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学生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47418813
作者:艾苓
页数:275页

内容概要

张爱玲,笔名艾苓。女。黑龙江安达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绥化师专历史系。同年在中学任教,1992年调安达市委办公室,曾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2001年调绥化日报社任《绥化晚报》专职编委。2005年调绥化学院中文系任教。绥化市作协副主席。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领着自己回家》、《风也穿鞋》。散文《我十五岁那年》获第十一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2005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十佳家长和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称号。

作者简介

某位老师提到某官员,她说:你知道吗?他是咱们学生。她接着说起好多校友,一些我熟悉和不熟悉的名字,如数家珍。
另一位老师提起地方台某主持人,他说:你不知道吧?她是咱们学生。他接着说起好多校友,一些我不熟悉和熟悉的名字,言语中充满自豪。
回到母校工作后,我渐渐知道,老师们的自豪因何而来,也渐渐知道,“咱们学生”是个简单说法,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咱们学校的学生或者咱们学校的毕业生。
有几次,我在假期去学校,校园里空荡荡的,只遇到个别未离校的学生和几位工友,感觉心里也空荡荡的。原来,学生是学校的灵魂啊,缺少莘莘学子的校园,像个被倒空的袋子,瘪瘪地搁在那里,目光呆滞,毫无内容。开学后,学生归来,我看见校园被重新注入内容,顿时生动。
我偶尔看过一些校友履历,他们或者继续深造最终学有所成,或者继续打拼成为地方官员。但在公开的简历中很难看到母校的名字,他们直接写后来深造的高校,这段求学经历被轻轻地,轻轻地就绕过去了。没听说谁为此不悦,心怀不平,母校的老师们提到这些校友,依旧是“咱们学生”、“咱们学生”。
回母校工作快五年了,我的学生也开始陆续毕业,我不知道他们会有怎样的未来,我愿意祝福他们每一个人,希望他们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我想让他们知道,任何一个在普通岗位上胜任工作的学生,都会成为我的骄傲。万一哪个学生的未来不怎么美好,以另一种形式著名,我也应该面对教育的失败,有勇气说:是,他是我的学生。


 咱们学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读(咱们学生)这本书要有一颗平常心,慢慢地品味,安静地看一段文字,端详一幅照片,不知不觉间,窗外云淡风轻,眼里一幕幕映像闪现,熟悉的,有共鸣的,经历过的,那些世间最真诚的温暖。大学时恩师的赞赏和叮嘱,公正的,充满尊重的,即使在不经意间关切的话语,都饱含着一个高修养、高素质的人的情意,值得珍惜。还有,那日一个人独行,失魂落魄,迎面一双手伸过来,握住我的肩膀,是那个大学时说服我父母,劝我重返校园的女老师,还帮我娶了媳妇,她知道我在艰难地努力,她拍拍我肩膀,我突然就来了力气。艾苓用她的笔把老师眼里的一个个“我”描述出来了,文字简练,干净利落,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书中文章看似篇篇独立,实则“大爱”的意蕴贯穿始终,悄悄地构成这本书强大的气场,值得大家关注。而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在写作中的文学意义。平常的生活场面,下笔自然流畅,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点”和“域”地切入准确恰当,能够挖掘出人性深处的色彩,用正能量感染读者。不是长篇大论,不是复杂构思,看不到写作技巧,确实精心构想,真不容易,是艾苓在写作中一大优点,这样的文字才能长久停留在思考里,就像那年春晚,那个情景歌曲画面,“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样,人物、画面和韵味都让人难以忘怀。清新、淡雅的艾苓同志,更像邻家姐姐,走在人群里悄无声息,其实,她一直在注视着你们,充满情意,感知着她的学生们,欣赏着那么多青春的灵魂里散发出的魅力。于是,勤快的艾苓同志提着篮子,孜孜不倦,拾起一个个灵动的念想,日久天长里,满载而归,祝福她!
  •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那些平凡的小人物所感动,多年以后还会有文字记录他们的过往,这是许多小人物都不曾想象的。在这看看星星的时代里,如果你没有噱头就没有新闻价值,而如果你拥有的只是平凡,那你只是茫茫人海中最不起眼的一个。读的时候,我想起了柴静的《看见》,也许你在里面看到的只是新闻和故事,但是通过那些人、那些事也让我们看见自己。《咱们学生》又何尝不是一本让你看见自己的镜子。”多读人生传记,平常如我辈,也时常能在别人的一生中,找到自己所未能体验的丰富。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那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在优秀的人物传记中,我们会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这正是开卷有益之处“这是当年白岩松写《痛并快乐着》里写得一段话。也许这就是读这本书最好的理由。
  •     认识艾苓的时候,她是中学教师,现在,她是大学教授。这中间,她也走过其他道路,但不是弯路,是丰满人生的途径,是一个作家成长经历中的沿途风光。用艾苓的话说,她供职的学校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艾苓又恰恰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又几经周折回来任教,她对母校的情感,对学生们的关注,加之作家的视角,使《咱们学生》承载了一个师者期待的目光、一个作家的悲悯情怀,可谓意味深长。《咱们学生》所描摹的学生群体,是作为教师才能看到的视角,却又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用心体察和感悟的,与其说艾苓聪明,不如说纯善,因为她与咱们学生的交往有担当,重情义。作家看待生活、面对工作的态度与众不同,艾苓教的是新闻写作课,但是她不仅传播专业知识,她指点他们的人生,规划他们的人生,《成长协议》里的甲方和乙方让人忍俊不禁,又感慨用心良苦。我曾经以为,大学生都已成年,也应该逐渐成熟起来了,后来才知道,成熟与否跟年龄无关,在适当的时机被适时地点拨和引领,也许会很快觉醒,反之,靠自己迟钝的觉悟,靠这个世界光怪陆离的迷惑,也许就此混沌下去。会有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担任班级干部,锻炼能力,更有一些隐晦的心理,希望孩子将来也能升官又发财。艾苓跟她的学生交流,建议他当班干部,后面又跟了一句,这样可以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不能不叫人钦佩!这才是当干部锻炼自己的真正意义所在。艾苓在许多学生的青春里承担了着灯塔的角色,贾春联同学这样说:“一位老师对一名学生的爱,不惊天动地,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无疑,艾苓应该是快乐的。艾苓的目光在咱们学生身上,又从学生身上看到他们背后的来路,因为这来时路的贫寒,使得他们的成长更为艰难。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经济上的……他们挣扎,她尽力疏导。就是这样一批学生,他们在同学患有尿毒症的时候众志成城,向社会发起捐助,有的学生拿出课余时间打工的积蓄,有的学生即便自己靠助学贷款读书,依旧使出洪荒之力……艾苓自己也动员亲朋好友奉献爱心,我那时虽也无助,但毕竟身体健康,内心硬朗,做了一点小小的奉献。后来艾苓的文章《谁该做慈善》在《读者》杂志转载。此书中收录了这一篇。艾苓不仅关注咱们学生的来路,更关注咱们学生的去向。她做班主任的时候跟学生有十年约定,毕业的时候,她告诉他们:“还有六年,到时候我登门核对。”学生们支教的题材占了该书很大篇幅,关键词是艰苦、乐观、青春无敌。但是这些正能量后面,我也读到了辛酸。支教地的孩子,看到老师来了先问老师你什么时候走啊?称来这里的老师们都是小小的一片云,只是暂时停下来。通过咱们学生支教的目光,我们看到,女孩子说辍学就辍学,不到十六岁就结婚生子。八年级的孩子会在课堂上问老师“战争”的“战”怎么写。有电视台去做支教纪录片,片子审核未被通过,原因是条件太艰苦,影响本省形象。作为一个老师,很多东西是无奈的。《我爸妈说》这一篇,艾苓依旧娓娓道来,主人公的偏执叫人愤怒,家庭教育的不当直接导致孩子人格的不健全。《谁为她开门》一语双关,直指孩子成长中为人处事教育的缺失,在该学会开门的时候没有人教,也许是不具备条件,需要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这种无能为力,对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来说,其实是一种疼痛。从《咱们学生》这本书,我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老师的快乐和疼痛。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故事如果充满戏剧性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易流于造作矫情。生活的面目正是寡味的平淡,即使是风雨也大同小异。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真诚的热爱生活-----这是我在艾苓书中体会到的。寒门出身的小人物的欢乐悲喜。它没法“史诗”,它没法“快时尚”,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曾经的生活!
  •     记录青春的一书,老师的文笔闲淡而有意义
  •     文章不一定要大气磅礴,像艾苓这种娓娓道来的更觉温暖和力量。故事的主人公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也不是什么高管要职,只是她教过的普普通通的学生,但这些都记录了平凡人的成长过程,大家一样,都在社会中蜕变。很值得一看的书,也许某个故事就发生在你身边,似曾相识。
  •     想起了《上课记》,同为记录大学生故事的作品,王小妮是个理想主义者,书中不仅有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的敏锐观察,还融入了对当下教育的深刻反思。本书则更关注个体在既定现实中的痛楚与成长。
  •     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讲大道理以警醒世人,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清淡文笔,单纯的讲述这些平凡人的奋斗和挣扎,不置太多评论,任你自己品味。学生们平凡,故事也没有惊天动地,可是平凡人的心路历程,在老师眼中却如此重要。你我又何尝不是凡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注意的小事居然被别人这样珍视,该有多温暖。
  •     这本书中所记,是来自各地的学生,这些学生多是贫寒子弟,艾苓在记录这些学生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记述他们的心理成长。翻开书本静读,宛若一股细流潺潺,艾苓以一种平和的语调,将众人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书中人,有的奋发而向上,有的也就此沉沦下去。他们,是当今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他们的故事,的确平凡,但是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的是社会底层各个角落的真实现状,有的人,即便再普通,也总有那么一两个,值得被记住的理由。艾苓,就是这样一个记录者。 推荐这本书,读完后,对当今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那些学生的变化中,也联想到,终有一天,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成长起来。 好书,值得一读!
  •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命运,不断启程的故事
  •     艾苓老师写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子弟不向命运低头,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奋斗过程。他们不更可敬吗?
  •     说实话吧 不怎么样。
  •     这是一本有情怀的书,书中的故事,是一件件真实的师生之间的故事,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里不仅仅有优秀的学生,还有迷茫彷徨的学生,有很多学生,以为自己已经被老师厌弃,可是,其实在不经意之间,竟然会被老师记住,甚至让老师感动,这在师生之间的一刹那,或许就是永恒,或许,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     怎么说呢。我先打个卡,是想认真也值得认真写点东西的。
  •     艾苓是我最尊重的朋友。《咱们学生》其实也是她对他人付出真实情怀的缩影。在艾苓的视野里,没有优等生和差生之分,她总会用心去发现你的闪光点,然后鼓励你发扬光大。在我心里,她真的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艾苓一路处来,有如细细雨丝沁入心脾,温暖一生。
  •     有幸得到艾苓老师在<咱们学生>的亲笔签名。文风朴实切合实际
  •     这本书里有我的故事,当然我不会说是哪一个,也看到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认识的校友的故事,有多真实经历过的我们这些学生最知道。有人说,我们这些基层学生跟清华北大比着多了故事和悲剧感。假如这话成立,也不过是人生本就如此吧。谢谢老师用笔记录了人生的一个片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