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家园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09755026
作者:丁未
页数:377页

内容概要

丁未,教授,现任教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开设“传播学理论”“媒介与社会”“新媒体与社会”“媒介素养”等课程。任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兴趣为新媒体赋权、新媒体与社会发展。著有“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假设”研究”(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作为文化的传播》(译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等,在《新闻传播研究》《开放时代》《深圳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序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关于都市“流动家园”现象学式的传播考察【李金铨】
绪论 空间、社群与ICT
第一章 社区传播生态:一幅“混搭”的媒介地图
第二章 草根的另类媒介经营
第三章 黑白世界:权力与资源的关系网
第四章 “空中共同体”(上):“一呼百应”时代的社会关系网
第五章 “空中共同体”(下):核心关系圈的形成与信任的变迁
第六章 流动中的家:ICT中的家庭与婚姻
结语 认同的力量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本书第一、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说明
附录二 对本书第三章 研究方法的说明
附录三 对本书第四、第五章 研究方法的说明
后记

作者简介

《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是国内传播学界第一次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社区传播研究的专著。《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视角第一次探向都市里村庄特有的媒介基础建设(media infrastructure),包括传统的以粤文化为底蕴的原村民文化设施、流动人口的人际交往点(sites)和以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和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介环境,第一次在传播学研究领域采用“地图法”(socio-mapping)对石厦村这一流动人口大量聚集的社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社区传播生态(包括传播点、传播者、传播技术和传播行为等)分析,以展示在全球化的网络社会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农民工群体以中低端媒介技术工具,按照自己的需求甚至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媒介化社会关系和传播实践。以此回应国际著名学者曼纽·卡斯特对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有可能产生不同网络社会结构、形态的理论假设,对中国传播学和社会学界尚未触及的“什么是中国的信息社会”或者说“什么是中国的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流动的家园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很好很好~感觉自己学的一点社会学和人类学全都白学了……
  •     打车软件的兴起,调查一下可以写一篇新论文了
  •     理论太多 材料太散
  •     连我都听说过,攸县的哥。可是怎么看都是一个普通的城中村啊,何去何从?的哥用QQ又怎样呢?现在司机还用微信,用“快滴”呢。。。
  •     略显杂乱。
  •     看到传播学者娴熟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实地调查也较为细致,令人汗颜。
  •     针对深圳出租车司机的研究,作者做了不少田野,但很多理论探讨没有深入下去。
  •     下了功夫,写的不错。
  •     翻过
  •     没事就ICTICT的,我还以为在看急救医生剧呢——说正事,传播又咋了?短信又咋了?不是攸县,左县又能咋了?上县又能咋了?下县又能咋了?咋也不咋地。就是作者去那了,就“家园”了,就“共同体”了。
  •     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段:或许在我看来,传统家庭婚姻没能为女性提供更多自我空间和自主意识,但与现代社会高度不确定的两性关系相比,这种高度依附性婚姻关系和自我混沌未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     难以忘怀的读书汇报。
  •     在磕磕碰碰中读完,就像李金铨老师说这本书是继承着芝加哥学派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关注大城市发展下的出租车司机,与城市似乎融为一体,但是,自身又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新媒体的使用使彼此相连,在空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并且彼此互助。但对这种第一人称的民族志写作还是多少感到了疑问与好奇。
  •     超越了传播学的界限,以人类学的视角写传播关系,很用心~
  •     三星到四星间,写无线传播工具与“空中共同体”的两章的确是全书最佳。从本书也能看到传播研究的尴尬之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