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8-01
ISBN:9787100025577
作者:[印度] 泰戈尔
页数:71页

内容概要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六个哥哥也均献身于社会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1878年去英国学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泰戈尔童年时代即崭露诗才,他的爱国诗篇《给印度教徒庙会》(1875)发表时,年仅14岁。1880年,19岁的泰戈尔便成为职业作家。1881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还有戏剧和小说等作品。这些早期伤品的特点是梦幻多于现实,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期,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作品,著名诗篇《两亩地》(1894)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从宗教神秘主义走向深刻的人道主义。这一时期的诗作还有《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第5部抒情诗集和一部《故事诗集》(1900)。此外,他还创作了6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的《素芭》(1893)、《摩诃摩耶》(1892)、《最活着,还是死了?》(1892)等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杰作之林。

1901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1912年,这所学校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由于英国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运动并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诗集和8部英文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为诗人赢得世界性声誉。这一时期重要的诗集还有《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5)、《飞鸟集》(1916)等。1910年,泰戈尔又发表了史诗性长篇小说《戈拉》和象征剧《国王》等。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他走遍五大洲,发表了许多著名演讲。这时期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诗,分别收在《非洲集》(1937)、《边沿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品中。

泰戈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余种戏剧,还有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著和游记、书简等。此外,他还是位造诣颇深的音乐家和画家,曾创作2000余首歌曲和1500余帧画,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为印度国歌。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获诺贝尔文学奖。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

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7日,泰戈尔于加尔各答祖宅去世。


 民族主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民族主义》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是由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于1916年游历日本、美国期间所发表的三篇演讲合辑而成。可能是由于作者诗人气质所致吧,通读下来,明显觉得政论气息奄奄,反倒是逸兴横流,诗意盎然,泰戈尔也说,他的演讲在日本友人听来,像诗一样。要是诗,那就得有主题,有意象,并起承转合地谈看法,因而我们可以借用美学视角来欣赏、解读泰氏这三篇演讲。首先,三篇主题明确,谈日本、西欧、美国,都不曾离开民族主义这个话题。民族主义是什么?在作者看来,不啻洪水猛兽。简而言之,就是一只政治、经济的双头怪,凶残狡黠。说其凶残,在于其以压迫和征服为目的;言之狡黠,是因为它伪善,悄悄的将自由偷梁换柱(用机械的政治、经济自由取代灵魂自由),并自描画皮迷惑世人,因而对落后民族和地区同样具有吸引力。对民族主义的厌恶甚至是仇恨为诗人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意象选择是一边倒的假恶丑——机械魔爪、毒液、蠕动触角、大长颈鹿。。。。总而言之,民族主义就是潘多拉的魔盒。这里泰氏口诛笔伐的“民族主义”,是英文Nationalism一词,在这里是民族主义还是国家主义真的很难说清(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首次翻译本书时,就译为“国家主义”),在我看来,泰氏反对的这个民族主义应该是在西方中心论语境下的国家至上主义。这种工具论将组成国家的个人视为零件,将人与人用政治、经济关系(而非道德、亲情)咬合起来,用对效率和力量的痴迷代替对道义或真善美的追求。而在这国家机器下,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就是对狂热的追捧、对异端的仇恨以及对弱势的凌辱。泰氏承认这机器存在的合理性,它有速速、有力量(这无疑是对个人生理机能的延伸),能瞬间创造巨额财富一晌贪欢,也能瞬间毁灭财富以示威力(满足了人们潜意识中的摧毁欲望)。除此之外,这机器还制造了更多的“所谓”的自由。但泰氏不遗余力地论证着这机器对人、种族、文明的生命权的践踏——巧取豪夺个体的灵魂自由、给予弱小民族没有尊严的施舍,在否定过去自身价值的大字报上肆意数典忘祖。。。。。。泰氏痛斥这是对生命权的侵蚀,如果你相信灵魂、民族、历史也是有生命的。这里,我觉得泰氏对“民族主义”的批判是捍卫生命权的另一种译法,是向西雅图酋长那“生命终结,便是偷生之始”在另一语境下的致敬,因而与其说泰氏是政治学家,不如说他是灵魂的环保主义者。看泰戈尔在日本、美国的演讲词,揣测那场面、气氛一定像极了我们的家长座谈会。在“会上”,他肯定了日本同学没有盲目效仿西方,也表扬了美国同学的“根红苗正”(没有欧洲国家的侵略史)和自由有序,并苦口婆心地劝双方不要被班上的民族主义这个坏孩子带上歧路。。。。。。这里泰戈尔表达了弱小民族在全球化过程中应有的态度——求同存异,即每个民族都应批判地学习异国他族,将舶来的营养内化于自身文明的血液中,以求有尊严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全书中也暴露了作者思想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如何有尊严地学习就是很大的方法论意义上的障碍。我想这“局限”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作者也有知识分子“只看病、不开方”的通病,再一点就是睿智如泰氏者也无法取舍那些在种姓制度下被鼓吹的自由。如他在“脚、沙砾和鞋”的论述(P13)中就认为人有面对苦难、沉浸其中的自由,而随着现代政体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扩大,人的这一自由也渐渐式微,使人无法再用生命之线于政府松散结构间编织美丽图案(P12~P13)。可仔细想想,这观点如同这“生命之线”、“美丽图案”一样玄之又玄,很有些不切实际。因为无数事实证明,玄而又玄的自由或不切实际或危害无穷。因而没有人渴望拥有单挑土匪的自由或家宅起火而不受干涉独自救火的自由,这些“不愿穿鞋而走沙砾的自由”是有自残甚至自杀倾向的,正常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会追求这些呢?当然,这里也可以看出泰氏人生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他早在本书开头就将历史认定是人遭遇困难形而形成。这么推论,人不断地面临困境就是命中注定的,这种具有哲学意义的厄运由亘古至今,接受它、面对它、战胜它反而从“不得已而为之”化为了一种自由。因而,个人认为其人生观、历史观应是其宗教隐忍、救赎观念在世俗上的体现。看完全书,我认为我们大可不必叹息诗人政论文章的道理不足,就像不应该去抱怨政论家的笔触诗意不足一样。作者用自然之眼看待世界,又用世界胸怀去温存自然。他真的让你感觉你与阳光、泥土的距离只在书眼之间。合上书,还有如嗅樱花、如见富岳的快感,这种按摩心灵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     改革者往往被人们所期望,从历史上恒河沙数的改革者,我们不难发现改革远比革命困难。改革者必须在有限的自由里重塑一个体制,却又不能破坏它。而慢慢长史里,能做到成功的,寥寥无几。在泰戈尔看来,人类的历史都是所遇困难而形成的,我们面对它,无非就是解决和惩罚。那么印度在20世界初所遇到的困难正如人类在之前一切一切遭遇一样,无迹可寻而又似曾相识。书中泰戈尔首先对民族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看来,民族是“它是一群体为了一个目的而想象出来的一个经济和政治的共同体”,显而易见的是,他的利益在于少数人和上层统治。这种经常装潢的民族主义除了如同一个大型的机械,重规迭矩的进行某一动作,进而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一样,这样的民族主义对人类社会的侵蚀和破坏是巨大的,同时作为西方殖民统治的一种工具,更是锈发出一种腐蚀的气味,积极地激发他们的集体性,将他们驯化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为经济社会而服务。但更重要的是,他在慢慢的吞噬人们原有的道义,维和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道义。泰戈尔曾经为此来过中国,宣扬他的政治思想却遭到中国文化界的一致围剿,在当时的中国境况,和知识分子接受的先进性文化的影响,我们不难理解,在排斥西方模仿的想法在中国是多么的可笑。不改革和革命,中国可是亡国之灾啊。在东方世界遭受西方极其野蛮的侵略的时候,两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在思想上存在着差异,无论从外界接受政治的资源还是从内部发掘都好,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之下,我们可以选择的东西并不太多。泰戈尔一直认为,西方在殖民印度后带给印度的经验和答案并不能适用于此时的印度,长期以往并没有大多益处。在印度历史上,有过很多重要人物都反对印度走西方式的道路,例如一样伟大的甘地,认为这种西方模式就是民族实验室里人性消亡制成的科学成品。但更重要的是,西方和印度并没有太多的相似性,国民经济和生产力的差距使得印度并不太可能顺利的复制其模式,还有,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又能真正得到多少帮助呢?而泰戈尔则直接认为,西方文化就是冲突和征服,如同一猛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牺牲其他生命,那么印度则不幸沦为牺牲者。泰戈尔不仅反对西方殖民民族主义,同时也对印度的经验者,他们的无能是纵容西方殖民的合法化和正当化,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了西方民族主义。而他的理想却应该是道义的世界,世界并没有西方民族和东方民族之分,此时民族已经沦为麻痹人民和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书中的另一部分,泰戈尔对日本充满了期望,认为亚洲的曙光当先照耀在日本这块大地上,它能引导亚洲的发展。同时对日本西化而感到深深的担忧,认为在日本接受这不速之客的时候势必会影响到自己原有的社会结构,造成如同西方的机械一般的社会制度,那“耸入高云,曼妙无比,娴静自如的躯体”将会被污染。但或许他没注意到,即便是没有收到西方的强撬,日本那美妙的酮体也大概会自然腐烂,然而警惕却不能丝毫放松。就如他自己吹鼓的印度文化的优越感,他的民族观却从来没走出过文化的影响,把自身的价值论推向世界,却没能注意到自己却是一个病入骨髓的患者。正如他所言,我们的错误,就在于只意识到人类伟大的途径只有一条,而途径目前已经由于它充满着对人的侮辱而显得很刺眼。但更显然的是,泰戈尔害怕民族主义成为暴力的本源,在无法辩解文化的平等的同时,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容易。
  •     对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有了一个批判的评价,而对于日本的民族主义却溢美之词,同时不忘鼓励本民族,结尾的世纪的黄昏,不错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泰戈尔果然是印度人,文字很美,骨子里是印度人的那些东西,自我、心灵~~~ 当然,中国的文人也有,只是像泰戈尔这么自信、坚持的比较少罢了~~~
  •     泰戈尔太相信所谓人性了,结果美国日本都走上了民族主义道路,而且看样子中国和印度也没打算用博爱去感化这群野兽。
  •     “民族的概念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最强烈的麻醉剂。在这种麻醉剂的作用下,整个民族可以实行一套最恶毒的利己主义计划,而一点也意识不到他们在道义上的堕落。”——泰戈尔
  •      就如他自己吹鼓的印度文化的优越感,他的民族观却从来没走出过文化的影响,把自身的价值论推向世界,却没能注意到自己却是一个病入骨髓的患者。
  •     是泰戈尔的4篇讲演稿,正因为如此感情色彩较浓,理性思维逻辑较弱,当个印度文人对于1916年一战时期对于民族主义和印度未来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些思考,我想随着年代的演变,泰戈尔对于民族主义的认识也在急剧变化。
  •     此书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直接走向民族主义的反面,而是产生一种警惕,以确保能在和稀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对“民族”持负面态度,认为“民族是民族最大祸害”(P16)。P15,古时候斯巴达全力以赴使自己变得强大,它通过摧残人性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在这种严重摧残中死亡。P28,它(科学)在加强我们的力量,而不是加强我们的人性。P29,单纯的模仿是软弱的根源。P41,真正具有现代精神的人并不需要现代化。P50,一个人在一群身强力壮的竞争者当中被称为理想主义者是多么危险。P59,我并不反对一个特定的民族,而是反对一切民族的一般概念,民族是什么?(另行)它是全体人民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力量的表象,这种组织不断地使居民坚持探求强大而又效率的努力。但是这种热衷于追求力量和效率的努力,耗尽了人类更高尚的本性中自我牺牲和创造性的精力,因此,人类自我牺牲的力量偏离了它的最终的道义目标,转向维持这个机械的组织。
  •     其实是文学作品吧。对一个深知自己的无力并且会被贴上空想家标签的理想主义者,我们还忍心说什么呢
  •     好似涤荡 泰戈尔写的不是民族主义的政治,而是诗情和感觉!
  •     名族主义的双刃剑。
  •     泰戈尔,还是写诗吧。。。
  •     虽然就讲了一句话。
  •     较耐读,但思想虚幻且理想,不切实际,一家之言。
  •     正如书中泰戈尔自己引用的某日本记者的话,泰戈尔的讲演像诗一样优美,但是属于失败者的
  •     “民族的概念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最强烈的麻醉剂。在这种麻醉剂的作用下,整个民族可以实行一套最恶毒的利己主义计划,而一点也意识不到他们在道义上的堕落。”——泰戈尔。这本书是难忘的一课。
  •     一位美美的反民族主义者
  •     泰戈爾對民族主義持否定態度,并在對西方文明的警惕中,對東方文明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寄予期待。由於是講話稿合輯,語言頗有感染力。
  •     能欣赏的只有文笔和修辞,思想是太虚幻的理想主义
  •     民族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泰戈尔寄希望于古典道义和精神自由。
  •     译得不好
  •     a prophet.
  •     诗人谈政治
  •     这个洞见比《想象的共同体》早了70年,可惜这本书写完之后短短十余年被泰戈尔赞美的日本就转变成书中所说的西方民族主义了。
  •     就语言和修辞而言几近完美,内容很驳杂
  •     没啥东西..
  •     有时候觉得这样批民族主义显得自己很圣母 可是人从来不会改变的 这么多年了都一样 最多也就能看到这个层面了 再深入就颠覆了 这个东西只要存在就是潜在的危机 可是没办法 也无法推翻和放弃:-(
  •     诗意的语言,饱含激情,逻辑上有点杂。看了更不懂了,可以学习一下语言,严肃的问题也是可以带着温情的
  •     用了一个晚自习和一节政治课看完了这本薄书。作为文学家(或者对于我来说的文学家),泰戈尔的政治社会观很主观,也有些狭隘。对经济规律的嘲讽,对道德的歌颂,对“民族主义”异化的解释,让这本书的民族观很独特,很非主流~文笔不错,深度有限,论证说服力不强。
  •     很难排除本书没有泰戈尔的民族情绪在里面,尤其是中译本里的措辞,隐隐约约包含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某种心理存在。
  •     一个印度文学家面对着西方民族主义袭来的感受
  •     “民族的概念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最强烈的麻醉剂。在这种麻醉剂的作用下,整个民族可以实行一套最恶毒的利己主义计划,而一点也意识不到他们在道义上的堕落。”——泰戈尔。
  •     这么薄的一本小册子,我还是嫌泰戈尔太啰嗦了。有几句让我觉得他目光如炬,有些观点我却不大同意,甚至too naive。想到现在仍在网上到处煽风点火的“爱国者”们,就不得不佩服一个世纪前泰戈尔的预见了。
  •     东西各国十动然拒
  •     日本后来的变化彻底让泰戈尔失望了。 @@
  •     民族——这一在泰戈尔眼中的典型的西方概念,无疑是造成人类相互残杀的根源,他试图用理想的东方人道精神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现实政治与理想主义到底如何取舍?
  •     浏览。。由此对名族主义有了点了解的。。
  •     没想到商务印书馆还会出二十世纪的政论著作,另一个角度看泰戈尔,是思想家对社会的深深忧虑。“让我们的生命具有朴素的为外表和丰富的内容。让我们的文明牢固地建立在社会合作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经济剥削和冲突的基础上。”此言似乎是对这一代中国人说的。
  •     早期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遗憾的是作者的视角仍旧跳不出实证主义的范畴。
  •     不是预言的预言,Tagore写于1918年
  •     诗人就是诗人,废话很多,理想很美好。还赞美日本,想不到二战吧?!
  •     诗一般的语言,但是对民族主义做出了很明显的主观色彩的批判,研究民族主义不应该带有主观的情感
  •     某种意义上印度公知泰前辈热情讴歌的日本就是现代天朝公知讴歌的印度。事实证明,搞文艺的讲政治……坑爹的多= =对民族的解读有合理面,但什么中世纪的欧洲的提法太平行宇宙。对战前日本的讴歌惨绝人寰。对种姓制度的洗白。
  •     让我对民族有了新的一些见解。
  •     想了想还是选了四星。其实这书写的很好,虽然是演讲。一种弥漫宇宙的爱充满泰戈尔心中和文字中。他一直强调的是全世界的爱(道义)高于民族主义(利己)。他认为民族带来的威胁的、排他的、忙于权势的、肢解人性的。他认为西方民族主义的核心就是冲突和征服,它像野兽,牺牲小动物来养活自己,这种斗争为人类带来的是灾难。泰戈尔崇尚东方文化,发对亚洲照抄西方,主张用东方思想创造出一条新路,用新的创造作为人类的献礼。民族主义向所有人民的头脑中灌输自我优越的反常的虚荣感,教他们以自己在道义上麻木不仁和不义之财为骄傲,炫耀在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是战败的民族永远感到屈辱。这不过是一个微弱的充满爱的声音对着纷乱复杂的世界呼喊罢了。坚定却又无比难过。作为不是一个政治家的人类真的足够了。ps,最后那首世纪的黄昏翻译真的好到爆了。
  •     没想到泰戈尔除了诗写得好,写论文原来也是大神
  •     感性认识,主观体验,才知好坏。摒弃民族主义,因价值观聚集在一起,文化宽容早就伟大。
  •     民族主义就是当代的极端宗教
  •     泰戈尔的语言真美丽,但是美丽的并不总是正确的
  •     民族本为现代的产物
  •     读这本书是因为在复习《全球新闻传播史》的时候看到关于民族主义和新闻出版自由之间的关系论述,没找到《想象中的共同体》于是拿了泰戈尔的《民族主义》过来看,一本很小的册子,泰翁不是政治家,所以其中的言说感性更多,他批判了西方功利主义和机械的民族主义对于人性和灵魂的扼杀,认为畸形膨胀和不断侵略的民族主义终将走向自我毁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