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固定的盛节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30213247
作者:(美)海明威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李文俊翻译的《忆巴黎—不固定的盛节》是海明威晚年所著、并在其死后出版的回忆录。在这本书中,海明威追述了自己年轻时旅居巴黎的一段岁月。一战结束后,海明威在康复后以驻欧记者的身份来到巴黎,与妻子哈德莉过着艰苦却快乐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是如何穿梭于巴黎的各个咖啡馆中,在西尔维娅.比奇的书店里赊账借书,流连于赌马场中,同时专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忆巴黎》中,庞德、斯泰因夫人、乔伊斯、菲茨杰拉德等文人雅士的身影随处可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塞纳河畔的风光景物。正如作者所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不固定的盛节。”


 不固定的盛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文/飞熊拿到这本书,我最先阅读了关于菲茨杰拉德的两个章节。透过海明威浅淡的文字看过去,菲茨杰拉德和中国的古龙倒有几分神似,嗜酒,放荡。他和他的妻子姗尔达的关系,似乎不怎么好。与之对比,海明威的妻子倒是和海明威很有默契。海明威,沉迷于赌马。除此之外似乎完美无缺。我总觉得,海明威似乎隐瞒了太多东西。那露出水面的冰块太少,并且在不断融化,太多的东西隐藏在水面之下。阅读这样的文字,真的无法体会到巴黎那种文化之都的那种星光璀璨。这好像是一种私文体,写给他自己的。除了写菲茨杰拉德用了两个章节外,乔伊斯像是个影子似的,总是一闪,缺少更多的描写。而对于旁的人,虽然笔墨有重有轻,但总像是在叙述私人事件,因为那些人对我们来说太陌生,阅读的热情像小雨中的炉火,熄灭了又复燃。对于这样的书,我总是充满过高的期待,最后难免有淡淡的失落。或许海明威是想还原他年轻时的心态,但对于读者浅淡的几近无味,是一种痛苦的无奈。和译文出版的汤永宽的版本比较起来,封面有莫名其妙的匪夷所思。小开本,增加了书的厚度,拿在手里很有感觉。但老版本有很多相关的照片,也为我们慢慢接近那个时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李文俊,本来应该是翻译水准的保证,但阅读的过程中,总觉得个别句子和用词有些怪异。
  •     1921年秋天,在河水的声音与妻子之间,海明威选择了他的第一位妻子哈德莉。他22岁,与妻子在巴黎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寒冷的旅馆里写作,在蓝色的笔记本上认真删改,也有时在妻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克洛牌打字机上彻夜敲打,这种确定感让他觉得快乐,也许他性格中从来没有缺失这一点(悲剧的结局意味着他最终抓不住)。如果一个人在58岁时重返故地,能够看着生命的盛节在22岁青年的头上铺开,这又如何不是一种确定感呢?《不固定的盛节》是海明威有生之年写成并经他亲自修改的最后一部作品,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带着新婚妻子刚到巴黎度过的那段时光,类似于叶芝的《自传》,是一种与他人的共在。海明威的传记作者卡罗斯•贝克也会面临着这样一种棘手的难题,如何把握这种巴黎、华盛顿、西班牙、米兰的共在?如何把握某一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含义。这种关于回忆的写作,能够捕捉到什么呢?像捕蝶网一样在内心和生活中挥来挥去,这种挥动不仅仅是在搅拌,当它迎着一只帝王蝶飞行的方向运动时,便会收获生命中的一瞥。这种捕捉和审视将梳理起生活,明确这种捕捉的方式,自语的语调和自己所处井边的位置,意识到自己与他们共在的意义所在,但又不失去真实,这才是盛宴中每一宾客的真实收获。巴黎对于重返故地的人,美好又在于何处呢?一种盛宴的美好,对于参与者在于何处呢?物是人非,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并没有干扰他,盛是一种情绪盈满的状态描述,比如,菜品的丰盛、宾客的丰盛、经历的丰盛、视觉听觉的丰盛,而这一切没有提到的恰是一种贫瘠,在共在之中,我们看不到贫瘠之处。巴黎或海明威的固定与贫瘠之处在哪里呢?那是其竭力逃避之处吗?与他人共在,与某事某物共在,与这样一个时代或能够融入这样一种氛围,强烈地感知到自己与周围的维系,作为空间一物的共同构成了盛宴的含义,共在在这一意义上是一种时代感,作者找到了自己写作的确定感,写作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真实。让愤怒、不安、悲伤成为一种情绪之外的真实,突然跃起,成为经典的声音。巴黎的这点光亮是苦闷之外的,是生命中不固定的盛节,它意味着绵延不绝,但不属于流逝的行列,那些宾客并没有离去。如果它在你25岁那年的巴黎上空降临,那么它也同样会在你58岁时的笔记本上留下痕迹。(玟涛,2014年7月23日)
  •     回忆从来靠不住,但回忆有回忆的意义。《不固定的圣节》是海明威晚年写就的一部片段性的回忆录,当然这里所说的“回忆”不同于纪实性,应该有某种非故意的虚构倾向。彼时他是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驻欧记者,与妻子哈德莉住在一个破败不堪的旅馆里,想象着带抽水马桶和能洗热水澡的房间,那是怎样一种奢侈。那时候他虽未成名,但却年轻。和所有拥有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清贫的海明威经常在咖啡馆写作,甚至为花一点小钱去“莎士比亚书店”借书而欣喜,并为在赛马场赌马发了一笔小财陶醉不已。那时候的他,充满了阳刚气息,轮廓里闪烁着一个成年男子的纯真与美好。然而,时光从不吝惜摧毁一个人,数十年后,海明威早已功成名就,戴上了大师的光环,却不复当年的纯粹。经年的,日夜不停的写作,烈酒和雪茄的侵染,和女人的纠缠,严重的摧毁了他的心理和健康,让这个能和狮子搏斗的男人颓废了,并最终一枪将自己那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脑袋轰上了天。年轻时的海明威精力旺盛,欲望强烈,有着博取功名的渴望,也有着令人叹服的诚挚。他忠诚于自己的写作,为写出一句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而继续,如果写出一个浮夸不实的段落,他就立刻停下来划掉这部分,跟着前面那个句子重新开始。他追求故事的叙事特征,笔调简洁明快,不故弄玄虚,不假以辞藻装饰,把表达的准确和直率一同砸在纸上。即便已经是颓放到五十余岁,当他回头写下这段时光,很多片段仍然令人怦然心动。海明威在巴黎时结交了不少名流,其中在文学史上最为知名的的一个桥段就是关于“迷惘的一代”这一说法的诞生,作为文坛前辈的斯泰因小姐或许只是随口一说,然而却为战后一代青年定了性,并使之成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标签。就写作本身来说,它是思想和想象力的产物,与流派无关。非要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把这些作家划为这一流派,把那些作家归入那一派别,这是评论家的事,和作家本人无关,和创作也无关。作为一个读者,我不认为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之间有任何相似之处,不过是在生活上有一些交集罢了。真正的作家从来都不扎堆,不屑于同流,他们更在意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他们个个都是威猛的老虎,而不是相互取暖的卑下之犬。所以,“迷惘的一代”只是一个仅供识别的标签。大多数人之喜爱海明威,是因为他所创造的“硬汉”形象,但我认为这恐怕是一种“误导性诠释”,否则他的作品岂非沦为励志的三流作品。他所创造的形象之令人难忘,并非在于其鼓励作用,而是将人性的失落展示出来,比如《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单是讲他与大海的搏斗这一个硬汉形象的塑造,未免脸谱化。他捕到了大鱼又失去了那条鱼,其实是一个寓言,也是一个男人的心曲。同样,在《不固定的圣节》这书里流露出大量海明威自己的心曲,其中便有他的骄傲,但不露痕迹。海明威写有很多叙事性作品,不了解他写作特点的人很可能会以为属于纪实性,但实际上他经常赋予纪实性作品虚构特点。可以说,《不固定的圣节》根本就是一个和巴黎有关的寓言,和爱情有关,和文学有关,和年轻时代有关,但它和励志毫无关系。真正伟大的作品从不励志,因为一励志就庸俗。文学就是文学,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往后看~~~~~~~~~~~~~~~
  •     他的小说读不下去,开始看这个散文的时候觉得很流水账,从虚假的春天那篇开始,就慢慢读下去了。
  •     都是些生活琐碎和个人经历,不是吃就是对人评头论足,可能热衷名人八卦的人会喜欢,我无感。而且海明威这人的人品和性格实在有点问题,嗯我不是星座黑⋯⋯
  •     亦散文亦小说。
  •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巴黎。只是过渡的抒情往往容易遮住整体,让事情变得更加模糊。(<--大夫,快救救他吧!
  •     就是流动的盛宴,名字怎么像机器翻译
  •     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     像是巴黎作家圈版的《名士风流》,记述菲茨杰拉德的那一篇倒是揶揄得很有意思,只是人到晚年的海明威未免也太自以为是了。
  •     海明威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回忆录,回忆二十年代的巴黎生活。读完这本书的人应该是很难喜欢上海明威的,因为就品格来说,他是非常自负,甚至自私和尖酸的。不过把这本书当作对二十年代巴黎的回忆录来读,尤其如果其中有你喜欢的作家,比如菲茨杰拉德,是非常享受的一次阅读。“假如你有幸,能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不固定的盛节。”
  •     海明威似乎在以最骄纵的态度面对生活。他竭力去藐视那些细腻而严苛的自省,因为那会磨损他鲁莽的坚韧。
  •     “巴黎永远与你同在”这个题目让人心动。“你”指的是谁,是这些回忆文字的阅读者,还是在以一种更为超脱的视角审视之下,海明威对自己的一番独白。我想每个人都会对一个地方,一种经历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因为那些由时间和距离才得以彰显的美,总兼具无邪的欢乐与追忆的清醒两种奇妙的质感。
  •     巴黎早在那时候就是聚集着各国的诗人、作家、画家等等艺术家,到处都是咖啡馆。喝酒就像吃饭一样平常。很享受这本书的故事,让我认识了巴黎,认识了很多的作家。巴黎的街道很美,尤其是早晨的时候,牧羊人赶着牧羊群在街上行走,这景象在中国我想是看不到的。一直希望自己能是一个书虫,只要有书其他的都不重要,每每看到他们看了那么多的书,我真的很难达到那种境界。每一个作家在写作之余都会看很多的书,至少在这本书里让我了解了海明威的写作方式,我很享受这种感觉,我也喜欢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再来一杯喝的,周围的环境还是很美的,也没有别人的打搅。但是书的后面提到了他和他妻子的离异,我很难过。毕竟他们之前是多么的恩爱,多么的兴趣相投,同时都觉得他们是永远不会被拆散的爱人。巴黎是一个艺术家的天堂,他不仅只有铁塔和圣母院。
  •     优雅地高于生活
  •     151203.原作一般,翻译减分。美好只是别人的美好,海明威没说,所以也看不到。塞尚、饥饿与小说写作,有点意思,可惜也没详细说。
  •     书封太TM丑了 第一时间就拆了 就跟海明威对待菲茨杰拉德一样。20多岁的海明威还是很帅气的(是的我说的是脸)。李文俊先生的译笔真漂亮 题目也算是修正了之前的过度写意 更严谨明白。文俊先生批评得好 简洁也可能是笔力未逮 但是老年海明威在回忆年轻时在巴黎的生活时 还是很用了一番精妙笔墨 宛然一个二十多岁年轻人的样貌。只不过骂起人来再无顾忌 写自己也坦然直叙 当然作者可能压根没想到这就是自黑吧
  •     有意思。
  •     此书为海明威晚年所写,死后出版的散文似回忆录。1958年初稿完成,1960年完成修订,1961年自杀,1964出版,应是生前写完亲自最终定稿的一本书。 早年20多岁在1921-1926年巴黎艰苦生活,恋爱、交友情况。说起那个时代在巴黎生活的著名文人,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友谊。文笔抒情,充满诗意,不乏辛酸、诙谐、揶揄的一面。并提及了对第一任妻子的愧疚。
  •     Easy come easy go
  •     巴黎的那些人和事
  •     本书完稿于1960年,1961年海明威自杀,但是在本书中依然读到的是海明威的自负、自大与骄傲,他毫不掩饰对菲茨杰拉德、斯泰因等人地揶揄与调侃,并且在书中丝毫读不出一点绝望和软弱。抛开海明威的自满不说,或许他就是这样一种人,绝不会将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也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其实我对他这种秉性还是蛮欣赏的。
  •     海明威和 菲兹杰拉德是朋友还蛮神奇的。 Mr henmingway 的朋友圈╮(╯▽╰)╭
  •     淡淡的
  •     豆瓣评分把阅读欲望扼杀在豆蔻年华
  •     我说这才是生活 t说都是假的 因为我相信命运而你怀疑生活
  •     很适合在悠闲的任何一个时候,翻开任何一个章节读起来。章节之间没有很密切的连贯,文字没有目的性,好像写得很随意但是很舒适。不夸大不做作,就是那么自自然然说点我想说的。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的那段有点意思,觉得作者本身就是一个文艺青年,Gatsby有他本人的影子。
  •     写与菲茨杰拉德交往的故事又好玩又伤感~
  •     死硬派直男癌患者自白……
  •     非常有感觉~~~~~~~~~~~~~~~~~~~~~~~~~
  •     搁置中
  •     原来你是这样的海明威。羡慕年轻时候的小夫妻生活。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真是个可爱过分的人。
  •     不是很喜欢这种散文的风格,也许是对于那时候的文坛还不够理解吧。
  •     这本书除了是一本回忆录以外,更是一本巴黎旅游指南、巴黎美食指南、著名作家指南以及一本写作指南。
  •     生活多美好。ps:菲茨杰拉德真是玻璃心啊!
  •     对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描写印象最深刻,像是两个孩子一般。把海明威养的猫翻译成F.噗斯好萌,只是感觉除了喜欢猫之外对他的好感度又降了点。
  •     其实我更喜欢 流动的盛宴 这个名字。因为村上的缘故,听喜欢里面提到 菲茨杰拉德的部分。
  •     直男癌的自白,但不缺细腻,作为散文还是可以读一读的。孰优孰劣挺让人纠结的。
  •     很适合跟《午夜巴黎》一起看,这几天看得入迷了。
  •     流动的盛宴/movable feast 像是海明威导演的午夜巴黎
  •     海明威书写的关于自己和他朋友的野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