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高冈

出版日期:2014-11-1
ISBN:9787550620628
页数:404页

书籍目录

凤鸣高冈——说吴金华的学术成就(代序言) 鲁国尧
悼老友吴君金华 王继如
学者吴金华的意义 储道立
。。。
。。。
远逝的友谊 李建国
纪念金华师兄二三事 方向东
永成遗憾的约定 张涌泉
忆吴金华先生 方一新
三年共事的珍贵记念 刘晓南
永远的良心 汪少华
吴金华先生的研究方法与治学精神 华学诚
吴金华先生与《三国志》研究 王华宝

作者简介

2013年6月2日,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吴金华先生辞世。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为纪念吴金华先生而组稿编辑了四十多篇纪念文章,有生前好友,学界同仁,以及学生的悼念文章。


 凤鸣高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王继如《悼老友吴君金华》4页:1966年冬,长征蜂起,吾侪亦成立“赤遍环球”长征队,共八人:二班吴君、储道立,三班陶三泰、蔡镜浩、杨曙、倪金宝、邵鸿翥、余。二班二人,真能吃苦耐劳者。三班六人,则有人颇有娇气,为吴君、储君所不堪。储道立《学者吴金华的意义》10页:吴金华则不同,数十年来,他始终坚信一条:古代汉语研究的重点是释疑定诂,也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储道立《学者吴金华的意义》11页:早在1994年,他曾希望徐复先生为之赐字(笔名),因其爱好魏晋玄学,又企慕郑玄,徐先生便命其字曰“企玄”。从南京师范大学调到复旦大学后,吴金华便名其居曰“企玄室”。他在《企玄室记》中自述:“企玄之学不在玄,在乎创新之义也。创新之作,得之静而出之勤也。”储道立《学者吴金华的意义》11页:吴金华的学术品德还表现在不掠人之美和不隐匿资料两方面。有件小事很能说明这点。早在上大学时,徐复先生曾指出:“出东门,不顾归”中的“顾归”是个同义复合词,“顾”当作“归”解。十多年后,吴金华和我分别在《韩非子》中找到两条旁证:“顾返”义同“顾归”,也是同义复合词,“顾”亦作“返”解。他把这两条书证抄给了徐先生,并特地注明其中一条是我找到的。近年来,我偶尔拜读他的大作,发现无论是训释词意,还是校勘文献,他都要首先交代前贤时彦的既有成果,然后再论证己见。遇有前人之见与己相合者,即便知之者甚少,也必予以明示。这种不欺世人、无愧学界的学术道德,较之于时下学术界的抄袭造假以骗取功名利禄之举,是很让人敬佩且足以引为榜样的。王继如《悼老友吴金华》4页:1978年,毛氏宾天之后,重开高考,遂招研生。余以地在粤,随考中山大学潘允中先生,然不合其要求,转余之卷至南京师院,徐老阅余之卷,以为所言音韵,为众考生所不及,遂电报唤赴宁复试。复试前,遇吴君,大喜。吴君初试成绩为第一,而政治成绩低,甚以为忧。同时有一复试者,与吴君同为二班之同学,于吴君前自称“做团的工作”。吴君遂谓余曰:“毁了!毁了!此人政治监牢,吾侪何能比?”余则谓吴君必取,以其基础之坚实也。祁峰《翘楚的陨落——悼吴金华学兄》19页:人生苦短,稍纵即逝。金华兄为余之大学同窗,一生交往,留得以下寥寥数幕:五年多里,金华兄给我的印象定格在一张尖巴小圆脸和一对小酒窝,还有从不过激的那一口南京腔。到了1967年冬,因文革而延搁了年余的我辈分配在即,一日,金华兄告余,晚间他和道立兄将共尽南京地主之谊,在新街口某酒家设宴,为同窗好友送行。其晚临席者刚恰一桌,约10人,皆平日与二兄同舍或亲善的小字辈学生。此乃余忆中人生首番酒店会餐,故老而不忘。去年我俩邮件来往,还说起那个酒家的店名,金华兄曰:“富强酒家”也。十年后的1978年5月,我俩同考徐复老的古汉语专业研究生,赴宁复试时余在教导处查得初试成绩,方知我俩成绩分居第一、二名,“状元”为金华兄,遥先于余。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复试日见面问起,方知其是从苏北赣榆来的,十年未见,音容依旧。此后便是三十余年各自忙碌无暇晤面的人生,其间时为金华兄学术做大徐复老后继有人的消息而高兴。2011年春余编纂全班同窗通讯录,和金华兄重续联系(杜渐《忆吴金华兄》16页:2011年4月初,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他兴奋地说:总算又找到你了,还以为你调走了呢!亏了祁大成这本新编的老同学通讯录,真是功德无量。),对当年考研前后事及徐复老的印象,余以《忘不了考研路》一文相赠,金华兄阅后大喜,即嘱助理以“要件”存档备用,且邀余赴沪相见,云“我要请你吃饭”。其后我俩电邮往来见频,兄且告余以明年三四月间,其新著《三国志》修订版将出。我答应彼时赴沪面贺,顺取其亲笔签赠的“镇室书宝”,兄欣然相允。祁峰《翘楚的陨落——悼吴金华学兄》21页:吴金华遗函一篇(2012年2月18日电邮)修改件拜读。古云“一诗千改始心安”,总归是越改越好。老而好学,佩服。关于来件谈到的“思”。此字古代两读,诗词随便取那一读,不计较意义。比如“看”,平声是“看守”之意,而仄声才表“看见”,但诗词不管意义,只根据需要取声音,如杜甫“今夜只独看”与“未解忆长安”的“安”(平声)为韵,毛泽东词“今朝更好看”与“装点此关山”的“山”(平声)为韵,你一查《诗韵》,就清楚了。这类平仄两用的字,如“望”“教”“醒”等等,都是常见的,喜欢作旧体诗词的人必须死记,否则很吃亏。从汉语音韵发展史看,所谓“两读字”,早先只有一读,应是平声,最迟到了中古(六朝、唐、五代),春秋、战国、秦、汉发展出来的仄声定型了,“两读字”就进入辞书(如《广韵》)了,作诗的人或用古音,或用“今音”,是随便的。但到了明清、近现代,格律成了科举制度考试的评分依据之一,“旧体诗”以是否“出韵”、是否“失粘”、“失对”(指上下两句“平”、“仄”不调和了)为是否合格的标准,这样一来 ,后来作旧体诗的人,只好自觉受格律束缚了。有一点很有意思:在格律方面,喜欢造反的毛泽东竟然是守旧派。他跟陈毅说,不讲平仄,就不算《律诗》。而后来的XX比毛泽东更有造反精神,他第一次公布的《沁园春·大江词》就不受平仄束缚、不受《词韵》束缚、也不受《词律》“句读”的束缚,现在看来......这些都跟XX不喜欢受“传统”约束有关。以老兄之灵性,只要把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随便翻翻,平仄(都加了黑白点)、“韵脚”等等,都不成问题。自从1978年徐老叫我一心“做语言文字学的学问”,我就不敢“从文学角度”认真读旧诗、旧词了,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这方面的事情,同学中大概应推杜甫的后代——杜渐——最有干劲,他著有《诗词创作略说》,要我作序,我因为一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还没有读完。你如果读完了,能不能把心得传授给我?我也想写篇读书笔记。齐永戴《忆同铺吴金华同学》23页:到了毕业分配的1967年秋······宿舍里最后走的是我俩。到学院路附近的小餐馆,邀上另班分回射阳的林褒才(那时改名林继彪)共小酌,前途渺茫,不知胡聊些什么话。齐永戴《忆同铺吴金华同学》25页:静夜追忆,往事似在眼前,最深刻最清晰的莫过于此:他临窗伏案抄读他钟情的《诗经》和诗词,偶尔抬头憨厚一笑,两颊露出小小的酒窝。余炳年《忆同桌的你》26页:其时的吴兄和几个南京籍的同学,当属“文·革”中的逍遥派,不问政事,不谈派别,只顾埋头读书,在胸胸的造反洪流中一直不起眼。那里可以说是被遗忘的角落。汪维懋《怀念老友吴公金华》43页:你在学术研究中,特别尊重别人的发现和成果,鄙视学界的抄袭、作假之风。记得你在撰写《逸子吟草小札》一文时,对一首词中的一个词语未交代出处,我在拜读时,根据网上的资料说明这个词语曾出现于唐代高僧惠能的偈语中。你在修改稿中赫然写上“汪维懋先生发现云云”,我看到这几个字很突兀,颇觉不安,就发了封短信给你:“您不必提我的名字。四十余年的朋友,这点微不足道的事,您实在没有必要把他记到文字中。直接叙述,文简意顺,多干脆利落。”想不到你给我发来1000多字的长信,详述业师徐老的教导:“徐老说过不止一次,别人发现的东西——指带有原创性意义的论点、论据,你要用,一定要说明,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第一,人家今后自己还要用,现在让你先用了,你不提名,人家以后再用时,反而有抄袭的嫌疑了。第二,让你先用,你交代了人家提供的东西,人家也就等于同时发表了自己的东西,这叫互相帮助;这样,人家今后还会乐意帮助你。你不提,人家以后不爱理你是小事,自己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就不好了。(失掉人格又见279、356页)方向东《纪念金华师兄二三事》(抄者按,这个标题取得怎么那么别扭,就二三事值得纪念?不通。哈哈哈)71页:1984年,30岁的我,投入徐复、钱玄、张芷三位先生门下,当时金华师兄已经毕业留校任教。41岁的他,大概由于用功之故,头发已经稀少,但行动敏捷,言谈犀利,诙谐机敏,令人钦服。他是徐复先生带硕士生的首届开门弟子,另有苏州大学的王继如和已故的江苏教育学院的朱声琦;第二届有常州工学院的马树杉、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钱兴奇、日本花园大学的梁晓虹;这两届都是汉语史研究方向。第三届有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蒲伟忠、苏州大学徐山、南京师范大学周先林和我,我们这一届是古典文献方向,算徐老师师门的关门弟子,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属于章黄学派。章黄学派重视师门,进入师门是要磕头的,听徐老说,吴金华就是磕过头的,我们后来是先生谦让不要我们磕头的。方向东《纪念金华师兄二三事》72,73页:说他怪,就是后来到复旦,性格似乎变得尖刻了。某高校有位先生去世了,他还讲得厉害;批评中华书局某位先生的古籍整理著作,言辞激烈,让人难以理解;《三国志》重新点校的书稿迟迟不交,让出版社为难。后来通过交谈才知道,讲某位先生的原因是因为那位先生在“文·革”期间造反把大学的老师打得要死;批评某位先生的理由是因为学界水平日下,水平不高的人却趾高气扬,没有人说话不行;书稿迟迟不交的原因是因为出版社看不起他的朋友不是名校教授;骂学生是恨铁不成钢关爱过至。(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500887/ 丁福林?吴许因三国志整理意见不同)高明《怀念我的老师吴金华先生》195页:过去常听学界传闻,有些学者能将一些基本文献全文背诵,比如李荣先生能背《广韵》,陆宗达先生能背《说文》,余生也晚,无缘得见。但吴老师对《三国志》的熟悉程度,确是眼见耳闻的。只要提起《三国志》中的任何人物、故事、词语,老师都能指示你在哪一卷、哪一节可以找到。吴金华先生伺候徐复老洗漱见179、199页。裴兰婷的硕论《论语典故词研究》有关论文申诉的81(错别字)、102、307、310(错别字)、328。《徐陵集典故的语言研究》139页指导的学生及成果。何凌霞《吴金华集外集选编》自印本。背英语,45页、何凌霞、王元春提到吴获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的有76页、102页。提到字号的是127页。http://blog.sina.com.cn/wujinhuaonline(吴金华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00590101czgj.html(陈凤桐《金华老师 追求完美》)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1bc73801019mht.html(祁峰《翘楚的陨落》)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推荐王继如先生文。
  •     很有信息量。
  •     为什么在送审之后才看到毛娜师姐的这篇。。。。。。崩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