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52002645
作者:[英] 海伦·尼克尔森
页数:220页

内容概要

海伦·尼科尔森是威尔士Cardiff大学的高级讲座教授。著有一系列关于12、13、14世纪的军事秩序与十字军的著作和论文,包括《医院骑士团》(2001)、《圣殿骑士团新史》(2001)、《爱、战争与圣杯:中世纪史诗与罗曼史中的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1150-1500》(2001)。并翻译早期文献和编著相关论文集。她的近期研究是关于14世纪英国骑士的。

作者简介

十字军是一场绵延几个世纪的战争,它是拉丁基督徒抵抗他们认为威胁了其信仰的敌人的战斗,敌人有时是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时则是基督教中的“异端”。
海伦·尼科尔森的叙述为我们提供了对十字军的全面了解:为何而战?为什么会造成欧洲人口的大范围迁徙?为何十字军愿意为基督教国家的战争献上数年人生?一张清晰的年表使读者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十字军运动中的大事,6张地图使读者能迅速了解重要地区的政治和地理信息。17位人物的传略和12篇原始文献则为本书提供了鲜活的材料,让我们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全新的看法。


 十字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评论以及对个别问题的个人看法原书介绍《十字军》是威尔士Cardiff大学高级讲座教授海伦•尼克尔森关于始自11世纪的十字军运动的一本著作。本文参考的版本的是“中世纪的世界”丛书系列中的译本,由刘晶波翻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原书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致谢和历史年表,第二部分是原书的主体部分,包括引言和六章正文,第三部分是17个人的人物略传和12篇原始文献。第一部分在此略去不言,主要说第二部分。引言部分讲了两个问题:十字军概念的界定和十字军动机的分析。在概念界定上作者参考了四种研究角度的学者的观点:普通研究者、民粹主义研究者、传统主义学者以及多元主义学者。作者明显采取了多元主义学者的观点,从十字军的组织形式上对十字军进行界定。至于十字军的动机,作者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原因与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动机。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作者分别就“圣地远征”、“伊比利亚半岛远征”、“欧洲东北部远征”、“阿比尔派与胡斯派十字军”和“在巴尔干半岛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斗争”五个方面展开五个章节,较为详细地讲述了事件进程。第六章是对于十字军运动的总结,主要总结了直接结果、文化影响、经济影响和态度影响四个方面。人物传略部分就爱你但介绍了13位人物的生平,主要是十字军运动期间的部分。在13位人物中,如果粗略地做一个统计可以发现,基督教阵营有6位,伊斯兰教阵营有5位,异教徒或异端有2位。在原始文献部分列了12篇原始文献。其中10份是正统基督徒写作的,而这里面又有8份是十字军运动的目击者或者同时代的人的描述或者信件,一份是事件发生后约10年的记录,一份年代不明;另外两份中,一份是所谓的异端对于胡斯派十字军的记载,一份是基督徒篡改后的伊斯兰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围攻罗德岛的记载。原书评论就上述概要可以看出,原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其一,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过于强势。虽然在十字军运动中欧洲确实掌握着主动权,但是在原书中除了第五章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介绍较为详细之外,基本看不到伊斯兰世界的详尽分析。在叙述中始终带有明显的主观视角,导致作者在选取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存在偏颇。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原始史料,基本上都是对基督教世界的记载,这就免不了使人对于记述的客观性产生怀疑。又如在对于十字军运动的影响分析中,作者也明显偏重于对于基督教世界的影响。虽然对此我们不排除出于本有的文献或者研究的局限,出自伊斯兰世界的材料较少,但是作者的视角所起的作用也是存在的。其二,过于偏重军事史和政治史,缺乏对于文化、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关注。虽然十字军运动本身是一次军事、宗教运动,对于军事进程的偏重无可厚非,但是在对其他方面缺乏材料的基础上,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从直接后果、文化影响、经济影响和态度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总结的,这就不得不对使人对作者结论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另外颇为奇怪的是,虽然作者多次提及十字军运动是一次宗教运动,但是对于其宗教性作者却极少进行分析,甚至在对于影响的总结中,作者也只是搪塞以“关于十字军东征对于基督教的传播影响到底有多深远,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这样模糊的回答。其三,对于十字军运动的概念界定过于偏重形式化。由于作者采取了多元主义者的观点,从结构组织的角度对十字军进行界定,就难免过于形式化。在书中作者给出界定十字军的标准有三条:“由教皇发起”、“宣誓”并“在衣服上缝一个十字架”、参加者享受诸多特权。 这样的界定固然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但是个人认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事实上还停留在历史参与者的角度,即当事人群体认为他们参加的是十字军。这样界定的后果是与我们一些固有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偏差,比如13世纪在意大利进行的教皇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王朝统治者之间的战争能够被称为“十字军东征”,而新教徒发起的圣战以及众所周知的“儿童十字军”则被排除在外。其四,在归因和总结的过程中思维过于简单化。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维度的不完整,二是分析本身的不深入。十字军运动作为中世纪持续了数百年的战争,无论是其动机还是影响都是及其多元的,但是作者却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不完整的几个原因。例如对于原因,作者概括为经济原因和个人成就动机,这明显是不可取的。而且即使忽略这一层,作者的分析也显得甚为粗糙。例如对与十字军运动的文化影响,作者总结为对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学术、科学、日常生活和文学四个方面,而对于伊斯兰文化圈则是“穆斯林除了向基督徒借鉴了一些军事技术和实践方法……几乎没有从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徒那里吸取什么养分”。 另外作者在这里对于文化概念的运用也是含糊不清的。在上述四点中,有些是书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些只是个人因为视角不同而提出的异议。可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对原书价值的全然否定,原书也并不是乏善可陈,在资料的详实和编排的思路上原书都甚值得夸赞,只是因为本文重在对于问题的探讨,所以在此对于原书的诸多优点不作过多的分析。对个别问题的个人看法在提出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就重点就十字军运动的文化影响这个问题作较为深入的探讨,在依靠原书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也将参考一些其他的资料,力争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文化是指狭义上的文化,也就是用文字或其他实体表达的人类精神和智力成果,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但是因为当时并没有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分,故从学术、科技和艺术三个方面来看。而对于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因为材料有限,只从总体上论述。原书给出的分析侧重于十字军运动对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影响,而这其中又尤其侧重于对于文学的影响。对于文学的影响一是基督教文学受到东方文学传统的影响,而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和《罗马七圣贤》等书可能就是受到这一影响的著名作品。另一个方面十字军运动本身也激发了基督教世界的创作灵感,《武功之歌》和《罗兰之歌》等具有巨大影响的作品就是受十字军运动本身影响而产生的。 除了文学,作者对于学术和科学方面的影响的分析很不深入,而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影响也只是一笔带过,故在此予以补充和修正。先说对于基督教世界的影响。十字军运动对于基督教的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众所周知,自从菲洛等人将希腊文明的逻辑学引入犹太教的体系,这才有了第一次两希文明的相遇,从而造就了后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文明。而在此之后,基督教文明其实和希腊文明处于一种隔绝状态。而真正的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却是伊斯兰文明。当蛮族入侵,征服西罗马帝国,建立在希腊文明之上的罗马文明也就湮没在日耳曼人的铁蹄之下。而此时在伊斯兰世界,古代希腊的文明却得到保存并发展,“到阿拔斯王朝结束时,古希腊科学典籍中的全部重要著作和大部分较次要的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 原书中提到了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中,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占领托雷多后开放当地的经典图书馆给全世界的学者,使其能够阅读阿拉伯人翻译的古希腊作品,并将其翻译成拉丁文从而促进了其在基督教世界的传播。 但是作者在此并没有强调这一事件的影响。类似地,除了在伊比利亚半岛,其他地区的十字军战争也同样造成了类似的影响,当然这里排除阿比尔派和胡斯派十字军,因为这两次十字军并不是针对穆斯林而是针对基督教异端的。例如1128年,威尼斯就翻译出版了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著作。一部分阿拉伯学者也从事希腊文化的翻译介绍工作。“译文工作使欧几里得的数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医学、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回归故土。古希腊文化的回归使西欧人在知识领域有了新的知识,自然科学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各种知识迅速增长。” 由于十字军运动,基督教世界得以重新与希腊文明相遇,而且是相对于第一次更加全面的相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基督教文化的发展,甚至可以推测15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与此都不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在此之前,基督教文化的教育事业是相当不发达的,有限的教育资源也被用在了文法、逻辑、神学和法学等学科,可以说在当时基督教文明相对于伊斯兰文明是处于下位的,而十字军运动无疑使得基督教文明中的自然科学和部分应用性更强的社会科学得到了发展,说得更具有政治性一些,就是相对于传统神学文化世俗文化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十字军运动也对也对基督教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伊斯兰文化将中国文化的成果间接传到了基督教文化。古代中国的文明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中国文明向基督教文明传入的过程中,十字军东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先传到阿拉伯,再传入基督教文化圈的。如中国的造纸术,早在712年就传到了阿拉伯,直到12世纪通过十字军之手才传入欧洲。中国文明成果,尤其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对西欧世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之前,书一直是统治阶层的奢侈品,这也就限制了文化的传播。在1050年左右,几乎完全只有教士能够识字,识字人数只占西欧总人口数1%,而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之后,“到1340年,佛罗伦萨大致有40%的人口能够识文断字。” 而火药的传入,也轰翻了骑士们,使得基督教文化世俗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另一个方面,伊斯兰文明中本来的先进成分,比如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也通过十字军东征加速了进入基督教文明的速度。在艺术方面,出了原书中所说的对于文学的影响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体现。虽然传统观点一致认为伊斯兰教文明的视觉艺术是极不发达的,但是随着对伊斯兰文明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伊斯兰艺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其对于基督教视觉艺术的影响也体现在建筑、插图和纹饰各个方面。在建筑上,基督教建筑借助了很多伊斯兰教建筑的特色元素。“在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在基督教控制的北方,在那些穷困的山区公国里,基督教建筑师以莫扎勒布风格来建造小教堂和修道院,用到了在穆斯林控制的南方看到的马蹄形拱券、两色相间的楔形拱石和彩色石头镶嵌画。” 可以看出在整个欧洲地区,相对于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半岛的蓬勃向上而言,基督教文化圈的文化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和缺乏生机的状态,而这一时期对伊斯兰艺术元素的借鉴无疑为基督教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众所周知,清真寺可谓是伊斯兰艺术的扛鼎之作,对其元素的借鉴和吸收促进了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同时期,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北方,修道院里的《圣经》的手抄本的插图也深受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为利巴纳的贝亚图斯的《论<启示录>》抄本配的插图。而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在通往法国的中世纪朝圣之路沿线,“穆斯林风格的一些方面甚至影响了法国的罗马式艺术”。 在伊比利亚半岛内部甚至是倭马亚王朝与法国之间,十字军运动都通过更加直接的触碰促进了伊斯兰文明对于基督教文明的影响。而在纹饰方面,伊斯兰艺术不注重再现具体的人体或动物,但是对于植物或抽象图案的表现却极为擅长。形成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奥斯曼宫廷风格,“这种风格构图充满活力而又不失优雅,弯曲的叶片和复杂的花一般的粽叶饰看起来互相重叠和贯穿的藤蔓连起” 。装饰有这些纹饰的陶瓷和丝绸辗转到欧洲,也影响到了那里的艺术风格。虽然这一时期发生在奥斯曼土耳其与欧洲诸国之间的战争在我们看来可能已经被排除在十字军运动之外了,但是在原书作者的体系下,这仍是十字军运动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有理由认为即使没有十字军运动,这些学术、科技和艺术上的影响也能够缓慢地发生,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十字军运动使得这一切的发生更加具有规模性的效果,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有史学家认为十字军运动导致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但是个人认为文艺复兴的产生是一个巨大的事件,其原因也必然是多元的,不可简单归于十字军运动。例如关于十字军对于欧洲商业的影响这个问题,不同的史学家就抱有不通过的看法,到底总体上是阻碍还是促进?还需要更多的材料和论证。但是十字军运动促进了基督教文化圈的文化发展,却是几乎没有争论的。在伊斯兰文明广泛影响到基督教文明的时候,基督教对于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却没有那么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伊斯兰文明在当时相对于基督教文明本身就处于上位,以及穆斯林们强烈的民族和宗教归属感,使得他们对于基督教文明总体上持一种排斥态度。甚至于对于基督教徒的印象也极差,“认为他们鲁莽、没有教养,而且不关注女性的荣誉。穆斯林认为欧洲基督教妇女都不注重道德,随时准备与陌生男子搭讪。” 但是主观上的拒绝并不代表客观上的不受影响。即使总体上阿拉伯社会的主流是以抗拒、抵制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任何模仿法兰克人的举动都被视为投降与背叛,但是客观影响确实存在。可以看到,十字军运动在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在西欧,十字军的东征掀起了经济和文化上的革新;但在东方,战争却导致数世纪的衰败和文化上的封闭。在遭受四面八方打击后, 穆斯林世界开始闭关自守,变得过度敏感、处处防人,容忍度差及格调降低。这种保守的态度随着现代世界的演变更趋严重。穆斯林自觉是被排除在现代世界之外的,而且愈来愈是这样 。所谓进步,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事,现代事务往往格格不入。” 虽然我们对于如今伊斯兰文化的封闭性不能完全归因与十字军运动,但是十字军运动对此有影响这一点却是难以否认的。而且即使在十字军运动之前伊斯兰文明就有些停滞不前,而十字军运动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得伊斯兰文明整体走势开始呈下滑的趋势。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不足,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无论从哪一个层面上来讲,也无论是对于基督教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十字军运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件,甚至有人认为现代西风社会意欲将其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文明的做法与十字军运动有着某种本质上的相似性,或未可知。但是对于十字军运动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原书作者海伦•尼克尔森在十字军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但是在个人看来,他的这本书却是不尽如人意的,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参考文献】[美]海伦•尼克尔森.刘晶波译.十字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8.[美]H.W.詹森著.詹森艺术史(第七版)[M].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译.后浪出版公司.2013.[法]阿敏•马洛夫.彭广恺译.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M].河中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4.纳忠.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王玉芝.略论十字军东征对西欧社会结构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写的太精简了 作者把crusade定义的比较宽 所以涉及的方面比较广 包括了对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东北部的一些战争 我主要想看的是对耶路撒冷的四次十字军东征 这里的话只有一章概括 比较简略
  •     作为一本给入门者的小册子还算好了,年表、地图、主要骑士团体、不同地域的战争。当然,以这么短的篇幅处理这么复杂的历史事件势必挂一漏万。最喜欢附录部分。
  •     翻译真的………………
  •     很全面的介绍了中世纪十字军运动的全貌。第一次东征巴巴罗萨的成功、第二次英法国王因埃莉诺的反目、第三次狮心王的不幸、第四次受威尼斯人蛊惑导致对拜占庭的洗劫等等都没有详尽的介绍。但是提到了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和条顿骑士团对普鲁士的影响,以及罗马教廷对法国纯洁教派、波西米亚胡斯教派的打压。充分体现了宗教影响引领下的西方中世纪面貌。
  •     写的比较详尽,各路十字军的组建起因以及最后的结局都有交代,而且带有作者鲜明的观点,这一点个人比较喜欢。。。。
  •     翻译的不好,而且前面的年表中的一些事并没有在内容中出现,比较粗。但是毕竟是一本仅仅二百多页的书。普及的效果还是够了。原始文献还是值得加分!
  •     这书有毒 基本译错了所有专有名词
  •     中规中矩的入门读物。作者与《穆斯林发现欧洲》的作者持有相同的观点,即伊斯兰世界主要关注自身内部的争斗与发展,而较少在意基督教世界的变化与冲撞
  •     介绍比较泛泛,好处是覆盖全。
  •     优点是涵盖面较广,把所有历史上的十字军都囊括进来了。缺点是对正统的几次十字军东征几乎都是蜻蜓点水,阅读价值大减。而且纸张实在太差,对不起这个定价。
  •     还行,属于那种入门级的书,对于我这样的中世纪史白痴来说,读起来还是挺好的,虽然译者不是史学专业,但我觉得本书的翻译很好
  •     普及又太专业,专业又太粗糙。只是因为这类书太少,才有了它的存在感。地图没翻译,错误很多。现在的校对啊。
  •     我就想知道个大概。那个“丢出窗事件”好好笑。
  •     适合入门,介绍非常全面。校对问题太离谱。
  •     2013/10/23 非常粗线条的一本概论和综述,想要看相关细分领域的文献还是需要专门阅读。翻译非历史专业,校对也粗心,然而这种冷门书能出就是好的。全书亮点在原始文献和人物小传。
  •     这一系列都是口袋书,内容上很是一般,还有些明显的翻译错误。
  •     比较全面,对去圣地的“十字军东征”一章就讲完。其他的把对于阿比尔派和胡斯派以及条顿骑士团都纳入了十字军的体系。
  •     很好的书,像教科书,写的很仔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