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可逃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020117465
作者:冯骥才
页数:222页

内容概要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五十余种,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出版各种译本三十余种。

书籍目录

自序:五十年并不遥远
一、抄家全过程
二、结婚纪念日
三、墙缝里的文学
四、业务推销员
五、死神擦肩而过
六、艺术家生活圆舞曲
七、老鼠搬家
八、被扭曲的写作
九、逃亡
十、最后一击

作者简介

尽管这一切都已时过境迁,物去人非,连那个时代种种标志物都成了收藏品,但它在社会生活里和我的心里却还时隐时现,并使我不得安宁。
这一次,冯骥才讲述自己的“文革”十年
历史不是他者,它已是你生命深处的一部分


 无路可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近这段日子坚持阅读,前前后后读了冯骥才先生的《无路可逃》和《一个人的一百年》,还有金宇澄先生的《繁花》。在阅读这三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反思与查阅资料,对我们国家在六七十年代经历的那一段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觉得个人属于这三本书的隐含的读者,书中作者明确地表示道希望没有经历过那段创伤记忆的人们能够了解历史吸取教训。我很幸运同时也在反思,像我一样的隐含读者群中还有多少人想作者预期的那样读到了他辛苦写下的文字?我想从那段历史伤痛中走出来的国民在以后的生活中所说所作便可窥探出为什么隐含的读者们为什么在不断的流失。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我们国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全面繁荣,人们的思想也随之逐渐开放,面对着市场调控着的文化市场,许多的作者首先改变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利益成为他们越发看中的对象,尽管从客观角度来分析,收益的必要性值得重视,可是导致的结果是作者的创造初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的这种变化表现在他们的创造之中,影响了无数的读者。当这样的情况越发严重,出书热题材热已悄然酝酿成一场场的狂欢和闹剧,读者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化市场,面对着泡沫话题泛滥成灾的话语世界,怎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静下心来认真反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创痛,将目光聚焦到一些作者用心血写下的书籍中呢?冯骥才先生在书中感慨道我们到现在也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文革博物馆”,这背后反映出当今的文化狂欢永远只是表面的浮华,绝对没有深层次的反省与思考!当作者原本考虑到的隐含读者们没有机会读到具有反思精神的图书时,我们民族的思考与批判精神还能存活多久?还能给我们的后辈留下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财产”呢?处于电子文化时代的自己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悲哀,走进一家书店,引入眼帘的都是实用主义和浮夸封面的畅销书,真正的好书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等待有慧眼的读者能够及时去发现。成吨的纸张被印上无聊的、无病呻吟的、玩世不恭的、低级庸俗的文字和没有价值的花边新闻,打开手机,无数没有意义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眼前占用去我们大把的时间。可是对于还比较年幼的读者面对这些消息没有一定的判别能力,便很容易就深陷其中白白浪费掉很多的时间成为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牺牲品。这些错误的引导让人们庸俗化世俗化,让辛苦付出的作者失去掉他曾设想的那些隐含的读者们!在这样全民狂欢的背景下还是有值得我们欣慰的事情与现象,面对毒鸡汤和各种美文,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其真面目而选择舍弃。面对着充斥市场的畅销书,有越来越多的人发出自己的质疑与反思,在这些反思中,一大批随波逐流的读者群会去思考自己每天所读的内容是否是有价值的文字,会有一大批读者舍弃掉手中的文化快餐,而转向去拥抱真正的文化经典;而那些曾经慢慢流失掉的隐含读者们能够慢慢的回归,慢慢的思考文字背后透露出的作者思考与批判。有使命感有责任心的作者们还在努力的创作不被时代淘汰掉的文化经典,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文化快餐也在不断产生。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既是文化经典所期待的读者群,也不可避免的被文化快餐列为消费的对象;如何在这其中做出抉择,细心分辨就成为我们至关重要的事情与任务。“影响力不等于生命力,占有市场不等于占有文学”,我们要带着火眼金睛充分享受书籍带给我们的力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文革是一些人不可触碰的岁月,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触碰的岁月。我们年轻,但已经苍老,亲历者需要用自己的笔去为我们书写那段历史,让苍老的我们不要让年轻的一代也变得苍老。反思文革,躲避灾难,从书写开始。
  •     印象深刻的两段:“火腿”那段真的激出眼泪来;姐夫高兴醉酒而死。
  •     可怕
  •     看完就想起了祖辈父辈们讲述的过去。
  •     不是难懂的书,没经历过的人都去读读吧。亚马逊电子版有售。
  •     第一,这个是口述史。个人感觉文字功夫一般。第二,排版相当稀疏。200多页的书,正常排版可能最多100页。就是听听过来人讲讲那个年代自己经历的故事。没有其它。
  •     精彩
  •     冯骥才的文革口述史,虽然十分简练,但也从中看到那个年代的重压了。其中写到他的秘密写作和文革中的经历,可见灵活中又有坚守还是很有必要的。冯大个儿在大学时隔壁学校见过一次,搞古村落保护。他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
  •     如果说定义幸福是三个方面,物质,情感,精神……而在十年的洪流中,这些标准中似乎最值得托付的人类情感,却呈现着 极为悲哀痛心的局面………
  •     冯先生让人敬佩,说出那一段“历史”是需要勇气的。
  •     20161112北新网,20161120收到。20161125、1127翻一遍。写得略简略,十年写了十万字,但可读。抄家、谣言、藏稿,还可以。本系列还有四种,估计以后应出合订本。
  •     哎。
  •     还不错 略有点虎头蛇尾 总的来说值得一读
  •     回京时飞机上读的。这本是冯骥才关于十年浩劫的回忆录,包括他的抄家、结婚、当逍遥派以及76年的几个大事件,写得非常流畅形象,值得一读。所措意的,1、文革的可怕,并不是初期的打砸抢,那些羞辱和暴力是短暂的,是可以扛过去的,真正恐惧的是人通过国家机器对其他人无微不至的压迫、窥视、迫害。文革作为历史事件当然已经过去,但只要在今天的体制内呆过、对体制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那种本质的东西还在,无非是程度深浅罢了。2、冯骥才的秘密写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没有心境,所以写不出满意的东西来,但我的环境总比当年要好,现在我的问题是旁骛的事情太多。3、从冯骥才差点当了造反派来看,当人处在后世被追认为重大历史时期的时候,即使天崩地裂,其实人也是浑然不觉的。
  •     无路可逃
  •     触目惊心
  •     果然这本书也是出版了的
  •     文革第一次如此鲜活的展现在我的眼前。
  •     第一章抄家全过程写的很生动,对于文革以前一直所知不多,但是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当时社会中扭曲的人心和一场场生离死别给我很深的影响。当年颐指气使的红卫兵到后来面对下放时的与亲人分别,到底是谁的过错?我没有想清,或许这本书过多的是陈述,其中的情绪与思考还是得在以后的日子中自己反复的回味。
  •     吸引人
  •     文字真的很神奇 字字句句没有大喜大悲 可是那种心里的无助 痛苦 绝望都扎进了你的心里
  •     (推荐)是一部从亲历者角度切入去了解历史的优秀作品,但是文笔确实没有特色,缺少尖锐的锋利感,不过还是可以和冯先生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一起去读并且自己反思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
  •     借用驴得水的一句话,如果过去的就这么过去了,那么以后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     生动!五十年后读来,文革那十年对于人性黑暗面的放大和夸张依然历历在目!
  •     不如《一百个人的十年》好看,但说这样的话很纠结也很可笑,因为“不好看”正说明作者过得“幸福”,没经历过特别悲惨的事情。算一算才过去几十年,历史却模糊不清,还好有人记录着,可惜没人可以还他们公道了。
  •     冯可能不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但直面历史的勇气令人尊敬。而且,他的那种勇气是从一开始“秘密写作”就有的。
  •     在黑暗的时代中要用文字记下种种苦难留给后人,今亦如此。“文学的本质是用光明照亮黑暗。还有,文学的本质必须服从心灵”。在那个年代里,最不能丢的是良心和独立思想,想要生存下去得兼有机智、勇气、忍耐力和运气。购于成都方所。
  •     大冯是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作家。大冯适合写传奇性的故事,但很难写得厚重,个人经历和才力所限吧。本书第六章《艺术家生活圆舞曲》写得很好,其它篇章有些逊色!四星推荐。
  •     这种题材,有亲历者写,还有人敢出版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     文字很是平静,直面文革和记录文革应当是每一个经历过的人的责任!而不是遗忘和回避!
  •     在天津五大道发生的十年故事,去年还在那骑过车,印象被丰满了。对作家来说,记忆力真的太重要,故事细节很鲜活。总体来看,冯真是乐观的人,且懂苦中作乐,大概算逆商很强了。但时代下的个人命运真让人感到无助,最后所有人都是可怜人。 看书过程中会遗憾自己没机会认识因为文革留下病根早早去世的外公,一个在当时看来成分不好,同时在职业和审美趣味上都不被那个时代容忍的人。不知道他那时候怎么过的。 希望自己也可以脱离单一的价值体系,不被绑架,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哪个时代,都需要这种超脱吧。
  •     我们处在风平浪静的今天,也不能忘了曾经在黑暗中挣扎的危险日子,从俗世奇人看冯骥才,看一百个人的十年的又到这,真的很好
  •     以个人视角看经历的生活,因为写得比较好到让人产生比较大的兴趣。那一场毁灭中国的运动,需要更多的让我们认识。但所谓的伤痕文学远远不够。口述史罢了,也远不能又让人认清事件的作用,更无谓避免重蹈覆辙。
  •     看的第一本书是冯老师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第一次感受到文革的恐怖,现在冯老师出了自传,实属难得,中国的良心作家
  •     虽然文革距离我们才50年,但是我们这几代人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这无疑是一种悲哀,我们都说日本掩盖历史真相,难道中国就没有吗?!
  •     「我们对那场社会灾难与时代疯狂太缺乏想象力」有的记忆会让人一辈子都不得安宁,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运。
  •     最后在狂喜的日子里泪流满面。
  •     扭曲的现实下的生存哲学。
  •     良心之作!“文学的本质必须服从心灵” 多少人能做到?
  •     略显单薄
  •     艺术是目的,不是工具。 冯骥才一直在实践着这句话。
  •     再去五大道浓知道看啥讲啥了吧
  •     一段不可触碰的岁月,却又是我们需要触碰的岁月…
  •     【在 @雨枫书馆 翻书487】最早读大冯是在花家地买《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次他回忆自己的“文ge”十年。封底勒口印着回忆录共分五册,这是第一册,2016年出版,第二册《凌汛》2013年率先出版。期待后续。
  •     如果让我选择一个自己最不想诞生的年代,我想说那个年代就是中国的十年动乱。有时候人可能并不那么惧怕恐惧,而是惧怕一种一种毫无由来的恨意以及自尊心的搁浅。能被那样对待而又人过来的人真的不简单
  •     到了后半部分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如临其境。作为大事件的亲历者,所刻画的人和事非常具有典型意味。抄家的惊恐,社会的疯狂还原可能不足九成已让人感到揪心和绝望,更不要说经历过。度过这场浩劫的人无疑是幸运的,读到最后深感活着已是命运的垂青,成为重要的人才是活下去的砝码。但这些活下去的人也无疑是悲惨的,被摧残和毁灭的人性,被打倒和隔绝的精英和知识,被浪费的青春、才华和时间,永远无法弥补,不可重来。
  •     距离文革开始,正好已过半个世纪。那动乱十年里全社会充斥着的绝望、压抑、痛苦、扭曲与恐惧的情绪扑面而来。能在那个年代,守着内心的坚持挺过来的人,都值得尊敬。
  •     一本小书,差不多三个小时一口气看完,却是别人血泪交织的十年坎坷飘零。
  •     平静的文字叙述着比戏剧更戏剧化的生活。没有答案的历史不会结束,没有答案的历史不能放下。
  •     一段历史揭开封尘,看似无路可逃,其实确是无路可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