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猫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020109330
作者:[日] 横山悠太
页数:106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横山悠太,1981年生于日本冈山县,小说家,旅华十年。2014年凭借《我似猫》摘得第57回群像新人奖,入围第151回芥川奖。
译者简介
宋刚,1979年生于北京,国际学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副教授。曾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2014年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曾担任同声传译工作。

作者简介

生于日本,上海长大,在苏州上学的中日混血儿五十田骏,为了更新签证,必须独自去一趟日本国。母亲让他带回摩登杂志《阿囡》,宅男朋友请他务必去秋叶原,结果他误入女仆咖啡店。等待他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本书戏仿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局外人”的“猫眼”观察中日两国,机智辛辣, 一笔入魂,随处可见对夏目漱石和鲁迅先生的致敬,以及微苦爆笑的幽默精神。


 我似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文/吴情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著有长篇小说《我是猫》一部,语言诙谐幽默,情节古怪离奇,以不可靠的叙事者“猫公”的眼睛看待日本社会自明治维新后的人间百态,反讽颇多,文字毒辣。日本小说家横山悠太在2014年凭借《我似猫》获得57回群像新人奖,该作语言浅近通俗,情节虽不甚突出,机警和妙语却着实不少。在作者个人看来,这部作品也是致敬夏目漱石的心血结晶。《我似猫》,严格说来应直译为《我要变猫》,拗口不说,也少传神,一个“似”字,与“是”字音近而意远,变猫似猫,终究不能成猫,其中辛苦无奈,可以想见,确为妙字。《我似猫》讲述了“余”(我)五十田骏在苏州读书的成长经历以及去日本国做的一次旅行。认真说来,所谓旅行,不太确切,实是为更新签证必须独自完成的一次任务。日本国,骏骏父亲的祖国。然而,对他这一中日混血儿来说,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早已在日常生活中远离,不甚分明。对他来说,生活在中国,日本文化曾一度效仿学习的国度,几近于生活的全部。不过,日本是缺席的在场者,这一点不容置疑。横山悠太曾坦言,他自以为自己“创造出了无法翻译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他所谓的独创,是在小说中同时运用中文、日语及相关的时下俚语、流行语。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但语言本身也具有其系统性和约定俗成性。与其说这一作品是娱乐消遣文字,不如将其视为检视语言丰富性与生动性的试验之作。语言不是言语,它有着自己的一套规范和法则,是从个别的言语中抽象出来的内在结构。它虽然看不见,但存在于使用某一语言的人群集合体中。他们遵循着一套共同的规则,因而即便出现偶尔的、个人的错漏,彼此之间依旧可以理解。语言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概念世界。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我们其实只是生活在概念之中。概念之外,空无一物。我们习惯用概念将具体客观的事物“框”住,以名责实,以名问实。尽管这一做法会消磨事物本身属性,也无法根本上穷尽事物的全部特征,但这尝试无可厚非。没有语言,也就没有这一百态万千的社会。五十田骏游走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真切体验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尤其表现在日文中的外来语,它或来自中文,或来自英文,让他这一文化上的“外国人”在学习时百倍苦恼。可即便日文水平一般,但他为更新签证,还是迈出了回到日本(他生于日本)的步伐,尽管“颇不自然”。他一路听来各式中文、日文混杂语,诸如“纳尼”、“美都因假胖”、“哈衣”、“他大姨妈”等。虽不乏新趋,但实污染了语言的纯洁性和完整性,显得不伦不类。飞机上坐在他身边的“欧巴桑”,误入女仆咖啡店中的女仆,其实都被这一现代式语言给裹挟,幽默中暗藏滑稽之意。解构主义之后,任何的一脸正经都让人敬而远之。反倒是这种言语的怪像,令人啧啧称奇。它似乎在暗示:只要能够相互理解,什么都无所谓,这就是新时代的语言。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不同的人对于猫这种生物自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种看法总归是比较多见的,那便是古灵精怪、性情复杂多变。而《我似猫》这本小说倒也颇有猫的这种特点:因其杂糅了中日两国语言而写成,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显得别出心裁,而又在叙述当中显现出活泼幽默来。但作者横山悠太并没有将“卖萌”式的文风贯穿到底,而是在欢乐之中也夹杂着种种思考,故而又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我似猫》中的主人公五十田骏为一名终日混血儿,书中记述的故事便是他在中国学习、生活以及因事返日途中以及达到日本之后的种种见闻经历。五十田骏倒很喜欢猫,并把一只流浪猫称呼为“大先生”。通过作者对“大先生”的种种描叙,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过是借主人公之口来讲述自己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见解。所以,这本书倒也不妨看作是一位猫行者的思考见闻。既然是“猫行者”从猫的角度看待世界,那么“猫眼”中呈现的一切便必然与“正常人类”所见到的有着极大不同。于是,我们所熟悉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便成为了“团子串”,而一切被现代社会所津津乐道并常常自夸的现代化设备也成为了猫眼中“不可思议”且无法理解的物件。作者以一种调侃幽默的笔调把“猫眼”中折射出的大事小情讲述出来,为的就是通过对这些所谓的“现代文明”做出一种批判:在现代魔幻都市里生活得太久,恐怕连身上那点最宝贵的东西也见不到了吧。正因此,书中出现的三色大花猫“大先生”便成为了作者“理想人格”的寄托。猫眼中所见的“大先生”总是一派悠然模样,现代化大都市里的繁华喧嚣根本不对它构成任何诱惑。但是,人却很容易迷失在这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和娱乐场所的魔幻国度里。猫行者对自己见到的人类所做的刻画描绘并不多,但这些人物大多数都患有“现代都市病”,所以,他们会成为被调侃的对象,那也就不奇怪了。猫是一种孤高的动物,书中的主人公五十田骏的身上多多少少地也带着这样的品性。作者这种从猫眼中看世界的创作手法,据他自己说,是为了向夏目漱石致敬。作者在批判和审视之后,留给读者的便是思考:身陷在这样一个被现代文明填充的“魔幻世界”中,我们如何保持着猫一般的简单纯净以及真实自我的个性?现代化给人来生活带来的便捷确实很多,但如果因此就失去了那份真纯,变成现代文明生活中的机器,或是患上了其他 “现代文明病”,那便不好了。这种于嬉笑之中体现出的批判精神,很明显也是收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响,这一点,从书中那只令主人公肃然起敬的流浪花猫“大先生”身上,也有所体现。这样的一本小书,读起来不会用上很多时间,但在读过一遍之后却有着再读一遍的必要,因为有些问题、有些思考,并不是浮于文字表面的,读得次数多了,对这本书的看法也会有所加深,而我们便会像“猫行者”那样,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继续下去。
  •     木心先生说,像对待一个人一样对待一本书。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一下子就知道先生要表达什么意思。我想先生大概有心暗暗批评把一本书只当做书的行为,甚至反过来,对待一个人,也像对待一本书一样。距离,明明知道也或无心跨越或有心又不用力跨越的距离。经典的书(如《红楼梦》或者《尤利西斯》),随着教育普及,越来越多人知其名,但是,只知其名而已,像经典的人(如孔子或者苏格拉底)成为圣一样,名字成为符号,被遥遥供起,而不再被当做人(也要吃饭喝水也会无聊会怀疑甚至有时绝望的正常人)、当做人的生活去理解。《尤利西斯》写了一个爱尔兰普通人的普通的一天,时间不长,事件不多,他的思绪绵延不绝,他连续不断地过了一天。但是,现在没有人关心另外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漫长一天,他这一天成为意识流、成为现代主义、成为最晦涩难懂的书,而存在于文学史。我想我知道先生的意思,我知道该怎么做,我甚至知道如何做到也觉得自己做到过那么几次(懂一个人或一本书)。收到《我似猫》时,习惯地先看了最前面的作者自序,然后最后面的作者的中文版后记、译者的译后记、编者的话(恩,这个还挺少在书里见的,但我很喜欢这篇),我感动又自得,觉得似乎感受到了三个人的三颗心,至少是围绕着这本书时的心境(至于一翻开作者自序就笑了,我就不说了,“可以说,我的寓所也如铁屋子一般”、“我也许能够明白马君的悲哀”、“歪歪斜斜的觉得仿佛道士的咒语或者学者们的暗号”,“然而这次主营的确是意大利菜”、“我决心将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等等,三个人的语气用词都像被鲁迅先生同时附体一样,三个鲁迅在一起,能不笑么)。于是我意气满满地开始了正文。然而,意气一点点消散,正值午后,一路越看越困越晕,“余”似乎一直不咸不淡地一个人在大学附近晃悠,到了将近2/3处,上了飞机,跟一个欧巴桑不咸不淡地说着无关紧要的话。我实在撑不下去,简直不知所云了,把书放到一边。这样勉强自己,是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作者。我晕沉沉地开始怀疑,看前沿后记时以为的懂是不是太浅薄,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对待”日本文学的能力。我一直对日本文学几无了解,仅知道的几个名字,紫式部、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村上春树、《源氏物语》、《雪国》、《罗生门》、《挪威的森林》以及夏目漱石《我是猫》,都是一个个人名书名、一个个符号。这中间的有些,曾经拿起来尝试过,都或多或少地隔。几次说不上好的体验,渐渐就不会主动选择了。看着面前这本小书,我在想要不也放弃吧、至少暂时放弃,文学要心领神会,勉强不来。不过在犹豫放弃与否的不安中,我忽然有个想法,这些名字都是一个个手电筒,也许我可以打开整个房间里的灯看一看。先见森林,再观树木。手头只有一本《东方文学史》,抽出其中的日本文学部分,从头到尾,用几次时间断断续续,水一样流过,几次想翻白眼。然后最终结果是,多知道了几个名字,几个符号?因为还是不想放弃。这样,上午再打开,接着前几天的2/3书签处,忽然像念对了咒语,门就打开了。“余”掉了桃子冻,听欧巴桑说中日想到自己不中不日,下飞机住配置豪华马桶的旅馆,坐地铁,逛陌生又熟悉的日本国,因为对方“眼珠一轮”(笑点)就分辨出日本人与中国人、甚至中国大陆人(我莫名想到自己从来不会弄混王珞丹和白百合),忽然地回忆K、一个有时像劈开的竹子似的痛快爽直有时是染了污俗的明白处世术的女人,被游艺软体店吓到,误入女仆咖啡馆(后面文言文翻译的梦话似的一小段,一遍读下来,我没有完全理解“余”的心情,但是我想到《尤利西斯》最后也有这样一段,萧乾和文洁若二老说到翻译的很费力,我想译者这里翻译也不容易吧),最后又坐地铁坐飞机要回上海。我随着“余”的身体四处走动,也跟着“余”的心思不大有元气地“抚今追昔”。中日在“元气”上、在马桶上、在地铁上的差别;“元气”好还是不好;“余”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模糊;似乎我还看到了消费社会下的何去何从;以及最后“世上本没有猫,欲餐则食,欲眠则寝,欲怒则无所顾忌,欲泪则不阻涌泉,如此效仿,也便成了猫”,是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形而上问题了。“编者的话”最后说道“文学,不能让每个人都懂,但真心希望这革命性的文字能给有志于文学的人带来启发,带来改变”。写到这里,再回头看到时,才觉得才是懂了。马上,又想到,我懂的、我接收到的,大概不完全等于编者想带给读者的,正如编者和译者接收到的和想带给读者的不完全等于作者的原文表达出来的,也正如我这上面一堆文字写出来的不完全等于我实际上心里想的(我甚至觉得自己真正理解到的反而没说出来,大概是关于纯文学本身的,因为它本身虚玄而我理解不够又表达力有限,也或者,我想纯文学,也许只能用作品而不是或深或浅的理论来说明)。于是我又一次亲身体会到,先生的道理归道理,你自以为的知道归知道,要想懂一本书,还需要其他东西。正如能跟一个人成为朋友,不是你对TA身高体重、家庭背景、星座血型等等熟记于心、也不是你情商高就一定可以的。昨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田耳《没有感觉的人》,跟木心先生的这句话有同义之处,一路看下来,我心神荡漾,是这样的、我懂、我也是。看到最后,出现一本鲜艳的书封——此文为田耳新长篇的代跋。心里好像有点惶惶的。最后,我想到,当初想看这本书,是被大意是“这是写给学习日语的中国人的文学书”的广告语砰砰砰击中。作为一个在四年时间里学习日语,屡弃屡起、屡起屡弃,至今只记住了五十音的平假名的人,我是抱着能再次被激起学习动力的期待来看此书的。然而,却到此时,才想起初衷。于是再翻开一看,作者在前序里说,因中国朋友马君苦恼于日语中越来越多的片假名,于是决定“写一篇给学习日本语的中国人看的小说罢”;在中文版后记里说,写完此书后“以为创造了无法翻译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充分地利用了日语特有的文字结构”“写法与小说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日文原版是不是真的很少见片假名,日语特有的文字结构是什么样儿、作者怎么充分利用的,我不知道的写法如何与我已经知道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看日文原版是不是可以激起学日语兴奋,我在想我是不是要找原版来看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我居然想看原版,这岂不已经被激起了学习热情?再等等,就这样,原版怎么能看得懂?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本妙趣横生的小书。书中描写猫咪“大先生”的文字很是精彩。
  •     我似「shi」貓 我就是一只孤獨自立的小貓 從渺小的角度 看看這個地方的其他事情 矛盾的人 獨自享受我眼裡的世界 就是很享受這種小角度 平常 又 很平常
  •     全文都在一本正经地吐槽,作者译者都诙谐地互相打趣,妙趣横生,还涉及了喜羊羊初音女仆咖啡厅哈哈哈
  •     可以想见编辑于君面对这本书时的走心走肾……感谢作者本人,感谢翻译宋刚老师,语言确实独具匠心,但故事情节未免太多生硬之处,读后颇感遗憾。
  •     刚拿到书时候的感叹:好轻巧的一本小书 确实也很快的就读完了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红豆泥”了(以至于来豆瓣标记搜索的都是红豆泥 但对于中日文化都很不不很合格的我来说 很多大概是精彩的地方 在我理解语言的优美之前就被形式绕的头晕晕了 真是苏米马塞了 (最后翻译老师的感谢里提到学生们眼前一亮的笔译作业确也觉得很温暖了 (我这是什么画风 啊想吃红豆泥
  •     翻译太拼了,和结尾一起加一星。但非常在意原文……
  •     真的是“红豆泥”的爆笑~而且感觉就是到乡翻似烂柯人,一位鲁迅时代的少年,走进猫扑咖啡厅,违和怪异,但冲突又带来自然的喜剧效果~宋刚老师的《我似猫》,书名也翻译得恰到好处!
  •     轻松有趣
  •     感到歉意感觉自己读得太初略了。
  •     生硬
  •     大変面白。作者的视角本身也症候性十足。只是最后结束得有点莫名其妙,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游记了。
  •     作者是有多般百无聊赖才会写出这本书 佩服翻译家 没学过日本语怎么看得懂呢
  •     本书堪比急撸蝎子摆尾——年初提前预定年度最佳之作。在地铁里边看边爆笑差点坐过站,作者和译者都是天才!熟读夏目和鲁迅的人一定懂,各种满分秀梗太好玩了!
  •     很特别的一本书,文笔我很喜欢。
  •     颜控,一眼被封面吸引,内容都是些什么鬼啊……
  •     2017.01.19 虹口区图书馆。吾辈不是猫,吾辈变成猫。
  •     首先颜控的我是冲着包装去的,这种时候就深刻体会到一本书有个好封面是会吸引读者的;其次是因为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真的不是因为有什么关联才起的这个名字吗?果然翻开书的自序里就介绍到了,书是中篇小说,一个上午就能看完的量,有故事情节,但生硬翻译过来的一些日语或者是日本的外来语的音译,读得真的有点费劲,还有最后描写咖啡馆的那段也有点累赘,可能是不懂作者的深意,是想透过那最后一段模仿猫的不知所措来表达什么也不可知
  •     受了宣传,看到金之助先生与先生的名号,乙未年十月十七购入。初觉上当,再读亦只觉讽刺,而不觉革命了。
  •     挺有趣的 第一次读这么年轻的当代日本作家的书
  •     略奇怪
  •     翻译当真厉害的 尤其是俳句意味都很足 我也想像符号的K一般了
  •     读这本书当然是因为夏目的《我是猫》,读完后只觉得着实是本有趣的小说。
  •     东施效颦之作。
  •     因为在做书上看到出版者的推文,感觉是很用心的一本书。但是实则很失望,通篇以余代我,以伊代你,日文发音直译和中文翻译结合在一起很奇怪。既然这是一本写给日语学习者看的书,可能最好还是看原版吧。
  •     没想到能翻译出来,记得朝日新闻的记者还预测能拿到芥川奖,可惜了
  •     挺有趣的
  •     wwwwwwwwww
  •     不是很喜欢。是消遣
  •     有两年没看过这么欢乐的日本小说了
  •     原文在日本看的,觉得作者是个可爱的逗比,再看翻译,绝对笑喷了
  •     和日文版一起对照着,也很快读完了。不止形式,内容也不错,回味无穷。
  •     不知道精装的意义在哪,硬封皮加起来的厚度和内容差不多。小题大做地敷衍。
  •     首图,非常难评价,看第一页:文笔好好!第二页:鲁迅腔+日语直接混入的太尴尬了,重复!推荐阅读,至少很有趣的体验。以及周公那段隐喻同不懂。
  •     幽默,翻译也很棒
  •     已经读了一遍了,个人觉得,这本书有读第二遍的必要。
  •     似乎还是有那么点趣儿吧。翻译么,也就那样,我还以为是日本人写的中文小说呢。不过,作者还是很好玩的,有些地方让我看得忍俊不禁,特别是“团子串”和“瓶起子”,我也至今没搞清“汽水扳头”到底叫什么。
  •     不喜欢日中掺杂
  •     形式新颖,但嚼文嚼字地翻译模式,不够顺畅。看着累,且故事无趣。另外故事翻译成了浓浓的鲁迅文风。
  •     站在书店看完了,站着笑了好多次,中日混血身份窘境,整个时代朝前竞走,如今世界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单单是自身,混成品,异文化之间奇妙融合,笑疼了之后怅然。我是谁这样一个自古已然的问题只要有人存在应该无法以句号收尾。走出书店小孩子们在彩色玩具跑道朝前跑,颜色机械地划过眼角,大脑里萧索的片假名还没清空。另,没看过夏目的作品,准备补上。
  •     坐在国境线上如醒如醉的呻吟,杂乱的思绪,在五十田骏心中不断纠缠攀附成藤蔓,密密麻麻地纠缠在书页的每一处。———刚读十余页时略显无趣,但作者之笔法心思即在其后,读完回味悠长,也兼有日本文学之朦胧美感。
  •     很好笑的一本书
  •     形式的趣味大于内容
  •     原作是不是不可译的不好说,不过这译本倒是达到不可读的境界了没错。看完译后记和编后记之后再次深深地被雷到,要把夏目漱石风翻译得像鲁迅是什么鬼=_=#当初差点被书名和简介吸引买下了,感谢图书馆。
  •     读过我是猫,感觉有些地方还不如这本书有意思,毕竟年代不同了吧
  •     就像写读后感,间接读了《我是猫》
  •     好看!实在让人笑得很开心!“夹心”的内在碰撞、巴别塔之不可攀也写得很到位呀,这么短的篇幅,却很能让人回味。
  •     包装一星 原作者一星 翻译的是什么鬼 虽然日文意思我都懂 但…挂来一个电话???
  •     开始有点不好懂,到了说spiz那块儿,快笑疯了
  •     大约是我没读进去…也许是因为没读过我是猫,也没理解书中中日文化的差异吧ORZ
  •     用汉字把日文读出来,就这个噱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