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艺术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4
ISBN:9787500426110
作者:[法] 罗丹 述,葛赛尔 著
页数:278页

内容概要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支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生涯历三十七载.翻译作品达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夏倍上校》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现已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近年来,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一版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已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性格刚毅,在文革之初即受冲击;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女士双双愤而弃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书籍目录

傅雷译《罗丹艺术论》序/刘海粟
罗丹美学
嘱词

第一章艺术之写实
第二章在艺人的眼中,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
第三章论模塑
第四章艺术中之动作
第五章素描与色彩
第六章女性美
第七章古代精神与现代精神
第八章艺术之思想
第九章艺术中之神秘
第十章菲狄阿斯与米开朗琪罗
第十一章艺术家之效用
插图珍藏本编后记/傅敏
读后记/罗新蟑
艺术家文学家译名原名对照表/傅敏

作者简介

《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沉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可帮助读者去欣赏艺坛之内的群花,思考艺坛之外的事理。当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翻译此书作“美学讲义”发给学生,意在未曾涉及纯粹美学之前,先对于美术名作的形式与精神有一确切认识与探讨。


 罗丹艺术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罗丹说:大师是用来欣赏而不是用来膜拜的。他认为:自然即是美,美即是有特性。可是,自然的一定是有特性的么?或者,有特性的一定是自然的么?北京的鸟巢有特性,但不是自然的,是人造的。它美么?美国的白宫有特性,但不是自然的,是人造的。它美么?所有的人造建筑,不管有特性或是没有特性,都是丑陋的么?更广的,所有人造的事物,车、飞机、椅子......都是丑陋的么?工业时代,就是丑陋的时代么?人造的服装,都是丑陋的么?只有亚当的树叶内裤才是美的么?没有不自然但是美的事物么?存在人造的美的事物么?艺术家只能表现自然而不能创造么?自然美是美的一种吧?人造美也是一种美吧?从一件雕塑上真能“准确”读出人的性格、出身、职业、时代背景和经历么?这是先入为主的信息导向,还是纯粹无背景知识的领悟呢?如果一件雕塑能通过表情、动作以及细节“准确”说明丰富的内容,那语言和文字是否太多余呢?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或哈姆雷特,文字尚不能企及准确,尚不能塑造确凿的特性,雕塑是如何成功做到的呢?美就是真,真就是存在,有一天,机器人也会多愁善感的!
  •     说是一本美学的书,我更愿意将它看成关于哲学的书。这是艺术的哲学,是罗丹的世界观,也是指导心灵的思想。罗丹讲述他艺术,我们可以学会的不仅是对西方艺术的鉴赏,更是发现世界真善美的慧眼。读《罗丹艺术论》,会让人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惊喜,这里发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高尚精神的追求,也会引导我们发现生命的精神源泉。
  •     相关图片链接http://poetshen.shineblog.com/user1/19523/archives/2006/563473.shtmlRodin(罗丹)作品:《青铜时代》1875-1876年 青铜 182.24 x 66.36 x 47.00 厘米(含底座)《思想者》约1880年 青铜 70.80 x 34.93 x 59.69 厘米《威廉·欧内斯特·亨里肖像》1882年青铜42.54 x 22.22 x 28.75 厘米《加莱义民—琼·艾雷》1884年 青铜 46.99 x 16.51 x 12.06 厘米《加莱义民—皮埃尔·德·韦桑特的英雄头像》1886年 青铜《天使的坠落》约1890-1900年 大理石雕塑 53.54 x 69.85 x 40.64厘米《奥诺德·巴尔扎克的研究》1891-1892年 青铜 52.70 x 39.37 x 32.38 厘米对雕塑展厅的感受最是难以抒写,微暗光中青铜躯体如凝重的诗行,鸣荡于为近乎完美的形体所征服的空间。天堂与地狱的形象都凝作沉稳的永恒,伫立四面。仿佛地板欲荡为疮痍满目的土壤,而天顶欲裂,于其间泻下碧落的湛蓝。我们在这些形象间只有缄默,因开口就会如聒噪的小丑。走在展室感到我们的生命如稻草脆弱飘摇,而石间那些不可企及的生命如此稳健,呼吸着光晕与纹理中若隐若现的永恒,仿佛会突然动起来,走出青黑的躯壳,如蓬勃的飓风,行走于大地。我们心中那先天的力量此时都转而蛰伏,变得贫乏而羞愧,好似雕塑是上帝骄傲的创造物,而我们只是自然界贫瘠的摹本。叹息流淌着,不息,为展室的寂静伴奏。我因此而噤声,平日在图册间迷醉于罗丹的雕塑,原来竟只如无立体知觉的残障,乐道平面印象的断章,无缘那千百个侧面,无数的观察点,情感与思想交织轻与重的肉身,亦未曾感觉那微妙的重量,浑然的体积,石间不可企及的灵魂,变幻莫测的姿态,洒于其上蜿蜒流淌的微光,及立于其间神秘的压力中情感纠缠之波澜。不似绘画可在自身的平面中安然,雕塑必须协调或征服周围的空间,然愚妄的镜头前它们只流落得呆滞而拘谨,如此,仍觉即便虚妄的印象也是如此伟大。最爱那座《永恒的偶像》:男子虔诚地跪着,将脸埋入女子浑圆的乳下,女子的身体和姿态都如此完美,光和空气变得温柔,毫无防备又难以触及。而男子的身体是不完美的,还未脱离粗糙的石材,陶醉的姿态中似带一种痛楚与贫乏,面孔沉浸于那精致微妙的小凹处,仿佛那身体是他赖以呼吸的空气,女子的表情在平静中蕴藉着悠远的神秘,美到令人屏息。我们无语,想到爱的新鲜而诡秘,情欲与神性的纠缠,女性身体的美好,性感与恋母情结的暧昧,梦的隐秘味道。也似无意间映照着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所雕女像的皮格玛利翁,这样的故事我想每个流连于创作的赤子都难不被深深打动吧。里尔克则说这作品带有几分炼狱的意味:“天堂近了,却还未达到,地狱相去不远,却还未忘掉。”罗丹的雕塑作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如 《地狱之门》、《加莱义民》那般凝重深邃,有毁灭中崇高的悲剧感和宏大的沉默;另一类则如《吻》、《永恒的偶像》以及一些关于手中人体的雕塑,在充满情欲与生机的身体的缠绕中捕捉最美妙的瞬间,带来悱恻的温柔与忧伤。这次展出的作品大体是前一类。进入展厅即因见那座《青铜时代》而狂喜,《青铜时代》是罗丹早期的作品,主题正如葛赛尔于《罗丹艺术论》中言:“这是苍茫太初的人类的第一次的心灵震撼,这是由史前浑噩时代转到开化后的第一次的理性觉醒”,如此宏大的题材,只全加于一个裸体男子身上。雕像身体重量的分配,姿态的和谐中熟练地运用古希腊的“对偶倒列”原则,体现着罗丹对古希腊雕塑家斐迪阿斯的热爱,又比斐迪阿斯多了些自然粗犷。罗丹的作品表现那过程:从蒙昧到觉醒,时间被雕塑家的手悄悄地延长,将这难以把握的过程悠然浮现。光之溪流自天顶倾泻,流淌不息缭绕这身体,令并不复杂的姿态如此丰盈,神情渐浮出生的欲念,上身在神秘的光中渐渐舒展,光沿身体自由地淌下,到腿部又骤然收束:在心灵的觉醒中腿还透出些许无力些许迟疑。对“时间”的把握令那身体如此真实,仿佛正在呼吸。葛赛尔曾言罗丹不像很多雕塑者强迫模特做出某种姿势,而是让裸体的模特在室内自由走动,捕捉瞬间至美至自然的形态。因《青铜时代》之真实,罗丹还曾被谤以真人铸模,这已是艺术史上的荒诞剧,就不多言了罢。罗丹的创作并无明确的先入观念,他似乎只在和粘土交流,让作品的灵魂自然地浮现为粘土形态,是故大多作品都是反复尝试,留下不同的版本。这次展出的《思想者》即是其中一个。创作《思想者》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思考”丰富且无形,难以雕塑及其他视觉艺术的形式表现。然罗丹尝试过很多关于“思考”的作品,如《冥想》,石材间浮出那女子的头,让人感到思考的艰难与无尽,亦如《沉思》,那微微俯下破碎的身体,无四肢的苍白少女,散发着沉思的隐痛。而《思想者》如此沉郁凝重,仿佛一座岩礁于巨浪中伫立,又如蕴藉着风暴雷霆的狂怒,四周的时空仿佛都因其思考而熄灭。他的面貌如此阴沉,躯体的美占据了神情的美,躯体有自己的表情和思想,那形态,肌肉描绘得如此恰到好处,不因轻盈而无力,也未因过于沉重而造作。他的动作趋向一种伟大的集中,令一切不必要的东西都窒息而沦亡,他不再是“思考的人”,而已是“思考”本身,他的形态会变得恍惚,我们看到思考的悲愁与阴惨,也看到躯体中更本质,伟大、残酷且永无安息的壮丽景象。《思想者》本是《地狱之门》门楣上的雕像,象征大诗人但丁俯视地狱中幽灵,阴沉的面容,强健的身躯似与诗人的形象不符,然更透过时代和外在表象直达思考和焦虑的本体。《地狱之门》中思想者的下方满是痛苦中纠结扭曲的人之微躯。今天的思想者却孤独地坐在陈列台上,任下方人群游移。思考的孤独永如潮水增涨,地狱的灵潜行于世人之心,生活的悲剧张开饥渴的喙。他坐在那里,思想万劫不复,周围空气愈发凝结。我恍忆起博尔赫斯的诗句:“世界先是变丑,然后熄灭……”罗丹对葛赛尔说“就是我没有十分着重动作的作品中,我终想表现几分姿态的倾向,我极少表现完全的休息。我常想用筋肉的活动来表出内部的情绪……甚至在胸像中,我也给他几分内部倾向的表情,以使面貌的神气更有意义”,是故罗丹所塑胸像也充满动感和过程感,不似突然割断时间的照片。这次展出的《威廉·欧内斯特·亨里肖像》风格直率洒落,面孔的每根筋却都传达出复杂微妙的情绪,亨里是位坚强的作家和编辑,以意志战胜了骨结核,却留下残跛的躯体。雕像清瘦的面容、突出的眼眶与微乱的发须映现着旧日全部的苦难与挣扎,而神情坚毅,又于坚毅中流露生而为人对世界难免的茫然。如此丰富的情感蓬勃于这样有限的空间,怎不令人永叹。《加莱义民》是凝重沉默的史诗,为纪念加莱市牺牲自身换取全城人性命的六位高贵的市民。加莱市政当局原只委托罗丹塑六人中领袖的像,罗丹阅读相关资料为之感动,遂决定雕塑六人而只收取一人的费用。这是一组伟大的雕塑,很遗憾在照片中我们难以见其全貌,只恍觉死亡的恐惧,生命的坚强,信念的强大,尘寰的留恋砌成庄严的石墙,默默压迫着观者心底的喘息。罗丹在这组群雕中注入了很多心血,之前做过许多的研究草稿,这次展出的《加莱义民—琼·艾雷》和《加莱义民—皮埃尔·德·韦桑特的英雄头像》应即是其中两件。琼·艾雷像较小,是故也显得很精致,雕像的神情在视死如归的坚定与生命的悲惨中浮沉,照片全然无法表达这般复杂的表情,只随着参观者的角度变化与目光的交汇愈见深刻地释放出来。雕塑的衣袍直垂下,紧裹着瘦硬的身体,仿佛浸在恐惧的水中。他手握城门钥匙,欲将其交给绝望,又存一丝颓然的依恋,从袍下露出一条有力的腿,也如整个身体在寒栗的气氛中僵直。皮埃尔·德·韦桑特头像较大,面孔的每块肌肉都很紧张,似是绝望痛楚中速死的期待,扼止了飘浮的呻吟和叹息。罗丹把自己的感动与痛苦都揉进粘土中,以凄绝弹拨生命的筋肉,传给我们心底的震颤,当这绝望终浮现于形象,已超越塑者的情绪,他自身也会感到激动和狂喜吧。罗丹凭想象创作这样的历史题材,然作品中却丝毫不给幻想以余地,它表现的是质的真实,是残酷现实之上精神的飞扬,也是肉身的沉重与脆弱。罗丹对制作的方法也总把握得很妙,如《青铜时代》、《加莱义民》这样的题材最适合以青铜浇铸,将宏大的情感融入青铜的暗影里,令体积显得沉重,也令雕塑表面因铜液流动而产生随意性和粗犷感。而如《吻》、《达娜厄》及这次参展的《天使的坠落》便适以大理石的雕塑,白色如此本质,正如爱或情欲的优美,于灵魂默默的水声中熠熠生辉。雕塑浮出洁白的石材仿佛漫出幽然的湖水,天使与女子的身体难以分清彼此轮廓,女子美丽妖娆的背脊露着,似已不属于自身的灵魂,天使的姿态中显出坠落的失措和新鲜欲念的萌动。光变得温柔,偎依着光洁的身体,徘徊又流连。然而这大胆的情欲中又透着对瞬息凋残的恐惧,以大理石脆硬易损的质感表现出来,召唤着一些古诗词中模糊的形态。《奥诺德·巴尔扎克的研究》是罗丹应法国作协之邀雕塑巴尔扎克像前的一系列研究习作之一,与后来那座惊世骇俗的像相比,这座自然显得拘谨很多,肉体似乎还不够博大,还限制着精神的飓风。巴尔扎克一生贫寒,而身体肥胖,精神超然。拉马丁说“他的灵魂是那么丰盈,所依附在他沉重的躯体而若无其事”,这座塑像的神态与体积将这一点表现得很精彩。罗丹喜欢健美的男性躯体,所以但丁,雨果,乃至巴尔扎克都被他赋予这样刚健的男性美。罗丹对雕塑的理念首先是自然,真实。他在《罗丹艺术论》的嘱词中说:“要真实啊!但这并非说要平凡的准确,那就成照相与铸塑了。艺术之源,实在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情感。”那批判现实的巨匠,应有这样强健的躯体和凝重的神情,伟大的思想就凝结于这样的瞬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你发现了么··
  •     艺术的经典之作。议论大师,需要十足的敬仰与谦卑。
  •     我要向身边所有人都推荐这本书。
  •     罗丹口述,领略大师的另一面 其中的箴言 感人 常读
  •     到底是罗丹。此书是傅雷先生二十四岁时所译,序言为刘海粟所述。
  •     非常欣赏大师的境界
  •     艺术箴言
  •     很棒!
  •     很喜欢
  •     要想让我把你的身体看得清楚,你就应该待在昏暗的角落里。
  •     这本书的高度远远超过贡布里希
  •     大师的理论还是值得读的,特别是想要了解他的作品和创作理念的人~
  •     基本上是学艺术必读的
  •     已经记不得讲了什么了
  •     看了罗丹艺术展之后感触加深了一点
  •     色老头儿
  •     很好的一本小册子
  •     看一遍是不够的,好书!但是推荐沈琪译本!
  •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的进去的,比如我就不行。不达到一定的高水平是无法领会的。
  •     只有体积,没有线条
  •     也是在绵中图书馆看的。“吾师,。。。”
  •     卡密儿算不算成也罗丹败也罗丹
  •     很棒,可以了解大师的创作思考
  •     因为傅雷
  •     我高中时读到一本书,也是我读的第一本艺术类的书,第一次知道了美是什么。
  •     2006-10-10 10:51:54借书
  •     赞!
  •     // N7445 .R5712 2001
  •     从学艺术到学做人,从每一个肌肉到每一个整体。罗丹不愧为大家
  •      罗丹艺术论(插图本)
  •     真美好!
  •     高中读物
  •     情绪的表达不止在脸,还在于身体,在于灵魂。像不像在于脸,而好不好在于表达万事万物万人所给予自己内心的感受。
  •     非常好的鉴赏教育 傅雷雅致的翻译也是大享受
  •     被《永恒的偶像》中那小腹上的一吻击中灵魂。
  •     终于知道为什么马爷爷和毛爷爷说资产阶级的艺术家是伪善了。。
  •     最主要的是要感动、爱憎、希望、呻吟、生活。這本書已是我的精神寄託。
  •     向自然学习,给予作品灵魂,点点之间追求立体感,运动中的雕塑,向大众展示美好的心灵,简单美。
  •     日記。有一些還是主觀陳述,無從在短時間內去研究一些東西。
  •     我读过...我忘了...
  •     选读:艺术之效用
  •     喜欢罗丹 更喜欢傅雷
  •     青年们,要真实啊!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情感。艺术就是默想,洞察自然,而触到自然运行的精神,瞩视宇宙,在方寸之中创出自己的天地,真是心灵的莫大愉快。艺术是人类最崇高最卓越的使命,它是磨练思想去了解宇宙万物,并使宇宙万物为众生所了解的工具。
  •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精品。P270 罗丹艺术作品的注解。罗丹让我太有感觉了。鸡皮疙瘩以及激活存在。直指人心。大师得其一二胜过庸众全部。
  •     大师是一种远见,一种胸襟,是对事业的执著,跟才华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了。
  •     原书当然很有价值,很久以前读过人美版的,但这个傅雷青年时代译本实在太拗口,而且准确度成问题,比如青铜与黄铜不分;比如St-Jean-Baptiste被译作圣-扬-巴底斯脱,但其实就是施洗者约翰;比如Jupiter是罗马主神朱庇特,却和邱比特搞混了;再比如wisigoths被译作“古代西班牙维斯乔种”,其实说的是南侵至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人。。。
  •     神!
  •     深厚的艺术底蕴,一个真正艺术家对艺术的严谨态度
  •     可能单独看还不觉得,但是比较之后傅雷的翻译确实相当动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