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5
ISBN:SH10208-250
作者:(西)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 Jose Cela)
页数:327页

内容概要

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 Jos岢 Cela, 1916~)西班牙小說家。出生於西班牙加利西亞省的小鎮帕德隆。父親是西班牙人,母親是英國人。塞拉在馬德里念完中學後,先後學過醫學、哲學和法學。當過軍人、鬥牛士,也做過官員、畫家和電影演員。 1957年當選西班牙學院院士,稍後又擔任國會參議員。6O年代曾在英、法、美大學作巡迴講學。
1936 年,塞拉以詩集《踩著可疑的陽光走》踏上文壇。成名作是長篇小說《帕斯誇爾·杜阿爾特一家》(1942),這部作品開“戰後小說”的先聲,奠定了作家在西班牙文學史的地位。塞拉的代表作《蜂房》由於對佛朗哥政府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因此尚未出版就遭到查禁,它的第一版是在阿根廷首都出版的,該小說被算作西班牙當代第一名著,評論家們認為,要談西班牙戰後文學,第一要談《蜂房》。
塞拉是位多產作家,在他從事文學創作的50多年裏,出版的作品已達40多部,其中重要的還有《靜心閣》(1943)、《小癲子新傳》(1944)、《考德威爾太太與兒子的對話》(1953)、《金髮女人》 (1955)、(193年的聖卡米洛節》(1969)、《早待第五集》(1973)、《為兩個死者演奏的瑪祖卡舞.曲》(1983)和《聖安德烈斯的十字架》(1994)等。此外還有大量的短篇小說、散文、遊記、詩歌和劇本等。
在西班牙文學史上,塞拉是繼塞萬提斯、加爾多斯之後又一個里程碑,是當今西班牙最負盛名的作家。他在創作上受流浪漢小說影響較大,他的現實主義既是對西班牙古老文學傳統的繼承又與先輩大不相同,顯得極不“規矩”,被稱為西班牙的新浪潮派。他的作品暴露了佛朗哥政權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對反動統治發出了抗議。在藝術上,多用譬喻,語言隱晦,曾有人專為他寫了一部辭典:《塞拉用詞的奧秘》。
1989年,由於他的作品“帶有濃郁情感的豐富而精簡的描寫,對人類弱點達到的令人難以企及的想像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95年,塞拉又獲塞萬提斯文學獎。

作者简介

1951年发表长篇小说《蜂房》,开了西班牙新小说的先河。作品以马德里一咖啡馆为中心,表现了数百个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他们中有工人、职员、警察和妓女各色人等,仿佛一群营营不息、奔波忙碌的蜜蜂。《蜂房》原是作者计划中的系列小说《漫漫路》的第一部,由于出版受阻,加之当局的刁难,最终放弃了《漫漫路》系列小说的创作计划。


 蜂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突然找出来的一篇文章,写在两年前的文学考试时。作者塞拉生于1916年卒于2002年,是西班牙作家、诗人,是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于1995年获得西班牙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他是西班牙战后小说新浪潮的开创者,以现实手法反映战后的社会面貌,并在艺术技巧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蜂巢(La colmena),又名蜂房,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于1945年写成,但久久未通过当时西班牙政府弗朗哥当局的审查,直到1951年才在阿根廷首次出版,1962年方才获准在西班牙国内发行,随即在西班牙语国家的读者和作家中引起强烈反响,再版20多次,译成了10多种外国文字。小说一共分六章和一个尾声,把“蜂巢”作为马德里社会的象征,以一条市民集聚的街道为主要背景,集中描写了1942年冬天某三天。这是一本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明朗的结局。里面只有接近三百个出场人物,客观的角度,时空跳跃,情节没有顺序。在人物众多这一点上与我国文学巨作《红楼梦》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对大量神貌各异的人物在同一时空同一空间下的描写,来反映一个社会的现实状况。而《蜂巢》更是把它们浓缩在了短短三天内,集中于一个咖啡馆、一个酒馆。在这些地方聚集了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人,有老板、有政治家、有放高利贷的商人、饥肠辘辘的穷诗人、任人宰割的小提琴手、寻找就业机会的年轻人、沿街卖唱的吉普赛女孩、妓女、拉皮条的女人…有人百无聊赖,有人为生计奔波、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哪怕是放到现在来看,这仍然是一部很有借鉴意义的作品,因为城市里的生活直至今天也大多如此。每个人心底都有这自己的苦难,而这些苦难基本雷同。而在我读来,这本书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表面上看来,这一个个的故事似乎都是相互孤立的,作者也不加任何评论,更没有刻意去联系他们;但是实际上,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它包含了恋爱失恋和单恋,包含了死亡和生命,包含了商业和政治。但所有这些里面都透漏出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历时三年的西班牙内战后,国家濒临绝境,民生凋敝,民众们纷纷面临饥荒、失业和精神创伤。这样的故事对弗朗哥粉饰的太平国度批判的一无是处,刻画出了悲观失望、精神空虚的大众,他们看不到未来,不知如何去改变,只能日复一日的延续这样的日子;但同时他们也不是完全麻木的,他们对身边的人有爱有同情,虽然也有厌恶和不满。他们每个人心底都有深刻的苦难,而在我看来,他们的苦难其实大多雷同。鉴于我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没有办法从历史层面来深刻分析这部小说,在下文中我会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分析他们的形象和性格。首先是这部小说所有人物聚集地之一的咖啡馆的女老板——堂娜罗莎。在她的咖啡馆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作家、妓女、黑商、丧子的老人等等。她吝啬,对员工凶悍,对付不起账单的客人更加凶悍,被形容为“吃饱了饭就不管穷人死活”。她喜欢读残酷的故事,内心里憎恨这个世界,她不是那种富于感情的女人却又像所有其他女人一样八卦。她问埃尔维丽塔感情状况,安慰她和男友堂巴勃罗分手,为她打抱不平,并且敢于直说她的不满,在这一点上算是一个敢说敢做的直率女人。她没有办法相信赊账的客人,让店员把他赶出去,而在我看来这只是因为当时的大背景之下她根本就没有办法相信任何人,她只是害怕被别人占便宜。她对店员凶悍,和他们争吵,也是因为她需要赚钱养活自己。她也愿意帮助人,让大家和和气气的。同时她也关心军队的命运,了解自己内心的胆怯。当然她最关心的仍然是自己的咖啡馆,被人买走这是她决定不能容许的事情。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真性情的女人,她心底的苦难是在弗朗哥时期对于经济状况的深深恐惧。而马丁则是一个类似“穷秀才”的存在。他没有钱却仍然去咖啡馆喝咖啡,无论如何都热爱着书和诗歌,关心着社会问题。他受过高等教育,读过很多书,总是思考着很多问题,空有才华却在弗朗哥政府的压抑下无处挥发,一直郁郁不得志。哪怕接触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女性,感情方面也不甚顺利。然而他的自尊心却十分强,一旦拿到钱就去之前曾经被羞辱过的地方——堂娜罗莎的咖啡馆重新坐下付钱喝咖啡,表明自己绝对不是穷光蛋。这样的社会和政府并不欢迎这样的人,他心底恐怕是充满了深深的不被认同感吧。提到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姐姐菲洛,菲洛的丈夫堂罗伯托,还有菲洛家的侍女佩特丽塔。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雇佣了侍女,原因是因为他们有着五个孩子。菲洛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但是她同时也很爱自己的弟弟马丁和过世的母亲。她一直在试图平衡丈夫和弟弟之间的关系,在丈夫厌恶自己弟弟的时候仍然偷偷的接济他。堂罗伯托是一个绝对的好丈夫,他认真工作养活家庭,找老板借钱也要给妻子买礼物。这对夫妻的感情真挚又坚定,哪怕贫贱也能深深相爱,生活或许能耗尽激情,但他们仍然是平淡且模范的夫妻。这恐怕是书里最温情的一对了,虽然他们心中也藏有苦难——关于家庭的,关于金钱的。佩特丽塔则是个好姑娘,她喜欢马丁,就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单纯又勇敢。她甚至去找酒吧老板塞莱斯蒂诺,说愿意用身体帮马丁还那二十二个比塞塔的欠款,不图任何回报。巴勃罗和劳丽塔的“爱情模式”在现今社会也很常见。漂亮但自小穷困的女人抛弃了同样穷苦的男友,和利用钱来获得女人欢心的男人在一起了。他们一直重复着的对话就是“你爱我吗”“非常爱”“我漂亮吗”“是你很漂亮”,同现代所有乏味的爱情雷同。他们出门约会就是去剧院、看电影、喝咖啡和吃大餐,看上的不过是对方表面的那层东西,对灵魂一无所知。实则他们心底都有深深的不安,是对于这种关系的无法确定感。尤其是劳丽塔,她就和所有无聊的小女生一样胡乱吃醋,而这也让巴勃罗和所有男人一样觉得很反感。埃尔维丽塔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哪怕她不美不文雅,不受人宠爱,一直被嘲笑被看不起,一直生活艰辛,也仍然多愁善感,心地善良,矜持有自尊。我很钦佩她身上如此强大的忍耐力,她艰辛但却并不觉得自己艰辛,一直习惯的对别人微笑,有时胆小懦弱但是极富女性特征。她看到堂娜罗莎赶走马丁会心生怜悯,她只要得到一星半点的东西就会很满足。帕科和维多丽塔又是一对恋人,并且女方是付出更多的那一边。维多丽塔也是个勇敢的女孩子,为了男朋友什么事情都愿意干。哪怕她的男朋友帕科因病不能当兵不能工作,只能躺在床上等待她的照料。她同佩特丽塔一样,都愿意用身体来换得爱情的延续,为了男朋友能够有钱治病不惜跟其他男人睡觉,哪怕自己在心里斗争了再多回也终究是下了如此的决心。然而他的男朋友则没有表示任何异议,这实在是很让我看不起的一点。父母一直希望维多丽塔离开帕科,可是这个坚定的姑娘还是一直愿意和他在一起,哪怕没有任何人帮助她支持她。维多丽塔的要求一点都不高,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小女人,只想要有饭吃、男朋友病好、男朋友一直爱她。她一点都不放荡,意志力坚强。这是真挚且伟大的感情,但是却也有它的致命伤。这段感情不被家长看好,男人对女人的爱并不及女人对男人的感情,并且缺少钱又急需钱,这都使得维多丽塔害怕、痛苦、矛盾,一个又一个的念头折磨着她。这些所有的故事都没有明确的结局,而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着自己内心的苦难,这些苦难则大多雷同。关于爱情的、关于金钱的、关于人生的。关于爱情,有痴情女子,也有逢场作戏,但心底深层的都是对于别人的不确定和自己内心的不安定。关于金钱,无论是穷苦的还是富裕的,都很小心翼翼的在对待,害怕于金钱的丢失,对于他们来说,这才是最让人有安全感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失去的东西。关于人生,有目标的或者没目标的都只能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百无聊赖或迫于生计劳累。而这些归根结底是由于时代造成的。倘若不是在那个年代,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压抑的民众,不会有这么窘迫的经济状况。所有人心中的苦难都是类似,对这个时代的不安定就是主导原因。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蒙太奇的手法让每个人物都像是生活在蜂巢的独立隔间;将镜头拉远,相同的故事竟在很多个角落重复上演,而所有人的隔间都在蜂巢这个整体中紧密相连。
  •     结构有点乱,没仔细看。作者就是追求这种效果?
  •     上学期末文学课最后一节推荐的读物,在北校还要填单委托南校借书,这是以前对外贸易学院的书。看了一半就没继续看了,太乱了,人物太多了。马克纪念一下呗。
  •     很喜欢塞拉的视角。
  •     混乱了……
  •     为了论文匆匆读完。三百多个人物和四十多个主人公导致我一直在翻最前面的“人物表”。每个人心底的苦难其实大多雷同。
  •     跟我大佩雷克的《人生拼图版》相比就是小学生作文啊,当消遣读物的话还不如九把刀的《楼下的房客》或张大春的《公寓导游》,名作都这么土鳖难怪后来还要抄人家的书死了还被告一状,大块人心~
  •     很特别的视角和笔法,第一章就仿佛西班牙版的《茶馆》,在一个空间里展示形形色色的人物;后面发散开去,场景和人物纷繁,很考验记忆力,而各个碎片却又总是牵系着,很切合标题的感觉;尾声一下子收拢起来,突然有种紧张感。有机会可以再读一边,应该会更清晰些
  •     这本小说得一口气看,你停停,就记不住前面写了什么了
  •     批判现实主义的简练速写。现在看很一般,难怪被遗忘。
  •     1989 蜂民攘攘,皆为生活,巢城熙熙,生活继续。塞拉死后被揭惯性雇佣枪手写作,被判《圣安德烈斯的十字架》剽窃罪成立,被曝为佛朗哥政权充当线人告密求宠
  •     精良之作
  •     写法很有趣很特别,越往后看越有趣,不停挖坑不停填,很快就看完了。
  •     所谓举重若轻啊,蜻蜓点水的笔法写几百个人,到最后还有新人上场,对着索引读都有点犯晕。第一遍能读出大概,但大家族的人物关系记不住。二战阴影下的马德里,很少提到战争,颓势却在小人物的市井生活里蔓延,那种咖啡馆、旅店、妓院、楼道里的温情和无望,比战争持久。一桩无人知道的凶杀案(姑且作为主线),时时都在发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