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家书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807680903
作者:谢觉哉 著,谢飞 编选
页数:356页

内容概要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 “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 《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内务部部长、参议会副议长等职,制定与推行了《选举条例》、《宪法草案》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曾出版著述《不惑集》、《谢觉哉杂文选》、《一得书》、《学语集锦》等;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谢觉哉诗集》等。
谢飞,谢觉哉之子,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院长、教授,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电影作品包括《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大奖。

书籍目录

读懂父亲   谢飞I
第一辑致何敦秀夫人、儿女及家乡亲人
一九二〇至一九四〇年代
致王养吾,自宁乡云山(1919年5月2日)002
致何敦秀,自长沙(1921年4月16日、28日)003
致继母等家人,自长沙(约1922年前后)007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2年9月18日)009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4年某日)012
致何秋岩,自上海(1928年12月)015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年春)017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年8月)019
致何敦秀,自延安(1939年9月8日)021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1月26日)025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2月16日)029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6月13日)031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4年1月2日)033
致又大婆婆,自延安(1944年4月21日)035
致何敦秀等,自延安(1945年4月3日)040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6年1月27日)044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6年2月8日)046
致谢放,自山西后甘泉(1948年2月6日)048
致谢放、吴爱春,自河北西柏坡(1948年5月3日)051
致谢子谷,自北京(1949年某日)053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49年9月7日)055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49年10月4日)058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0年1月21日)063
致何敦秀夫人及儿女,自北京(1950年8月15日)066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50年10月4日)069
致谢放,自北京(1950年12月23日)070
致谢谦芳等,自北京(1951年1月27日)072
致谢放、谢子谷,自北京(1951年2月11日)076
致谢廉伯等,自北京(1951年5月25日)079
致何敦秀,自北京(1951年9月7日)082
致谢子谷、谢冰茹,自北京(1952年1月1日)088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2年1月16日)091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2年3月28日)093
致何关淑等,自北京(1952年6月26日)095
致谢谦芳,自北京(1952年10月1日)098
致谢廉伯、谢鲁宜,自北京(1952年10月30日)101
致谢放,自北京(1952年12月23日)103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3年7月9日)104
致谢金圃,自北京(1953年8月7日)106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53年10月6日)109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4年4月16日)111
致谢冰茹,自北京(1954年6月11日)112
致吴岂凡、谢寄祥,自北京(1954年9月12日)114
致吴岂凡、谢寄祥,自北京(1955年3月2日)116
致谢廉伯,自北京(1955年4月21日)118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5年6月22日)122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5年10月16日)124
致谢廉伯,自北京(1955年11月10日)126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5年12月14日)129
致谢凡宣、谢典衡,自北京(1956年某日)132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6年10月16日)134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6年11月26日)136
致潘云冰,自北京(1957年5月17日)138
致姜一,自北京(1957年5月21日)141
致谢廉伯等,自北京(1957年7月8日)143
致谢笠仲,自北京(1958年2月4日)150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8年12月15日)152
致谢群英等,自北京(1960年3月29日)154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61年1月20日)159
致吴岂凡,自北京(1961年5月23日)163
致谢寄祥,自北京(1961年7月1日)165
致谢子谷,自北京(1962年4月26日)168
致谢子谷,自北京(1962年5月15日)170
致谢金圃,自北京(1963年5月23日)171
第二辑致王定国夫人及儿女
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代
致张曙时等,自北京(1952年12月23日)177
致王定国,自西安(于1956年6月18日来信上的批改)181
致孩子们,自北京(1957年1月30日)185
致王定国,自长沙(1957年3月22日)187
致王定国,自杭州(1957年4月5日)191
致谢飘,自北京(1958年10月6日)193
致王定国,自庐山(1959年3月10日)196
致王桂芳,自杭州(1959年3月27日)199
致王定国,自北京(1959年7月29日)201
致儿女,自广州(1960年1月前后)203
致谢飘,自北京(1960年9月26日)205
致王定国,自福州(1961年2月10日)207
致儿女,自福建(1961年2月28日)210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3月19日)214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4月2日)217
致谢飘、谢瑗,自北京(1961年4月12日)221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4月25日)223
致谢飘、谢瑗,自北京(1961年5月7日)228
致谢瑗,自北京(1961年7月11日)231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7月17日)234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9月27日)236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10月14日)238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10月28日)241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11月11日)243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12月19日)246
致儿女,自广州(1962年1月4日)249
致儿女,自北京(1962年3月8日)251
致谢飘,自北京(1962年5月16日)255
致谢飘,自北京(1962年9月9日)258
致王定国,自北京(1963年1月24日)260
致儿女,自北京(1963年5月26日)262
致王定国,自北京(1963年9月20日)267
致谢瑗,自北京(1965年5月10日)270
第三辑致家乡干部及友人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张润清,自北京(1954年某日)274
致尹泽南等,自北京(1956年7月17日)277
致张润清等,自北京(1957年1月10日)279
致李淑一,自北京(1957年4月某日)283
致陶承,自北京(1957年5月19日)286
致李学良,自北京(1957年5月24日)288
致姜国仁,自北京(1957年5月24日)291
致李学良、张润清,自北京(1957年7月17日)293
致姜石梅,自北京(1957年8月8日)294
致云山师范及附小全体老师同学,自北京(1959年7月)297
致汤菊中、严岳乔,自北京(1959年某日)299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0年2月16日)301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0年3月24日)303
致李学良,自北京(1960年10月10日)306
致李学良、张润清,自北京(1961年7月8日)308
致谢岳云,自北京(1961年9月8日)310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1年9月20日)313
致谢岳云,自北京(1963年5月前后)317
附录
一自传谢觉哉321
二六十自讼谢觉哉331

作者简介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本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书稿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先生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先生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谢觉哉家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古典而温情的情感传递方式——《谢觉哉家书》读后小感你上一次邮寄书信是在何时?读完《谢觉哉家书》之后,这是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我费了很大的劲努力去回忆,依稀记得上一次邮寄书信应该是在遥远的十二年之前了。那还是在青涩的学生时代,对书信上落下的文字怀着一种眷恋之情。自从有了手机,学会了发短信,申请了电子邮箱,我就再也没有邮寄过任何书信了。更不用说微信、QQ、微博等社交工具勃兴的今天。谢觉哉是“延安五老”之一,是早期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谢》书收集了谢老与亲人、朋友、同志从20年代到60年代的115封书信,书信中,有不少教义,不论是家庭教育、工作方法还是与人交往,非常值得我们去反复学习。书中彩页附上了谢老书信的原件影像,透过这些泛黄的书信,阅读谢老的文字,我们可以感知那个年代的生存境况,从一个家庭看时代巨变与历史沧桑。给自己最亲近的人通信,应该是最真诚的。从谢老给家人的通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谢老的为人处事原则,以及对后代的教育思想。谢老对孩子的要求具体入微,不仅关心孩子的人生发展道路这种大问题,还会指出孩子写错别字这种小问题,他主张孩子要读书,更要参加劳动,通过实践改造个人思想。 书信中还有跟朋友的交往以及与家乡基层干部对乡村建设的讨论,可以见出谢老高尚的人格,以及对农村、土地和群众的热爱、关心。对于生活困难的朋友,还随信赠送一些钱,尽管自己收入也十分有限。今天我们倡导的绿色发展和生态和谐概念,谢老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他痛心于家乡的山林破坏问题,呼吁种植树木保护环境,他对树木有感情,“对幼树如爱护小孩,对大树如爱护长者”,秉持“前人栽树、后人遮阴”的观念,为后辈子孙营造青山绿水的生存环境。与家乡干部的通信,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易近人,甚至十分客气。在与一名家乡干部讨论养猪问题后,跟这名干部说,“我不要求你专为我复信,因为你们工作太忙,如有现成文件,叫人剪一段给我就可以了。”对基层干部报以充分的理解和关怀。家书,这曾是中国古人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古代交通远没有如今发达,更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浪迹天涯的游子每当思念家人之时,要么是深情地抬头望月,把对家乡的思念托明月寄送,要么是专注地低头挥笔,把对家人的关怀凭鸿雁传书。家书不仅是亲人在异地之间相互问候、彼此关怀、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古代许多文化经典都是以家书的形式流传至今,从《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傅雷家书》,每个时代的家书都传递着当时的文化信息和教育意蕴。家书中有长者对幼者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期许,也有幼者对长者健康、福禄、长寿的祝福,从家书中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从家风又折射出社会民风,是古人对时代的最真实记录,传达了中国人的深厚情感以及良好家风民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出了战乱年代家书承载战士与亲人情感的重要作用,一头系着战士对家的无限思念,另一头系着母亲对儿子生死的牵挂,一封家书胜过黄金万两;也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深切乡愁,却只能落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仓促与无奈,古代写家书受于环境的限制,有时也只是有心无力;虽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强烈愿望,却也有“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忐忑、急切与匆忙,提笔之前感觉心中有千言万语,落笔之时又感觉不能穷尽心意,反反复复,乡愁的滋味永远说不尽、说不明、说不透;即便你有“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的潇洒,还请你保留一丝“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善意,鸿雁可以是猎人的斟满美酒时的绝味佳肴,但也可以是寄托游子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信使,猎人随意而精准的一箭,射落的可能是游子对家人遥遥无期的等候。写家书是难能可贵的亲情互动,是亲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吐露,是古老而又温情的传递情感的方式。那些浸透着岁月风尘的家书,即便纸已泛黄、字已模糊,但仍可以反复咀嚼、体会,给人一种温暖的回忆。也正因此,上世纪90年代李春波的那首《一封家书》才能风靡一时,牵动了无数海内外游子的心。当代通讯技术的发达,已经让“家书”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不复存在,虽然我们交流更为便捷,但这种便捷缺少了一份温度和一种诗意。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若想尝试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不知道会从何处下手。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资源,我们是否应该加以妥善保存?
  •     谢觉哉先生是我们宁乡的骄傲!我以前看过《四髯合传》,对这些老一辈敬仰不已,看到谢老的家书出版,赶紧买了收藏,慢慢读,涓涓流,感动之后会行动,学习老一辈,教育好下一代。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0年1月21日)  子谷、廉伯:  儿子要看父亲,父亲也想看看儿子,是人情之常。  刻下你们很穷,北方是荒年,饿死人;你们筹措路费不易,到这里,我又替你们搞吃的住的,也是件麻烦事。如你们还没起身,可以等我一下,等到今年秋收后,估计那时候光景会好一些。到那时来看我,是一样的。打听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  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有诗一首:  你们说我做大官,  我官好比周老官(奇才大老官);  起得早来眠得晚,  能多做事即心安。  问你母亲好。  父字  一月二十一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感受到大气学识修养,家教的重要性,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真爱。
  •     这些家书,史料价值有,但意义不大。而作为家书,确实非常家常,也因其如此,家族传承价值大于社会传播价值。
  •     那时候的人,写信要许久才收到;那时候的人,革命也像慢慢的;那时候的人,毛笔字真不错。。。
  •     隔着一个世纪,作为历史材料,读起来感觉蛮好。
  •     yibanba
  •     作为史料而言,较为零碎、间接,若有来往信函附入更好。
  •     数十封家书,看到了谢老的乡情、夫妻情、父子情。正如谢飞所说,那个时代,那样的人,是有特殊背景的,也许一般小老百姓无法感同到,但换位思考,一位部级领导,如真能做到家书中所表现的那样,确确实实可以作为反腐倡廉的范本。
  •     如何泡两个老婆还振振有词,惟一的黑材料。此外只有谢飞的序言能一读。
  •     毛笔字很好;谢老为人正直,其做事方式和广阔眼界在当代社会具有警示意义。
  •     不要浪费时间
  •     帮谢老师干活获得的奖励……
  •     “我不能说我的参加革命是由于懂得革命理论或者阶级仇恨来的,而只能说是固有的正义感与道德观念支配我的人生。”
  •     透过家书可以感知那个年代的生存境况,从一个家庭看时代巨变与历史沧桑。给自己最亲近的人通信,应该是最真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谢老的为人处事原则,以及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同时,书信中还有跟朋友的交往以及与家乡基层干部对乡村建设的讨论,可以见出谢老高尚的人格,以及对农村、土地和群众的热爱、关心。书信中,有不少教义,不论是家庭教育、工作方法还是与人交往,非常值得我们去反复学习。当代通讯技术的发达,已经让“家书”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不复存在,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再想尝试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尤其是个体家庭的时代生活时,不知道会从何处下手。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加以妥善保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