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08655699
作者:徐瑾
页数:320页

《印钞者》的笔记-第72页 - 罗斯福新政:恐惧与自由

在记载大萧条人民百态的时候,有学者不禁感叹“人民虽然身受其害,却不懂得是什么在作祟。有人笼统地归咎于‘时势’,这所谓的‘时势’乃是胡佛的隐讳真相的说法。有人又把大萧条同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溃混为一谈"。可见历史过去那么多年,关于大萧条的真相和教训,仍旧有待思考。和广告商不知道广告哪一部分是被浪费的一样,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政府投资有多大效果。但是随着概念的不断转换随着4万亿负面效应出现,在经济萧条期间政府应该如何应对引发无止境的再思考。

《印钞者》的笔记-第11页 - 绪论: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哈佛教授卡门`莱因哈特、肯尼斯`罗格夫长期关注危机,他们通过1957—2013年100个金融危机案例来观察金融危机的恢复情况,标准就是人均GDP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才可大体判断为一次危机结束。

《印钞者》的笔记-第73页

即使权力在美国总统中也数一数二者如罗斯福,他本人亦在1941年郑重强调,未来的世界必须建立在四种自由的基础上: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印钞者》的笔记-第80页

在美国金融史作家利亚卡特·艾哈迈德看来,最好是从中央银行家的视角观察大萧条如何一步步展开。对于大萧条的清算,他选择将历史的解剖刀挥向中央银行家,也就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四位成员——当时他们分别执掌英格兰银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德意志银行和法兰西银行。

《印钞者》的笔记-第43页

英格兰银行逐渐成为银行中的翘楚,逐渐有了更多现代央行的角色功能,但这些都是在探索以及互动中逐步形成的。英格兰银行治理机构主要由理事会、行长及副行长组成,成员由政府推荐,英王任命,要求必须是英国国民,65岁以下,但下院议员、政府工作人员不得担任。

《印钞者》的笔记-第237页 - 4万亿刺激与地方债危机

改革之路应从界定政府权力边界开始,让政府退出竞技场,回归规则制定者角色,强化对自身权力的制度化约束。

《印钞者》的笔记-第14页 - 绪论: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在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新一代中央银行应该更加透明。公众支持本来就是一个公共部门的存在基础,中央银行的职能在扩大,中央银行家则需要不断更新技能。沟通本来就是其未来职责的一个部分,格林斯潘时代含混不清的措辞今天已经不再流行,甚至有研究支持中央银行应该更善于“讲故事”——故事时人性的本源,好故事意味着更有效的沟通。这意味着未来的中央银行决策背景应该更多元,甚至有一天,中央银行行长不一定需要是经济学家。

《印钞者》的笔记-第107页

成功一刻,明星CEO成为首善之因;而失败之时,经营模式成为万恶之源。
……
换句话说,所谓经营模式,只不过是机构经营的好坏催化剂而已/

《印钞者》的笔记-第39页

1717年被认为是金本位元年,这一年英镑按黄金固定价格英格兰银行以及英国政府、人民为之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才使得英镑几乎以超然历史以外的姿态存在,但他们也收获了信用。英镑资信之佳,被认为是接近黄金,因此四处被接纳。
相比之下英国的其他跟随国的各类实验往往以通货膨胀收场,也使得法国之类国家无法像英国那样借钱打仗,而只能以硬通货交易。

《印钞者》的笔记-第25页 - 从银行券到纸币

信用有价,金融核心就是信用,正是这种信任,反过来不仅促使了纸币的诞生,也使得英国在欧洲与法国对抗中扭转战局,进一步为英国的称霸奠定了基础。历史学家评价,任何别的国家在那个时代都没有能力做同样的事。

《印钞者》的笔记-第121页

美联储主席离任交接往往伴随着市场动荡似乎也成为惯例,这代表了市场对于新任行长的测试吗?

《印钞者》的笔记-第35页 - 第二部分:19世纪:金融革命VS英国崛起

一国银行业的最终准备金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为满足某种必需的用途而保留的,其中一个用途就是满足由国内恐慌导致的现金需求。解决国内信用缺失导致的资金流失的最佳办法就是无约束地发放贷款,防止衍生破产的最好办法就是阻止导致衍生破产的原始破产。恐慌造成流动性匮乏,信用过程陷入瘫痪。如果恐慌的过程伴随着资金外流,那么在提供贷款的同时应该提高利率,与此同时应该试图向公众传达资金充裕的信心。

《印钞者》的笔记-第117页

金融危机到底是不是监管放松导致的灾难?越严厉的监管是否越有效果?过去和现在的主流答案可能完全背离。格林斯潘在任时期放任监管的方式在金融危机之后遭到各方诟病,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批判在格林斯潘领导下,美国一直在执行宽松监管,

《印钞者》的笔记-第13页 - 绪论: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量化宽松更应该叫做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货币的增加也对应着央行负债的增加,因此,量化宽松并不意味着无限量印钞。

《印钞者》的笔记-第84页

大萧条的最大悲剧在于起初中央银行没有摆脱金本位的束缚,后面的事实也说明一个规律,几哪一个国家最早摆脱金本位,哪一个国家就最早脱离萧条。

《印钞者》的笔记-第71页

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争论
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拯救了美国。而典型如货币主义者往往认为大萧条首先起源于美联储紧缩货币的政策,新政的支出自然还是羊毛来自羊身上——加税,而带领美国走出萧条的原因或许更在于“二战”源源不断为美国送来的欧洲订单。

《印钞者》的笔记-第276页 - 中国第一与世界新平庸

强大的帝国可以是,而且往往是全球稳定秩序的重心所在,这不仅意味着成本,更意味着责任。

《印钞者》的笔记-第10页 - 绪论: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本是信贷经济,因此,金融危机无论是次贷还是国债抑或房地产,最终的表现都是债务。而过多的债务必然导致危机,这是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的真理。

《印钞者》的笔记-第40页

金本位制的弊端发行货币以黄金为锚,意味着各国法币币值与一定重量的黄金挂钩。普通情况下黄金受开采量以及黄金发现等意外因素影响,令货币发行机构地受制于黄金储备,常规之下并无大错,然恰逢变动时代,最终将导致不可避免的动荡与危机,比如大萧条

《印钞者》的笔记-第38页 - 第二部分:19世纪:金融革命VS英国崛起

复本位:同时以金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就是复本位制。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较为流行。复本位制的最大问题是,这种制度要求金银有一个确定的比价,但在市场上,金银的比价要受供求的影响。于是,一座新的金矿的发现就足以改变金银的市场比价,从而给整个货币市场造成混乱。这是复本位制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百度百科
格雷欣法则要发生作用,必须在复本位情况下。
譬如银币的市场价格比实际价格高,那么意味着银被高估,同时也表示金被低估。那么人们就会融化金币,同时将银币花出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市场的金币越来越少,反之亦然。
于是,在复本位制度下,两种金属的不同比价往往导致重新铸造成为常态,从而可能进一步引发价格失衡,银子往往是麻烦的开始。

《印钞者》的笔记-第147页

冰岛在金融危机后三年内开始复苏,冰岛的财政赤字从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已经降至1%~2%,甚至有两次在国际社会发债。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呢?其实并没有太多神奇秘方,紧缩和开源是不二措施,对于政府而言,就是增加收入、削减开支。冰岛实行累进税制,“这种策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净国民收入分配变得更公平。相对于较高收入群体而言,较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受的影响更小,这使后者能够继续积极地参与经济活动”。其次,冰岛货币的贬值带动了出口,比如旅游业、低碳能源、创意产业、高科技和知识产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印钞者》的笔记-第9页 - 绪论: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从金融进化的角度而言,最终埋葬人类自身的只能是我们的贪婪,监管者的更新需要跟上市场。

《印钞者》的笔记-第10页

中国世纪真的来临了吗?盛世之下,债务危机露出端倪,一方面地方债务累积,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系统横生,导致2014年出现首单刚性兑付违约。

《印钞者》的笔记-第5页 - 第一部分:18世纪:中央银行VS争霸欧洲

历史犹如化石,永远是层层叠叠而就,真相总是比有的人想的单纯,也比另一部分人想的曲折。英格兰银行在17世纪诞生,其成立的主要原因其实只有一个——战争。

《印钞者》的笔记-第66页 - 1929年崩盘:盛衰极限

历史的内在逻辑总是具有一致性:只要贪婪存在一天,崩盘就不会仅仅是梦魇。

《印钞者》的笔记-第二部分 19世纪:金融革命VS英国崛起 - 第二部分 19世纪:金融革命VS英国崛起

麦迪森认为英国在19世纪的优秀表现与金融体系相关,除了稳定健全的公共信用和货币体系、相当规模的资本市场和公债市场外,从1821年保持下来的金本位制度也相当关键,而这为稳定汇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钞者》的笔记-第109页

从历史状况而言,现代资本市场每过4~8年就会有一次动荡,然而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就一直歌舞升平,人们并没有为一场系统性风险做好准备。

《印钞者》的笔记-第51页

从诞生之日起,英格兰银行就很难说是垄断,也遭遇南海公司等的竞争,而每一次特许权的获得实际上都是以为政府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银行贷款为钱你。这其实也是一种隐形税负,却也保证了英格兰银行需要面对竞争,做出变化。

《印钞者》的笔记-第12页 - 绪论: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金融如此重要,如何最大化其正面效应、最小化其负效应是折中之举,链接金融体系三要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设施的正是中央银行,其主要管道就是货币,或者信用。

《印钞者》的笔记-第44页

这句话好像是哈耶克的语句:
中央银行并非人类有意设计的结果,却揭示了人类智慧的试错以及改进。中央银行的诸多行为原则以及最终目标,事实上也是一步步演化而来。
从英格兰银行的木板中看出,中央银行往往最早是私人设立,前身也是商业银行;这对于习惯一切国有化的国人来说难以理解,但却是经济常识而已。就像货币的国家化并不是天生如此。

《印钞者》的笔记-第76页

在《美国货币史》中,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花费七分之一的篇幅来诠释大萧条,他们认为美国大萧条的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应量”,一旦信贷紧缩,而美联储又紧缩银根,那么就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崩溃,使得一次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实体经济的大萧条。
……
比货币主义更加激进的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其对大萧条的主要观点在穆瑞·罗斯巴德不断重印的《美国大萧条》为人所知。罗斯巴德将大萧条的根源归结为政府过多干预经济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自由放任主义”,长期的信贷扩张埋下了危机种子,随后“政府的过度干预政策使得危机长时间延续”,如果政府减少干预,市场会自动完成恢复过程。

《印钞者》的笔记-第130页 - 格林斯潘忏悔录

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危机其实比应对危机更为重要,因为危机在今后必然是常态,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已经内嵌到现代经济体系运作之中,成为经济学家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一种手段,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自我出清行为。你可以不喜欢危机的暴烈与伤害,但是却不得不与之长期共存。


 印钞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