必須重視歷史理解,即研習公認的政治哲學宗師的作品。我穿過他的研習,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基雅維利霍佈斯洛克到盧梭,眾多政治哲人一一羅列等於為我日後讀經典提供了不錯的導讀和前理解。政治哲學總是圍繞政治生活中最根本的問題諸如最佳政治秩序、誰統治等。就此,我想起多年前一位老師的話政治、政制、政策即個人命運,正如施特勞斯將政治哲學納入公民技藝。政哲的話語是近日常的,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當今政哲成為一門徹底的顯學。翻譯大可,部分譯名前後不一致。終章我們知道,史是愛美國的,愛耶魯的,就寫法而言這或許是種Birth of the Cool?哈
  •     3.5颗星。什么都不说了默默把托克维尔拿出来开始看。
  •     谢谢,科普很不错,如果能注释再多一些就完美了。
  •     我这一生,最大的追求,便是能拥有一种自然的好奇心,一种对经验的开放态度,一种求知欲。
  •     还不错,很清晰,每一章开头提供的书目很好,翻译很好。
  •     哈哈哈哈各种黑超赞
  •     买了几个月,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由于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看这类书难免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恩,说得挺有道理的,结论过渡也挺顺畅的,我看不出问题,找不到我不同意或者至少有疑惑的地方。也看过一些解读古典哲学理论的书,个人觉得很多哲学理论是很自我的,自成一体的理论,有些是思想实验,就看能够多大程度上解释现象或者被人接受。大概还是找原始的理论,而非直接看解读更好吧。
  •     很好的政治哲学入门书。。
  •     斯密什老师的讲演录是与政治哲人隔着时空的对话,籍此他在传递着政治文明的薪火。他有着充当美国未来政治精英导师的自觉,当然更有探究整全的自觉,两种自觉互相支撑着。吐槽一句,封面用猩红的血色是暗示这是门研究血气的学问吗?
  •     古典政治学,政治学主流思想古今源流考,好像看懂了,好像啥也没记住!呵呵,但是,至少,我知道了认识了几个主要的政治学思想家
  •     翻译的质量相当高。未读过那些经典,无法判断作者所作的解读,也就姑且听之了。吐槽下,这封面也太丑了。
  •     浅显易懂的读本,光看这个,你心里对柏拉图对洛克的思想体系还是没谱。罢特,读过之后,对公共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应该会有所提升,不会再贸然在social network比如微博上当大评论家。无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柏拉图把哲学带回人间,作者把古典哲学带到现代。写到托克维尔戛然制止,不免遗憾,希望还有后续。
  •     流畅易懂,入门读物。
  •     还好
  •     值得精读
  •     是时候读读托克维尔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