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论

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5065724
作者:李德哈特(英)
页数:424页

内容概要

李德哈特
(B.H.Liddell―Hart)
英国军事思想家。1895年
10月生于巴黎,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服役于英国步兵队,1927
年退伍,官拜上尉。曾任《每
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军
事记者、《大英百科全书》军
事编辑。二次大战前(1937-38)
担任英国陆军部长贺尔贝利
夏的私人顾问,致力于英国陆
军的改组工作。战后,李德哈
特在世界军事学界的地位达到
最高峰,欧美各大学及军事院
校纷纷授与荣誉学位并聘邀客
座讲学,1966年受封为爵士。
著作超过三十余册,包括
《战车:皇家战车及其前身的
历史》、《山的那一边》、
《回忆录》、《战略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其有关于机械化战争的观念对
当代的战争艺术具有重大的影
响,尤以在德国为然。
1970年1月卒于白金汉郡
梅德门汉县。

书籍目录

目 录
总 序
原 序
第一篇 二十世纪以前的战略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希腊时代的战争
第三章 罗马时代的战争
第四章 拜占庭时代的战争
第五章 中世纪的战争
第六章 十七世纪的战争
第七章 十八世纪的战争
第八章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
第九章 一八五四至一九一四年的战争
第十章 二十五个世纪的结论
第二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
第十一章 一九一四年的西战场
第十二章 东北欧战场
第十三章 东南欧与地中海战场
第十四章 一九一八年的战略
第三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
第十五章 希特勒的战略
第十六章 希特勒的全盛时期
第十七章 希特勒的衰颓
第十八章 希特勒的败亡
第四篇 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
第十九章 战略的理论
第二十章 战略和战术的基本要点
第二十一章 国家目的与军事目标
第二十二章 大战略
第二十三章 游击战
附录:李德哈特及其思想

作者简介

间接路线是当代英国战史大师
李德哈特毕生所提倡的战略观念。
在《战略论》一书中,李德哈特以
西洋军事史上的三十场战争,二百
八十多个战役的研究为例,归结出
间接路线为最有希望且最经济的战
略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为战略思
想构建出一套新的理论体系。而书
中有关于大战略的思考及游击战的
阐述更是开风气之先,在核时代的
今日,尤具启示。


 战略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本书国内战士出版社1981年内部发行过,由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翻译,比较流畅,但一些地名人名的翻译有些问题。此书不同于《战争论》等理论著作,而是通过分析战史以说明理论,揭示出了战争中种种部署的优势与不足,简单易懂,相信每个人读完此书后都会对他的“间接路线”印象深刻。但作者所谓“间接路线”就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所说的“奇”,而此书过于强调间接路线的重大作用,让人感到只有采用间接路线才能事半功倍,不能使人对战争有个全面的认识,反倒不如《李卫公问对》中对“奇正”的综合分析全面。此外,作者在此书中对一战、二战的叙述较多,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二,或许一战二战体现出的战争艺术水平更高罢。
  •     原子武器虽然可使破坏力达到足以“自杀”的极端程度,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推动作用,促使人们加速反省,回复到间接路线的使用上来。而这种间接路线,正是战略的实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战争,必须合理使用武力,避免轻率用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即已出现许多迹象,表明了使用“间接路线”的价值。而且,战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的作用,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已经巨大得多。不过,当时大战略的作用还不免令人失望。在现时代,原子武器既然不便于直接加以使用,那它就必然会促使侵略者去制定更加灵活的战略。可见,事情很明显,当原子武器正在日新月异之时,我们必须相应地发展自己的战略艺术。严格讲起来,战略的历史也就是间接路线的使用和演变的纪录。 —— 战略论要想夺取胜利,那就必须在力量上大大超过敌人,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也不一定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在大多数的战役中,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常常是最后打败敌人的一个重要前提。 —— 战略论在历史上统称之为“费边战略”。费边采取的这种战略,不仅在于避免进行会战,以争取时间,而且要达到影响敌人士气的目的,甚至进一步影响其可能盟国的精神状态。因此,“费边战略”主要还是属于军事政策的问题,或者说是大战略的问题。费边深刻认识到了汉尼拔在军事方面的优势,所以他决心不去冒险求战,不指望通过会战取胜。他在尽量避免会战的同时,却又到处发动小规模的挑衅,以此刺激侵略者的神经,并使汉尼拔的军队无法从意大利的各城市和他的基地即迦太基本土获得兵员补充。 —— 战略论英国政府派出这支远征军,当时的目的只想拯救葡萄牙。并不曾设想什么更高深的大战略运用,没有估量到竟有这样大的潜力,以致使“西班牙溃疡”一发不可收拾。对于这次远征,威灵顿公爵曾经发表过他的见解:如果葡萄牙的军队和民团能够得到二万英军的加强,那么,法国人要想征服葡萄牙,就必须有十万人的军队;而如果西班牙继续与法国人进行斗争,那么,法国是抽不出十万兵力来对付葡萄牙的。换句话说,那就是只要用二万英军,即足以“牵制”十万法军,而且至少可以使其部分兵力无法投到奥国方面那个主要战场上去。 —— 战略论由于铁路的出现使得部队的补给变得比较简便,那些指挥官们便一味扩充部队的数量,而不去考虑这将对其战斗力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结果便出现了一种反常的现象:这种新型运输工具发展以后,不仅没有提高部队的快速性,甚至反而降低了原有的快速性。这是因为,铁路大大促进了军队数量的增长,能够调运大量的部队,保障给他们提供为有效地进行战斗所需的各种补给品,但是,铁路也使得军队的物质消耗量不断扩大,结果便使他们束缚在补给站的附近。这样,军队在距离很远的情况下,其补给品有如千钧一发似地吊在一条线上,也就是说,完全依赖着漫长的铁路线不停地进行工作,而这个铁路线本身,却是极容易遭到破坏的。这些特点在美国内战初期即已显示出来了,而到1864年时,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北军习惯于过正常补给的生活,所以比他们的敌人更易于遭受危险。特别是在西部战场上,部队的补给是靠铁路运输来供应的,而这条铁路线却随时都可遭到南军卓越的骑兵将领如福雷斯特和摩根等人的破坏。 —— 战略论对于人类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国家和家庭。大多数人对于家庭的感情和热爱又更加强烈,因为家庭具有更多的个人性。对于士兵来说,只要家庭安然无恙,他们是愿意冒死保卫国家的,他们相信这种牺牲也是间接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庭。可是,士兵们一旦知道自己的家庭遭到危险,那么,他们的爱国心、纪律性和同胞感情,也就会随之丧失维系力量。所以,薛尔曼实施后方攻击的最大效果就在于此。他不仅攻击了敌人的军队,而且干扰了他们的大后方,那里正居住着士兵们的家属。这样,他的进攻就在敌人士兵中引起了家庭感情和爱国观念之间的冲突,从而瓦解了南军的抵抗意志。 —— 战略论:“在任何战役中,最合理的战略,就是一定要等到敌人在精神上已经发生动摇之后才开始进行会战;而最合理的战术,就是一定要等到敌人在精神上发生动摇之后才开始发起攻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有利条件,以便实行具有决定意义的打击。” —— 战略论德军的指挥官们,由于吸取了过去的经验,却是力图在战略方面瘫痪敌人,极力避免进行会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德军曾使用坦克、俯冲轰炸机和伞兵,以此在敌人后方制造混乱,破坏其交通线。说来也是一种讽刺,法国在总结战争经验的时候,艾伦赛元帅曾经宣称,德国的将军们必将遇到困难,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达到过大尉以上的军衔。他认为这是德军的一个大弱点,谁知这个弱点却正是一个大优点。8年以前,希特勒也曾经批评过德国的将军们,说他们被囚禁在自己技术知识的牢笼里,完全没有活跃的思想,看不见各种新奇的事物。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弱点,但有一些年轻的德国军官确系后起之秀,他们对于新的观念有着非常敏锐的判断力 —— 战略论大战略必须搞清楚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且有效地动员这些资源,用以保障武装力量的作战行动。同时,它也要充分估计到国家的精神力量,因为教育人民使之具有高度的精神素质,经常都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物质的斗争手段。大战略也必须负责陆、海、空军之间的兵力兵器分配,负责整个武装力量与工业之间的调整工作。更进一步说,军事力量只不过是大战略所掌握的各种手段中的一种而已。为了达到削弱敌人抵抗意志的目的,大战略更应该注意和利用的是其全部力量,即财政上的压力,外交上的压力,商业上的压力以及从重要性来说并不算最后一项的思想道义上的压力。一个良好的理由,比如师出有名吧,就是一把利剑,同时也是一块防盾。所以,在战争中的英勇行为,可以算是一种最有效的武器,一方面可以减弱敌人的抵抗意志,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己方的精神力量。 —— 战略论在确定目标时,一定要有健康的思想和冷静的头脑。“贪多嚼不烂”,那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军事智谋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能区别哪些是能办到的,哪些是不能办到的。要学会面对现实,但决不能对自己的力量丧失信心。战斗行动开始后,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信心充足,有时简直可以使你达到表面看来似乎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信心,好象是电池中的电流一样,最忌随意糟踏和浪费。所以你应该记住,如果把电池中的电力消耗光了,那么你所信赖的人就会在精神上受到震撼,因而你的信心也将毫无用处。 —— 战略论“运气”这个东西,是不会同战争分离的,因为战争本身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突然的行动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胜利,但是却为夺得胜利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机会。 —— 战略论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他特别强调了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大声疾呼,反对那个时代中最时髦的几何学派战略。他明确指出,人类的精神要比那些作战线和作战角的观念重要得多。他分析了战争中“危险”和“劳累”对于军事行动的影响,“勇敢”和“决断”的价值。这些足以表明,他对此是有深刻认识的。 —— 战略论他在1830年因患霍乱病去世了,致使其着述工作未能最后完成。克劳塞维茨的着作是在他死后由其妻子整理出版的。在好几个包封得很严密的纸包中,找到了他的遗稿。其中,还写着一句颇有预言意味的附注:“假使我过早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象样子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如果没有那场该死的霍乱病,那么克劳塞维茨的着作也许不至于出现这些弊病。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征候,说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正在演变当中,他差不多快要到达放弃原有“绝对战争”观念的地步,准备在更加合理的基础上来全面修改他的理论。可惜就在这个时刻,他不幸死去了。结果,“遭到误解”的大门便永远地敞开着,来自各方的误解和批评,甚至超出了他本人预测的程度 —— 战略论五、你在达到了军事目的以后,对战败国提出的要求愈多,则事后所引起的麻烦也就愈多,对方将会力图使用武力来改变你所奠定的局势。力量,可以说是一个魔圈,或者说得更准确些,是一个螺旋式的线圈。所以,对于力量的控制使用,必须要有极其审慎合理的计算。由此可见,如果战争已经违反理智而发动起来了,那么在斗争的各个阶段中,必须使理智重新恢复过来,即用理智来加以控制。 —— 战略论
  •     算是一本好书,不过对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万能论”实在不敢恭维...而且把每次失利都解释为对方采用了间接路线战略,果真是学究气十足的作品。再加上此书写作年代久远,部分史料未经过严密考证。方法上又以质性研究为主,对量性研究有所忽视,故而数据论证不足。最简单的例子,在分析太平洋战场胜败时,从未提到美日的造舰能力差距,乃至工业和国力差距。抛开工业产量谈战略,我认为是不太合适的。而且,一场战争的胜负难道真的是纯粹取决于战略高明与否吗?我认为不然。因为战略是一种方法,究竟该采用哪种方法(战略),则取决于双方的地理位置、国力差距、目标差异等等,不专业的叫法是“战略形势”。战略就是对战略形势进行分析之后,确立的。问题在于,我军战略形势与敌军可能有很大不同,所以采用的战略也有所不同。因此,我认为战略只有适合自己的战略形势与不适合之分,并无高明与否。或者说,采用的战略符合我军的战略形势,即为高明;不符合,则不高明。但无论如何,参照物是我军,任何对战争史上战略的分析,都要立足于我军的战略形势上,不可能脱离这些形势。所以,如果抛开战略形势于不顾,单纯的去对比双方战略,得出”间接“必将战胜”直接“的结论,未免先入为主了。以太平洋战争为例,李德哈特对美军的跃岛战略赞赏有佳,认为这是他宣扬的”间接战略的另一种形式“。还有,后来又写道,“在整个后期的作战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值得注意。美军在每一次采取越岛跃进的迂回机动的,总是在目标的选择方面迷惑敌人,使其无法判明他们的主突方向,同时又能利用敌人防御中的弱点来发展自己的胜利。这样一来,他们的每一次突击行动都在战略上具有间接性,保障了作战的胜利。” 事实上,决定后期作战胜负的真的是间接战略吗?如果在后期的作战中,日本拥有和美国相同数量的航空母舰,美军是否还敢深入日本海军的后方基地,或者分散兵力进行迷惑式的袭击作战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迷惑敌人的佯攻袭击作战,本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在美军运用之前,山本早就反复使用过了。但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经常使用三到四个航空母舰特混大队进行广泛袭击,使日军难以辨明美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与其称这是佯攻,不如说这是外线上的同时出击,每一个方向都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成功率自然很高。能够采用这一方法,是因为此时美国在航空母舰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如果双方的航空母舰数量持平,那么很难想象美国会分散兵力进行这种袭击,因为一旦与日本的机动部队相遇,美国的特混舰队将不得不在兵力劣势下迎敌。所以,是作战力量上的优势,使美国具备了实施间接路线的条件。打赢一场战争,靠得是优良的战略形势与与之相应的正确的战略方法。抛开敌我形势去谈方法,无异于空中楼阁。李德哈特认为决定一场战争胜负是战略的高明与否,然而战略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方法。决定战略的是战略形势,而决定战略形势的各种因素,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战争史上的某些战局中,战略方法自然具备决定性因素,甚至有依靠高明的战略方法来挽救不利战略形势、从而反败为胜的例子。但是,不能因此断定整个战争史都充满了这种例子,如此断定是十分武断的。至少,第二次布匿战争与太平洋战争,胜负并不是纯粹因为胜利一方采用了间接路线战略那么简单。最后,个人认为李德哈特十分适合写战例的战略分析,即对某次会战或某次战役,进行战略分析。但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其观点完全从战略高明与否这种头脑游戏上出发,就十分偏狭了。更不用说他想把这种观点当作一种战争史上的普遍真理继续论证。相比之下,他的老师富勒,作为一名退役的职业军人,在写书时注重客观事实和辩证分析法,展现了更高的军事学术功力。附  1943年,美军第58特混舰队包含4个特混大队,每个特混大队包括2艘大型和2艘轻型航空母舰,有1-2艘快速战列舰,3-4艘巡洋舰和 12或15艘驱逐舰。相比之下,联合舰队只能使用翔鹤、瑞鹤和瑞凤3艘航空母舰。也就是说,美军一个特混大队的航空母舰数量都超过了日军的机动部队。在这种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下,美军采用多线出击、迷惑敌军的战法,成功率是很高的,日军兵力处于劣势,又要分兵把守岛链,很难有效集中兵力,机动部队因实力不足无法分兵作战,疲于奔命也是没有办法的。与其说是美军战法高明,不如说是实力雄厚。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间接路线理论,很值得思考。
  •     我的军事启蒙书
  •     信息透明条件下是否应构建新的战略思想?
  •     拐着弯儿地、绕着圈儿地告诉你间接的概念
  •     博大精深的战略学经典!李德哈特不愧为20世纪的思想巨擘,剖析历史举重若轻,文笔冼练,战例丰富,每一页都有思想亮点,大量警句值得三思,在启迪智慧、发掘战略深度上可以和中国的《孙子兵法》媲美,绝对算得上每一位军事历史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书
  •     致人而不致于人
  •     经典。体会最深的是间接手段
  •     修行124th,李德哈特矫枉过正之作,诚然克劳塞维茨会战决定论存在偏颇,而且被严重的错误解读,但李德哈特此书中过分强调费边战略之重要与正面决战之谬误同样走向极端,而且部分所选战例与间接路线的联系颇为牵强,简言之,此书战例部分不及西洋世界军事史,思想部分存在严重问题,是一本很失败的书很难想象同样一个李德哈特在二战战史中对英国的优柔与消极报以痛斥,根据此书的理论,英国佬干的很成功
  •     很好的一本书 战例很多 但说不上详尽 但是战例都扯到间接路线 让人恶心 这是什么样的战争哲学啊(还是针对时代背景的过激言论?)
  •     李德哈特,与富勒齐名的20世纪英国两大著名的战略家;此书为其代表作。
  •     间接路线战略
  •     曲则直、枉则全、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间接路线,,对西方战史的分析研究占了好大一块,对西方历史不熟悉,看的很晦涩。
  •     李德哈特 另外一个天才
  •     我真的看睡着了很多次
  •     保持目标 迂回前进
  •     挺不错的书,尽管我只看了绪论和总结,因为对西方战争史暂时还提不起兴趣。有些观点在孙子兵法中见过,印象更为深刻了。
  •     非常好!
  •     不错的书,玩玩《罗马全战》,《中世纪全战》,《突袭》,《近距离作战》,《科尔松包围圈》等游戏感受会更深的
  •     战略哲学
  •     对西方(包括古代)历史不熟的人读起来很困难。我是从一战开始看起的。
  •     间接路线不是万能,不能神话
  •     对于战史的评论精辟而有见地,对战略和战术的分析简明扼要,但间接路线的价值正如俄译本序言所说,可以商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