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十五讲

出版社: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301088654
作者:黄希庭 郑涌
页数:467页

章节摘录

《心理学十五讲》     日常生活中说到的心理学     在日常生活中,当提到心理学时,一般人总觉得有些神秘。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而心理学却能把大家认为不可知的“心”都知道了,这其中一定有特殊的门道,有奥妙诀窍。有的人因此会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了不起的“测心术”,但也有的人可能认为心理学就像“占星”、“算卦”一样不可置信,更多的人则可能是将信将疑。这些看法都是在不了解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难免存在一定偏颇。其实,人心既是可测的,也确实是难测的。让我们先从这个论题谈起。     人心可测     人的心理,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因而人们常常把它比喻为“黑箱”。对于这个“黑箱”,作为探索心灵奥秘科学的心理学,是通过哪些途径对它进行探测的呢?     ……

内容概要

黄希庭(1937-)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郑涌(1967-)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委员,重庆市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序第一讲 心理学的性质 一 日常生活中说到的心理学 二 独具特色的心理学 三 心理学的目标 四 心理学的目标 五 心理学的观点第二讲 心理的生物基础 一 神经系统 二 脑的三大机能系统 三 脑机制研究 四 内分泌系统 五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第三讲 必理的环境基础 一 物理环境 二 文化传统 三 拷贝贡纪 四 社会情境 五 大众氛第四讲 毕生心理发展 一 婴幼儿期 二 儿童期 三 青少年期 四 成人期 五 面对死亡第五讲 意识状态 一 神秘的意识 二 注意 三 睡眠与梦 四 催眠 五 幻觉第六讲 感觉与知觉 一 从感觉开始 二 知觉的特征 三 物体知觉 四 社会知觉 五 错觉第七讲 学习与记忆 一 经典条件反射 二 操作条件反射 三 观察学习 四 记忆系统 五遗忘第八讲 思维与创造 ……第九讲 语言与交往第十讲 动机与情绪第十一讲 意志与时间管理第十二讲 智力与智力测验第十三讲 人格与人格评估第十四讲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第十五讲 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

编辑推荐

《心理学十五讲》以心理学的多种研究取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内容。并从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上精选了43项“原创研究”做了专栏介绍,既展示了这些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人格魅力。阅读此书,将有助于读者求知、成才、实践成功人生。

作者简介

本书以心理学的多种研究取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内容。并从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上精选了43项"原创研究"做了专栏介绍,既展示了这些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人格魅力。

图书封面


 心理学十五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作SAO的Mental Health Ambassdar,学了三天的各种mental disorders。又借来此书看看,希望能了解得更多。书的叙述很枯燥,但是每章后面的著名实验都令人瞠目结舌,慨叹不已。1弗洛伊德意识仅仅是人精神活动的很小一部分。潜意识才是精神活动的主体。潜意识是因社会道德标准被抑制的先天的冲动与欲望。因为被禁止所以压抑进入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仍影响着行动。性欲是对人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人的性欲始于婴儿期。婴儿期有大量口部满足,就会有抽烟,大吃大喝等口恋型性格。我们的全部行为都有原因。而原因是理性(意识)的是少数。主要是潜意识。2相反,人本心理学主义创始人马斯洛反常道(行为是由外部刺激,知觉认识,潜意识等控制)而行,认为人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行动者。人的基本动机是成长与自我实现。人制定目标,自由选择,并可以解释自己的选择。人的天性是趋于实现自我潜能的。~~多励志啊。3刚要振奋,却又被这个实验深深震撼了。Bouchard,1990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分养双生子实验人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Bouchard寻找的56对分养的同卵双生子,测验了一周。惊讶的发现他们在人格,兴趣,智力甚至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似度与合养的同卵双胞胎基本一样。对于同卵双胞胎,环境的影响如此之小。既然都是天定,人这一生,又何苦奋斗一个更好的环境?Bouchard还是解释了,基因尽管主要,但环境还是重要的。更神奇的解释--更主要的人的特性在改变环境而非环境改变人的特性。比如--人常认为情感丰富的孩子来自情感丰富的家庭。然而,Bouchard认为情感的丰富基因已定。这种天性使情感丰富的婴儿对父母的爱做出更主动地反应。强化了父母的行为,强化了父母的爱心。4道德推理-科尔伯格 1963高中后他去做水手,帮忙偷渡难民。开始思考:在什么时候,人不服从法律权威在道德上是合理的。在芝大读本读研读博,制定了定级系统(一项测试),形成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测试中的两难问题最引人深思。弟弟应不应该向违背诺言的爸爸撒谎?贫穷的丈夫应不应该去偷高价售药的药师的药去救自己的妻子?(Heinz's Dilemma)不同年龄人对这问题的回答,让他对道德分了三个阶段。前习俗,习俗,后习俗。最高阶段即为开始遵守个体的道德原则。~~法律有时并不正义,我们是否更应到在人声鼎沸中开始自己的道德原则。5 同样份人生阶段的是埃里克森。1950人生八个阶段,每个都是要克服一个主要危机。eg 0~1.5岁:信任<-->不信任青春期:自我同一<---> 角色混淆成年早期:与人亲密<--->孤立最精彩的要数对成年晚期的解释:自我完满<-->绝望若前几阶段顺利,就会像儿童一样,热情的生活,自我完满。若前几阶段没做好,晚年会愤恨,认为受到欺骗,重新回到第一阶段开始找回信赖,自主,自我认同。但为时已晚,绝望。6 拥挤--卡尔霍恩 1962拥挤主要指心理上的感受,不仅是密度。研究小鼠“行为变异”---在高密度条件下产生的行为拥挤下的老鼠开始好斗,有的又完全服从,成天处于睡眠状态,不筑巢,不在乎育子。~~拥挤下的人们呢?7 记忆曲线 艾宾浩斯 1885这条长长被商家用来宣传的曲线,今日也让人觉得神奇。~下降的曲线,在很远处会与横轴相交吗?有彻底的忘记吗?~曲线的非直线递进表明,时间并非遗忘的唯一或真正原因,那又是什么呢?8 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 1966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他们就会那么对你;你想别人会怎么发展,最终他就会这样发展。。。eg老师expect哪个学生会大的进步,那个学生果然就有进步了。实验者的expectation 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发出信号,改变着实验,使结果应验。~倘若他日为人师,真不该有偏见,应该对每个学生都怀有极大的期望。9时间管理人的一切目标与计划均与时间为基本要素。时间的管理决定命运。实验证明拖沓的人更容易得病,成绩更低。----健康和成绩是拖沓的代价-----好的时间管理又priority (As Michael said in the LCSP)Pareto principle--重要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20%的目标有80%的意义,而剩余80%的目标只有20%的价值。应将时间投入到有更大意义的事上。赶紧还书了~~以后看书还是别拖沓,被图书馆罚了快一百块了>_<
  •     1、科学家们曾经做过实验,“如果阉割幼年个体的睾丸,就可以使附性器官的发育不能成熟,副性特征不能出现,性动机和性行为也丧失。但如果个体成熟后被阉割,则视个体种属的不同,对其性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阉割后的雄鼠,其性行为完全丧失;阉割后的雄狗,其性行为仍能持续一段时期;大部分灵长目动物阉割后,其性行为很少受到影响。由于情绪和社会因素,人类成年男性施行睾丸切除手术后,其性需要并无多大影响。雌性个体的性行为受性激素的影响较大,除人类外,雌性动物卵巢割除后,便完全丧失了性动机。但人类女性卵巢切除之后,其性动机不受影响。 2、【原创研究】爱哈洛(Harry F.Harlow)于1905年出生于美国的爱荷华州,他的父亲是一个不成功的画家,而他的母亲也并不和蔼可亲。哈洛在斯坦福大学追随者著名的智商研究者推孟念完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后来又跟特曼的女儿,智商高达155的克拉拉·米尔斯结婚。推孟为此特别写了一封祝贺信,他在信中写道:“我很高兴看见克拉拉的卓越的遗传物质和哈利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的生产率的结合。”这听起来可不像祝贺一次婚姻,倒像是在描述两个物种间的交配。哈洛很喜欢谈论“爱”,而对当时的很多心理学家们来说,“爱”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难以捉摸的东西。有一次,在一个研讨会上,每当哈洛说起“爱”的时候,另一个心理学家总是打断了他:“你的意思是说亲近吗?”哈洛最后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回击道:”可能你理解的爱就是亲近?感谢上帝,我还不至于那么弱智。“哈洛研究爱始于30年代,当时他在威斯康星州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本来打算研究老鼠,后来又将兴趣转向了恒河猴(这种猴子的基因有百分之九十四与人类相似)。他注意到如果把刚出生的婴候和母猴分开后,婴候就会对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极大的依赖。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人们强行将绒布拿走,这些猴子就会大发脾气,就像被抢走了玩具的婴儿一样。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依恋来自于对获得营养物质的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他们的奶水。但哈洛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开始了他那堪称残忍的研究计划,就因为这个计划,哈洛获得了一个叫”猴子先生“的绰号。哈洛用铁丝做了一个代母,它胸前有一个提供奶水的装置;同时,哈洛还用绒布做了一个代母,他在铁笼子里同时放入这两个代母,然后把一群刚出生的婴候放入笼子中,仅仅几天之后,令人惊讶的结果出现了:婴候们纷纷把自己的兴趣从铁丝代母身上转移到了绒布代母身上。它们只在饥饿的时候跑到铁丝代母那里吃一点奶水,平时它们始终都抱着绒布代母紧紧不放。哈洛证明了一点:接触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哈洛还打算测试一下脸部面貌对爱的影响,他做了一个逼真的猴面具。但是在实验的最初并没有使用它,绒布代母是没有脸的。结果他发现婴候们义无反顾的爱上了无脸的代母,它们会亲吻它或者轻轻的咬他。而当哈洛把猴面具戴在绒布代母的脸上之后,婴候们反而被吓得惊声尖叫,并躲到笼子的另一端浑身哆嗦。哈洛的研究证明了另一点: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张脸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脸。在克拉拉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哈洛后,哈洛的实验又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他设计了一个特殊的代母:铁娘子,它们会向婴候们发出锋利的铁钉,并吹出冷气,甚至会发出吓人的笑声。哈洛惊讶地发现,无论怎样邪恶的母亲,都无法使得小猴子们远离它们,婴候们依然会紧紧地抱住代母。但是哈洛的实验后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原以为绒布代母可以替代真正的母亲,却发现那些被绒布代母抚养长大的猴子变得非常离群、孤僻,它们不与其他猴子玩耍或者交配,它们的性格及其孤僻,有些甚至出现了孤独症的症状。哈洛于是又做了一个可以摇摆的代母,这样培育出来的猴子基本正常,它们每天都会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与其他猴子玩耍。哈洛的学生罗新布林说;”这就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求。“他又补充说:”这真是令人惊讶,我们的神经系统仅仅需要这三样就能保持正常。“哈洛的研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更多的实验证明了哈洛的观点:肌肤的接触对爱的发展尤为重要。一项跨文化的研究表明,西班牙的母亲与婴儿的接触频率更高,对孩子更充满感情。而另一项研究表明,母婴之间的肌肤接触对早产婴儿的存活和发展以及母婴间建立亲密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哈洛的实验还引发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他的实验激起了人们对动物权益的保护的重视。曾经有动物保护组织在威斯康星大学门口示威,以纪念在哈洛实验中死去的数千只猴子。更多的实验细节请参考哈洛在1958年发表的文章: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13,673-685.文章链接: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 Harlow (1958)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Harlow/love.htm3、【原创研究】人类性反应在六十年代初的美国,发生了一场被称为“性解放”的运动,激烈的社会变革让人们敢于公开探索以前讳莫如深的性行为。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马斯特斯和约翰森(Masters&Johnson)对人类的性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人类性反应》(Human Sexual Response)一书。在他们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人类的性活动,就必须对人类对各种性刺激的真实反应进行直接测量。我想任何人都能想象,这个实验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找到志愿者来做被试。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很难接受在进行性活动的同时周围还有一群人注视着自己并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测量。所以实验小组一开始只好找来卖淫者充当被试。实验进行了两年,获得了很多结论。问题是,卖淫者作为一个特殊人群,从他们身上得出的结论很难推广到整个社会上去。研究人员无奈,只好公开召集志愿者。出乎他们的意料,这比想象中的容易,通过与各个城市的学术、医疗机构进行联系,他们很快就找到了1000多名具有不同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的志愿者来参加活动。在测试之前,每一个志愿者都经过了严格的考察以确定他们参加该研究的动机以及在性反应上与研究者进行沟通的状态。实验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研究者们不仅要观察和测量被试以各种姿势进行性交,还要观察和测量被试在人工或机器装置的帮助下进行的手淫活动。人工装置主要是指人造阴茎,这种用塑料制成的透明阴茎将会帮助实验人员进行内部观察。这些阴茎可以根据女性的感觉来调整大小,而且在整个反应周期内完全由女性被试来控制它在阴道内插入的深度和活动频率,而研究者们则负责对脉搏、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反应进行精密的记录。不难想象,这会对被试造成很大的心理上的困扰。很多人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后便主动退出了,而另一些人则积极参与了长达数年的研究。据马斯特斯和约翰森估计,他们共记录了长达一万个完整的性反应周期,其中女性和男性的数量比约为3:1.实验非常成功,他们得到了大量让人感到惊奇的结论。首先,就是“人类性反应周期”的提出。他们发现无论是男性和女性,其性反应都可以分成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四个阶段。其次,两性在性反应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经历过性反应高潮期后,男性和女性都会进入消退阶段,此时性紧张迅速降低,性器官也会还原为未唤醒的状态。此时男性存在着可能持续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一天的不应期,即在这一段时间里不管他受到多大的性刺激,他在身体上都不能经历另一次性高潮。而女性则不存在明显的不应期,即女性可以连续经历多次性高潮而且不失去任何性唤醒的能力。此外,一些误解也被纠正,比方说男性经常担心自己的阴茎太小而无法满足女性的需求。马斯特斯和约翰森称此为“性器误解”。他们对研究中测量到的阴茎大小进行了讨论,还通过对阴茎在勃起和松弛状态的大小进行了比较而得出了新的发现,他们指出阴道是一种足以容纳不同大小阴茎的极具弹性的器官。实验结果公布后,很多人对此抱有怀疑。比方说,有的实验人员就发现一小部分的女性也存在不应期,而也有一小部分的男性可以连续经历性高潮,几乎不存在不应期。另外,虽然射精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专利,可是还有一些比较模糊的证据显示,有一些女性在高潮时偶尔会射液(Strong&DeVault,1997)。实验最重要的结果是,尽管研究人员们研究的是性的生理反应,但他们发现引起性反应的根本原因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现在,马斯特斯和约翰森这两个名字几乎成为了人类性反应研究的同义词,所有的关于人类性行为的研究几乎都是建立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之上的。他们之后还相继出版了诸如《人类的性机能障碍》、《快乐的结合》、《同性恋观》、《危机:艾滋病时代的异性性行为》和《异性恋等著作》。4、:超负荷心理学上的超负荷指的是由于外来的感官刺激、信息和社会接触过多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超负荷的状态会给人造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大城市中的人尤其如此。所以,城市居民会下意识的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来避免它。比方说:板着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避免与人深交、能不管就不管等等。总而言之,城市居民的冷漠正是因为来自于它们的生存需要。曾经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让同一个小孩子站在不同城市的街头向过往的行人寻求帮助,他逢人便说:“我迷路了!您能帮我给家里打个电话吗?”在小城镇中约有72%的路人帮助了这个孩子,而大城市中的比例只有46%,而波士顿和费城等城市中愿意帮助孩子的人更是不到三分之一。实验得出的结果是:乡下人比城里人更乐于助人。原因则是:城市中的拥挤和紧张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之一,就是使人对他人的需要不敏感或感觉迟钝化。另外,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大城市中人们的性生活是最少的,和农村人相差无几,反倒是县城里的人性生活最多。性社会学专家潘绥铭认为(2004)原因有二:1、大城市的生活更加繁忙,造成人的压力过大,所以人们投入性生活的兴趣、动力和精力就不自觉的减少了,而县城相对较为安逸,所以性生活较多;2、城市越大,已婚或同居的人们之间的爱情就越少。这无疑会打击大城市的居民心中的优越感。
  •     第82页讲了一个关于服从的实验米尔格拉姆 1963 年 耶鲁大学邀请耶鲁大学附近社区居民参加实验,并支付酬劳。让这些志愿者担任老师,对“学生”施加痛苦的电击,让受试人相信这是研究惩罚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的科学实验。由穿白色制服的主试官提出规则,并通过抓阄,安排谁当老师,谁当倒霉的学生,但是事先作了手脚,当学生的总是专门请来的演员,受试人总是当“老师”。主试官要求每当学生犯错,老师就要给予电击惩罚。为了让老师了解电击所造成的痛苦,事先每个当老师的,还被施加了45伏的电击(冬天毛衣静电我猜大概是1伏不到,大家可以想象45伏的滋味如何)学生(演员)是个50多岁风度翩翩的中年人,而且他提及自己有心脏病,但是他表示愿意继续参加该实验。然后实验开始,学生很笨,总是记不住单词,于是白大褂的主试官就要求“老师”给予电击,由于学生不断犯错误,于是主试官要求不断升高电压。从45到150到180伏(当然都是假的电击),学生开始非常逼真的尖叫、反抗,要求停止试验。到了300伏,学生开始哀求,说明自己有心脏病,如果“老师”犹豫或者拒绝,主试官会说:实验要求你继续”,直到志愿者把电压升至极危险的450伏。大家猜猜有多少志愿者会把电压调到疯狂的450伏呢?这个问题也问过40个精神病医生,他们凭借专业眼光分析说,大部分人不会超过150伏,只有0.1%的人会把电压升到450伏,医生们而且认为,只有精神有异常的人,才会盲从到使用如此致命的电压。但是实验结果让人震惊。没有志愿者在300伏前退出实验(虽然,实验前他们就被告知,可以随时离开试验,不受任何限制),而且高达65%的志愿者施加了极危险的450伏!虽然其间大部分志愿者质疑、抱怨,口头拒绝,女性们还会流泪,但是他们还是继续试验,眼睁睁看着学生被自己电得死去活来。心理学家对受试人的心理活动分析如下:1、该研究由耶鲁大学发起,那么它一定是好事2、试验目的很有意义,我是志愿者,我该好好配合3、学生也是自愿来参加研究的4、我是老师,他是学生,这纯属巧合,万一我抽到学生签,那现在就是我坐在电椅上了。5、我拿了报酬,我要做好。6、听说电击很痛苦,但是不会致命之后,该类实验继续进行,涵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以及男女性别,而且该实验跨度40年,从60年代做到21世纪。我们猜猜结果是否有不同呢?常理来说,男性、教育程度高的、现代的、年长的人,都会更有主见,(或者说女性更有同情心,哪里下得了那毒手?)但是实验结果还是令人沮丧,40年来,无论志愿者性别、年龄、学历,试验结果没有显著不同!人类的服从性之根深蒂固,实在让人震惊!在不断实验中,研究者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1、“学生”和受试人的身体和情感距离改变,会大大影响服从率:如果“学生”和受试人不在一个屋子里,受试人看不到也听不见学生,则有高达93%的受试人使用了最高电压450伏。但是如果学生和受试人身处一室,且要求受试人强迫学生把手放在电击板上,这时候的服从率最低,仅有30%的受试人服从。2、主试官和受试人的身体距离改变也会影响服从率,受试人离主试官越近,服从率越高。当主试官离开房间,仅用电话指挥受试人时,仅有21%的受试人服从。3、当主试官允许受试人来选择惩罚的电压时,没有一个人使用超过45伏(最低限度)的电压。(这一点令人感到欣慰,人类未来如果没有被自己灭绝,庶几这是一条活命的小门)这个实验的确非常经典!我觉得它可以用来解释为何出了贝多芬和歌德的德国会出现种族灭绝这样的事,大家不过是服从了伟大领袖的指挥,大家不过看到犹太邻居们都搬了家,虽然他们神情悲哀,但是这是我们国家保持纯洁必须做出的牺牲。这个实验还能很好的解释集中营里的焚尸炉现象。那个每天屠杀成百上千犹太妇女儿童的刽子手,并不是杀人不咋眼的恶魔,他不过是听从了长官和元首的命令,拿着工资,解决了一些人类的渣滓而已;在他眼里,那些妇女儿童老人进入巨大的焚尸炉时神态都很安详,他们只当是进去淋浴;处理犹太人时候,他不过是按动了一个红色电钮;他看不到千百人在毒气中辗转反侧绝望呼号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处理完后,他也不必面对那众多龇牙咧嘴恐怖无比的死相,他看到的不过是一堆堆的可以用来做肥料的草木灰一样的东西。下班了后,他回去脱了制服,还可以欣赏莫扎特和红酒。他和我们大家一样,是个普通人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书有瑕疵,买了两本十五讲系列的书都有质量问题!对书有轻微的洁癖,因此非常不满!
  •     中国人的教材
  •     简单了解点心理学!
  •     读完了?普及一下不错。
  •     入门作品,培养兴趣
  •     心理学家八卦多
  •     入门
  •     对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感兴趣
  •     作为心理学高级科普的定位来说,这是我见过的编排完整、内容全面、容量合理、简明易懂,科学严谨又十分开阔眼界的一本书了。是很好的学术与科普之间的桥梁,在这个层次上值得鼎力推荐。
  •     通识性心理学读物,介绍的范围广,比较有趣。
  •     黄希庭。。。 B84/4840-3
  •     很值得一读的书 内容丰富 基本上把心理学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 既能让初学者入门 又有一定的深度
  •     写得很不错的一本书
  •     分的不错,入门很好。
  •     初期了解一下心理学科普不错
  •     正版,送货快捷,方便。详细全面的介绍了心理学的发展,不错的入门读物
  •     在国内的普心书籍中,这是一本读起来趣味性颇强的书,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     对于入门来说,我觉得非常不错。虽然说很少涉及非常专业的那些概念,但是很多经验都十分值得吸收。
  •     大一(2)8:
  •     一节课一节课的,很受用。
  •     当时看的时候想作为心理学入门。。额,个人认为不是太适合,作为入门书籍偏难,也可能是当时看的时候我理解力不够。但是书对心理学还是做了个比较明确的思路梳理,逻辑也很清晰。
  •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心理学各种研究的关注点和方式,也算是讲解了心理学到历史……比起那些专著来说,看起来要轻松多了!推荐一读……另外,这个书系都还是比较不错的,建议多看一些。。。
  •     哎!没看就送给别人了。不知她看完没有?
  •     这种快餐式的心理学学习还是需要的。做了笔记。获益良多。
  •     开头略枯燥
  •     墨迹了一个月终于看完。入门入门~
  •     有点像读长的各种摘要总结,概述较多,可读性不特别强。不过里面摘抄的心理学实验些还是蛮有意思的。感觉北大出版的这个系列丛书中还是那些实际开了课的读起来好耍些。
  •     1)本来读此书是想作为读moral animal的基础,结果完全没涉及进化心理学,不知为何。2)引述了很多心理学实验,而根据实验结果对因果关系的讨论也颇为有趣。这段时间准备联考,逻辑学部分收获最多的除了三段论、联选假、论证有效性分析,剩下就是与因果关系相关的知识了。3)我不会否认,我患有高于平均的心理疾病,可能是轻微神经衰弱患者。但长久以来的态度都是把它放在一边,只要不影响日常,就忽略不管,不会做治愈的努力尝试。究其原因,是曾经接受过两次临床治疗,一次在华西,一次在某中医院,处于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病患者极为脆弱,而我在两次诊疗中均感受到被粗虐地对待。这些经历,让我在感性上对中国当下的心理临床诊疗环境产生了普遍的严重的怀疑,进而不再寻求临床上的治愈希望。我猜测,我这不是个例,而具有一定普遍性。
  •     和那本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有点像,但是范围更广~~
  •     烂。
  •     越看越好看……前面的理论叙述略显枯燥
  •     : B84/4840-3
  •     过于基础,不够实用
  •     心理學知識的入門
  •     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     科普自己
  •     入门好书.
  •     知道很多
  •     高睿某年给我的生日礼物
  •     深入浅出
  •     除了引言等废话,均是东抄西凑的内容,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的最高水平——就知道抄袭别人的。实际上,国学经典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智慧,只是没有提及“心理学”三个现代字罢了。给一个星,是因为可以据此找到一些有用的西方心理学参考,如“改变心理学的40个研究”等。
  •     案例那么多 深入浅出 好书~~
  •     入门级教材,适合想要了解心理学的人。
  •     补M
  •     给同事买的,同事觉得不错哦
  •     很强大,很有爱。
  •     扫盲。
  •     高中最爱,我的第一本心理学启蒙书
  •     看完就扔
  •     很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原来都是这样的……书中所引一些实验和心理学家的故事比较有趣,但作者在书中常援引自己的一些研究让人觉得很不和谐
  •     通识课程的书,一般了解而已。
  •     大一
  •     能把心理学讲得这么文艺,也就可以解释读书超慢的我用三天搞定它的原因了。
  •     走马观花~
  •     觉得是一本一般的普心。
  •     粗略看过
  •     非常通俗和优秀的心理学科普入门书。
  •     纸的质量不好!太像教材了
  •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     非常科普
  •     深入浅出!
  •     看来对于心理学,我只是兴趣O(∩_∩)O 让我研究,那是很累人的。
  •     2008年3月31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