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
ISBN:9787509713082
作者:汪朝光
页数:450页

内容概要

汪朝光,1958年生,江苏南京人,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1984年12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此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为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十卷等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纠葛及国民党的因应
第一章 国民政府对抗战胜利之初期因应抗战胜利不期而至,国民政府的因应有得有失。得为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势下掌控局面,重建收复区统治,并获取大量物质资源;失为接收缺乏周密规划,为官吏贪渎大开方便之门,若干私心自用的政策广受社会舆论批评,从而使其本因胜利而得来不易的声望忽由高峰而低谷。
第二章 战与和的变奏
国共两党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但由于并未解决军队和地盘的根本问题,仍然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其后,由于军事较量的相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共实现停战,召开政协。但是,停战缺少内在动因,国共的妥协只是时的“迂回”,并不妨碍各自实现其基本方针的决心。
第三章 战后国民党对共政策的关键转折
国民党强硬派的主张与行动,是国民党面临可能失去一党垄断权力时的本能反弹;他们对国民党特殊利益的维护,有深厚的党内基础。六届二中全会的余波所及更延续至会后,使战后国共关系由相对缓和而急转直下,最终导致大规模内战的再起。
第四章 关于“官僚资本”的争论与国民党执政的危机
国家资本因战后接收而实力大增,达至其最高峰,由此导致国民党内外对“官僚资本”的强烈批评。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其党内高层对“官僚资本”问题有激烈的讨论和争执,表现出国民党对其统治危机的深重担忧。但国民党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成为影响其统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国民党的危机因应
国民党多年垄断执政权力的思维定式,以及蒋介石利用他在国民党内的独断权力,控制着六届三中全会的总体进程及其决策,会议未能解决国民党面对的种种问题。
第二篇 国共东北争夺及其成败得失
第六章 国民党内关于东北问题的激烈争执
国民党对苏外交天平的偏转,使苏联对国民党的疑虑大增,从而更不利于其接收东北;其党内派系之争及个人情绪发泄,亦不利于其凝聚共识,作出合理适当的解决东北问题的决策。
第七章 东北停战与国共战略的调整
在美国的调停下,东北暂告停战,但由于国共各自立场迥异,停战期内的谈判一无成果。国共双方过往的脆弱互信,并未因东北停战而得以继续。相反,国共均在停战期内对全盘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东北问题最终牵动大局,全面内战不可避免。
第八章 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苏联要求经济合作,既无法理依据,且事关中国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国民政府的拒绝应为正当。但如何既不失国家利益,又维持其党派利益,国民党的立场徘徊不定,前方与后方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无法达成对苏政策的一致意见,谈判的最终失败并非偶然。
第九章 战后旅大接收的国共苏三方博弈
国民政府接收旅大的失败与中共争夺旅大的成功,有其较为特殊的方面,
即中共因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和利益关系的基本一致性而得到苏联的大力支持,使国民政府难以达成接收旅大的任务。
第十章 中共与苏联在旅大的合作与分歧对于和旅大苏军当局的关系,中共高层更多是从全局意义把握和考量,不会太过计较具体得失,因为在和国民党争夺全国政权的斗争中,中共首先的、根本的目标是胜利,而非其他枝节问题,这恰恰表明了中共高层深谋远虑之所在。
第三篇 国共内战面面观
第十一章 军调部述论
国共两党对战后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对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军调部无能为力。军调部的最终解散,既是战后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国共两党关系分裂的必然产物,也是美国干预中国国内政治的失败此后,中国的命运就将由战场的胜负决定了。
第十二章 1946年的国共军事整编复员
国共两党为坚持实现自己的理念,都不会轻易削弱军事力量。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缺少民主的政治环境下,军队是民国时期决定党派政治命运和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因此,脱离政治现实的军事复员整编是很难进行的
第十三章 国民党内战军事失利原因之辨析
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谁胜谁负并不在于谁不犯错误,而往往在于谁的错误犯得更少,谁改正自己的错误更迅捷。当国民党军从战略到战术,从指挥到作战,从前方到后方,屡屡犯着同样的错误而不知或不能改正时,实际已可判断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者究属何方。
第十四章 国共内战初期的苏北战场
国民党的苏北作战方针较为保守,目标过于局限,既未能一鼓而下苏北,又未能严重打击中共主力。中共对苏北作战方针本有争议,但在实战中得以协调一致,在大势退守中保持了部队战力,并以苏北作战实践发展出较为完整的内线作战方针。
第十五章 国民党的“戡乱动员”
以严刑峻法为表征的“戡乱动员”,非但没有能实现国统区的社会稳定,反而凝聚了社会各阶层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之心,加速了他们对国民党统治的离心离德,最终亦未能挽救国民党统治之衰颓与败亡。
第四篇 战后中国社会
第十六章 战后初期中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内战是经济恢复与重建中面临的种种困难的根本原因。在已经残破的经济基础上,进行又一场战争,不仅导致经济体系难以承受,从而使经济恢复与重建成为泡影,而且最终也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
第十七章 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长之经纬
宋子文是国民党内外公认的财政金融专家,惟当宋氏以行政院长身份登上其个人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并亟思施展抱负之际,却折翼于其所擅长的财政金融领域,终至因此挂冠而去,退出政治中枢,其间之风雨波折,不禁令人感叹时移势易,造化弄人。
第十八章 蒋介石与1945年昆明事变
昆明事变以龙云解职离滇、国民党中央政府和蒋介石获胜而结束。龙云解职后,云南仍未完全听命于国民党中央政府,蒋介石亦不能不表示向现实的妥协,且事变对其后云南政局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十九章 大陆舆论对台湾“二二八”事件之反应
台湾“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大陆主要新闻媒体迅速报道并发表了不少评论,《申报》《大公报》与《文汇报》或多或少对国民政府持批评立场,可谓民声的代表;《中央日报》则站在维护国民党统治的立场,可谓官声的代表。
第二十章 战后中间党派的政治抉择
在短暂的和平时期,国共两党都希望通过争取中间党派作为自己的盟友,获得更多的政治砝码,由此造就了中间党派的地位。但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中间党派的地位又是脆弱的,他们没有可靠的实力在国共两党武力相争时独立存在,只能选择非左即右的政治立场,不是投靠国民党,就是亲近共产党。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政治活动力、组织力及创造力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度合作,两度分裂,从化友为敌到化敌为友,从兄弟协力到兵戎相见,从党争政争的文斗到战场厮杀的武斗,他们各自都在以自己的奋斗,塑造着中国历史的命运。1945~1949年的国共政争内战,为20世纪上半叶国共两党恩怨交织、纠缠一体的争夺史划上了句号。国民党的失败与共产党的胜利,使中国的命运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1949年2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写下了他对国民党的失败印象:“战后,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我们亲眼目睹了传统型中国政府体制的衰败和没落。国民党的最初宗旨是反对封建王朝——正如太平天国一样,但是,尽管它具有一种民主思想和现代革命精神,最终这些思想和精神还是丧失殆尽,并进而逆转,走向传统方式。至于蒋介石本人,他无疑为人正直,富有献身精神,但其观念和手段,仍是非民主的。政府也不乏正直、自由人士,但体制则滋生、培育着罪恶,并进而导致自身的毁灭。它变得如此的腐败无能,如此不得人心,以致哪怕任何自身的有序改革都少有希望,即使没有共产主义运动,恐怕也会爆发为另一场革命。”这位外交家同时也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说的没错,从1945年9月,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战胜国的执政党,在短短四年之内却丧失了统治权,而且人心尽失,我们很像探究其中的原委。《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全景展示中国历史演进的关键几年,详细分析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和兵戎交锋,让我们了解到在那关系到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什么让历史抛弃了蒋介石。 一直以来,国民党问题的研究都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大陆学者容易受制于胜利者的意识形态偏见,产生成王败寇的心理优势,分析这一问题自然很难客观公正;而台湾学者因为国民党的失败会极力掩饰或者避而不谈这一问题;海外的中国问题专家最初因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失败也对这一问题遮遮掩掩。而汪朝光教授的这本书则是完全站在国民党的角度看问题,引用的史料都是国民党的方方面面,包括国民党对战后中国政局的把握和掌控,国民党内部对如何应对战后政局尤其是国共关系的考量与争论,国共两党对至关重要的东北地方的争夺及其成败得失,国共内战的军事个案叹息,以及诸如经济、人事、地方、中间党派等战后中国社会问题等。 所有这些史料分析,无不指向一个问题——历史为什么抛弃了蒋介石,或者说国民党如何失去了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当然不可能是单一因素所致,长期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所熟悉的观点是:蒋介石名义上统一中国,实际上军阀割据,地方势力与中央阳奉阴违;失去民心,忽略中国占大多数的农民的存在,土地改革没有深入;共产党势力在大后方的迅速壮大;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国民党内部腐败;经济崩溃等等。但是在《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一书中,更多的是挖掘国民党内部自身的深层原因。在国民党组织结构上,它缺乏一种制度化的特征,其权力的运作机制完全是一种依靠领袖独裁为平衡点的派系政治。这种“以领袖独裁为平衡点的派系政治”表面看起来行政系统高度一体化、集体化、实际上,整个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合理化程度极低。加上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官僚腐败,更让决策执行起来走样、拖延、失效甚至颠倒。于是我们看到,当蒋介石作出正确决策时,往往因为执行不力而没有效果或适得其反,而当蒋对“官僚资本”的处理无力、试图解决金融危机却引发经济崩溃、对美苏外交上的短视等政治经济的失误出现,国民党内尽管批评声不断,但也无法形成统一而有效的解决意见,这些都使得蒋介石在独裁的道路上一意孤行、一错再错。而当这些错误表现在另一个领域——军事上,失败就是最致命的,也是必然的宿命。很难想象,在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内居然没有形成对战争指导的全盘战略部署与战术规划,“战争的进行基本决定于蒋介石的个人决断”,而蒋对于如何打赢这场战争的纲领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是匪军没有立足的余地”,尽管蒋的这些设想不无道理,但他并未据此制定出明确的战略方针以及与这个方针相适应的军事部署,因此当战争打响之后,国民党的军队协同配合、随机应变等能力很低,对于作战指示、信息和战局领会都很被动,无论从战略到战术,从指挥到后方,屡屡犯着相似的错误又不能改正,显然失败是注定的。 二战期间中国战区的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说过:“委员长远不能算是一个独裁者,事实上仅仅是一帮乌合之众的首领而已。他常常难以保证推行自己的命令。”的确,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享有独裁者之名,但在党内派系争斗激烈,军阀间貌合神离、外国列强不怀好意的年代,他无法获得独裁者之实,他必须笼络、打击甚至讨好各方,历史抛弃了他,也跟他开了个黑色的玩笑。
  •     1政治上不愿意放弃既有的权力和党义的教条,书中引用一个国民党老党员的话(大意如此),说如果放弃三民主义和孙文思想,退回到北洋代议制议会政府,如果把节制资本的理念抛弃退回到北洋时代的自由资本主义的话,那个革命岂不是白革了,不是证明我们错了?但事实上国民党在台湾就走回了北洋代议民主制的老路,孙文那套东西根本是行不通的,三年开一次的所谓国民大会弄到最后和某党的人大会议其实是一个玩意,根本起不到所谓制约权力的作用,一党治政没有政治制约,不要说五权,哪怕在行政体系下搞个十权,也是无济于事的,国民党最终在时势下顺应潮流,放弃了三民主义和孙文教条,才最终达成了现在的民主体制。而国民党所谓的民权思想不过是儒家民本思想,贤君政治的改良版而已,是一个所谓好政府独裁体制下的革命群众的权力而已。最近汪帅在深圳大举一些20年不大被提起的改革人物,胡总温相在不同场合谈起政体改革,又遭到剧烈的反映和冲击,这些事似乎又在酝酿说明着什么,前朝教训值得警惕2经济上走向国家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一切又和孙文思想有关,孙文的民生主义类似于现在大陆的权贵资本主义,强调大所数垄断行业和资源包括土地都应该有政府垄断和控制,所谓的节制资本结果扩大了官僚资本的庞大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在孙文所谓民生(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观引导下,再加上抗日战争的客观形势,使得国民党在战后彻底丧失了改革的动力,接受大员混乱的贪污国家资产,国家控制的企业大大增加,官僚资本急剧庞大,结果造就了天怒人怨的结局,为中共所利用。在今天大规模的国进民退的大潮下,国民党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关注。3军事上国民党毫无张法,国民党对抗战胜利时间估计不足,所以所谓接受策略都是匆忙定制,根本没有具体细致的安排和措施,混乱不堪,应对不足。军事上缺乏长期的战略,拆东墙补西墙,有没有重点进攻的规划都大成问题(曾文正平定长毛,无论长毛如何在湖北进攻,湘军始终力攻安庆,不受长毛牵制,终成大业,满洲山东为共军接受苏联援助的大基地,应为国军集结军队进攻中心关键地带,然国军始终被共军其他战场出击所打乱进攻步骤,结果进攻毫无张法,拆东墙补西墙,混乱不堪。4外交上全面失败,国民党在东北问题上,既不能和苏联及时妥协(说难听点就是暂时出卖一些利益),换取苏军对满洲撤军问题的配合。又不能赢得美国的外交支持,而在美国压力下,又犹豫不决,不能决然行动,在不恰当的时刻又在美国压力下进行所谓军制改革,结果输了外援又丢了时机,被美国老板抛弃,可为外交的大失败,相反中共在旅大和满洲问题上对苏外交就灵活机动的多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过多的阐述了国党部分而忽略了共党部分,比如说到还乡团的残忍问题,却忽略了中共在47年土改的过激情况,在农村乱杀地主和富农,造就一些小地主的仇恨和反扑,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杨奎松的建国史研究一有关于土改的文章可以参考一下
  •     以前读到1945到1949这三年的历史,总难免心有不明之处。国民党兵多将广,武器先进,统治区域大,更是当时的合法政府,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控制能力理应远强于其对手共产党才是。可为何战端一起,打着打着就从全面进攻变成了全面防守,“飞机加大炮”被“小米加步枪”打得一败涂地,最后竟然丢了整个江山,不得不跑到弹丸小岛上去负隅呢?以往所受的历史教育自然说是“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民心尽失,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吊民伐罪,作战英勇,自然是摧枯拉朽,将蒋家王朝彻底埋葬。这种说法,且不论其对错,但出自胜利一方而掺杂过多主观意向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得民心者得天下”虽也有其道理,但若以历史分析来论,难免大而无当,缺乏细节支撑。但是在两岸对峙,国共意识形态分裂严重的情形下,此段历史已成为政治之禁忌,要得知“细节”谈何容易。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两岸局势有所缓和,当年国民党的历史档案也得以解禁,而意识形态的纷争也已经淡化。这一切使我们有机会能够重新审视这段对中国命运颇为重要的历史的“细节”。 本书就是一部立足于“细节”的史学著作,作者以目前已公开的国民党会议纪要、党内文件及蒋介石日记等历史资料为依据,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抗日胜利后国共致力于“和平”的谈判阶段,到谈判破裂后的军事较量,一直叙述到大局已定后各方人士的抉择。期间重点并没有放在以往讨论较多的三大战役等战役战术层面,而是着重分析国民党在抗战后的政治、经济、党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动向,而这正是以往着墨不多的部分。全书以叙述为主,杂以总结性的评论,在尊重客观,还原史实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虽说基于立场,百分百的客观未必做到,但至少书里称“国民政府”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称“国共内战”而不是“解放战争”,比起以往的“政治为纲”,已经不错了。那么,在作者眼中,国民党缘何“失天下”? 首先必须肯定国民党在这场政争之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正是这种优势让国民党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处境。当其时,抗战胜利,民心思治,本不宜重启战端。可国民党在政治上独断专行,根本容不下其竞争对手;对战后物资的接受本是有利条件,可惜监管失当,贪腐横行,导致民心迅速失去;处理社会问题时,未能合理处理战后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反令党内官僚资本坐大;外交方面,优柔寡断,缺乏原则,履受轻侮;党政方面,派别林立,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各人皆争取权利而不担责任,缺乏监督和问责机制,人事关系仍是决定因素;军事上过于强调正统,缺乏灵活手腕;经济上未能恢复生产,反而催生通货膨胀…… 以此观之,则似乎国民党是步步皆错,满盘皆输。不是中共太强,而是国民党内部自我崩溃。但这诸多原因之中,到底什么才是关键呢?其实作者也已有指出,诸多原因,其实都是由一个因素引起,那就是对“权力”的过分执着。 与中共的分裂,表面上是意识形态理念上的分裂,但实质上却是国民党及蒋介石不容他人染指权力的心态作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身为政治强人的蒋介石,又岂容得下同为强人的毛泽东和中共?即使要在美国面前做出“民主”的表态,国民党对“其他党派”的开放政府也只是让其装点门面而已。既不能民主议政,割据一方更加不能容忍。蒋介石在抗战后连龙云都迫不及待动手剪除,何况势力更大的中共?正是因为一党独大,所以党员专横自大,缺乏与社会人士的沟通,导致统治根基日益薄弱。官员贪恋手中权力不肯放手,忙着攫取利益,导致党内官僚作风横行,腐败与官僚资本大行其道。因为无法接受中共,所以在民众反对声中仍然刚愎自用,诉诸武力。结果军费开支巨大,社会无力承担,空发纸币,经济怎能不坏? 这真叫一步错,步步错。越是贪恋权力,反而越是失去权力。到头来失了民心,也最终失了天下。正应了那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国民党口口声声要从“训政”变为“宪政”,可惜光打雷不下雨,凡事还是多仰仗“钧座”一人的威信。威权体制之下,“民主化”不过是个粉饰的口号而已。从这点看,国民党离“民主”还是天高路远。三年内战的结果是江山易主,可也不过是“一党训政”换成“一党专政”而已,如今再看,唯有苦笑。因此,说这一历史时期重要不假,但要说是个“重要转折”,那只能说你还没看懂历史了。对于今日之中国,能从这段历史中借鉴什么?很难说,但经验还是有的。那就是要让人放弃,哪怕部分放弃手中已有的权力,那真是千难万难。这一点,对当今中国又有什么启示呢?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一个政党打败另外一个政党,这个政党充分取其失败的点,只是更变本加厉;历史惊人的相似,中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     一个政权打败另一个政权,从来不单纯是战争,而是多重因素角力的结果,从多角度分析了共胜国败的原因,值得一看。
  •     对45-49年历史不熟的话,会感觉比较混乱,分四卷从不同角度分析这5年历史的叙述结构使时间线索变得纠缠不清,常常有倒错的感觉。
  •     有干货
  •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揭露党内贪腐之深刻,恨不能即刻掀起肃贪整风运动以挽救党国倾颓之势。可是这部庞杂的官僚机器早已惰于惯性,其言论表述永远政治正确,实际作为却常常言行不一,虎头蛇尾。物必自腐而后蛀生,长期把持、沉迷特权而不思进取,命运的结局也就不难预料。
  •     把这本书和邓野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合起来读,大概你就知道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了。
  •     读过《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 ★★★★ “主要从国民党角度讲的,看国党六届二中和三中全会里对自身的批评反思颇为有趣,总想到果粉和墨菲定理”
  •     通史气太足,欠厚重感。
  •     太琐屑了一些
  •     亮点在对国共东北争夺的描述,并且多将目光放在国民党的对苏对共交涉上面。除此之外还叙述了鲜为人知的中共在旅大与苏联的矛盾。
  •     汪朝光不懂军事,胡说占多
  •     比较详细的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     像是一个松散的论文集,闪光点有一些,但不是太璀璨
  •     蒋介石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那些年真是内忧外患一起爆发
  •     标准的学术书籍,有些地方比较枯燥,但在东北接收和内战爆发上写的尤其精彩,大国利益角逐下的不断升级内战风险,现代想起来真是吊诡。
  •     七点醒来无事可做,把尾巴看完正好brunch去~既然叫“政争”,国民党所占的篇幅未免稍多,有些地方看着糊涂【袁公去世之后的事儿我什么都不知道会写出来么哼~
  •     书读得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与肤浅。对厘清相关事件线索很有帮助。
  •     行行字迹,莫不给当下政局、时局以强烈警示。
  •     就立论言,汪不如邓,就史料掌握言,邓不及汪
  •     作为论文的集结后,这样的编写不免有些牵强,而且时间脉络没有理顺。可以看杨奎松的《失去的机会》和胡素珊的《中国的内战》做比较。
  •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     细节蛮丰富的。
  •     史料丰富
  •     非常不错。新的角度,更加全面的了解那段历史。
  •     近似于论文集,有点散
  •     读过之后才发现那段历史的焦灼与纷繁
  •     汪朝光手笔老辣
  •     啃了好几个月,材料详实,立场不偏不倚
  •     战争之外的内容充斥了太多的篇幅,对此有些小小的失望
  •     学院派,可以读。
  •     大部分内容亦见于《中华民国史》汪所写卷中,吕迅书一出,此书可废
  •     快速阅读完,基本上讲清了国共争夺的5年,对于内涵的阐释还不够直接。
  •     新材料不多,龙云、中间党派等篇目都无甚新意,军调处一章用力较深。看得出作者试图致力于经济史研究,但毕竟隔行隔山。中纺公司一条倒是点破了“官僚资本”实属党产,反无可反。
  •     又是一本论文结集,水平没有读前想象的那么好,中等偏上之作。可能是之前读了邓野,便觉得汪著论述不甚细致深入。
  •     乱世中的处事哲学,亦能放诸现时或商战。
  •     更像是论文集。。。里面kmt各次会议的争论、结果及之后的执行都非常值得吐槽。。
  •     立场偏颇的话,再多的史料也只是装饰吧。又,俄国史料无,中俄学术没有交流,通病。
  •     专题性较强,论述有说服力,但需要对战后的历史有个基本了解,不然会感觉混乱
  •     前面几篇较为精彩,后面的时间太紧未能详读
  •     PK一个时代的侧影。原来传说中的双十协定并没有达成真正的一致,只是各自表述而已。这俩人谁都不想让对方一党独大,可以明白他们心里想什么。谁上台之后的二十年之内结果都差不多,只是党与国的发展历史会更加不同,历史已经证明。历史真的不能一概而论,要读懂历史,就更要客观地查阅历史的细节。
  •     扎实,不少资料有新颖之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