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玫瑰

出版日期:2015-7-23
ISBN:9789863442194
作者:理查.巴奈特(Richard Barnett)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作者簡介
理查‧巴奈特(Richard Barnett)
醫學史博士暨大學教授,著有Medical London和Dedalus Book of Gin。
譯者簡介
郭騰傑
成大外文系學士、荷蘭萊登大學英文系碩士畢業,專職荷文與英文翻譯,現為荷蘭跨聯翻譯公司執行合夥人。對荷蘭文學有深刻研究,並定時發表荷蘭社會與文學評論。熱衷運動,相信運動能保持身心健康。譯有《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電子童書《熊熊好冷》。

书籍目录

導言/肉體的除魅
I. 皮膚疾病/身體的邊界
II. 痲瘋病/超越深層皮膚的危害
III. 天花/議會強殖下的水泡
IV. 結核/「白死病」
V. 霍亂/自由貿易的疾病
VI. 癌症/螃蟹的爪子
VII. 心臟病/來自心臟的雜音
VIII. 性病/水銀伴終生
IX. 寄生蟲/被殖民的帝國
X. 痛風/時髦的痛苦
延伸閱讀
值得參觀的館藏地點
圖像來源
索引
謝詞

作者简介

★榮獲2014英國 圖書設計與製作獎 年度圖書:「這本書精緻奪目,激發了我們的想像,放眼今年無人可以匹敵!」
★封面採硬殼精裝、裱布書背,及燙黑格紋
★書中收錄354 幀(345幀為彩色)橫跨1790~1910年代的珍貴醫學繪畫
★心臟外科醫師‧醫療科普書《開膛史》、《鐵與血之歌》作者 蘇上豪、泛科知識總編輯暨共同創辦人 鄭國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尚仁、設計師 聶永真 驚歎推薦
〈病玫瑰〉
噢玫瑰,你病了!
那無形的蛀蟲,
趁著黑夜,在怒號的
暴風雨中飛來,
已經找到了包裹著
豔紅歡樂的你的床;
而他祕密黑暗的愛
毀了你的生命。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作,陳黎 譯
354幀醫學實境、100年疾病縮影
●人體插畫是如何表現(也許還決定了)學生或解剖學家實際在手術臺上或停屍間裡可能看到的景象?
●這些圖像承載了什麼樣的審美和文化價值觀,繪者又是哪些人?
●一幀圖片如何才能比一具真正的人體看起來更寫實、更具說服力?
《病玫瑰》是一本具有寫實魔力、畫風精緻又詭譎的作品,在彩色攝影出現前的年代帶你踏上一場透視疾病的視覺旅程。這本驚人的圖像集冊,蒐羅了許多世上最珍貴醫學書內的詳實插畫,圖中受盡病痛折磨的患者正是人類對抗疾病的難忘警鐘。作者巴奈特結合了歷史地圖、開創性的圖表、當代病例註解和動人的概述,揭露了流行病如何牢牢掌握一個時代的恐懼和執念。即使到了近代,彩色攝影技術漸漸取代了疾病繪畫在醫學書籍中的位置,也無法取代其在現代醫療史上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
★國外媒體一致盛讚
解剖和發病的驚人圖像……伴隨博學又華麗的清晰文字……這裡面我們看到很多無名患者染病的肉體──然後聯想到我們自己的。──《衛報》(The Guardian)
險怪而誘人的一本書……博學多聞的作者巴奈特精彩重現歷史,而且內容寓教於樂。──《英國全科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病玫瑰》的選圖出色、嚴守高製作標準、學識背景豐富,在在表明這是一本會流傳後世的書。我推薦給任何對藝術、醫學、歷史有興趣的人──或更簡單地說,任何擁有肉身之軀、對維持體態努力不懈的人,都該看這本書。──《刺絡針》(The Lancet)
不惜在一些令人厭惡的細節上下足功夫,但血腥文字與圖片背後,是真實的生命和死亡……本書是一份交互辯證、莊嚴肅然的最高藝術圖像集。──《泰晤士報》(The Times)
這本圖集裡有各種膿液和增生物,還布滿皮疹和面皰。醫學史學家理查‧巴奈特已證明自己能在這滿布死亡氛圍的領域中充任活潑的導遊……這是一本對人體有興趣的藝術家必備的藏書。──Printmaking Today
只能用病態美來形容本書……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奇妙的設計品:它用清晰、優雅的筆觸成功傳達了豐富多樣的內容。本書也用真摯的好奇心,關注了醫療、社會、哲學和美學等諸多面向。──Dressing the Air
一份深具啟發性、循循善誘的早期現代醫學洞察……奇詭而迷人……嬌貴的讀者要特別小心本書描繪性病的部分,那裡可能會給你一記當頭棒喝……詳實的歷史描述為這些不幸的男人、女人和兒童保留了一定的尊嚴,他們的脆弱帶我們見識到了疾病的世界。──AnotherMag.com
在彩色攝影出現前的時代,體驗一場奇詭又迷人的旅程。──《國際財經時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迷人、可怕又絢麗。──Ernest旅行雜誌
插圖雖然駭人,但呈現得十分出色……看這本書心臟可能要很強,但它絕對是一本讓人著迷的書。──《自然》(Nature)
一趟十分奇詭又驚悚的的視覺之旅。──BBC Focus雜誌
……對嬌貴的讀者來說,某些圖像細節可能略倒胃口,但即使是嬌貴的讀者都必須欽佩這樣美妙的藝術作品,還有在製作圖像上通力合作的藝術家、雕刻家、畫家和印刷商。──《藥學雜誌》(Pharmaceutical Journal)
在彩色攝影出現以前,一窺醫學界如何引人入勝地描繪可怕的苦難。──《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病玫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原文刊載於《 秘密讀者 》,2015 年 11 月 —( https://store.readmoo.com/book/220034300000101 )相關討論亦可見—「 病體 」仍為主要顯像儀器的時代。◎ 賴火旺西方醫學傳統中常被用來象徵一種臨床客觀性的病體圖繪其實不如表面資訊所見的扁平與壓縮,實際上它們可說是一種將技術工藝、理論敘述、解剖知識,甚至藝術,複合表現在(患病)軀體上的混合學科。所以18至20世紀中期仍能見到部分(歐洲)藝術學院排入正規的解剖課程。當時製作醫學圖像是一套交跨各類學門的混合路徑,在受剖對象成為圖繪印本前,更已經過多次的語言轉譯—— 選定想呈現的病灶、並提供身體或其他局部,於私人空間中進行解剖並「標本化」。人體在此被簡化為展示的物件,它的呈現甚至與其他陳列的物品並無二致。而延續對知識的博物館化,於是短促產生了一段把人類身體當成世界景觀探索的發展。這是將「解剖術」推至凌駕於文字闡述或其他應用醫學的非語言傳達手段之上的時代,解剖或病理知識的「產物」會被裝訂成冊,最終成書。理查.巴奈特 (Richard Barnett)以《格雷解剖學》(Gray’s Anatomy)為例、引述科學史專家—Ruth Richarson的論調認為由藝術家卡特(Henry Vandyke Cater)輔助繪製的木刻版畫喚起了一種機械的客觀性,讓維多利亞時期的讀者嗅到一股中世紀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s)的前衛感,這樣的客觀性在19世紀末逐漸和科學攝影相提並論,被視為是此類圖像歷久不衰的其一因素(見《病玫瑰》p.37處)。若「圖像」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知識載體、 那裝滿臟器的保護袋—— 皮膚,便是身體疾病徵兆的最大「顯影」器官,巴奈特 的《病玫瑰》中描述的正是這樣的時代。書中的圖像多出現在1790至1910的一百多年間,那是一個耽溺於「進步可能性」的過渡世紀、一面膜拜光滑潔白皮膚,一面對負面病理現象顯得異常敏感。圖繪中表現的「創口」都像是一堆錯落在體表上的失序花園, 疾病們熱烈的生長、毀滅,爆炸。梅毒性丘疹(第二期梅毒特徵)常被描述為碎裂擴散的玫瑰標記、紅斑覆蓋就像彈滿花苞的黃褐色地毯,高起性魚鱗癬(Ichthyosis Hystrix)的黑色疣狀增生物,宛如伏於地表迅速冷卻凝固後的火山岩;皮膚表層上所承載的「病理資訊」遠超過其他器官的可視程度,這個構造複雜的「公開」器官,因顏色或其損傷印記、不但成為政治和道德的邊界,亦變成一種能對階級描繪的評判,更是細菌理論興起後一個重要的身體識別系統。19世紀皮膚病研究中、插圖的「色彩敘述」因此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協助內科醫生區分差異種類的皮膚病變。而別於西方解剖與病理傳統中僅以圖像敘事的描繪方式、(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日本醫生—神田玄泉的《痘疹精要》(註釋1)是一種強調皮膚觸感的呈現,書中曾以罕見的質地衝突、或添用浮雕技巧,去模擬皮膚長出厚實且充滿混濁液體的腫塊(天花的其一病徵)。天花自身則因為疫苗假說(牛痘,Cowpox),促發「人體」、與源自牛身上的物質進行「交換」,讓接種疫苗(Vaccination)不斷在人畜之間的模糊邊界游移,使得此類疾病的身體顯像從囊泡的描寫更直接躍進為具象的跨種域「嫁接」,大量圖繪諷刺接種者長出牛腿、牛鼻甚至牛嘴(註釋2)。而對當時的英屬印度人來說,「接種」更接近一種宗教儀式,直至國家越發積極地介入公共醫療的範圍,或是更晚的電子顯微鏡發明之後才足以釐清這些肉眼破解不了的疾病與其內在演繹。醫療圖像的繪製至始至終都是一場複雜的內容製造工程。甚至後來攝影術對醫學的介入,並未立即發生人們所期待的(機械視角)全然客觀的技術科學倫理。「人」,始終必須作為研究材料和顯影工具間的主要媒介。在時間媒體(Film、Video,等)出現以前,例如霍亂這類疾病、完全無法從純粹的圖像描繪中表現發病短促的急迫敘事,「並置對照」成了唯一的時間陳述技術(註釋3)。換句話說,一幀圖像如何才能比一具真正的人體看起來更寫實、更具說服力,成了內容關鍵。所以我們總能在一則圖像空間内讀到所有視角的濃縮資訊:一名男子側著身同時展示垂墜於臀部或吊掛於後背的巨大腫瘤,一位患者翻轉舌背上的病徵仍能表現上顎内的另一病灶,同一個器官軸心欲同時匯入肌肉潰敗秩序不一的遭襲組織。看似各自獨立的系統在「寫實」語境下,被編輯成一幅幅不同時態(邊界模糊)的病理陳述,這樣的表述空間中不再認為身體是統一的整體、而是由各種組織所拼湊出來的。曾於廣州創建博濟醫院的美國醫生伯駕(Peter Parker),其所委託中國畫家關喬昌描繪的一套內院病患腫瘤圖像,便是在上述這種資訊壓縮的載體下運行。但值得留意的是、這套圖是以「肖像」的方式來存留病理,這讓它和西方傳統解剖圖像中多數將臟器與病徵以非合理姿勢攤開展示的方式,產生差異。那是一種繪畫表現與攝像技術並行的病理視覺技術、亦可稱為受西方「文化受器」結構(註釋4)所直接影響的圖像描寫,更是一種表現「人類形象」的繪畫格式。當時逐漸進入挖掘「社會熱點」而攝影術並未起頭的那個新聞時代,畫匠所操作的媒體方法與資訊源形式,多數為一種西方語境對其外世界的再現描述,諸如《點石齋畫報》中出現的「金字塔」便是先以西畫方式紀錄、畫師再藉由「魔術燈籠」等設備將影像投出,進行集體描繪。有趣的是、關喬昌的病理肖像中那些背對著主畫面的描繪,實則為當時多數中國人所害怕的「非正面」的影像描述(註釋5)。古代中國確實沒有太多關於解剖的記載,且、在少數幾本列有解剖數據的典籍中,幾乎所有被收錄的數值均相同,並指向這些數據來自公元一世紀一次極為費時、且具有系統的人體刳剝實驗(註釋6)—— 解剖者逐一切除每個器官,依序排列,以測量儀加以測量,將一端的開口綁住,以穀物或水填滿器官,然後再將這些穀物或水倒出秤重、測量、計算。古中國的解剖者並未看到古希臘解剖者極感興趣的神經與肌肉。相反的,他們專注於「測量器官」,這是蓋侖(Galen)及其前人所完全忽略的。但古中國人以及古希臘人皆認為,吹拂身體的「風」與維繫生命內在的氣息相關,生物只是「氣」的暫時聚集,死亡則是此聚集之「氣」的再次潰散。古代醫生對於皮膚與毛孔的高度注意,提醒了我們氣的論述一度表達了「空間」與「時間」上的經驗。因此,氣的理論就是「時間」的理論。不是一種幾何學式的、清楚的刻畫時間,不是一條無限延伸的時間直線,也不是反覆循環的圓圈,而是一種真正的存在,能夠在皮膚上感覺到的、能夠聞到、看到、聽到的具體變化。而現代解剖學所演繹下的身體卻多呈現一種循環式的秩序,那種延續笛卡爾機械論的生物迴圈系統,在很大一部分的科學語彙裡面卻較能不斷被重複展演,就好像這些畫面中的身體沒有誰是誰,而且可以不斷再生或阻斷。巴奈特這本匯集自惠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大量典藏的圖冊、除了陳述一段「身體」在現代醫學記載下絕望無能的集體景觀,也堆砌出這種並未說破卻籠罩全書的「殖民意象」,這說的不僅僅是眾人熟知的帝國主義概念,而是將屍體轉化為一種資源,你的資訊從不是你個人的,更是一種為了國家(民族)所提供的系統「服務」。一直到數位複印技術承擔較多的身體空間描述工作之前,扁平的「敘事載體」仍舊成為表述上的困境(註釋7)。沒有電腦運算所能處理的「顯像」,很多仰賴數學設計的當代科學幾乎無法有所進展,而《病玫瑰》描述的正是這樣的時代,一個「病體」仍為主要顯像儀器的時代。註釋1. 可參閱《Wellcome Trust》中的相關頁面—http://blog.wellcome.ac.uk/2014/06/06/image-of-the-week-embossed-smallpox-illustration/,或見《病玫瑰》p.104—p.109。2. 見《病玫瑰》p.98—p.99。3. 開始出現霍亂症狀的病患,全都無法逃過一天、甚至半天以內在自己稀糊的糞便中死去的命運。《病玫瑰》的封面即是一名23歲的維也納女子染病後的對照圖像,見p.136—p.137。她染病僅一小時,圖像完成四小時候便已撒手人寰。4. 意指通過西方影像再現模式的詮釋。關喬昌亦曾師承英國畫家—George Chinnery學習西畫。5. 中國人早期非常介意影像中出現「陰影」,看到背面也是一種忌諱,視其為不吉利的象徵。影像紀錄一定要全身,半身亦有「腰斬」的顧忌。6. 可詳實參閱《王莽與王孫慶 記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 》一文—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discuss/essay/wang.pdf。7. 科羅拉多大學人類模擬中心 ( Center for Human Simulation ) 主導研發數位化的解剖教學。1993年,他們凍結了一具屍體,然後一次刮掉一公厘的橫切面,每一次皆以攝影留存影像,總共存了1871次。最後創造出螢幕上可操作的立體人像和所有的肢體器官,就好像是解剖外科學生的飛行模擬測試器一般。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台湾那边重磅推荐的引进书籍,我在店头看了,怕怕,不敢翻页!比一般的人骨/解剖类古典图录恐怖多了,佩服医科生们。
  •     太……视觉冲击了qnq
  •     除魅後的肉體,才能變成圖像,不是藝術的,而是以藝術的手段來反映科學的,不斷趨向科學的,從出色的版式裝幀可看出這是一套極為精英的生產機制,但後續過程則是醫生排斥這些藝術家。醫學的唯物主義,偏離希波拉底的體液說,開始發展解剖,如同一個劇場,擁有解剖材料,反映了社會體制和階級。現代醫學的轉型,和社會面對此種認知所帶來的衝突從這些場景畫中凸顯出來,有詼諧的,有即時的。而那些個人肖像畫,儘管令人反胃,但人的狀態是平靜的,病癥像是貼在人臉上的東西,可以從主體上剝離的。另外,反映一系列病變的繪畫,則更多關注具體的組織,注重過程性與對比性。
  •     不管是内容还是装帧印刷都非常具有收藏意义
  •     纯收藏~
  •     这本书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密集恐惧症 为笑脸 但是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书 打开了医学认知发展史意义上的大门
  •     噫……
  •     这本书,我推荐的理由:只是从绘画上,精美,像魔幻艺术,但仅此而已,请保重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嗡么尼么尼,马哈么尼唆耶哈
  •     其实也没有那么不堪入目……
  •     装帧佳,口味重,不建议上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