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命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550252041
作者:周健良

内容概要

周健良,曾用笔名流浪的军刀、最后的游骑兵,籍贯湖南长沙,七十年代生人。少时顽劣,好勇斗狠,荒废学业。后择业、从军、退役、失业……人生路走得跌跌撞撞,半辈子过得稀里糊涂。年岁渐长,不敢再以筋骨为能,遂写字为生。著有《终生制职业》、《愤怒的子弹》、《使命召唤》、《请让我牺牲》、《血色貔貅》等小说。

作者简介

热血军事作家周健良(流浪的军刀)新作,抗战,从未如此真实!
根据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发动的1942年华北大扫荡撰写。
拒绝手撕鬼子,深挖民族脊梁抗战史!
不信命不认命不惜命,没有浮夸贬损,男儿气节震撼人心。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正撞上1942年大饥荒、冈村宁次发动华北大扫荡。冀南大武村的壮丁被鬼子抓走,那支为建立敌后根据地而来的八路军武工队,做的第一件事是虎口救人。
山窝里长大的桀骜不驯、疾恶如仇的莫天留,力大无穷、性格憨直的人形坦克沙邦粹,老朽迂腐却深明大义的族长江老太公,再加上冀南地区被鬼子和皇协军逼得冒死反抗的庄稼汉,因为前所未有的民族浩劫,与舍生忘死、誓灭日寇的八路军武工队——弹无虚发的神枪手,出身草莽、身怀绝技的祖传刀客,攀岩登山、如履平地的“猴子”,大公无私、全心全意考虑老百姓的队长……从猜忌到肝胆相照,从提防到生死相交,齐心协力、浴血杀寇。
——不畏艰苦,不怕牺牲,拼光人、流光血、抗了军令又如何,只要能打鬼子、救乡亲,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抗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在和君商学院的入学考试上,赫然写着“《亮剑》(1-16)集作为第一次笔试考试科目”,与此同样并列展现的电视剧还有《士兵突击》,初次看见这样的入学考试科目,着实让人吃惊不小。作为国内最大、最早民间资本开设的商学院课程,和君商学院为何要把这两部电视剧作为入学考试的必备知识储备而加以考核呢?在我看完第三遍《士兵突击》和《亮剑》的时候,似乎明白了其中的端倪。《亮剑》作为国内非常真实还原历史故事、人物的典型作品代表,作为军事奇才的李云龙的活灵活现使得中国抗日革命的故事得以真实还原,李云龙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管理学特征是和君商学院所需要的优秀品质:单打独斗显智慧,群策群力展雄姿;遇见困难想办法,面对劲敌不含糊。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一定是一个单打独斗面面俱到,团队协作无往不胜,团队管理齐心协力的主心骨…李云龙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上完成任务(有时候比较奇特的完成了任务),对下用情、用心、用智慧;对上不遮掩自己的不足,对下不摆架子装老爷。这样的故事,和君商学院怎能轻易忽略?话题说回《抗命》这本书来。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你有多久没有看过像《亮剑》那样的小说了?这本就是!”,确实很少再能看见像《亮剑》那样的小说了,人物描述、故事铺陈、人性的静心雕琢都达到了一个境界,在这素食主义的出版界,确实没有多少人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去编织某个主题的作品。这本书作者流浪的军刀在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编排和文字感触上,有几份当年看《亮剑》时候的感觉。说模仿似乎太刻薄,说创新又谈不上,这本书就是这样让我纠结在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以表达我对他的基本认识。抗日神剧都在各种抄、各种炒、各种无底线的做作、各种无原则的嬉戏,这种病,得治疗。抗日是一个严肃并用生命、智慧换来今天的繁荣富强,岂容戏谑和赎渎?这本《抗命》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细致刻画人物形态,配合历史史实和民间故事流程,塑造了一个李云龙一般的人物: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凭着对真善美的极致追求,用身心捍卫着一个名族的尊严。在某些情节设置上,确实比《亮剑》要高深许多、巧妙许多。《抗命》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精神却也适合今天的中国社会。一个吃百家饭的人,总会比其他人更懂得人间真情的可贵。莫天留的凄惨身世给了他义无反顾的勇气,革命战士的本色出演给了莫天留浩然正气,当他看懂革命的意义和未来的时候,他的动力和决心空前的坚定。整本书的故事结构缜密,构思合理,故事发展有理有据,读起来还是很顺畅了,至少我没有挑出太多刺来。再次与《亮剑》做对比,还是有待于释放那种李云龙式的“野”的个性。在这样“野”的个性里,我们看清楚了管理的某些特征。完整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完全应对现实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从问题中走出来的莫天留,对这种管理学的“常规”是深恶痛绝的,所以他走的路有自己的见解,关键的,能奏效,能解决问题。这本书与《亮剑》一样精彩,比《亮剑》更突出的是莫天留的理智与情感。
  •     现在的社会,变得阳气有些不足,时尚的花架子有余,天罡正气有点少了。好多年才出一部《亮剑》的电视剧,其它的都是言情言情后宫后宫,斗的极其矫情的。终于还是有人在写军事题材的故事,终于看到了周健良的〈抗命〉,但是他又不走寻常路。对于军人来说,军令如山,军法无情,犯之者斩。但是他又提出,在打鬼子的在非常时期,只要能打鬼子,只要能救乡亲,抗了军命又如何!正气犹在,大义凛然,令人感动。开篇就写了男主带着团队在城门口打了一个漂亮的战斗,日、伪军伤亡惨重,武工队毫发无损!太有精气神了,我喜欢。中国苦了许多年,虽然大背景是伤亡惨重,其实小战场的胜利是很多的。美国部队就很害怕中国军人,因为交锋多次,中国军人从来没有输过,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以少胜多,以落后的武器打败美国部队的事是很多的。美国军人的特点是眼看着被包围了完胜不了,就会投降。而中国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拼命精神激劢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是中国军情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莫天留帮武工队引路救回被日伪抓走的壮丁开始,到夺取茶碗寨、县城取药,再到夺取何家集子、运粮、分粮、掩护群众转移等等。说起抓壮丁,我家大爷爷就是被走的。当年大奶奶比较笨,原本大爷爷去河滩挑水了,太爷爷使眼色让大奶奶去通知大爷爷快逃跑,可是大奶奶没看懂大爷爷的眼色,楞是去把大爷爷给生生拽回来了!后来大爷爷就再也没有回来,生死未卜。我爷爷临死的时候还念着他。被作 者的故事勾起了这段回忆,有点跑题了。继续聊《抗命》,在故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莫天留的形象和价值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他是这本书中的男主,他同时也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成长史,从最初莫天留流里流气,对武工队有着诸多怀疑,到最后成为武工队的主力,一位英雄的战士形象就这样塑造出来了。这个人物是挺成功的,形神俱备,而且角色很鲜明,他的成长是这本书的一个重墨的彩头,他也是在武工队老队长栗子群和老同志孟满仓、钟有田等人一起影响、改变下一步一步成就了自己。以莫天留、沙邦粹为首的新同志的抗战历程读完令人很感慨,也很振奋。再说说作者的笔风。 “刚刚把清乐县城门口闹腾了个底朝天的武工队员们人人手捧着个大碗,熬得稠乎乎的小米粥配上新烙出来的白面硬馍吃得甜香,切得头发丝般细细的咸菜疙瘩用香油调过了,正经算得上是能招待姑奶奶回门的好菜。” 这样的句子很醇厚朴实,就是看了很起劲,很过瘾,觉得文字很真实,故事很可信,并且有着厚重的乡土气息,犹如战争年代的天空又铺展在了今天的眼前,感觉很棒呢。
  •     既然是小说,那就先说故事情节安排。看完楔子后,其实有些惊讶,作者立意好高,画面感也很强,开篇就写了主角带着团队在城门口打了一个漂亮的战斗,日、伪军伤亡惨重,武工队毫发无损!按照这样的剧情,再要拔高可就难了,都说小说讲究起承转合,起就起的这么高,曲高则和寡,往后的高潮部分该如何下笔,得发展成什么样的激烈战斗和宏大场景才能压得住这样的开篇呢?!很为作者的下文担忧,同时也很好奇。当看到第一张前尘往事的时候,才恍然明白,原来本书和泰坦尼克号的写法类似,楔子不过是倒叙的插曲,真正的故事在后面,用的是主角回忆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故事一个接一个,有条不紊的上演,从最初莫天留帮武工队引路救回被日伪抓走的壮丁开始,到夺取茶碗寨、县城取药,再到夺取何家集子、运粮、分粮、掩护群众转移等等,在故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莫天留的形象和价值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说白了,这本书就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成长史,从最初莫天留流里流气,对武工队有着诸多怀疑,到最后成为武工队的主力,这是武工队老队长栗子群和老同志孟满仓、钟有田等人一起影响、改变以莫天留、沙邦粹为首的新同志的过程史。这个过程中,写的是故事,讲的是人性,人性的魅力文中得到体现,人性的魅力也让本书充满了艺术张力,通过人性魅力推进故事进展,老队长栗子群的稳重、干练,孟满仓的神勇,猴子的灵巧,莫天留的善良与痞气,沙邦粹的义气与憨厚,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入目三分,通过一个个故事将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到最后,一个个饱满的形象从书中跳跃出来,不知何时跳进了读者的脑海,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读者的脑海里闪现。其实,最近一两年,抗战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剧十分热销,写的多了,拍的多了,看的也就多了,读者的眼光也就被养的越来越刁,想要吸引读者,没有创新的剧情,往往很难吸引读者。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很多,无论是从整体的剧情构思,还是细节上的文字体现,都有出彩和让人惊喜赞叹的地方,让人忍不住感叹作者的才情浩瀚,前面说完了故事剧情的创意出彩,下面再来讲讲细节上的特色和魅力。这本书讲的是冀南地区一代的武工队抗日小说,作者将冀南和抗日军民这两点写的很深刻,很有味道,让人越看越觉得过瘾,欲罢不能。在我看来,要写好冀南特色和抗日军民特色,有两个方面一定很重要,一是对冀南地域的了解,二是对军民的了解。这两点,作者做的十分出色,通过字里行间将这两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我不知道作者是哪里人,但是通过文字大约可以猜测到作者就是冀南一带的人,不然无法将地域特色写的如此逼真。比如这些片段:“有道是上阵的煎饼、凯旋的硬馍、香油调的凉菜得管够,无论粗细的荤腥得上席,这才能显出来个士饱马腾、赳赳雄兵的气势做派……”“刚刚把清乐县城门口闹腾了个底朝天的武工队员们人人手捧着个大碗,熬得稠乎乎的小米粥配上新烙出来的白面硬馍吃得甜香,切得头发丝般细细的咸菜疙瘩用香油调过了,正经算得上是能招待姑奶奶回门的好菜。”“小口喝点水润润嗓子眼就好!在山林走得浑身见汗的时候,千万记着不能大口喝水,那样会呛伤肺管子的!”“这都明白,干重活、跑长路,都不能着急喝凉水!往年替人抗活儿割麦,主家送来的凉水里面都要撒一把麦糠,就是怕有渴急了的大口喝凉水落下病根……”这样的话语,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没有当地生活习惯的人就算文笔再好,也很难写出这种味道。我更喜欢的是,作者用文字拿捏的这种强调,真的方式是抗战时期的人的口味和用语,有腔有调,很有趣味。此外,可能作者是军人的缘故,对军人的一些特质也写得十分耐看,而且融合了当时的环境特点,比如有这么一句:“莫天留与沙邦粹一人嘴里叼着刚灌浆的秋苞米穗子吸吮着清甜的汁水解渴。”有的时候,军人为了打埋伏,需要在一个地方长期隐蔽,为了保持体力,往往就就地取材的补充体力,比如坑洼地利的脏水,泥泞草虫里的青蛙、蛇、蜈蚣等,只要可以吃的,都会吃。在这里,莫天留吃的比较优雅,没有吃毒虫,只是吸苞米穗子里的汁水。军人或者野地求生人群特有的气质和行为方式就因为这样时不时出现的话而表现的十分自然贴切,非有经验的人不能刻画。此外,在意境的营造上,作者也是功力不凡。在扰敌之计(下)一章中,莫天留和沙邦粹为了帮助栗子群等武工队人员将物资顺利运出敌人封锁线,夜晚在敌人的炮楼前实施扰敌计划,莫天留两人稍微发出点声响,敌人的探照灯就打过来,在这样的氛围下,一切紧张而有充满风险,可以说是密不透风的章节,看得人连大气都不敢喘。可就是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作者会突然冒出这样的片段:“虽说麦地中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毕,但在仓促的收割的过程中(因为是在敌人跑楼前,百姓怕鬼子,所以收割都是畏畏缩缩的),不少麦粒和谷穗全都掉落在了地上,白天引得鸟雀啄食,晚上更是逗引了不少田鼠或是野兔之类的前来觅食。才在麦地里爬出不过两三丈远近,莫天留已经惊得不少在麦地里捡食麦粒的田鼠四散奔逃,撞得那些半尺来长的麦茬不断晃动,发出了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响声……”正所谓蝉燥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作者张弛有度,收发自如的章法中,用意境营造的方式将当时紧锣密鼓的紧张氛围渲染了出来,这种情景交融,意境交辉的写法在文中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用土里土气的文字风格,恰如其分的表现人物和场景,这是本书文字拿捏精彩之处,说一句经典也不为过。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比《亮剑》更好看,果然如此!整本书一气呵成,比一般的军事小说要细心许多。故事结构和情节安排不同与俗,给了很多细想的空间!推荐!
  •     收到了这本书,可是,真的没有印象曾经申请过这本书。不过歪打正着,抗战历史剧一直是我的最爱,因为小时候跟我老爹一起养出来的习惯~好好看书~~
  •     军事,战争,文学
  •     从小人物入手,虽然还有些脸谱套路,但是对于抗日战争老百姓所受的苦难有着真实的描写,每个人的牺牲和抗争也写的很细很实,鬼子战斗力之强悍也是有所表现,是可以一口气看完的好书,加一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