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菜市场》书评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208117860
作者:刘克襄
页数:332页

觅食觅出花头来

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敢写书评,哼哼,其实我去听了他的演讲讲了台湾种植的一片有机稻米以及那里的农民讲了一家只有周五到周日开张的面馆-甘盛堂讲了两个毕业生做面包,自己种小麦,开着面包车卖面包讲了小时候的伙伴开始卖非转基因豆浆讲了白色的有机的鸡蛋,蛋黄发白,包装盒开两个空给蛋呼吸讲了不打农药有红皮的绿竹笋讲了没有经过改良的番薯地瓜这个男人对天然的食物有强烈的偏好,对农药化肥非常憎恶,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一些理论,什么蔬菜采摘前一定要见太阳,否则硝酸盐超标有毒,什么转基因大豆不如非转基因大豆,医生如果发现你有癌症就会建议你只吃转基因食品,最好制作过程还是纯手工的。我听得出来他对台湾人的印象也不好,骗子多,比如台湾现在90%以上卖豆浆的都声称只用非转基因大豆,他对此嗤之以鼻,他也不相信卖大米,面条的对食材来源的描述,贴的标签,他只信他看见的(虽然是否转基因肉眼看不出来),最好看见一个老婆婆,老头子,向邻居兜售自己的农产品(既然邻居这种熟人都敢买,说明没有农药),最好农产品看起来不那么漂亮也不那么美味(比如没有改良过的地瓜,长得丑,吃了一回不想吃第二回,但老人家在吃啊),最好卖的人还有点故事(得过大病不想赚大钱一天只卖50碗好感动,或者是会听音乐读书大米丰收也不肯降价的农民),种种”迹象“向他表明,这些是让人感动的食物,好的食物,养生的食物。这个台湾人太磨磨唧唧,没安全感,怕死,喜欢蠢笨的人。我不喜欢他。勉强有点认同他的是消费习惯的转变会改变生产方式甚至生产者的理念,比如消费者不喜欢打农药,生产者就争取不打农药,消费者接受长得丑的红薯,生产者就不会为了红薯漂亮播种的时候喷农药,不会过度施肥(是否有关不知道)。就算是这点,他也没有我前女友(有可能复合)实践得好,她挑衣服,吃的,喝的,买相机,电脑,那绝对是逼着生产者往技术进步物美价廉服务优秀的方向努力啊,对我触动很大,特别是我亲自带了销售团队之后,而这本书的作者则是希望人们改变生活方式回到从前。我也是个喜欢到了一个新地方要去逛逛那里的菜市场的人,跟他的目的不太一样,我是去看看当地有特色的食材(现在物流发达,菜都一样,没啥好看的),看看价格是不是明示当地人讨价还价是不是厉害(可以感受一下当地人是否太磨磨唧唧),看看菜市场的卫生状况如何,其实到一个新地方,通过菜市场,厕所比较能看出当地整体的文明程度,比旅游大巴上的介绍往往靠谱。

刘克襄的菜市场美学

文/夏丽柠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眼。这是花未眠的美学; 木心说,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这是爱恨交杂的美学; 刘克襄说,从一座菜市场观窥城市,我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认识,勾勒一个城镇核心的绿色地图。这是他的生活的、绿色的美学。然后,所有美都落脚于菜市场,形成了他独有的菜市场美学。《男人的菜市场》恐怕就是这独创美学的集散地,发散自然、健康、乡土和深情的气息。仅仅用一个“美”字是形容不完的,必须是一本书,图文并茂,才足够表达一个男人对菜市场的美的感悟。菜市场给人的一向印象是脏乱差,小摊贩们撤离之后留下的一片狼藉。若你随着刘克襄的脚步逛市场的话,哇,那将是你从未涉足过的新天地。不是你不曾去过,而是你未曾留意。这是多么好的生活慰籍,原来世间尚有美妙来得这么容易。刘克襄是个工工整整做功课的人,号称“自然观察解说员”的他对于细腻有着信手拈来的诚意。他的市场笔记里详细地记录了市场的名字、地点、周遭的景色,甚至还包括市场里最擅长出售的蔬菜和百年的美食老店,以及与菜农们的攀谈对语。最贴心的是那一张张彩绘的手工地图,路街分明,还不忘在街头巷尾画上“罗东盐水鸡”、“木栅水煎包”和“卤肉饭”的图标。我一边忍着口水一边痛恨自己虚度了那么多买菜的时光。原来逛菜市场绝不是生活的负累,而是去寻找美的宿醉。刘克襄在“市场的走访”的入学篇“木栅菜市场”的结尾总结道:我享受这样的买菜生活。如果把逛菜市场单纯地当作看风景似的闲逛,那么你恐怕要永远留在菜市场美学的入门级了。逛,是为了什么?选择食材啊!食材,听上去格外庄重,我以为只有唧唧歪歪的韩剧里才青睐这种词。可在“食材的意见”里读到“我的稻米主张”、“我的麦子乡愁”和“我的花生情结”时,我的心里对“食材”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敬意。好的食材充满了农家的诚意,老天的爱意,还有人类世代绵延的求生基本理念:自然、纯净、健康。这些我们都市人久违的字眼仍然生长在乡间,绿的仍绿,红的仍红。所谓的商品经济硬是要改变食材生长的轨迹,让它们变成绿的更绿,红的益红。除了讨到我们的眼前欢喜,对健康毫无益处。了解食材的前生今世,我们才能更惬意地逛菜市场,去邂逅有缘千里来相会的农家。就像刘克襄说的,“这大概也是吾辈坚持的生活况味吧”。突然有种发现:逛菜市场,像赴一场心仪已久的约会。我曾经有过一次去都江堰附近的乡镇赶集的经历。在乡间,逢初一、十五必有大集,农人各户都拿出自家种植的金牌时蔬上集。表面上是售卖,可我看老人家从背上卸下筐篓的那一刻,分明是在炫耀。不过,翠绿时蔬上的露珠欲滴,老人的得意好像化成了另外一种谦虚。我能体会到刘克襄在“时蔬的采风”里的喜悦与痛惜。那些我们遗失在匆匆时光里的名字:土肉桂、珠葱、乌脚绿、青紫苏……说起萝卜,书里说它是一适合改造、多变,充满前卫精神的蔬菜。我忽然想起了那句歌词:那些知道我名字的人们,你们好不好?原来,这些时蔬一直在那里,至少它们的精神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不够了解或是无心失错。台湾盛产热带水果,我至今还记得在日月潭脚下吃的那餐水果宴。水果的味道就像生活,酸甜苦辣应有尽有。做成菜肴,也是冷热蒸煮自成一派。如今我们遇到的被改造最多的植物也许就是水果吧?刘克襄把它称为“被驯化”的某某。在“水果的身世”里有一些选择新鲜水果的小贴士。读着读着,心里就忧郁起来。物竞天择,达尔文的聪颖造就了后人的狠心。好吃好看的水果多被人反复种植,条件稍差的便被人弃之不闻自生自灭。遇上此境,人类自可努力,可水果如何努力?或许,是我黛玉葬花了吧!本书以“小吃的启发”作为菜市场旅行的最后礼物。作者推荐的小吃理据充足。玉里面意在坚持手工,台中大面糠拥有简单的咸味,台南绿豆汤蕴藏简单之道……也许这生我们无法品尝到所有的台湾美味。不过,读读这书也值了。“从一蔬一果一小吃,唤醒食物与风土的温暖回忆”,刘克襄的菜市场美学当如是。转载请告知

泥土的芬芳

初识刘克襄,大概是从《11元的铁道旅行》开始。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蝉鸣不绝于耳,五台山先锋书店外的伞下几辆自行车歪斜地立着。在宽宽的过道里,它静静地躺着,封面上长长的铁轨尽头,古老的火车迎面驶来,边上是密集堆着的蔬菜和水果。自那时候起,我便悄悄喜欢上了这个过着慢生活,在大自然中缓缓而行的男人。这本《男人的菜市场》,自当不会错过。逛菜市场的男人本就不多,在菜市场里和农友们闲扯,谈论农时、耕作、收成的男人就更少了,而把买菜当成逛街般必要的娱乐,从菜市场中探寻地方生活风土,测试自己生活价值且乐此不疲的男人,这世上大约也唯有刘克襄了。全书分为五辑,分别为:市场的走访,食材的意见,时蔬的采风,水果的身世和小吃的启发。在每一辑中,他都不忘自己作画,说着菜市场的坐落,讲着一株野菜一枚水果的细节。还配有很好看的插图,一一都透着人们怡然自得的欢喜,收获季节沉甸甸的希望,码得整整齐齐的货品,还有那绵延许久代代相传对土地的热爱。在第一辑中,他通常会走很远的路,坐公交、挤地铁、骑机车甚至搭高铁,穿过大半个台湾,只为了加入某个菜市场某个早晨的盛宴。他会观察每一个菜市场的特色,会和菜农们打成一片,讨教农事,会从买菜中想着看似遥远的生机和危机。在他眼中,大概清早就十分热闹的菜市场是整座城市微缩又真实的脸部风情,假装不得,作秀不来。走进菜市场,便是连上了这座城市一呼一吸的节奏,一切的一切,瞬间变得立体而生动。第二辑讲的是食材,有稻米、麦子、豆腐、鸡蛋、花生……样样都是日里餐桌上的常客。稻米中那种煮饭好,哪种熬粥好,哪种炒饭好;做豆腐用的棉布,模具,黄豆等等该是如何的讲究;一只鸡蛋的履历,一粒麦子落地的声音,一颗花生的淡泊一杯青草茶的美好,在他的笔下,无一不透着汗水和劳作的味道,仿若从遥远家乡飘来的阵阵清风,吹起的是田间地头农妇们瑰丽的头巾与憨实的笑语。蔬菜,是第三辑的主角。充满前卫精神的萝卜、咸鱼翻身的土肉桂、旅行的珠葱、绵密的芋头、被埋没的乌脚绿(一种竹笋)……每一种都有着前所未尝的新鲜。你知道油菜花其实是能吃的吗?就是那种黄澄澄金灿灿铺天盖地美到极致的油菜花。大火热油清炒,或是水煮汆烫,沙质的口感很特别,梗茎带甜味,“深感惊艳”的味道。你知道蕨菜最好吃的做法该是怎样么?“过个滚水,去掉大半黏液涩味后,迅速冰镇冷藏”。生活的最大乐趣大概便是在平凡中过出不平凡来,用一颗发现的心,找寻生活沙漠中散落的绿洲,然后,就着普通却新鲜的口感,咽下每一份和着汗和泪的沧桑,继而心底泛起一丝丝满足的甜蜜。在众多的水果中,刘克襄选择了典型的台湾水果:香蕉、菠萝、龙眼、荔枝、芒果、杨桃这些。几乎所有的水果,经过代代改良,都整顿了以往的野性,剩下的唯有极度讨好人类感官的优良质素——或大,或甜,或美。他始终都怀念着野生的,乡里的,自家种的,自然而纯真的水果风味。是呀,很多水果的天然味道已经离我们远去,当年我们咋着嘴巴巴望着的美味已经封进了时间的尘埃中。于是,在众多的水果面前,我们总是在感叹,“没有以前的好吃了”。是真不如以前好吃了吗?或许,从前的甘与甜是那么刻骨铭心,我们兜兜转转,总想找寻那样的味道,却忘记了从前,我们没有这么多好吃的,从前,我们也没这么多要求这么多希望。从前,我们是那么的简单和幸福。他写的台湾小吃有六七种之多,而这中间我吃过的也唯有两三样而已。倒是绿豆汤,大概是所有人都爱的消夏良品吧。雨后之浑浊,碧绿之湖泊,原来绿豆汤也可以有着这样鲜明美妙的比喻。如今,我们这一代都告别了家乡,住进了城市箍桶般结实的钢筋堡垒。故乡那一缕泥土的芬芳,蜷缩在记忆的角落处纹丝不动,指尖的泥土被蔻丹取代,耳畔的劳动号子慢慢低沉,低到泥土里,长出来的却是城市民谣遥远又无奈的绵软。偶尔午夜梦回的时候,才会恍然记起赤脚插秧,烈日收割的辛苦与疲累。在这样一本书里,我嗅到了泥土的气息,嗅到了老家屋后菜园的清新,更有着城市生活对田间劳作的一点敬畏许多神往。泥土的芬芳,读多了种种鲜衣怒马的热闹,该回到地头,收割那一丛碧绿了。

菜市场的逛法

菜市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逛法,比如韩良忆,身兼旅行者、美食家和主妇,一本《在欧洲,逛市集》看得人嘴馋又心痒,蠢蠢欲动,而刘克襄则以“自然观察员”、较真的消费者和环保人士的态度“走逛”台湾的菜市场。在《男人的菜市场》中,他“定调菜市场为地方信息中心,但更视其为展现生机和危机的生态环境市场”——让人不由得反省:自己对粮蔬瓜果的态度是不是太轻慢了点。一上来就提到这个高度,有点吓人,但他的某些困惑与焦虑,我们感同身受:(超市的蔬果)“为什么永远是那么几种……为什么有些菜比如高丽菜、花椰菜,送到台北的总是比较好看肥美”,“想到包装和收购过程的种种复杂机制,我常有种不安的疏离”。既有疑问,便需深究,追溯也是一种对食物的尊重。这才发现,我们对自己吃了几十年的食物,认识寡浅又无知。而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颇受了点惊吓。比如他谈到台湾人喜食的绿竹笋,“都得精心栽种,经历松土、覆土,若有产销考虑,耕种者更须大面积量产,面积大,移土植竹的动作频频,进而之,许多绿竹笋的生产,可能都得靠施肥和打药,避虫除害,让它来得圆熟”。又如蕨类植物“过猫”,“如今湿地过度开发,野生过猫越来越少,但民众偏好尝鲜。需索野菜孔急,农民发现此一财源,纷纷开田辟地,大量栽种,蕨田遂种得像空心菜田,凡有菜畦皆易见,喷药施肥亦处处可见”。举出这两样,是因为眼看它们就该上市了,我正期待着呢,而且,我一直想当然地认为这俩肯定是野生的啊,纯天然……也许我所在的地区尚不至于此,但这种精细化作业可想而知是趋势。唉,人类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早就扮演起造物的角色,对笋或厥略作驯养又有何难。在写到水果时,刘克襄曾感叹:“我们早就被好吃、果肉多和甜度高之类的功利导向,带往另一种土地的栽种方向。”其实这句用在食材、时蔬上同样成立。但是,即使农残问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施用过多肥料、大面积栽种单一品种,对环境也绝非友善之举,土壤盐化加剧、作物病变机率增加乃至水土流失等都是潜在的危机。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但对现代人来说,一切恐怕是来得太容易了些,也正因为这样,多逛多问多思,显得格外必要。当然,多逛多问多思的结果,有时也让人啼笑皆非。台湾人喜欢“古早味”,刘克襄爱强调“在地”,但他赫然发现“台湾的甘草多半来自大陆和南亚的印度”,乡下阿嬷制作寿桃、红蛋、红龟粿的红花米,不过是15元一包的合成色素,台中大面geng(米+庚)早就不用什么草木灰了,碱粉+食用色素黄色四号造就了那一碗怀旧的碱面。另一方面,养生、乐活和有机等现代生活理念,同样知易行难,无论作者对有机黄豆、棉布和榫接的桧木板有多欣赏,发觉这样制作出来的豆腐竟然要150元/块(“传统市场贩售的板豆腐一块只要8元”),照样心惊肉痛。歪楼的闲话就不扯了,刘克襄的主旨是对的:“把买菜当成逛街般必要的娱乐,视野才会开展,才会增广见闻”,要对粮蔬瓜果、种种食物付出关心。不过,这本书,反倒是第一辑“市场的走访”最没意思,为写而写,成篇颇勉强。建议跳过,以免对整本书作出错误判断。


 男人的菜市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