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衰落》书评

出版日期:2016-4-1
ISBN:9787550274126
作者:[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
页数:312页

值得汇总和笔记

以前看过类似的书《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但这本书,从脑科学和最新统计数据上,阐述了现代科技对男孩比对女孩更不利的影响。作为一个男孩的妈妈,看看还是很有必要,看了吓一跳。虽然结果是归纳分析而不是实验(这事也很难实验吧),但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总结出来就是:1互联网的碎片化思维和信息搜索,造成了新一代年轻人把计算机做为外置大脑,注意力低下,导致大脑储存弱,深度思考弱,电子屏对大脑和肌体的某些功能也有弱化作用。2网络游戏。这二十年,游戏业的迅猛发展,对男孩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大致有,a游戏的任务完成和即时奖励机制,能让游戏者产生多巴胺。因为大脑结构的关注,这类策略游戏对男孩的大脑作用更大,更容易让他们上瘾,所以花更多的时间打游戏。b和女孩相比,男孩本来就不擅长人际交流,这下他们更愿意埋头在游戏里,而不愿意和真人交流,从而沟通能力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c游戏玩家花的几万小时时间,不对自己和社会产生任何价值,所以男性沉迷更多就导致了学业和工作的劣势。d马斯洛的五层需求,游戏可以直接满足上三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更导致了男孩们脱离现实,没有动力。e暴力游戏,会放大男孩们的暴力情绪,也会导致大脑对生命的漠视。f游戏公司都是根据脑部上瘾来设计游戏的。今后游戏设计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仿真,也就越来越容易沉溺。2色情网站:a虚拟的性获取,随手可得,让男孩们在正式接触真实女孩前就对亲密关系和性有了错误的认识。b虚拟的美艳的的男性至上的直接暴露的av片(多半没有情节和交流直接开干),影响真实女孩对男孩的吸引力,也降低了男孩的耐心。c性自古是男性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但是现在这种随手可得的虚拟的性,大大降低了真实世界的这种源动力,导致一些男性的成就欲望降低。d而同时,由于优秀的、对真实女性感兴趣的男性的减少,男性作为配偶越来越珍惜。女性能找到合适伴侣的机会在降低。由于女性依靠男性获得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在降低,女性们转而依靠自己,在事业和学习上发奋图强,导致男性整体学习优势越来越下降,而一部分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关注和好的性的男性,又埋头游戏和色情片。e色情人偶、Vr的普及、充气娃娃什么的,会导致这种虚拟性生活越来越逼真,最终形成新男性更大的宅群体,更多地离开现实生活。3男权。作者认为a女人进可攻(做事业),退可守(回家庭),男人只有养家糊口这一条路。哪怕是事业有成,经济富裕的女性,也很少能接受配偶比自己经济差,因为男人有英雄情结,女人有英雄崇拜情结。b职业女性因为不能陪孩子而备受攻击,而男性更没选择,先天地被社会剥夺了多陪伴家庭的权力,哪怕有些男人其实很喜欢在家带孩子。养家糊口是付出了不能多陪孩子的代价的。c到处都是女权主义,但是没人为男性争夺权力。男性比女性平均短寿7年,做危险工作的也都是男性,女性还天天叫女权,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d学校里都是女老师,男性气概越来越衰退了……大学里的女生比例也超过了男生。未来男性地位堪忧。以上是现状和原因,讲的是美国,中国实际也差不多。作者给出的解决建议不多,大概就是:1从小带孩子多进入正常社交,和其他孩子玩等等,参加体育活动,让他在正常社会里得到情感满足。游戏一周玩三小时左右能灵活大脑。2及时进行专门针对男孩的健康的性教育,让他们在看色情片前就对女性和性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防止安全风险。3政府规定色情网站要有防上瘾指南和措施(这个得感谢中国政府,网络管的紧)4学校多安排男教师,同性别的教师对孩子有利。解决方案不多。事实上,对这样整个社会的问题,一个心理学家怎么可能给出非常多切实的建议呢?而且今后的社会,和工业革命时代又不一样,不用每个人都崛起贡献。最重要的是有科技精英崛起,靠着信息,生物的创造,就能大大改善人类的生活了。那其他人爱咋咋滴,有温饱,有游戏,有网络性,开开心心心平气和过一辈子,大部分雄性们降低了攻击能力,生活或许更美好呢。儿子没过几年就青春期了,这些问题都会遇到呀,提早做好准备。另外有女儿的姑娘们也要准备起来了,今后的世界,谁都未知,可能真的靠自己了。

让男人回归与社会/女性/责任的连接

本书讨论雄性衰落的症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发人深思。虽然书中没有明言,但本书其实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变化:漫长的进化过程所形成的男女之间 “男竞女择”的模式,在新的技术时代正面临消解的危机,从根本上动摇男女的配对和相处模式。对男性而言,“男竞女择”模式带来的压力,既来自男性之间的竞争,也来自女性择偶行为模式的隐秘带来的困扰。而以电子游戏、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奇幻科技,混合了环境污染、教育失败和经济衰退等因素,正在深刻改变并颠覆这种传统模式。当男性可以从色情网站、约炮群体和虚拟性爱中轻易获得性满足的时候,男性恐怕会慢慢失去对女性的耐心,不再义无反顾地承担现实的挑战和社会的责任,而是躲进游戏和虚拟现实的避风港。另一方面,从女性的角度看,当男性不再按传统模式追求女性并与女性相处时,必将加重女性的危机感,从而加剧女性之间的竞争。刚看到一篇文章: 英国教育部门从2005年到2014年,统计了30000名14岁的学生群体,结果显示, 英国女孩感到压力的比例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英国男孩同期感到压力比例则下降了2个点!书中提出:政府、学校、男人、女人、媒体,都需要做些什么,来阻止和拯救男性的衰落。我认为能否逆转趋势不可知。但这些努力至少能缓和技术和文化巨变带来的眩晕感,努力把进化的路径调整到安全的方向。最后,英文书名《Man (Dis)connected》别有意味,它有这样的含义:让男人回归与社会/女性/责任的连接。

一些此时的观点 2016.6.14

“雄性衰落”感觉是两位作者的一个观点,是不是实际的世界趋势还不知道。没想到电子游戏和AV对人影响那么大,不只是社交影响,还有大脑皮层回路和内分泌的影响。这方面引用的文献很新,涨姿势。除此之外很多是解释性的文字,而非科学的研究结果。男友对自己周围的男性做了小范围的调查,发现确实身边大部分男性的闲余时间就是打游戏或者看AV,很是震惊,以为书里说的主要是美国的男性,身边也是。没有歧视打游戏或看AV,这是人之常情,很正常的行为,只是没想到已经成为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难道雄性真的要在打游戏和AV里衰落起来了吗?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了解女权主义。越发觉得女权即人权,我更倾向于人权或平权。不止需要女性觉醒,男性也需要觉醒,或者重新思考自己身为女性/男性,环境、文化、自我对性别的定义和限制。从男性和女性两个角度分别思考,会更好地了解权利、平等、歧视和限制。有时的政治正确即不能帮女性,也会惹恼男性。有时候在想,如果雄性衰落了,达到了势均力敌的状态,那基于男性主导的文化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规则,会不会因女性崛起而有所改变了呢?好奇还是那句话:男女之间的差异,其实要远小于同性之间的差异。什么时候不再讨论男女的差异,而讨论人和人之间的权益和平等,所追求的时代就到了另,感觉翻译不是特别好

提炼一些观点

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生物学多个领域。书中陈述的事实、案例、统计学依据非常多。更多的是基于现实调查数据的评价和分析,而不是抽象概括性的理论研究。可能这样会让人觉得更加贴近生活,可读性更强。对我而言,比较大的触动在于,家庭婚姻状态对于子女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巨大影响。这是我在阅读此书前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健康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榜样作用,不时地互动,关注和交流,会极大影响他们的认知观念和心理状态。一些从小缺失的东西,比如关注,认可,关爱,或者其他,可能他们在未来付出数十年的代价也很难得到改善。提炼书中的一些观点:学校的基础教育以语言为主,而且女老师居多。因此,这种教育环境更适合女性成长。男性通常不容易得到认可,也难以发挥优势。社会和学校关于性教育的敷衍了事和不切实际,使得未成人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答案,导致色情片成为学习性知识的首选途径。如果游戏设计得当,也许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锻炼身体,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提升危机意识,控制体重,凝聚亲情,缓解病痛感,如此种种。玩单机游戏且程度适中有助于提升数学、阅读、科学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合作性网络游戏则相反。大部分玩家玩游戏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躲避责任、时间管理、与真人打交道、面对生活中真正的风险。在男权女权的问题上,为男性辩护,在很多方面(如受到性侵扰、赢得子女抚养权、参军入伍、缓刑期、犯罪服务项目、服刑期见到家人的可能性),女性的权利是超越男性的,相反,男性的问题得不到重视。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女权主义不能只要求给予女性更多的权利,而对此不负担义务。目前主流的男性身份认同是事业成功,女性身份认同仍然是颜值担当。这一点尚未改变。“男人用远离对亲人之爱的方式来爱他们的家庭,而女性是通过与爱同在的方式来爱她们的家人。”“一个人孩童时期的习惯会伴随其一生。”可以考虑用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奖励和评价教师的依据。

如何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评价《雄性衰落》

  本是抱着学习大师作品的心态去读的。但读完发现,这个主题太过庞大和敏感,注定会引发口水大战。作为一个小透明,不敢在此妄议书中观点孰是孰非,谨依据大师自己的教导,从学术逻辑是否过硬的角度评价一下《雄性衰落》。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7版中,有一个关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专栏,鼓励学生不轻信轻疑,而是从以下6个批判性的角度进行思考:1.观点的来源是什么?  本书源自津巴多的TED演讲《男性的衰落》(The Demise of Guys)。在演讲过后,他利用TED的官网投放了大量网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从而出版了同名电子书。本书是在电子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内容架构、填充研究数据,最终成型的。其中有些数据甚至来自2015年,属于最新研究成果。  老津的声望和TED的声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点的权威性;书中部分内容曾被他陆续发表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也可以作为其科学性已经经过评审的保证。但另一方面,自从TED以来,这一观点就遭到诸多质疑,老津自己也提到有很多人反对他的看法。因此总的来说,本书属于一家之言,而不是学术界公认的经典理论。接受与否,还要靠读者自己判断。2.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还是极端的?  老津自己也承认了,在TED演讲标题中使用“衰落”(Demise)这个词属于煽风点火,目的是希望更多人从更多维度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所以衰落的说法毫无疑问是极端的,换言之就是标题党。津巴多在《普心》中教育我们说,对于这种简单粗暴的标题,不应简单粗暴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要关注其中的具体内容。3.证据是什么?  前面已经提到,书中援引了大量最新的研究和调查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全球各地的各种政府报告、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研究,也包括作者本人实施的两项研究:2万人网络问卷调查和针对英国67所高中的学生访谈。  在这些数据中,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实验研究,比如玩游戏或看黄片会导致大脑神经回路被修改,有行为实验,有大规模统计数据,有问卷、调查、个案,甚至还有关于影视剧的举例。可以看到本书的论据非常丰富,但因为来源广泛,可靠性也不能一概而论。4.结论是否会被偏差污染?  《普心》里着重提到了两种偏差:情感偏差和证实偏差,这是两种在研究中很难避免的偏差,恐怕津巴多自己也未能幸免。  情感偏差似乎要从津巴多的出身讲起。老津出身纽约贫民窟,从小身边充斥着黑帮的诱惑和同伴的堕落,而他自己硬是凭着傲人的自控力走上了学霸的道路,终于出人头地。但从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来看,无论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恐怖主义、时间观念(关注未来规划)、害羞诊所(增加社交活动)、英雄想象项目(普通人面对暴行挺身而出),还是如今的雄性衰落,可以看出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自己成长的那片土地。他希望底层的男性们像他当年那样,完美自控、努力学习、积极社交,改变自身命运。所以从他的角度来看,宅男会被直接定义为“衰落”。  接下来说到证实偏差。书中援引了大量研究资料,几乎都是一面倒地支持作者的观点。是否还有反向的证据被作者忽略不计了呢?作为津巴多研究主体的2万人网络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参与网络调查的人是否本身就有所倾向才会浏览这个网站?问卷的题目和选项是否有导向性?访谈结果是否只截取了证实作者观点的部分?津巴多的学术声望是一个保障,让我们愿意相信他会尽量避免这些问题。但说到底,调查访谈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方面的影响。  顺便说一句,对于两性这个话题,恐怕每个人都会具有某种情感上的偏差。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亦如是。比如男性可能会对“雄性衰落”的论断天然抗拒,女性则可能会被书中关于大女子主义的论述气得不轻。这也是本书能收获大量争议的原因之一吧。5.推理过程是否避免了常见的谬误?  推理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误把相关当因果。由于实验伦理和操作实施方面的现实问题,书中的证据大部分来自调查而非实验,而只有实验才能得出因果结论。游戏成瘾和社交回避,肥胖和睾酮水平下降,女权运动和雄性衰落,这些因素也许彼此关联,但绝对不是能简单得出孰因孰果的问题。当然老津是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的,但我们在阅读时,有没有自动把作者的观点过度简化呢?  另一种常见的推理错误是以个例证明一般性事实,也就是使用“轶事证据”——生动地描述个人或少数人经历的第一手故事。不幸的是,津巴多在书中采用了访谈研究,而访谈本身就是一个从个例中发现一般性观点的过程。这看起来是不是跟《普心》所讲的学术逻辑相矛盾了呢?事实上,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根据访谈提炼出观点,进一步设计研究来证实或证伪。老津做了访谈,也抛出了观点。访谈本身不能单独作为推理的证据,但它是众多研究证据的一部分。在无法直接依靠实验进行验证的时候,唯有多方印证,结论才能坚实可信。6.这个问题是否需要多元化的视角?  津巴多在前言中提到,这本书由一位80后(超过80岁)老男人和一位80后(生于1980年后)小女生共同创作,且书中涉及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不同背景人士的观点,从神经科学家到幼儿园教师。  其实说到底,多元化视角是对批判性思考者的要求,而不是针对观点的提出者的。老津已经尽己可能地融合了多方观点,但他毕竟是在写表达个人观点的专著,不是在做文献综述。想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话题,还需要自己动手查找更多不同人的研究和结论。或者,守在这里多看几篇长评。


 雄性衰落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