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的历史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108050692
作者:李春青
页数:472页

内容概要

李春青,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专职研究员,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国古代文论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研究视角:关于“趣味”
第二节中国古今审美趣味范式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研究方法:“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
第一章贵族趣味与中国古代“尚文”传统之形成
第一节贵族趣味之构成
第二节贵族趣味中的“文”与“和”
第三节“文统”之形成
第四节“文”是贵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第五节“周文”疲敝及其原因
第六节“周文”对诸子之学的重要影响
第二章士大夫趣味与儒家文学观念之形成
第一节知识主体的转变:从贵族到士大夫
第二节知识形态的转变: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
第三节诸子学与王官学之关联与差异
第四节诸子之学语境中的文论思想
第五节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维度
第六节士大夫趣味与儒家文道关系说之形成
第七节“文”在孔子话语系统中的主要含义与意义
第八节从“文”看孔子思想的悖论性存在
第九节从《荀子·乐论》看儒家话语建构的文化逻辑
第三章文人身份的生成与文人趣味之表征,
第一节“士大夫”与“文人”
第二节“宫廷文人”的身份问题
第三节“文人”身份的生成
第四节“文人”身份形成过程的历史语境考察
第五节从“雅俗”观的历史演变看文人趣味的形成轨迹
第六节汉魏之际“文人”身份特征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
第四章文人趣味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文人趣味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文人”与“士大夫”的身份冲突及冲突之解决
第四节士大夫的自我疏离与文人趣味之功能
第五章“名士”与“鉴赏批评”的成熟
第一节“名士”与文人趣味之关联
第二节文人趣味与中国古代“鉴赏批评”的形成
第六章文人趣味与汉代文学观的演变
第一节汉代“论”体的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第二节两汉“作者”观的生成演变与主体身份问题
第三节从琴的功能看文人趣味生成的历史轨迹
第四节文人与“文言”
第五节体——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运思方式之特征
术语表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魏文人》以“趣味”为独特的视角,主要探讨了从两周到汉魏时期古代知识阶层“贵族趣味”、“士大夫趣味”、“文人趣味”相继演变的过程及其历史文化成因,旨在窥探这一时期知识阶层的精神世界,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了这一时期文学思想与文论话语生成演变的内在逻辑。


 趣味的历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趣味不足,涨知识。
  •     明明就很啰嗦,一点趣味都没有
  •     文化诗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从贵族到士大夫到文人,身份的转变决定了趣味的转换。
  •     这本书还是走的文化/知识话语从贵族知识到士大夫审美再到意识形态审美然后是大众文化这样一套体系,加了个“趣味”的框架,但是为什么只写到汉魏呢。“趣味”作为知识话语和审美价值系统之间的具有整体主体心理倾向性的文化内涵,说到底还是一种知识+审美的产物,从这一点而言似乎稍显细密有余而创新不足了
  •     怎么说呢,这书给人的感觉更像学术论文,套一个趣味主要是为了创新点,整体顺一遍,内容很多很细,不过没啥新意,但顺的很好,帮助我把各种散乱的东西拎起来,挺好。
  •     冗长有趣
  •     近来对士人/文人身份演进、作者观生成等问题颇感兴趣,也搜集阅读了若干著作,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没能解决心中疑惑。偶然间在架上巧遇此书,可谓幸运。作者拈出“趣味范式”的概念,抓住古代知识阶层主体精神流变的主线,对先秦至魏晋所形成的贵族趣味、士大夫趣味、文人趣味做了精彩的梳理。其中作者对王官之学与儒学的区分、对“文人身份”的生成及作者观的演进问题等的分析尤为精彩。另外,书中从“士人阶层”的角度论述了“论”体文学在汉代的兴盛问题,相关判断恰与刘宁老师所持“论”是反思性文体的观点暗合。总之,此书注重从知识主体及精神史的角度关照文学,注重论述身份与趣味的关系,的确别具一格。个别论述有啰嗦、偏题之嫌,若干错别字还有待订正。
  •     这是一本以“趣味”为核心概念来分析先秦至南北朝士人阶层心态和功能演变的学术著作,兼及先秦至南北朝的历史文化背景。前面说没“趣味”的几个朋友,如果把该书当通俗读物自然要失望,先打点底再看此书就会发现其中精妙所在了,呵呵。
  •     编排混乱不成体系,观点散见其间,可以翻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