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史(第五版)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301236514
作者:(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内容概要

杰里•本特利 (Jerry Bentley,1949—2012),生前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世界史》杂志主编,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治史范围广阔,对近代早期欧洲文化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在世界历史的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赫伯特•齐格勒(Herbert Ziegler),美国夏威夷大学副教授,兼任《世界史》杂志编辑,专长20世纪欧洲的社会史与政治史。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杰里•本特利)
中文版序言(刘新成)
前 言
《新全球史》第五版的主要特色
致 谢
第六部分 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1750—1914年)
第28章 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
第29章 工业社会的产生
第30章 独立时代的美洲
第31章 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
第32章 世界帝国的建立
世界局势
第七部分 当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
第3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混乱中的世界
第34章 焦虑的时代
第35章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和政治认同
第36章 新的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
第37章 帝国的终结
第38章 没有国界的世界
世界局势
术语表
版权说明
索 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在数十年的发展后,有赖于《全球通史》等一代名著的推动,“全球通史”不仅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世界史框架,甚而也超越了跨国贸易、商业网络、比较政治等“跨国境”的初步研究,终于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关联”与“互动”的强调。
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所追求的,不仅是描述“全球史”的面貌,更进而努力追问“全球史”何以呈现今天的面貌。他们以“传承”与“交流”两大主题,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既关注各文明社会独有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与文明成就,更倾注心力于它们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以及由此萌芽和蔓延的色彩斑斓的文明网络,以系统、清晰、生动而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鸟瞰式全景。
《新全球史》把全球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既展现社会的整体变迁,也描绘作为社会纹理的个人命运,从而成就了一种大小毕现的阅读感受。本卷讲述自公元1750年至今的历史,将这一时期分为“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与“当代全球重组”两大历史阶段。
《新全球史》着力于说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型。作者富有创意的观点得到全球史学界的广泛认同,并因此跻身当代全球史代表人物之列。本书也被视为将全球史观运用于通史编纂的成功尝试之一。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
像杰里•本特利这个讲得这么好的“全球史”故事,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通过以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动来阐释人类文明的一切发展,这部“全球史”既最大限度地化解了西方中心论的偏见,又以空前的力度凸显了世界历史知识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因此有望成为推动我国史学进步和国家健康发展的一股“正能量”。
——高毅(北京大学)
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展现了他对历史材料过人的组织和表述能力。这本书的视角很让人喜欢,我的学生们也很欣赏书中使用的地图、插图等视觉资料。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世界史的把握和处理恰到好处,内容全面综合而又不失结构的平衡。
——Keith Pacholl(State University of West Georgia)
《新全球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本特利和齐格勒深入浅出的文笔。全书视野广阔,论述内容纷繁,但叙述清晰简明,在完整呈现复杂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并没有给读者造成阅读的负累。两大主题是它的亮点,尤其是“交流”这一观念颇具特色,读者在每一章里都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Sherri West(Brookdale Community College)
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一本世界史。
——Bruce Castleman(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新全球史(第五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特利教授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主要讲述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从公元前3500年一直到现在。正如书名一样,这套三卷本的丛书重点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本教材,已出到第五版了,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部著作,缺少新颖的观点。整篇内容基本是希罗多德、塔西佗、布罗代尔作品的堆砌,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变化。虽然作者想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切入,但始终没有摆脱国家史观的窠臼。沿着本特利教授社会史观的思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从人口迁移开始的。史前时代,人类从非洲东部出发,不断寻找适合定居的地点。到两河流域后,兵分几路:一路向西,在欧洲大平原和地中海岛屿上形成一个个定居点;一路沿阿拉伯半岛进入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屿;还有一路,从西伯利亚越过白令陆桥进入美洲。最终人类在地球上几乎每一个适合定居的地点都建立了群落。其后,比较有影响的人类迁移活动就数公元前3000—前1000年的印欧人的迁移了。2000年的时间,印欧人从黑海里海一带向西到达不列颠和伊比利亚,向东到达塔里木盆地,向南到达印度次大陆。他们以语言为纽带,以雅利安人为代表,每一批人马都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其余的移民活动多多少少都与战争、宗教、贸易有关。直到大航海时代来临,以奴隶贸易为主的移民大幅增长,其间最大的移民潮是非洲奴隶运往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口迁移也伴随着民族的融合、语言的进化。落后民族逐步被先进民族同化,一些民族特征逐步消失。民族融合的过程有时候是愉快的,通婚、贸易,有时候也是残忍的,战争、疾病。战争是传播文明的最直接最高效方式。早期的战争无非是争夺肥沃的土地,掠夺人口。土地到手后,必须推广农业,使得更多民族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播种和牲畜的饲养。人口征服后,要有归化的过程,既可通过婚姻加快人种的融合,也可通过文化传播建立民族认同。随着国家的形成,每一次征服后,都要输出管理,输出政治体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语言相通,又要经济发展,还要思想统一。而思想征服的任务主要是由宗教来完成的。三大宗教出现前,人类宗教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出现后,宗教不仅传播教义和信仰,还提供正规教育,使文字不再是贵族的奢侈品,宗教成为文化和道德传播的主要来源。宗教统一的过程,也是三大宗教吸收传承并消灭其他宗教的过程。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以前,欧洲存在着数百种宗教。宗教为统治者提供思想上征服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社会,绝大多数民主国家都是基督教传统,而伊斯兰教统治的世界,基本上是专制体制。同时,三大宗教本身也是传承吸收的。穆罕默德承认早期的犹太教和基督教里的先知,高度尊重希伯来人的《圣经》和基督教的《新约圣经》,他还认为,安拉与犹太人的耶和华和基督教的上帝一样,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贸易和航海则是人类文明交流发展的催化剂。哥伦布交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粮食作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永久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16世纪开始,传染病使美洲和大洋洲岛屿上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天花、麻疹等疾病从来没有到过这些地方。1500年至1800年,可能有1亿人口死于这场疾病传播。但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哥伦布交换带来的人口增长大于损失的。1500年至1800年,人口由4.25亿增长到9亿。可以说,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横向看待全球历史,始终觉得至少在近代之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相对孤立,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外来文明太大的冲击。客观上看,高山、沙漠和莫测的海洋阻隔着中国和东半球其他早期社会的交往。主观上讲,国人有着坚强的思想韧性和变通艺术,外来文明一旦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就很容易被同化、被异化。宗教如此,政治文明也如此。如佛教在中国始终没有完成政教合一,西藏除外。佛教之所以吸引中国人,部分是它所具有的较高标准的道德、玄奥的智慧以及对救赎的期许。此外,还有实用性,寺庙赈灾扶贫济弱,开办学位,不用交税,等等。如民主政治,中国政治体制形式上完成了分权、民主,但始终是隔靴搔痒、依猫画虎。民族、国家的发展就像个体的人一样,发育的早是优势,可以赢在起跑线上,但之后的发展也很重要,无论是文化、宗教、政治体制,还是经济、军事、科技发展,就像一剂剂补药,要对症下药、相得益彰,任何一方面短腿,都可能被超越、被征服。如果每个大陆和海岛上的人类族群都独立发展,没有受到彼此的影响,估计现在的发展差次不齐、千差万别。就像时空穿越一样,因此,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历史,按照每个族群进入历史阶段的先后顺序,按空间而不是依时间,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天之间穿越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历史学这门学科就会被文化学或人类学所取代。
  •     雍正六年身处曾静案漩涡的湖南儒生,不太可能理解此时地球另一端英国辉格党人对乔治二世的政治态度。同样的道理,近东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徒,在亚力山大征服之前,断不能和同时代的希腊世界产生什么文化交融。在15世纪末之前,世界原本没有什么过深的联系。尽管太仓启航的明朝货船曾经风帆飘过摩加迪沙的港口,美第奇宫侍女的双眸也曾为印度卡拉拉邦的香料熠熠发光,我们依然不能说彼此的世界因此产生了多大关系。“全球史”真正成为一种历史门类的时间,并不比美国那些生于文化内战时代,并于里根时期获得终身教职的历史学教授们年龄更长。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正是这一衣着光鲜的新学科的优秀代表。《新全球史》的一版再版,无与伦比地展示了全球视野下的历史叙事如何包罗万象同时又婉丽动人。关于这本书的溢美之辞实际上已经不必多说,看看它的读者群就知道,从高中文科生到历史系研究生乃至普通爱好者的共同选择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传承”与“交流”的主题不仅贯穿从公元前1000年到2010年海地地震的全部历史,而且足以成为当下任何一个跨文化交流国际论坛的主旨。换句话说,在全球化早已势不可挡的今天,这套巨著的学术政治观是如此正确,以至于我们可以把它当成礼盒送给从哈马斯领导人到山西煤老板的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历史的读者。两位作者小心翼翼地把上下五千年的全球史切分成七块: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古典社会(公元前500—公元500年),后古典时代(500—1000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1000—1500年),全球一体化的缘起(1500—1800年),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1750—1914年),当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这七个部分就像被一只烤全羊被切成整整齐齐的七块,各位是喜欢吃肩颈肉还是后腿,尽管自取便是。事实上,这是从斯塔夫里阿诺斯1971年初版的《全球通史》就开始沿用的年代学划分。这种划分的好处在于,读者可以像翻词典一样随时拿起书从随便哪一章开始阅读而不影响观感。如果你只对波斯帝国感兴趣,不必对地中海世界做功课;而由于年代上的相近,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也大可以放在同一章来论述。不过,如果你是一位较真的读者,立志于搞清楚羔羊的身体构造而不是一块块切好的烤肉,那么就要准备进入一场真正的风暴:世界历史是由战争与征服,而不仅仅是传承而交流构成;历史是一场场政治巨幕而非文化展厅。我们将选择从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1453年的君士但丁堡之役和1946年的铁幕演说开始我们的世界历史叙述,而不是那些好记而美好的年份。在有关瓦斯科·达伽马的香料之旅叙述和多明我会教士卡萨斯的《西印度毁灭述略》之间,你必须选择其中一种能够接受的故事讲法。后一条道路是残酷而荒草丛生的,但更加接近世界历史的真实面目。在后者的世界中,时间的进程并非是匀质而线性的,而是由一个个时刻组成:人们活在一个个光芒四射的时刻之中,或许延续数个世纪,直到下一个世界历史时刻的到来。在两个时刻之间,历史庸常而乏味。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世界历史像是一面巨大无比的表盘,而指针的走动并不规律。从二战结束到柏林墙倒塌两个时刻之间,历史的指针走了40多年;而人们只用了一步,就从传统书报时代跨入移动互联社会。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一种“全球史”,而是说,对于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如何被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有更多的故事讲法。在18世纪结束之前,世界的联系是由商人,尤其是亚洲的商人来织就的。泉州的瓷器商人、巴格达的珠宝贩子、加尔各答的香料批发商占据了近两千年的海路。民族国家史观和主权概念的兴起某种意义上阻断了世界的联系,人们开始讲述一个个国别史或者区域史,直到新的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不必引述滨下武志和沃勒斯坦我们也能知道,世界曾经是、以后也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欧盟到东盟,从社交媒体到碳排放,无人能外。由这种现状出发,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在5000年前的构造和之后的演进,何以导致今日世界之形成。《新全球史》就此讲了一个精彩的童话,但还可以有更多讲故事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五星推荐!每章后面都有一些很建设性的问题!实在是很买一套珍藏!等!
  •     #恒阅#
  •     比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更适合中国学生去看吧……
  •     最后一段居然是讲旅游业对本地文化的冲击,有意思
  •     刚刚读完,很棒的一本书,也得益于译者的水平。
  •     (第6、7部分) 第3卷 1750年至今 (第五版本共三卷七部分)。
  •     理头绪中。
  •     看了第一本,受益匪浅。
  •     去“西方中心论”的一本教科书,在此方面比全球通史要好,书内容还不错,就是纸质装订方面略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