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印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9620745396
作者: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页数:240页

书籍目录

序  一本瞻前顧後的書/小思
導言一 人與地,瞻前與顧後/樊善標
導言二 文學地景的趣味與價值/鄒芷茵

水火共塑怎樣的懷抱──「帶羣路」上的灣仔文學散步/劉偉成
香港文學散步:中西區/呂永佳
閒人是怎樣煉成的──我和我的東區/蘇偉柟
聞海──香港仔的海、岸和島/梁璇筠
旺角們/陳子謙
鷹巢山下的城堡和街道/鄒文律
「禹步」黃大仙/唐睿
九龍城不懷古/陳麗娟
藍田日暖之後/阿修

附錄 香港文學散步的足跡──漫談香港文學地景資源庫/馬輝洪

作者简介

本系列文集源於小思老師的《香港文學散步》及中大香港文學研究中心的「走進香港文學風景」計畫。是為關於文學、地景及社區種種關係的散文集。以文學為切入點,講述香港十八區人地事物的互動關係,當中不 單涉及香港文學作家及其作品,也向通識多面的方向發展。以當區的地景、人情、風物或故事等作題材,突顯或形塑各區的風貌與特色。
本書由樊善標教授、馬輝洪先生、鄒芷茵博士主編,十八位本地文學作家包括:陳德錦、袁兆昌、鄧小樺、張婉雯、鄭政恆、廖偉棠、唐睿、呂永佳等分別撰寫。立足當前,並與往日曾書寫當區的文學作家及其作品對話,以展示歷史、文學的厚度。本系列的主讀者羣為教師、大學生、中學生及一般大眾,讓讀者可以本系列為引作文學散步,認識文學作家在港的身影,欣賞與香港有關的作品選段。系列分冊為「港島及九龍篇」及「新界篇」,每冊有九篇文章。
「此刻腳下的土地有人先我們而踏,《香港文學散步》和《地文誌》這樣反覆提醒。那些人的喜樂憂懼、盼望懊惱,偶然留下了文字痕跡,但在向來輕視歷史的城市裡就像風吹落葉,轉眼無蹤。不然,那些痕跡是層層疊疊的沉積岩,一直等待挖掘者端詳辨認礦物的成分、年代的色彩,就像馬鞍山的山徑疊印了Heywood、葉輝、劉克襄……各異的心情、思緒,暗藏着解讀他們所處時代的密碼。但時間從來急奔如電,這一刻活生生的人來得及留下哪怕薄薄一層的沉積微屑嗎?於是就有了這本瞻前顧後的書。」──樊善標

導言一 人與地,瞻前與顧後/樊善標
1
這是一本有關人與地方的書,這篇導言也就從幾個人和地方的故事說起。
2
先讀一段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日記:「香港在戰爭中,天氣反而異常的和暖,半山上的太陽曬的人有點慵懶,海因為沒有船隻往來,顯着特別的幽靜,今天因為回來的早又因為看油池的火,我才發見了香港在戰爭中反而有了靜穆之美,在般含道警察宿舍前我眺望了很久。」戰爭當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四天後香港就被日軍攻陷了
日記正文之前小思〈重讀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介紹,作者是中國內地資深報人,受周恩來之命以「非共產黨員」身分在港辦報。這樣背景的人當然不僅僅採訪、報道,所以儘管「烽煙四起,他可以由上環走到跑馬地、從西營盤行去中環香港大酒店去見許多報界、文化人,甚至與英國情報部負責人聯絡」。但那段日記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靜穆之美」的形容。
一個身負秘密任務的人,在危機逼近之際,駐足街頭良久,竟然是因為一種美感。這完全打破了我對戰爭時期、政治人物的刻板印象。那究竟是怎樣的地方,怎樣的心情?翻查資料,般含道(現稱為「般咸道」)和堅道相接處,在一九二〇年代初有一列洋房,供高級警務人員家庭居住,俗稱「幫辦樓」,現時建築物已拆卸,變成了堅道花園。乘坐往薄扶林的西行公共汽車通常會經過那裏,但我沒有試過站在道旁遠眺。七十多年過去了,港九兩岸蓋起的高樓密密匝匝,一定看不到旺角那邊油池的舊址了,也無從體會那時的「靜穆之美」。
兩星期後的日記,薩空了寫道,他感到需要有一部小說,描述中國革命三十年來人與物損失的慘痛,藉以喚醒政治工作者的互愛互諒。「如果在香港是一個長困的局面,自己很想嘗試一下這個工作」。但是時勢急轉,薩空了在三星期後偷渡離開了香港,小說終究沒有寫出來。如果歷史有另外的發展,一個曾為此地之美出神、痛切明白互愛互諒有多重要的人,除了寫小說,還會嘗試哪些工作呢?
3
英國人Graham Heywood初到香港是在一九三二年。他本是英國南極探險隊的氣象專家,出發前探險因為經濟大蕭條而取消了,轉而來到香港的皇家天文台工作,馬上被此處的山野迷住。隨後幾年,他在本地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遠足的隨筆,結集成Rambles in Hong Kong。此書並非詳細的路徑指南,而是沿途的自然觀察紀錄,文筆簡約而略顯個性,薄薄的開本很方便放在口袋裏。
以這一篇為例,Heywood說香港諸山他最欣賞馬鞍山,植被覆蓋的陡坡直插入海,兩峰之間的稜線弧度優雅,無論從哪條路徑攀登同樣美妙,晴朗日子在頂峰的視野更是無以尚之。西面大帽山赫然矗立,東北方赤門海峽看似近在所站立的危崖之下,遠處則是大亞灣綿長的海岸線。Heywood又說,馬鞍山上的牛押山以杜鵑花聞名,除了常見的磚紅色品種外,還有先開花後長葉的高山品種,又有粉紅、淺粉紅、白色三種罕見品種(原文所用的學名這裏沒有譯出)。
Heywood更有幸在山上目睹過「布羅肯奇景」(Brocken Spectre)。他們一行人走在山脊上,陽光把他們的影子投射到厚毯似的雲霧裏,每個人的頭部都繞着彩虹光環。這不就是「佛光」?我從來不知道香港境內可以看到佛光。也難怪,Heywood攀登馬鞍山以至香港眾山不知多少次了,相信本地人之中也鮮有比得上的。
Heywood的盛年在香港度過。淪陷時遭日軍拘禁,戰後重獲自由,升任天文台長,直到一九五六年五十多歲退休返回英國。二〇一五年他的手稿 It Won’t Be Long Now: The Diary of a Hong Kong Prisoner of War在香港出版,已是逝世三十年後了。
4
馬鞍山半腰有一處高原名叫昂平。昂平原意是高而平,同樣的地名在香港不止一處。一九八五年詩人葉輝長途遠足經過那裏,寫了一篇〈寂寞昂平〉。在那前後幾年間,葉輝有不少香港郊野遊記,但與Heywood不同的是,重點不在於記錄路徑和描寫地景,從這篇短文的題目就可見一斑了。葉輝想起上次來的時候,昂平擠滿了野餐和放風箏的人,但這次不是假日,只有一片荒涼。其實也不僅是人數的原因。他說,「我們也許已走過太多寂寞的海岸和山巒,我們離開喧鬧的人間太遙遠了,……我們離開了昂平,向着寂寞的一段石磴古道走去,我們距離出發的城市,愈來愈近了」。不難看出,感到寂寞意味着懷戀城市。古代的文人渴望晚年歸隱田園,在葉輝的遊記裏卻換成了「歸城」──在香港成長的新一代人,有意無意間流露出與他們的移居者前輩不一樣的情懷。
二十七年後,熟悉自然生態、鄉村風物的台灣作家劉克襄,帶着一羣香港的大學生也登上了馬鞍山。他們期望見識滿山杜鵑花的華麗氣象,但日子選得不對。山上細雨成霧,難以辦認方向,困在峭壁和危崖中間,沒有攀山經驗的同學等候老師指引,但老師也無把握。他們決定放棄賞花計劃,循原路回去時,剛好一隊修築山徑告示牌的工人走到,劉克襄連忙請教路徑,原來繼續向前反較安全。他們往下走,不到十公尺,就看見叢叢綻放的杜鵑,「整個稜線彷若上帝的花園,眾神遊賞的仙境。稜線瘦長,學生們原本走得小心翼翼,雲霧繚繞下,看不見下方紅塵,反而忘了懸崖高聳的可怕,全被迎面而來的綺麗花海所吸引」。劉克襄雖然來自台灣,在香港郊野闖蕩已有多次,新近出版的山行隨筆《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讓不少本地人赫然發現,原來香港的野外竟如此廣袤美好。作者豐富的自然知識,讓他在香港郊野穿行無阻──除了這次在馬鞍山上,但卻因此而造就了全書最富戲劇感的一篇散文。
5
薩空了逃離香港時,小思未滿三歲。她後來讀《香港淪陷日記》,看到薩空了幾乎每天徒步往來西營盤、跑馬地各處,該有特別深刻的感受吧,因為她自小就是常在街上走動的人──是父親培養出來的「逛閑街」習慣。小思說過,「愛一座城市,從愛一條街開始」。她愛這座城市的方式,可不止於感性。早在八〇年代初她就編了一冊《香港的憂鬱:文人筆下的香港(1925-1941)》,幾年後又編著了《香港文學散步》,以人和地為綱,選錄相關的作品或文獻,並親自撰寫了簡介的文章。由此看來,愛更是認識、了解、記憶。
不得不提及的還有陳智德合散文與述史為一體的《地文誌》。這是一位「矢志從事文學」者,認識、了解、記憶自己生長地方的書。書寫不等於歌頌,本土也有負面事物,傳統與他方未嘗沒有值得嚮往之處,「但知每一個出發點,不都由當下腳踏的土地開始」?
此刻腳下的土地有人先我們而踏,《香港文學散步》和《地文誌》這樣反覆提醒。那些人的喜樂憂懼、盼望懊惱,偶然留下了文字痕跡,但在向來輕視歷史的城市裏就像風吹落葉,轉眼無蹤。不然,那些痕跡是層層疊疊的沉積岩,一直等待挖掘者端詳辨認礦物的成分、年代的色彩,就像馬鞍山的山徑疊印了Heywood、葉輝、劉克襄……各異的心情、思緒,暗藏着解讀他們所處時代的密碼。但時間從來急奔如電,這一刻活生生的人來得及留下哪怕薄薄一層的沉積微屑嗎?
於是就有了這本瞻前顧後的書。
6
這是一本關於文學與地景、社區之間種種關係的散文創作集。以全港十八區為綱,每區一篇,作者自由選擇當區的地景、人情、風物或故事等作題材,細述人地事物的相互連結,突顯或形塑各區的風貌與特色。雖是文學創作,也兼容考史、議論;立足於當前,也和往日書寫當區的文學作品對話,展示歷史的厚度。
過去幾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運用政府資助和私人捐款,舉辦了一系列的文學教育活動,其中包括邀請文學作家擔任導賞員的文學景點考察(文學散步)。這些活動的對象從中學生、大學生到在職青年不等,具體的運作方法各異,但都貫注了我們藉着文學閱讀和創作體認身處地方的理念。本書的作者大部分曾應邀擔任導賞員,引領學生和青年漫步於香港的不同角落,現場闡述不同作家的地景作品,事後更點評參加者的創作。現在則更進一步,以文學筆觸書寫遊走於現實與歷史空間的所思所感,既應答前人,也呼喚來者,為香港地景增添人文的感性。感謝十八位熱心細緻的作者陪伴我們走了這麼長的路。
我們也要感謝盧瑋鑾老師的啟發,商務印書館毛永波先生的鼓勵,蔡柷音編輯的幫助,此外還有協助查對資料(杜嘉興、陳子謙、蘇偉柟)、撰寫作者簡介(杜嘉興、李美婷、李薇婷、施偉諾、葉寶儀、蘇偉柟)、提供照片(杜嘉興、李凱琳、阿三、余青蔚、施玲玲、袁兆昌、陳康濤、許樂妍、梁藍支、梁啟鏗、葉寶儀、程啟榕、黃誠傑、趙曉彤、蘇偉柟、Betty Mok、Cheung Ka Kin、Fong Kwan Fu、Lin Min Ling、Ng Cho Yan、Tang Sin Wah)的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同仁友好和香港中文大學同學。如此這本文集才得以順利出版。


 疊印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overlaps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