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污名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44271730
作者:[尼日利亚] 钦努阿·阿契贝
页数:187页

内容概要

尼日利亚作家,1930年生于尼日利亚,代表作有《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再也不得安宁》等。曾获曼布克国际文学奖、英联邦诗歌奖、德国书业和平奖、尼日利亚国家奖等多项大奖,被英美等国大学授予了二十多个荣誉博士学位,入选“全球百名公共知识分子”。

书籍目录

受英国保护的孩童的求学记
齐克厨房里的香味
我和父亲
我心中的尼日利亚
坐在公车上的白人区
拼写出我们真正的名字
我的女儿们
赞誉
非洲的污名
非洲文学中的语言政治与语言政治家
非洲文学:“庆典”的回归
教授《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
马丁• 路德• 金与非洲
大学与尼日利亚政治中的领导因素
斯坦利• 戴蒙德
非洲是人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钦努阿·阿契贝从八十年代末到二○○九年间的一系列散文和演讲。在不那么严格的意义上可看作阿契贝的精简版自传。
这些非洲生物没有灵魂、宗教、文化、历史、人类的语言,以及智商——有时我们会觉得这个看法本质上源于无知,其实并非如此。它是精心设计的一项发明。
压迫为其受害者重新命名,给他们打上烙印,就像农民给自己的牛群打上相同的烙印一样。压迫的目的就在于败坏受害者的个体精神和人性。不幸的是,压迫并不会自动带来有意义的反抗。它会导致模糊盲目的不满,或者最糟糕的,野蛮的内部混战,相互间强烈的爱恨纠结,就如渔夫筐子里的螃蟹,他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是为了确保没有一只会逃跑。


 非洲的污名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钦努阿·阿契贝的随笔集《非洲的污名》和他的小说一样,致力澄清对于非洲的一贯偏见。非洲形象最著名的代表《黑暗之心》,在阿契贝眼中却是最具殖民色彩的褊狭解读,他严厉批判康拉德、格雷厄姆·格林、吉卜林这些经典“代言人”展现的殖民地形象。将这本书和格林的《没有地图的旅行》互相参照,可以看出格林对非洲的感受正好印证了阿契贝所说的殖民者视角。  西方为什么会对非洲产生偏见?这不是无知,而是一种长久的阴谋使然。“非洲在欧洲眼中属于另一个世界……其实这并非如此,甚至不是完全处于无知,总体说来,它是精心设计的一项发明,用以协助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大西洋奴隶贸易与欧洲将非洲变为殖民地”,虽然奴隶贸易和殖民活动已经成为历史,但通过文字传播“看待(或者更准确地说,无视)非洲和非洲人的特殊方式持续至今”。  非洲并不是原始的“黑暗之心”,它在历史上曾经和欧洲平等对话,但因为近代对非洲的污名,导致对非洲的误解已经潜藏在各种日常细节里。从童书对非洲人无知的丑化到非洲人自己认同的“白人至上”观念,都变成了集体无意识。它们已成为定见,必须由阿契贝这样的本土作家指出其中的危险。  非洲有过辉煌的历史,也遭遇了混乱的现在,它遇到的种种问题不是因为非洲“蛮荒而原始”的本性。阿契贝呼吁“非洲是人”,班图人的格言代表了非洲的共同愿望“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他人”。世界要尊重非洲与非洲人,至少能试着对既成事实抱有怀疑,然后通过理性认识真相。本书就是打开这些真相的一个小孔,非洲作家正站在他们的位置发声,写出清晰澄澈的文章,让遥远世界的读者看到一个接近真实的非洲。  《没有地图的旅行》 不变的是“黑暗之心”  1935年,格雷厄姆·格林和表妹穿越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回国后写成游记《没有地图的旅行》。和康拉德的刚果河之旅一样,格林的旅行也是一次“慢慢渗透揭示非洲本质”的过程。阿契贝提到康拉德和格林怀有的“殖民者视角”,果然,他在开篇便写到了受康拉德等作家的影响,对非洲形成的前置印象。  这是一部读来相当艰苦的书。身在非洲,格林不得不屈服于非洲的原始,1935年在非洲旅行,条件远没有现在方便。格林和表妹雇佣了二十多名脚夫,沿途由各地酋长接待,在村镇之间每天徒步跋涉七八个小时。脚夫们或者要求涨薪或者生病,格林还得担心自己的钱够不够付工资。生活条件很艰苦,必须过滤水并服用奎宁。蚊虫肆虐,蟑螂遍地,连在此的欧洲人也被传染得疲惫不堪。村镇的黑人对白人有种好奇和恐惧,神秘的巫术加深了这种未知的紧张感。最后格林患上重度高烧,让旅行更为难挨。  格林笔下的非洲之旅充满厌倦、燠热、神秘、焦虑,诅咒非洲落后的同时,格林却同时欣赏它的原始,他欲念着非洲妇女裸露的乳房,觉得非洲的“处女性”很迷人。非洲并不是格林心中的“处女地”,这在阿契贝的书里已经指出。与其谴责这些作家对非洲的成见,不如反思为何他们被偏见遮蔽,真相只能由非洲作家努力澄清。这一面的非洲为何更容易被看到,更全面的非洲在哪里?  殖民地宗主国作家书写非洲,还有多丽丝·莱辛的《非洲的笑声:四访津巴布韦》。莱辛童年生长在津巴布韦,长大后四次回访,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她的寻根之旅与津巴布韦的变化,这种关系更加切近,探索也会更加深入。  《我们的普世文明》 凌厉目光中的乱局  《我们的普世文明》记述了奈保尔对印度、西印度群岛、非洲这些前殖民地国家的探访之旅,他结合自身经历思考殖民与独立带给这些国家的未来。  《刚果新王:蒙博托的非洲虚无主义》一文,讲述独立后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对总统蒙博托的个人崇拜,新独立的刚果认为这就是摆脱殖民意识而建立的非洲独立性。可是独立后的刚果依然是一片乱象,比利时野蛮的殖民方式被延续,只有蒙博托打造的“救世主”形象虚无地悬在上空。对独立的渴求让扎伊尔陷入对自身的否定,为了追求本土性,抹去了葡萄牙人、传教士和阿拉伯人的痕迹,将历史改写,从一种被动变成另一种被动,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唯独没有寻找理性建设国家的道路。  《亚穆苏克罗的鳄鱼》记叙了他在1982年访问科特迪瓦的故事,他看到非洲本土宗教的顽强痕迹,甚至是陋习,“阿比让总是存在着两个歌舞升平的非洲:法国的非洲和非洲的非洲。而后者比人们以为的要真实得多,根深蒂固得多”。总统乌弗埃是这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他是科特迪瓦的新神。奈保尔看到非洲人在“本土化”的迷梦中陶醉,认为凭借非洲的本质,可以自然引领他们走向强盛。他们顽固地保持非洲的陋习,将领导人奉为救世主,而它们却正好是这些国家现代化的最大阻碍。  《非洲的假面具》更详细地描述了宗教在非洲的重要地位,它是一次信仰探访之旅,是奈保尔几十年前非洲之旅的重访与整理。奈保尔写宗教,本质依然离不开政治。第四章《森林之王》记述了他于2009年的又一次科特迪瓦访问,乌弗埃官邸旁养的鳄鱼还在,但已没人注意它们。乌弗埃死后,科特迪瓦陷入混乱,战争不断,基建荒芜,当年个人崇拜的痕迹被铲除,嗜吃果蝠的习惯带来了埃博拉病毒,漫天飞舞的蝙蝠好似扑向这个国家的一场瘟疫。  奈保尔书写非洲和其他殖民地一样,凌厉目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时显得非常苛刻,他说“我的好奇心是一个作家的好奇心,而非人种学者或记者的好奇心”,所以他要从最微妙的细节中提炼出普遍规律,这是奈保尔的观察方式,是否客观暂且不论,但至少,奈保尔愿意写出巨细靡遗的故事,让读者从他的观察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结语  非洲的书写永无止境,对于长久以来被奉为的“经典作家”,他们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也需要再思,因为权威目光恰恰可能加深读者的局限,强化固有的成见。“当我们轻松自在、漫不经心的时候,可能会无意间做出严重的不公之举”(《非洲的污名》)。既要警惕强势者的无知,也要警惕弱势者的示弱,无论阅读哪一类作品,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怀疑。
  •     在9.18读完《非洲的污名》,是偶然的巧合。中国同样有沦为殖民地的历史,那段屈辱的时间里,东北三省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被日本运出,用于维系日本军队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侵略占线。同样被掠夺的记忆也深深烙在非洲人民的心底,从15世纪到19世纪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非洲被纳入欧洲殖民统治版图,而发生在此期间的奴隶贸易给那片土地留下最深的创伤,人口流失土地荒芜,直接导致了非洲的贫穷落后以及后来经济的畸形发展。位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其发展历程是非洲历史的缩影,在经历葡萄牙西班牙长期的殖民统治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取得自治,独立后多次发生政变,长期由军人执政。近二十年,因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尼日利亚的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是暴力事件、武装冲突频繁。非洲大陆的历史与现实,在文学中同样得以呈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洲当代文学,尼日利亚成长起来的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当代非洲文化之父”,虽然他自谦所有成就都属于整个民族,仍不能否认其在近代非洲文化发扬和传播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他早期作品《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更是非洲文学中代表作。《非洲的污名》是一部短篇散文集,收录了阿契贝从八十年代末到二○○九年间的一系列散文和演讲,其中短篇《非洲的污名》原收录在《另一个非洲》,较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作者对于非洲问题的思考,或许这也本书以《非洲的污名》为题的缘故吧。本书的亮点不在于文字有多优美文笔多么流畅,而在于文字背后所呈现的对于非洲的思考,涉及殖民主义、奴隶贸易、非洲文明、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透过文字,阿契贝试图向世人呈现一个真实的非洲,而不是他人或为曲解或为掩饰而刻意创造出来非洲形象。因阿契贝的教育背景及自身经历,使得他即立足于非洲同时又站在了非洲之外,从而拥有了更为客观、全面的视角,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理智的清醒,对于蓄意抹黑非洲文明的观点,能犀利地予以批驳,而对于历史,却选择了温和的接纳。中国有诗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源于书生的迂腐、理想主义,实际上,文人掌握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关乎信仰和追求,作为文人学者的阿契贝,试图通过这种力量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看到真实的非洲,或许这也是他能入选“全球百名公共知识分子”的缘故吧。对于非洲的印象,大多源于电视中只言片语的报道,或网页中某则触目心惊的新闻,某张刺痛神经的照片,曾看过一篇网文,提及中国企业派驻非洲的员工,对当地的居民及资源也在实施新的恶行。在非洲外的人们眼里,很多时候,非洲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却少有人愿意正视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某种意义上,《非洲的污名》是在唤醒我们心中的善良,反省我们自己,承认自己的无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非洲。关于非洲,只希望有一天,它能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甚至更好。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有思想,有深度,好读。
  •     污名
  •     行文略怪,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本如此
  •     “非洲文学之父”阿契贝的杂文集,涉及面很广,非洲的政治体制、文化教育、殖民历史等等,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思想中既不偏激也不软弱的理性之光。同为经历过被殖民历史的民族,这样的客观和清醒,该让中国的“公知”们好好学学~
  •     一部由演讲和杂文构成的个人志和非洲的历史地理人文志,是涉及广泛的智者之言。通过澄清真相,或揭露了西方古典文学中殖民主义的视角,如何为非洲抹上污名,并推动种族主义合理化,以为西方利益服务;或揭露语言问题被政治利益用来当做活动失败的替罪羊,作为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的荒谬。通过本书中文字的集结,作者力图还原非洲是人的这一基本事实。
  •     压迫的目的就在于败坏受害者的个体精神和人性。
  •     翻译有点艰涩。看到了敏感民族的敏感心。
  •     有些篇幅打算看完小说再刷一遍
  •     先前读过阿契贝的作品,对其观念也多有熟悉。读这本集子时,倒是出于时间地点的缘故,突然为阿契贝以及和那些与阿契贝一样的非洲作家在批判之下隐藏的深深归属感所叹服——这种姿态要把某些号称“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公知甩出不知道多少条街……
  •     阿契贝的杂文集,收录了从80年代末到2009年的一些随笔和演讲,有关他的非洲态度和文学态度,正如书名所选的那篇《非洲的污名》(阿契贝对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对非洲歪曲的声讨)一样,整本书核心就是通过一个来自内部作家的发声还原一个真实的非洲。
  •     注意西方视角下的“非洲”文学传统,尤其是康拉德的辨析。“怜悯不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完全没有从这怜悯中受益。”
  •     印象比较深的有一个例子,西方国家将非洲当成自己的实验室,将一些未经验证的经济学理论直接在非洲国家实验,导致了很大的灾祸
  •     其实很早就读完了,以至于现在都忘了什么内容了,有空重读。
  •     还行吧。
  •     自从被训斥过“少跟人家学着说什么‘污名化’”之后我就会非常小心这个词。但这个集子(本也不是这个名字)中充满了睿智而幽默(没错)的各种想法与故事,非常有趣和富于启发性。关于语言、文字、历史与世界政治。这不仅仅是非洲。
  •     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他人
  •     文学。我总觉得理解一个所谓他者,不能仅仅通过自己的体验,他者怎么看自己,其实是更好的民族志。
  •     阿契贝杂文集;反击殖民作家将非洲称为“黑暗之心”,故而高呼“非洲是人”,也执意要用英文写作
  •     “如果你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你就真的可以前往任何地方”
  •     看完这本,阿契贝目前所有翻译成汉语的书都读过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不在于他的作品作为一件件独立的艺术品有多完美,而在于他对整个非洲文学的发轫之意义。如戈迪默所说,阿契贝和莎士比亚、普希金一样伟大,因为他们都改变了一个大陆的文学历程。他的见解、情怀与境界之高,足可以看见整个非洲。
  •     演讲与论文集
  •     医院读的,总有那么点意义吧~~~
  •     不知道算不算是选本的问题,阿契贝的几篇文章讲来讲去范围都不出那几个人和事。刚果国王啦,约翰巴肯啊,康拉德呀。书中有价值的文章也就三篇左右,其他的则多有重复。PS:而且某种程度上我感觉康拉德被批得非常冤。
  •     非洲是人,不是你们试验的小白鼠。
  •     分散的杂文。讨伐白人殖民者。不过我一直觉得非洲的麻烦几乎都是非洲自己造成的。
  •     非常棒的文集,澄清了非洲的污名
  •     3.5/5,后殖民的主题被翻来覆去言说到几乎要让人厌烦的地步,即使如此,在读到最后一篇《非洲是人》的时候,还是会有种振聋发聩的感觉……正是因为有像阿契贝这样的人存在,才会让人觉得非洲依旧是有希望的,才会让人觉得非洲研究是有意义的。 不过文章的质量其实参差不齐,如同全书的主题一样,某些人和某些事被反复的提及和言说,对康拉德的解读其实有些过度,而对阿方索一世则有粉饰之嫌,算来算去真正搔到痒处的也就两三篇而已。
  •     能够陶醉在别人的赞赏的阳光里的人是幸运的,又或许只是天真
  •     同样被掠夺的记忆也深深烙在非洲人民的心底,从15世纪到19世纪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非洲被纳入欧洲殖民统治版图,而发生在此期间的奴隶贸易给那片土地留下最深的创伤,人口流失土地荒芜,直接导致了非洲的贫穷落后以及后来经济的畸形发展。
  •     张博士送给我的书,终于读完一本。谢谢张博士@竹寒风清
  •     政论太多,不感兴趣,其它可以。
  •     阿契贝有种简洁的力度,非常具有说服力。不在乎他的论点被反驳或者被批评为过时。
  •     “在那些「非洲文学」当中,我看不到作为非洲人的自己” 收录不同文稿难免有论点重复之处 但让人对历史/政治/文学都产生了解的欲望 是有意义的 *应该先读他的小说
  •     比《瓦解》好读,非洲是个人。
  •     非洲现代文学之父,还原一个最真实的非洲。
  •     倒是对《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微有兴趣。
  •     对于历史上跨度最大的反人类罪行,作者已经用了最克制的文字来厘清我们关于非洲的种种偏见。关于压迫的那段阐述很经典。
  •     在对不同文化的审视中,傲慢与偏见才是常态,能够客观公正的太少。很多时候经济也决定了文化的影响力。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听上去是电影《上帝也疯狂1》,以前当喜剧片来看的时候并没觉得这对非洲人有什么冒犯,它的续集拍得更好,两部间相差9年,在第二部的时候,记得片子赞扬了非洲当地人的品格与淳朴的智慧。作者在驳斥西方国家对非洲偏见的同时,也正视自己的问题,提到了不要过度推崇自己的历史。
  •     尼日利亚,非洲能源资源大国。“他们义正词严…战争是为终结如人祭之类的可怖风俗,而丝毫未提及商业动机—英国贸易利益,入侵生产棕榈和橡胶的内陆地区。…捏造非洲的负面形象,…才能对自己的强盗行径稍感安心。70-71”
  •     我第一次接触非洲文学,从三星半到四星再到五星。无关乎文学,而是不断地在思考中国人的境遇。
  •     后殖民反思…颇有“键盘大师”的风范…
  •     大概书是好书……对于不是特别了解历史背景的人来说有点难读吧
  •     很少读非洲文学,总有太多被压迫者的烙印。
  •     看不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