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猫》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020109330
作者:[日] 横山悠太
页数:106页

《我似猫》:语言内外,世界万千

文/吴情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著有长篇小说《我是猫》一部,语言诙谐幽默,情节古怪离奇,以不可靠的叙事者“猫公”的眼睛看待日本社会自明治维新后的人间百态,反讽颇多,文字毒辣。日本小说家横山悠太在2014年凭借《我似猫》获得57回群像新人奖,该作语言浅近通俗,情节虽不甚突出,机警和妙语却着实不少。在作者个人看来,这部作品也是致敬夏目漱石的心血结晶。《我似猫》,严格说来应直译为《我要变猫》,拗口不说,也少传神,一个“似”字,与“是”字音近而意远,变猫似猫,终究不能成猫,其中辛苦无奈,可以想见,确为妙字。《我似猫》讲述了“余”(我)五十田骏在苏州读书的成长经历以及去日本国做的一次旅行。认真说来,所谓旅行,不太确切,实是为更新签证必须独自完成的一次任务。日本国,骏骏父亲的祖国。然而,对他这一中日混血儿来说,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早已在日常生活中远离,不甚分明。对他来说,生活在中国,日本文化曾一度效仿学习的国度,几近于生活的全部。不过,日本是缺席的在场者,这一点不容置疑。横山悠太曾坦言,他自以为自己“创造出了无法翻译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他所谓的独创,是在小说中同时运用中文、日语及相关的时下俚语、流行语。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但语言本身也具有其系统性和约定俗成性。与其说这一作品是娱乐消遣文字,不如将其视为检视语言丰富性与生动性的试验之作。语言不是言语,它有着自己的一套规范和法则,是从个别的言语中抽象出来的内在结构。它虽然看不见,但存在于使用某一语言的人群集合体中。他们遵循着一套共同的规则,因而即便出现偶尔的、个人的错漏,彼此之间依旧可以理解。语言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概念世界。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我们其实只是生活在概念之中。概念之外,空无一物。我们习惯用概念将具体客观的事物“框”住,以名责实,以名问实。尽管这一做法会消磨事物本身属性,也无法根本上穷尽事物的全部特征,但这尝试无可厚非。没有语言,也就没有这一百态万千的社会。五十田骏游走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真切体验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尤其表现在日文中的外来语,它或来自中文,或来自英文,让他这一文化上的“外国人”在学习时百倍苦恼。可即便日文水平一般,但他为更新签证,还是迈出了回到日本(他生于日本)的步伐,尽管“颇不自然”。他一路听来各式中文、日文混杂语,诸如“纳尼”、“美都因假胖”、“哈衣”、“他大姨妈”等。虽不乏新趋,但实污染了语言的纯洁性和完整性,显得不伦不类。飞机上坐在他身边的“欧巴桑”,误入女仆咖啡店中的女仆,其实都被这一现代式语言给裹挟,幽默中暗藏滑稽之意。解构主义之后,任何的一脸正经都让人敬而远之。反倒是这种言语的怪像,令人啧啧称奇。它似乎在暗示:只要能够相互理解,什么都无所谓,这就是新时代的语言。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猫行者的思考见闻

不同的人对于猫这种生物自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种看法总归是比较多见的,那便是古灵精怪、性情复杂多变。而《我似猫》这本小说倒也颇有猫的这种特点:因其杂糅了中日两国语言而写成,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显得别出心裁,而又在叙述当中显现出活泼幽默来。但作者横山悠太并没有将“卖萌”式的文风贯穿到底,而是在欢乐之中也夹杂着种种思考,故而又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我似猫》中的主人公五十田骏为一名终日混血儿,书中记述的故事便是他在中国学习、生活以及因事返日途中以及达到日本之后的种种见闻经历。五十田骏倒很喜欢猫,并把一只流浪猫称呼为“大先生”。通过作者对“大先生”的种种描叙,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过是借主人公之口来讲述自己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见解。所以,这本书倒也不妨看作是一位猫行者的思考见闻。既然是“猫行者”从猫的角度看待世界,那么“猫眼”中呈现的一切便必然与“正常人类”所见到的有着极大不同。于是,我们所熟悉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便成为了“团子串”,而一切被现代社会所津津乐道并常常自夸的现代化设备也成为了猫眼中“不可思议”且无法理解的物件。作者以一种调侃幽默的笔调把“猫眼”中折射出的大事小情讲述出来,为的就是通过对这些所谓的“现代文明”做出一种批判:在现代魔幻都市里生活得太久,恐怕连身上那点最宝贵的东西也见不到了吧。正因此,书中出现的三色大花猫“大先生”便成为了作者“理想人格”的寄托。猫眼中所见的“大先生”总是一派悠然模样,现代化大都市里的繁华喧嚣根本不对它构成任何诱惑。但是,人却很容易迷失在这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和娱乐场所的魔幻国度里。猫行者对自己见到的人类所做的刻画描绘并不多,但这些人物大多数都患有“现代都市病”,所以,他们会成为被调侃的对象,那也就不奇怪了。猫是一种孤高的动物,书中的主人公五十田骏的身上多多少少地也带着这样的品性。作者这种从猫眼中看世界的创作手法,据他自己说,是为了向夏目漱石致敬。作者在批判和审视之后,留给读者的便是思考:身陷在这样一个被现代文明填充的“魔幻世界”中,我们如何保持着猫一般的简单纯净以及真实自我的个性?现代化给人来生活带来的便捷确实很多,但如果因此就失去了那份真纯,变成现代文明生活中的机器,或是患上了其他 “现代文明病”,那便不好了。这种于嬉笑之中体现出的批判精神,很明显也是收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响,这一点,从书中那只令主人公肃然起敬的流浪花猫“大先生”身上,也有所体现。这样的一本小书,读起来不会用上很多时间,但在读过一遍之后却有着再读一遍的必要,因为有些问题、有些思考,并不是浮于文字表面的,读得次数多了,对这本书的看法也会有所加深,而我们便会像“猫行者”那样,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继续下去。

像对待一个人一样对待一本书

木心先生说,像对待一个人一样对待一本书。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一下子就知道先生要表达什么意思。我想先生大概有心暗暗批评把一本书只当做书的行为,甚至反过来,对待一个人,也像对待一本书一样。距离,明明知道也或无心跨越或有心又不用力跨越的距离。经典的书(如《红楼梦》或者《尤利西斯》),随着教育普及,越来越多人知其名,但是,只知其名而已,像经典的人(如孔子或者苏格拉底)成为圣一样,名字成为符号,被遥遥供起,而不再被当做人(也要吃饭喝水也会无聊会怀疑甚至有时绝望的正常人)、当做人的生活去理解。《尤利西斯》写了一个爱尔兰普通人的普通的一天,时间不长,事件不多,他的思绪绵延不绝,他连续不断地过了一天。但是,现在没有人关心另外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漫长一天,他这一天成为意识流、成为现代主义、成为最晦涩难懂的书,而存在于文学史。我想我知道先生的意思,我知道该怎么做,我甚至知道如何做到也觉得自己做到过那么几次(懂一个人或一本书)。收到《我似猫》时,习惯地先看了最前面的作者自序,然后最后面的作者的中文版后记、译者的译后记、编者的话(恩,这个还挺少在书里见的,但我很喜欢这篇),我感动又自得,觉得似乎感受到了三个人的三颗心,至少是围绕着这本书时的心境(至于一翻开作者自序就笑了,我就不说了,“可以说,我的寓所也如铁屋子一般”、“我也许能够明白马君的悲哀”、“歪歪斜斜的觉得仿佛道士的咒语或者学者们的暗号”,“然而这次主营的确是意大利菜”、“我决心将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等等,三个人的语气用词都像被鲁迅先生同时附体一样,三个鲁迅在一起,能不笑么)。于是我意气满满地开始了正文。然而,意气一点点消散,正值午后,一路越看越困越晕,“余”似乎一直不咸不淡地一个人在大学附近晃悠,到了将近2/3处,上了飞机,跟一个欧巴桑不咸不淡地说着无关紧要的话。我实在撑不下去,简直不知所云了,把书放到一边。这样勉强自己,是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作者。我晕沉沉地开始怀疑,看前沿后记时以为的懂是不是太浅薄,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对待”日本文学的能力。我一直对日本文学几无了解,仅知道的几个名字,紫式部、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村上春树、《源氏物语》、《雪国》、《罗生门》、《挪威的森林》以及夏目漱石《我是猫》,都是一个个人名书名、一个个符号。这中间的有些,曾经拿起来尝试过,都或多或少地隔。几次说不上好的体验,渐渐就不会主动选择了。看着面前这本小书,我在想要不也放弃吧、至少暂时放弃,文学要心领神会,勉强不来。不过在犹豫放弃与否的不安中,我忽然有个想法,这些名字都是一个个手电筒,也许我可以打开整个房间里的灯看一看。先见森林,再观树木。手头只有一本《东方文学史》,抽出其中的日本文学部分,从头到尾,用几次时间断断续续,水一样流过,几次想翻白眼。然后最终结果是,多知道了几个名字,几个符号?因为还是不想放弃。这样,上午再打开,接着前几天的2/3书签处,忽然像念对了咒语,门就打开了。“余”掉了桃子冻,听欧巴桑说中日想到自己不中不日,下飞机住配置豪华马桶的旅馆,坐地铁,逛陌生又熟悉的日本国,因为对方“眼珠一轮”(笑点)就分辨出日本人与中国人、甚至中国大陆人(我莫名想到自己从来不会弄混王珞丹和白百合),忽然地回忆K、一个有时像劈开的竹子似的痛快爽直有时是染了污俗的明白处世术的女人,被游艺软体店吓到,误入女仆咖啡馆(后面文言文翻译的梦话似的一小段,一遍读下来,我没有完全理解“余”的心情,但是我想到《尤利西斯》最后也有这样一段,萧乾和文洁若二老说到翻译的很费力,我想译者这里翻译也不容易吧),最后又坐地铁坐飞机要回上海。我随着“余”的身体四处走动,也跟着“余”的心思不大有元气地“抚今追昔”。中日在“元气”上、在马桶上、在地铁上的差别;“元气”好还是不好;“余”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模糊;似乎我还看到了消费社会下的何去何从;以及最后“世上本没有猫,欲餐则食,欲眠则寝,欲怒则无所顾忌,欲泪则不阻涌泉,如此效仿,也便成了猫”,是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形而上问题了。“编者的话”最后说道“文学,不能让每个人都懂,但真心希望这革命性的文字能给有志于文学的人带来启发,带来改变”。写到这里,再回头看到时,才觉得才是懂了。马上,又想到,我懂的、我接收到的,大概不完全等于编者想带给读者的,正如编者和译者接收到的和想带给读者的不完全等于作者的原文表达出来的,也正如我这上面一堆文字写出来的不完全等于我实际上心里想的(我甚至觉得自己真正理解到的反而没说出来,大概是关于纯文学本身的,因为它本身虚玄而我理解不够又表达力有限,也或者,我想纯文学,也许只能用作品而不是或深或浅的理论来说明)。于是我又一次亲身体会到,先生的道理归道理,你自以为的知道归知道,要想懂一本书,还需要其他东西。正如能跟一个人成为朋友,不是你对TA身高体重、家庭背景、星座血型等等熟记于心、也不是你情商高就一定可以的。昨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田耳《没有感觉的人》,跟木心先生的这句话有同义之处,一路看下来,我心神荡漾,是这样的、我懂、我也是。看到最后,出现一本鲜艳的书封——此文为田耳新长篇的代跋。心里好像有点惶惶的。最后,我想到,当初想看这本书,是被大意是“这是写给学习日语的中国人的文学书”的广告语砰砰砰击中。作为一个在四年时间里学习日语,屡弃屡起、屡起屡弃,至今只记住了五十音的平假名的人,我是抱着能再次被激起学习动力的期待来看此书的。然而,却到此时,才想起初衷。于是再翻开一看,作者在前序里说,因中国朋友马君苦恼于日语中越来越多的片假名,于是决定“写一篇给学习日本语的中国人看的小说罢”;在中文版后记里说,写完此书后“以为创造了无法翻译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充分地利用了日语特有的文字结构”“写法与小说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日文原版是不是真的很少见片假名,日语特有的文字结构是什么样儿、作者怎么充分利用的,我不知道的写法如何与我已经知道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看日文原版是不是可以激起学日语兴奋,我在想我是不是要找原版来看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我居然想看原版,这岂不已经被激起了学习热情?再等等,就这样,原版怎么能看得懂?

《我似猫》:语言本身,语言之外

人造巴别之塔,神使人”自说自话“,是为了阻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可人和人,终究还是不会“老死不相往来”的,这一来二往,便会产生联系的印记——日文里,这种东西差不多可以叫做“羁绊”,现在在中文里也时常这样来用。《我似猫》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它探讨的是所谓“联系”——中日文化之间,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以及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这联系存在于语言本身,也存在于语言之外。尽管与“中日文化”相关,可《我似猫》在最开始,却号称是一本“不可翻译”之书——差点宣判了“互动”中另一方的完全缺位。其中的原因,是这本书用的是“杂糅了中日双语”的语言写成——作者横山悠太原本是为自己学习日文的中国朋友所作,因为最让学习日语者困扰的,并不是日语本身,而是日语中层出不穷的外来语——那些从中文和英文中借来的词汇。由于“外来语”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显然会使非母语学习者感到格外困扰。而出于对“有所求的人的使命感”,横山悠太便写了这篇“不伦不类”(作者自语)的东西。可是以这样的方式写作,横山悠太看似只是聊作消遣和游戏,细细看下来,在这个文本里其实隐喻了某种有关“身份”的困惑——语言是语言,语言也是一种印记,一种证据。很多演进或是融合会在语言本身留下痕迹,而对于使用者而言,他们的习惯或是喜好与厌恶,则会使得语言成为今天的模样——语言的形成方式,似乎与世界本身也有几分类似。而使用者的所作所为,也是对他自身的见证。《我似猫》的另一个更加显眼的特征,从题目上便可看出端倪——横山悠太显然是在向日本文豪夏目漱石致敬的。当然他的致敬也绝不仅限于题目之上。他也如夏目漱石一般,在用幽默讽刺的笔触,写一个困惑不安的年轻人的故事——生于日本,上海长大,在苏州上学的中日混血儿五十田骏,为了更新签证,必须独自去一趟日本国。母亲让他带回摩登杂志《阿囡》,宅男朋友请他务必去秋叶原,结果他误入女仆咖啡店……在完全无法参透究竟的“故国”,他到底会遭遇怎样的体验呢?所以讽刺,是《我似猫》与《我是猫》共同选择的“武器”。比起将话语权完全交给“猫大人”,《我似猫》写的是一个“变成猫”的故事——这不难让人想起以“异化”为主题的后现代文本。语言不伦不类,最终使人自己也变得不伦不类,在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恐怕是作者横山悠太希望读者诸君可以在爆笑之余,冷静下来所作的思考吧。对于一部以语言风格作为最大噱头的作品,其翻译者往往是需要付出格外的心力与勇气的。当然,中日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给这种“转述”创造了可能。尽管没有读过日文原著,但在我看来,《我似猫》的翻译足够流畅有趣,将“夏目漱石”处理成“鲁迅”的语言风格处理,也算是中文译者的不俗创造。所以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似“猫”,而非其他生灵呢?大概只是因为,变成其他东西都会使人显得屈尊,唯有猫这般尊贵的“大人”,才让人乐于效仿高攀吧。

写给每个学日本文的中国人的小说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北某城市的书店。(以下对话请自行脑补东北某地的口音。)(东北某城市书店,一男来买书,询问店员)男子:老妹儿啊,咱家有《我似猫》不?给我整本《我似猫》。老妹:唉呀妈呀大哥呀,你咋这么识货呢?这书昨天刚到你就来了,大哥是文化人儿啊。等着啊我给你找去。(店员拿来《我似猫》一书)男子:老妹你整岔劈了。我要的是《我似猫》,你整的这是《我似猫》。老妹:没错啊,大哥你不要的是《我似猫》么,我给你拿的就是《我似猫》。你看这三大字,我、似、猫。男子:我要的不是这个《我似猫》,我要的是那个《我似猫》。老妹:大哥,咱家就这一本《我似猫》。男子:哎呀我都不知(zi)道咋说(suo)好了。我要的是夏目漱(su)石(si)的《我是(si)猫》,不是你这个《我似猫》。老妹:大哥你早说(suo)呀,你要的是夏目漱(su)石(si)的《我是(si)猫》,不是这个模仿夏目漱(su)石(si)的《我似猫》。我给你qiu去。(店员取来《我是猫》,发现男子看《我似猫》看入迷了。)老妹:大哥,你瞅瞅这是不是你要的《我是(si)猫》。男子:没错没错,谢谢啊。哎老妹儿,你说这《我似猫》是写啥的啊,我瞅了几眼觉得挺有意思的哈。老妹:唉呀妈呀大哥,我跟你说这书写得老带劲了,老招笑了。你买一本回家看去吧,二十来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不好看你找我来。男子:欧了。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不幸。以上故事绝对没有歧视东北人的意思。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我就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儿。(♫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嗯,其实是松花江的某条支流,2.5线城市、在众领导的不懈努力正大踏步地向3线城市迈进的某城。之所以编这个故事,是因为在百度搜索《我似猫》,直接跳出来问“您要找的是不是 我是猫”。辛辛苦苦做出来一本书,结果让人给当成错别字。在此郑重声明:这不是东北版的《我是猫》这不是东北版的《我是猫》这不是东北版的《我是猫》====================================================================那这本书为啥叫这个名字呢?其实大家看到这个名字也能猜到七八分了,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名作《我是猫》。实际上,这本书戏仿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局外人”的“猫眼”观察中日两国,机智辛辣,一笔入魂,随处可见对夏目漱石和鲁迅先生的致敬,以及微苦爆笑的幽默精神。原文书名直译的话,是“我变猫“;译者为更贴近夏目漱石。巧思妙想,用相似的发音,翻译成“我似猫”。《我似猫》可以说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我是猫》。东京大学文学部的藤井省三教授这样评价:与夏目漱石《我是猫》、鲁迅《阿Q日记》一脉相承的批判性杰作,是中日文化交流史谱系下的八〇后跨界文学。《我似猫》因为这种独特性,获得了2014年的群像新人奖。(就是村上春树出道的那个奖,没有群像新人奖就没有村上春树。)这本书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有特别的意义。作者在《我似猫》的序言里就明确指出,“这是写给学习日语的中国人的小说”。日语学习者都知道,日语的一个特殊之处,是拥有三种文字: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在近代之前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文章中使用大量汉字。不懂日文的中国人,通过看汉字也能明白大概意思(比如许多革命先烈看的都是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但日本迈入现代社会以来,尊崇美国,用片假名标记的英语外来语便大行其道。这就苦了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了,简直就是天书啊!《我似猫》就反其道而行之,书中能用的不能用的,一概使用汉字,甚至连中国当下的流行词,比如“神马东西”(なにそれ)也照用不误。日本人也许一头雾水,中国人可是大呼过瘾。于是有读者问了,日文原文虽然如此,可翻译的版本,不是全都是汉字吗?这不是就失去了原文的意义了吗?这是不可能翻译出来的。嘿嘿,这个问题wom 在一开始就想到了。如何能让中国人也能读得出原文的感觉呢?想来想去,和作者、译者讨论来讨论去,觉得,如果汉字对日本人是外来语的话,日语对中国人不也是外来语吗?于是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某些日语中有汉字,而和汉语的意义不同,我们直接使用。比如“携带电话”“看板”“团地”“料金”“表纸”。日语学习者们一看就懂,不懂日文的人结合上下文,也可猜出七八分。再有一些日文中没有汉字的,我们以诙谐的谐音代替。比如:“偷油塔”“爱富翁”“扣撕扑擂”“红豆泥”。不知道什么意思?好吧。就是「TOYOTA」「iPhone」「Cosplay」「ほんとうに」。有些日语的日常会话,我们就直接音译:“五妈姨”“姨拉下姨妈塞”“他大姨妈”“一裤子哦”。(啥意思就不解释了,你懂的。)担心看不懂?所有的这种词语我们都加了下划线,让读者看得清楚明白,绝不影响阅读。在翻译上下的工夫远不止语言文字这么简单。书中还埋了很多日本文化的梗,比如“Spitz”的歌词、2013年的日本年度流行语「だめよだめだめ」。如果你对日本文学还有一定了解,那就能读出更多的东西。书里旁征博引,向夏目漱石的多部名作致敬,将这些名作纷纷转化到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之中。总之,不论你是日语初学者、进阶学习者、日语专业的老师,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乐趣。这本书就像宝藏一样,每次看都有新的内容,值得一遍一遍地挖掘。对于不懂日文的读者,为了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原文之于日本人的体验,我们还将这本书全部翻译成了鲁迅的风格。日文版刚面世时,就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翻译的小说”。这书能翻译出版,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那这书是怎么来的呢?关注日本文学动态是小编的日常工作。2014年芥川奖宣布入围名单时,小编一下子就看到这本已经获得了群像新人奖的作品。出于对《群像》的信任,马上邮购了当期杂志,只用了一天就全部读完,大呼过瘾,觉得这既是一部中日文化交流下的作品,更是一部世界文学作品。很巧的是,作者横山悠太是一位旅华十年的日本作家,当时就住在北京。(小编头一次感受到北京是个国际化都市。)小编心中大喜,几经辗转找到了他,约出来一起吃饭。进去之后,当时我俩就震(meng)惊(bi)了:服务员是正宗的朝鲜人,这是一个朝鲜国国营的馆子。跟着美若天仙的服务员(真是美呀,一点不夸张)走到座位上,发现有个小舞台,舞台上竖着一个易拉宝:纪念抗战胜利演出。这才想起了那天是八月十五号。当时我俩就震(meng)惊(bi)了。吃着吃着,演出开始了。吃到一半,突然一个服务员过来,把一枝花交给横山,让他上去给美女歌手献花……当时我俩就震(meng)惊(bi)了。所幸最后没有闹出什么政治风波。我和横山把酒言欢,探讨了这个小说的各个细节,最后一致认为,翻译是最大的难关。(其实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这不坑爹么这是,这玩意儿咋翻译啊!)想了各种可能的方案,包括出双语版什么的,最后还是决定大胆地进行文体翻译,把夏目漱石的风格直接移植成鲁迅的风格。可我上哪找那么一个人做翻译呢?辗转周折,找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的宋刚老师。宋刚老师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鲁迅和夏目漱石的比较,中学时把《鲁迅全集》读了七八遍,大学后又把《漱石全集》读了两三遍,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宋刚老师的翻译完成之后,我就一个感觉:巧思妙想,巧夺天工,这里面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呀。这本书翻译的难点其实并不是那些词汇,而是风格。日本人看这本书,觉得是夏目漱石的笔法,而中国人看这本书,得一眼就看出是鲁迅先生的腔调。这才叫翻译。宋刚老师的翻译可以说是神译。比如小说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可以说,我的寓所也如铁屋子一般,平日少有人访问。某日,偶或来谈的马君飘飘然的飞了进来。“如果有我能够读的书,我的意思是说,以我所能够的日本语,不必查字典也可以读的书,请您一定荐一本。”我也许能够明白马君的悲哀。鲁迅先生就在眼前啊有没有!由于篇幅所限,不能摘录其他的文字了。但是我可以保证,这样纯正的文字随处可见。而在翻译交稿之后,小编又和横山、宋刚老师多次碰(ju)头(can),三方比对,仔细研究每一个细节。小编想说的是,您看到的以为弄错的地方,说不定就是我们放置的彩蛋。====================================================================这是一本走心又走肾的书除去对夏目漱石和鲁迅先生风格的模仿,《我似猫》在文学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二者批判精神的继承。夏目漱石和鲁迅之所以被封为文豪,不仅仅在于文笔;夏目漱石在《我是猫》里对“大和魂”之讥讽挖苦,鲁迅先生的投枪和匕首,对民族、对文化的批判精神是他们永远屹立于文坛的原因。横山悠太在中国生活了十年,因此对中日两国都有着独到的观察。《我似猫》难能可贵地把这种批判精神,放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之中,左突右进,左右逢源,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现出来。对于比赛着建摩天大楼的魔幻都市,横山悠太把某电视塔比作“团子串”,把更高的高楼比作“瓶起子妖怪”,不难看出他嘴角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而对于现代文明的怪现象,也有巧妙的批判,比如这段:同窗小友中有一个两耳略尖的男奇人名叫夏芙佳,女人似的走路且扭得很不好,动作总给与我极大的烦腻。一有些小风波,伊便从嘴里发出一种警笛之类似的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伊母亲怀孕时,据B超检查的结论说是女孩子,于是同伊的父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起了这女人用的名字,还日日对着肚子里的胎儿谈话,早早开始了公主教育。待到终于明白伊是男人的时候,已经是出生过了一星期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说,伊的父母连同那医院都很使人肃然起敬。据传闻,伊的父母发见女儿该凹的地方是凸的,便慌忙去问医者,才相信这原本不合事实的事实为一定了。幸而今日的伊足以证明了伊的父母的公主早教的成功,也不算得一件坏事了。更可喜的是伊的生日确是三月八日。又比如:在余的记忆中,上海的万国博览会上的日本国的紫蚕岛的里面展览着大号“世界第一洗手间”的物件,据说是黄金制的便桶。洗手间前呆站着一排一排的男人女人的情形绝不罕逢,能够从大宅子里搬出来露出崇高的雄姿使国民们一排一排地进来瞻仰的便桶,实在是有屎以来第一件。这种嬉笑怒骂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有时一下还发现不了,需要走心地读,读一遍,再度一遍,才能发现作者早就埋好的“地雷”。不时让读者或哑然失笑,或拍案大笑,或捂着肚子断断续续地笑,或者过了半个小时,猛然回过味儿来,止不住地笑。而笑过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思考。红豆泥。


 我似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