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故事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44520881
作者:温跃渊
页数:252页

章节摘录

  挨 打  小岗村的村民被认为是“中国最牛村民”。几个当年在生死状上摁下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家里,都挂着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名带头人的儿子的工作被调到别的村,他家儿媳妇问我:“老温,我家孩子他爸调动,中央总书记可知道?”瞧这话问的!你家男人只不过是个村干部啊! 问一个村民是怎么在中南海或人民大会堂见到中央领导人的?谁安排的?他说:中央政治局!问他到北京是谁接待的?国务院!个个口气都大,一个比一个牛。 更麻烦的是小岗村经济发展缓慢,无工无商,种地靠天,人均纯收入不足两千元,集体欠外债4万多。从1993年起,挂职干部就“像走马灯一样” ,还来过一位公安局刑警队长当村书记,可“村情复杂”加之经济落后,无一人连任过。 小岗人也想办工业。严宏昌就曾经办过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工厂——瓶盖厂。办得好好的。我当时还写文章欢呼:它像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宣布了小岗工业的诞生! 结果不久,它竟然被人用炸药炸了! 那一次,我陪作家周志友到小岗。周志友当时正兼着安徽省公安厅发行量很大的《警探》杂志的执行主编。杂志期期都会编不少大案要案。我也写过不少侦破大案的法制报告文学。我俩还仔细地查看了现场。公安侦查员当然也来过,认为不是很难破的案子。 但问题在于案子破了之后怎么办?抓不抓人?倘若这个人是个大包干带头人呢?谁来决定抓?不一定是县公检法的人所能决定抓捕得了的。至少得县里主要领导点头。可谁愿意点这个头呢?上面追查下来又怎么交待? 噢,小岗的工作你没做好,抓大包干带头人你倒是挺积极的! 唉,真是个“烫手山芋”呢! 小岗人就是这么“牛”,这么“雷”,竟然无视国法,敢用炸药炸人家! 沈浩来小岗报到的第一天,村民们盯着这个文文弱弱、见人就笑的新来的挂职干部,寻思公安局的刑警队长都镇不住,他能镇得住?能搞得好? 沈浩领悟到村民疑虑眼光背后的含义。任职三年,三年才一千多天,刨去双休和外地开会时间,在村里满打满算也只有半数,几百天时间怎么打发也能对付过去。三年混完回到城里,回到优越舒服的工作单位,农村锻炼了,思想磨砺了,境界升华了,觉悟提高了……这一层层闪闪发光的镀金片,摞起来就是提拔升迁的资本。选派干部走了,小岗村还是老样子一成不变。 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依然要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 纯朴善良的小岗村农民,“大包干”之后燃起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就这样渐渐地淡漠消失了。 刚上任不久,一个村民就为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和沈浩发生了“ 肢体冲突”。接着,又有一个年轻人也和沈浩动起了拳脚。年轻人很是冲动,一脚就往沈浩的肚子踹去。这一脚踹得真不轻,沈浩觉得肚子隐隐作疼,只得去医院检查。其间,有人报了警。沈浩从医院回来后便找到派出所,作保把拘留起来的打人者给放了——“年轻人,不懂事嘛。教育为主吧。” 一个夜晚,沈浩在村西口被几个人围堵住,上前就是几拳,他边护着头边喊:“住手!我是小岗村新来的书记!”结果仍然被揍得鼻青脸肿,人家喊:“打的就是你新来的书记!从哪来滚哪去!我们就是要‘岗人治岗’。 ”这时一个外号叫“勇敢”的青年村民闻讯后,勇敢地赶来,从路边捡了两块大石头,勇敢地冲到沈浩身边护着他,怒睁双眼喝道:“谁敢再动沈书记一根汗毛,我就砸死他!” 那伙人一看来了个拼命三郎,胆大吓死胆小的,都一溜烟跑了。 这个叫做“勇敢”的小伙子,大号叫关正银,是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申的二儿子,后来是村委会的治保主任。 沈浩在小岗遭打的事,他没有写进日记。只有一次,有人威胁要打他,他记了几句: 下午2点左右,电话打到我房间,恐吓说敢揍我。余山、德宝在场。 沈浩在小岗的6年间,曾写过20本日记和工作笔记。他对我说:“温老,你写了小岗,将来我退休了,也会写一本小岗的书,你信不信?”我说我信。我说你写的小岗肯定比我写的要深刻得多! 沈浩刚来小岗时多次被人打过,他不怎么向人提及,毕竟这是很没面子的事。但他向我提及了,并且我在张秀华和“勇敢”等几个朋友那儿也得到了印证。 但是这几次被打,他却没有写到日记中。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他爱人和女儿以后看了会难过。  ……

前言

  读《沈浩故事》 周本立 展读跃渊的新作《沈浩故事》,我再一次泪眼模糊了。 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安徽省直机关扎根农村的优秀干部,一个把全身心都倾注于、奉献于小岗的农村基层带头人,沈浩太值得怀念了。你看那万人空巷的吊唁,送别沈浩的队伍,那在寒风中捶胸顿足、泪眼滂沱呼喊沈浩的乡亲,那在漫天大雪中拄着拐杖、烧纸祭奠沈浩的八旬老妪;再看那三次以集体的红手印挽留沈浩的小岗人的心迹,你就会感到沈浩在农民的心中分量有多重,他和农民兄弟感情有多深,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握着他的手时所说的:“群众的拥护,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啊!”感谢跃渊,在《沈浩故事》中记下了这弥足珍贵、令人沦肌浃髓的一幕幕。 人们对沈浩何以爱之深深、念之切切?本书给出了使人心悦诚服的解答 ——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啊!老百姓就永远记着他。书中记述了沈浩那难以历数、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小岗修路,他带头用手捧起水泥当泥瓦工;招商引资,他没日没夜东奔西走踏破鞋子若干双;为了察民情、解民忧,他敞开房门,群众来者不拒;为了争取时间、多干实事,使小岗早日致富,他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专走寒门,解极贫于倒悬;他怜老惜孤,视长者为至亲。凡此种种,没有惊人之语,并非气壮山河,却至诚至真,实心实意,嵌入人们的心窝,震撼人们的灵魂。 书中对沈浩心路历程的解析,也启迪着当代人,昭示着未来人。沈浩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经受了生活的磨练,懂得农民的疾苦,“他对农民有着最深沉的感情,对土地有着发自肺腑的热爱”;他好学上进,在学校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读大学时还未毕业就入了党,自觉地以党的崇高目标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理想和信念;他不愿在机关里碌碌无为度时光,希望能到基层为农民做一点实事,而且一到小岗就立下宏愿,要豁出命来干,“使中国改革第一村成为真正的富村、强村!”他用自己毫不懈怠的苦干实干,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实践着自己对党、对人民、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这部讲述沈浩事迹的作品,跃渊葆有了素常的质朴文风和浓郁情感,读来如汩汩流泉,却情浓似火。跃渊和沈浩,一个是跟踪采访小岗三十年历程的作家,一个是一心扑在小岗的村官,对小岗共同的热爱使他俩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小岗进步的一点一滴,沈浩平凡而伟大的一言一行,都刻入了跃渊的脑际,撞击他的心灵,激荡他丰富而多汁的情感。他在书写沈浩时,他的心潮是不能自已的。这里没有隔岸观火的描摹,也没有无关痛痒的表达,而是浸透式的感同身受、悲喜交融。尽管沈浩的很多事迹,写来近乎白描,没有外在的烘托和华丽的词藻,但是由于细节的真实和感情的真诚,读来格外撼人心魄,给人启示。

内容概要

  温跃渊,1958年开始发表文艺作品。1964年从事新闻和文艺工作至今。现为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等。1973年创办《文艺作品》杂志(后改为《希望》);创办《时代文化报》,任总编辑。著有《小岗纪事》《小岗风云录》《托起太阳的人》《刘明善三部曲》《何家庆》等报告文学集10余部,散文集《文坛半世纪》《雪域孤旅》等3部。

书籍目录

读《沈浩故事》(代序)引言上篇 初到小岗我一定能干好初遇挫折挨打敬老院,进展慢一捧凝聚人心的水泥中篇 奉献小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村民的冷暖装在心中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建大棚跑线路寻找致富的钥匙小岗不富,就是自己无能小岗又见红手印智慧和闯劲感动了GLG迁坟日夜兼程为小岗村民韩需要的需要难忘的年夜饭总书记的嘱托蓝图“娘家”的关怀坦荡的胸怀敞开的门扉亲情只能埋在心里女儿是他唯一的宝贝贴近沈浩沈浩写字沈浩电话沈浩来访下篇 长留小岗送别沈浩遗愿祭奠沈浩怀念沈浩追寻沈浩“大包干”人的叨念永远的丰碑尾声后记

编辑推荐

  沈浩,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由温跃渊编写的这本《沈浩故事》记述了沈浩那难以历数、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小岗修路,他带头用手捧起水泥当泥瓦工;招商引资,他没日没夜东奔西走踏破鞋子若干双;为了察民情、解民忧,他敞开房门,群众来者不拒;为了争取时间、多干实事,使小岗早日致富,他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专走寒门,解极贫于倒悬;他怜老惜孤,视长者为至亲。凡此种种,没有惊人之语,并非气壮山河,却至诚至真,实心实意,嵌入人们的心窝,震撼人们的灵魂。 书中对沈浩心路历程的解析,也启迪着当代人,昭示着未来人。

作者简介

《沈浩故事》为我们讲述的是沈浩的先进事迹。两任村官,六载离家,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乡亲,对不住家里亲人。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了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这是2009年度感动中国对沈浩的颁奖词。

图书封面


 沈浩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