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风景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50229716
作者:[荷]杜威·德拉埃斯马
页数:320页

内容概要

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 Draaisma),1953年生于荷兰,专攻人类记忆本质和运作方式的研究。1999年因记忆研究上的成就,荣获海曼斯奖(The Heymans Prize)。现任荷兰格罗宁根皇家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心理系教授。主要著作 有《记忆的隐喻》等,皆被译成十多国语言。
张朝霞,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英国伯明翰大学MBA。在IT、政府、金融、管理、咨询服务、教育等跨行业、跨专业领域有逾20年从业经验,业余从事翻译工作近20年,出版英语专著3部,译著12部,最新译著为美国著名世界宗教学权威休斯顿·史密斯(Huston Smith)的《欢心喜乐每一天》(And Live Rejoicing)。

书籍目录

第1章
“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第2章
黑暗中的闪光:最初的记忆
第3章
嗅觉和记忆——追寻逝去的时光
第4章
刻骨铭心的记忆——羞耻是用永不褪色的墨水记录下来的
第5章
闪光灯记忆——肯尼迪总统遇刺时,你身在何方,跟谁在一起?
第6章
记忆的方向——记忆的录像为什么没有后退的功能?
第7章
博尔赫斯笔下的绝对记忆
第8章
学者综合征——天才与白痴的距离有多远
第9章
盲棋大师的记忆之谜——与托恩•西杰布兰兹的对话
第10章
脑损伤和记忆——身心的巨大创伤对记忆的影响
第11章
记忆不可察的生命风景——时间都去哪儿了?
第12章
狄更斯笔下的似曾相识
第13章
怀旧情结
第14章
为何生命随年龄的增长加速流逝
第15章


第16章
我看见生命从眼前闪过
第17章
来自记忆

作者简介

[ 编辑推荐 ]
人的回忆会被气味、触觉、视觉瞬间击中,从而勾起连绵不绝的往事。”——马塞尔·普鲁斯特
荣获4项荷兰国家大奖(2项文学奖+2项科学奖)
入围英国Aventis最受欢迎科普图书大奖
《自然》《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新科学人》 一致好评推荐
18种语言版本畅销全球,最具人文情怀的科普读物
普鲁斯特、纳博科夫、狄更斯、伍尔夫......多位文学大家现身畅谈记忆

[ 内容简介 ]
记忆中的某个场景,为什么会像照片一样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中?尘封已久的往事,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恍如昨日?
转瞬即逝的似曾相识感,是前世的轮回还是现世记忆的魔法?虚无缥缈、错综复杂的人类记忆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 秘?
在本书中,荷兰心理学家杜威·德拉埃斯马将带你进行一次记忆的探秘之旅,与你一起揭秘个体生命编年史“自传体记忆”的运作规则,并为你转动记忆的万花筒,展现“似曾相识”“闪光灯记忆”“普鲁斯特现象”“濒死体验”等各式记忆风景的奇幻瑰丽。作者笔下的记忆研究,既有着学者的客观严谨,又饱含浪漫的诗意和人文情怀。他一面信手拈来心理学史上有关记忆的各种理性研究,一面又招来普鲁斯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狄更斯、伍尔夫等文学大家现身感性说法,让你在为“记忆奇景”而感叹的同时,又为记忆的文学面向而心醉神迷。翻开本书,在作者温柔诗意的叙述中聆听记忆的回响,给自己一个机会放慢疾驰的脚步,回望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悠悠时光。
[ 推荐语 ]
生动地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似乎是我毕生怀着最大的热情来从事的一件事。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它们是那么简单朴实,也许这就是所有童年记忆的特征,也是童年记忆的力量。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只要一闻到粘贴瓶子商标的浆糊味道,一种无法承受的力量就会唤回我儿时所有痛苦的回忆。
——查尔斯·狄更斯
读完本书,读者将不只对人类记忆的错综复杂、变化无常有更清楚的认知,也会对遇上这么一本精妙、富娱乐性与启发性的记忆领域入门书籍,真心感到喜悦与满足。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
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书中有很多风趣的轶事,写作风格也十分老道。
——《卫报》(TheGuardian)
用诗意的笔触阐述了心理学史上和当前的研究成果。对记忆感兴趣的人,会得益于这本书扎实的内容,也会喜爱它丰富的隐喻。
——《自然》(Nature)


 记忆的风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初读《记忆的风景》2014.6.11  首先这只是一篇阅读笔记,而非书评,因为我何德何能,去评判这个作家的作品。在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的书海里,能读到这本书,就是一种缘份,与其说要评论它,不如说我期待着它能引起我的一丝共鸣,就好。  6月9日收到后浪赠阅的《记忆的风景》一书,没收到书之前,看封面和标题,以为是写风景的,而且是记忆中的“风景”~ 结果收到书后发现重点转移,是“记忆”,顿感一星期看完的原计划有点高估自己......  遂翻开书的目录,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读起来。于是就翻到了第16章——“我看见生命从眼前闪过”。  P263页写道“费希纳称,人在弥留之际对此已略有所知,当我们回首一生,那些似乎已经完全被忘却了的记忆又回来了。对于垂死的人来说,‘一道光亮突然点燃了脑海里的所有内容’。  费希纳在书中所阐述的景象如今常‘我看见生命像放电影一样从眼前闪过’这么一句话来描绘。多年来,有相当多的文献资料谈到了那些有濒死体验的人。那些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看见一系列图像从自己的脑海中快速闪过,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死前的最后时刻。”  在这段内容之后随即列举了一个英国海军少将的濒死体验,为嘛我要摘上面那一段泥?因为这种濒死体验我也有。  那是一年盛夏的某天傍晚,去家附近的水库游泳,结果发生了事故。当我大头朝下沉到水底,慌张绝望,无法自救。我不记得自己有过怎样的挣扎,但我却清晰的记得自己看见水底长满了墨绿色的水草,且我脑海里瞬间闪过“这水底好绿啊”的感叹~~  然后紧接着就只有三个字停留在了这个人生转折的时刻——“完蛋了”!!至于什么“人生最重要时刻的记忆像电影般闪回”,完全没有!!后来被救起来,喝了一肚子水,呛得半死...  幸运的是,我还活着~这可能是我记忆里深刻的“风景”之一了。    《记忆的风景》这本书第二个打动我的点是P147页的“从圣诞晚餐看人生风景的沧桑变化”。  记忆是很神奇的东西,不是像被“美图秀秀”美化过的片段,就是偶尔对自己来一次伪证,即使我习惯了用照片来写日记,可有时候还是会隐藏一些不想被暴露的东西吧。  与其常常怀旧,不如好好珍惜现在,毕竟我们活在当下,而不是在记忆中。何况记忆那么顽皮,究竟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又抹掉了什么,谁知道呢...    总体说来,这本书值得一读,起码读起来有趣,不枯燥,很好。
  •     —— 浅谈《记忆的风景》之“自传体记忆”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尼采曾听一位资深的情感咨询师说,一对情侣同时来找她做情感咨询时,两个人叙述的故事经过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我也听说过类似的事情,比如一对夫妻,因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从丈夫的角度来叙述,是自己如何体贴入微的为妻子熬了一锅营养粥,里面用了许多芝麻、核桃、杏仁、大枣等诸多补品,着实费了一番心思,而妻子却嫌他熬的粥“卖相不好”,不但一口不喝,还十分刻薄的骂了他一顿,简直不可理喻;而听妻子述说,她怀孕之后什么都不想吃,吃什么都吐,难受极了,这天突然有点食欲了,就想喝点清淡的小米粥,明明告的清清楚楚,结果丈夫熬出来一锅“黑呼呼”的不明物体,让她仅有的一点食欲也没了,这不是成心气她吗?电影《罗生门》中,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叙述,也是完全不同的,正如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所说:“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在《记忆的风景》一书中告诉我们,“自传体记忆”是每个人对于往事的回忆,而在这些回忆中,你记住了什么,忘记了什么,却不是你自己能够掌控的。这个记忆的形式,将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整个人生的解读,有的人屡经磨难依然面露微笑、心怀希望;有的人生活泰安却愁容满面、怨念深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自传体记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而防御机制的作用,就是欺骗你自己。在一个人无意识的情况下,你记忆中留下的往往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忽视对自己可能有害或无意义的事情,向别人阐述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使用这些被“加工”过的记忆。而什么样的事情是对个体有益的,这却是因人而异的:假设你善待一个人,这个人或许会感恩,也可能认为你会图谋不轨;反之,若你痛骂一个人,这个人或许会气急败坏跟你一争长短,或许会觉得你是为他着想。但前面这种简单的假设,还是难以将事情解释清楚,因为有些人或许心里会认为你图谋不轨,却不由自主与你亲近;而认为你的批评是为他着想的人,情绪上却有可能极为排斥,连他自己都不见得知道。从弗洛伊德提出这个观点开始,我们的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比如“为何他人总是不能理解自己?”他人和自己看到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又怎能真正理解你的想法。再比如“我们为何总是对难过的事情印象更深?”就如同疼痛可以提醒人去医院看病一样,记住难过的事情,更有益于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也写了不少与“自传体记忆”相关的内容。里面非常详细的分析了童年记忆与一个人的性格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也就是说,你的记忆构成是性格使然,却又反过来强化了你的性格,进而形成了个体对外界较为稳定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确保我们健康成长,却也给我们带来非常巨大的限制,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人想要意识到自己的“自传体记忆”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发现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如何运作的,自己的性格究竟给自己带来了多少误会与麻烦……即便是这几件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更不用说想从本质上改变自己或是他人了。当一个人经历了冲击非常大的事件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哄骗”自己的几率会增加不少。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经历过“濒死体验”之后会性格大变的原因所在:当一个人发现自己过去的记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与事实有所偏差的,自然会发生较大的改变。我想,若是能早些了解“自传体记忆”的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或许就不会与自己渐行渐远了。《记忆的风景》一书有很强的科普性,却又极具人文情怀。除了本篇所关注的“自传体记忆”之外,“闪光灯记忆”“白痴天才的绝对记忆”“盲棋大师的选择性记忆”等部分的内容也非常有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通过讲述二战后指认刽子手“恐怖的伊万”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来解释身心创伤对记忆的影响,关于电影《归来》中冯婉瑜所患的“心因性失忆”,陆焉识与医生谈论的“似曾相识”,也可以在书中找到描述的段落。可以说有关记忆的奇闻趣事,在这本书中大都有所体现,算得上是一本极为难得的,让人看起来不觉枯燥的科普著作。
  •     发表于《天津日报》2014年8月11日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到这样的一幕,主人公喝着茶,将一块小点心泡在茶里,这种味道让他回忆起了童年时代。就在他感受味道的时候,记忆苏醒了,各种思绪夹杂着情绪涌上来。在记忆心理学中,这种现象有一个专有名词—— “普鲁斯特现象”,即通过某种嗅觉唤起了童年的记忆。无独有偶,狄更斯曾经谈起过这样一件事情,他只要一闻到黏在贴在瓶子上商标的浆糊的味道,他就会回想起童年时候痛苦的记忆。那时候,他的父亲破产,他被遗弃在一个制造工厂的仓库里,那儿正是生产瓶子的,浆糊味绝对是一个糟糕的回忆。而研究记忆的专家表明,这类令人恐惧、痛苦、绝望的事情往往正是人们最刻骨铭心的记忆,终生难忘。对人类而言,记忆的重要性不亚于生存。在拥有记忆之前,人虽然拥有名字,却跟物品没有差异,只是一片混沌。只有在拥有了记忆之后,人才真正意义上拥有了感情,成为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在时光里鲜活起来。而作家的记忆因为他们的书写与众不同,无论是自传式写作,还是虚构写作,记忆都是他们的笔墨之下的重要素材、书写对象,以及书写内容。杜威•德拉埃斯马的这本书就是关于自传体记忆的,是心理学上的重要著作之一。所谓自传体记忆,就是记忆的一种形式,“是指个人对于往事的回忆”。这本书拥有学术上的严谨与细致,以心理学史上的各种理性研究作为佐证。但是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拥有不多见的文学修养与才情,普鲁斯特、纳博科夫、狄更斯、伍尔夫,信手拈来,充满诗意。文章诸多作家关于记忆的描写与观点,简直可以当作一本“作家记忆论”的文集。记忆是自传式书写绕不开的一环,文字从回忆而起,从将来而终,其中掺杂的是作者在时光与岁月里上下起伏的情绪。乔治•桑在她的自传《我毕生的故事》中谈及自己童年最初的记忆,依然心有余悸。而尼古拉斯•马特西尔却在他的自传体小说里证明,记忆也可能是虚假的。而通过伍尔夫在《忆旧》中对于最初的记忆的描述与论述,作者又阐明了另一个观点,感情让记忆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增加了消失的可能性。除了“普鲁斯特现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其他记忆现象,作者并非刻意为之,虽然是感性的,却为记忆心理学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论据。比如,在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他多次描写了大卫的一种心理,即“所有这一切曾在以前一个不确定的时间里发生过”。这种现象便是“似曾相识之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而特殊的记忆现象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博尔赫斯有一篇小说,主人公叫富内斯,他因为坠马而拥有一项特殊能力,那便是绝对记忆力,也就是能够记住所有发生过的事情;但是他却没有思考的能力,因为他的记忆世界里,只有数不清的细节。富内斯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记忆超人,在作家笔下成为文学中的人物。杜威对于文学材料的引用是非常诗意的,可见他丰厚的文学素养。而这本书的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的解读并不拘泥于文学,而是理性的,从心理学视角切入,并立足于科学研究与调查。关于作家与记忆,光是从这一点来说,这一本书就非常值得一读。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4-08/11/content_7140730.htm#userconsent#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作为记忆/心理学科普读物,全书涵盖的论点是极有趣的,但其论述方式过于偏重举例说明,且因相关学术发展有限并没有得出对应的因果答案。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有点问题,有些地方读起来不是很流畅。
  •     为什么童年感觉过得漫长而年纪越大愈发觉得时间流逝最快?“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此书值得再翻一遍。
  •     极度对味
  •     在纯实证的研究之外还有实证研究不能把控的东西,文学有更大的空间。很干练而且有趣的探讨。关于“似曾相识感”以及“遗忘”的讨论值得关注。
  •     为什么这么好,非常喜欢这本书
  •     解释了我心中很多关于记忆的疑问,颇有价值。
  •     《记忆的隐喻》是主题鲜明、精致完备的艺展说明手册,本书则是珠玉纷呈、高潮迭起的专栏散篇汇编。文学史学美术心理学和生理学水乳交融。章十恐怖伊万案之跌宕惊悚堪比马丁·盖尔归来。章十二似曾相识记忆成因最有趣。章十四为何生命随年龄增长加速流逝对社会记忆研究最有用。
  •     hhh~第一次被豆瓣的推荐骗到了,既不学术,也不文艺,翻译的像翔
  •     文笔优雅。
  •     个人感觉有些看不下去,就挑选了一些章节看了下。可能对这些起源、实验记录不是很感兴趣
  •     有点艰涩,分成好多长短不一的文章,但是质量不一致
  •     若隐若现的记忆,存在于永恒与无常之间,从记忆中看身体,不过一副躯壳。
  •     还是有点浅了
  •     写的太无聊了,同一句话,反复说明,论点不清,主次排列不当,抛出一个问题,看到最后,都没有确切答案,只有从古至今的各种假说,一会这个假说是正确的,一会这个假说被推翻了。看得我稀里糊涂的,重点不突出。
  •     像是一个个关于记忆的小秘密 又像是 文献的堆叠 作者或者说译者试图用优美的语言展现记忆的碎片 时间的奥秘 人类的风景 但总逃不了说教感 最后一小节最精彩~
  •     有意思的主题,关于怀旧效应和时间流逝速度与年龄成正比的讨论尤其有趣而且满有启发性的。翻译有点差。
  •     2016.07-08.16云里雾里,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关于记忆的书。文邹邹,好吧。额…
  •     很好看的一本书,关于记忆的研究,有心理学,医学,哲学的角度!记忆也是可以植入的,有点电影《盗梦空间》的感觉!随手拿嘎子做了个小实验,挺容易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容易受影响!关于“天才白痴”,“盲棋”,“似曾相识”写的都很有意思!
  •     2015.6 不错的记忆方面知识的科普,虽然语句翻译的有些不够精炼,总体仍然让人有阅读愉悦之感。
  •     还是有点散。
  •     普菲斯特刚爬完山回家,此时夜幕已经落下山谷,很难辨识出山岭的轮廓,只有最高峰还携着最后的日光,带着神秘的一抹红霞矗立在暮色之上。
  •     记忆中的人生,总是伴着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孤独。
  •     对记忆和人性的洞察,有玄奥,有恐惧,有温暖
  •     客观严谨的科学探索加上诗意的人文情怀。部分地为我大一关于记忆的时间感,内部流速等问题提供了依据和启发。#趁着没毕业多读点书#
  •     记忆心理学
  •     适合一直读。记忆是个美好的东西
  •     读起来感觉好无聊啊。。虽然也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但就是提不起劲
  •     中间有几章写得略奇怪。。。
  •     如此清新的名字,原来是一本有关记忆的研究“综述”。但不同于一般研究综述的是,作者有一股浓浓的文艺腔,汇集了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自传体记忆素材,与有关记忆的科学研究史串起来。这种写法应该很受文青欢迎,而我觉得有些细节太罗嗦。
  •     开篇不错,后面翻译也没有太跟上,逻辑也略混乱,主要侧重科普的优美向了。
  •     不算太学术,适合随便翻翻。
  •     一边看一边回忆童年时候的记忆,搞清楚了为啥童年时期只有少量记忆留了下来。这本算是我的心理学知识起步吧。
  •     相关研究还不足够丰富,提出了好问题,却没有相匹配的解答。
  •     这书解决了不少自己关于记忆方面的困惑,“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不由自主地回首往事,因此我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一生”
  •     有时候记忆很奇怪,你当时心心念念想记住的场景,以为绝对不会忘记的人和事,却总也想不起来了,有时候你无意中看到的场景,却会一直印在脑海里,总在你无意识地时候出现
  •     不是很好的大众读物,专业性亦不强,作为参考书目,增加些案例足够,对记忆的哲学思考还是不够深刻
  •     一本让我再次为记忆而着迷的书,每个人的认识都建立在记忆之上,没有了记忆,我们的生命就失去了长度。而自传体记忆是所有记忆类型的记忆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 总之,要想破解记忆的奥秘,不能只在心理学中寻找答案,还要在文学、生物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
  •     还可以。
  •     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他怡然自得的地方
  •     同样的路来了又去,心中满载一切,正如遥远的昨日……
  •     15.06.13 05E非常有意思的科普文,发散面非常广,从科普新知到心理学,一一涵盖。对人记忆最初的懵懂到中青年时期迸发的过程,直至年老的逐渐丧失,作了完整的解释剖析,并且还对有些奇异特点的现象也作了详细的阐述。是可以一读再读的好文。
  •     勾起了太多的回忆。各种案例与病例的拼盘。可以做为一个索引。结尾大卫贝利的作品非常有趣。希望以后讲课时能推荐给学生。
  •     难得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结合的读物。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了解自己,知道这点深刻而无用。
  •     关于“记忆”的各个方面内容,偏重于研究历史和一些较早的案例的列举,没有对于记忆的一个总体的理论框架,就是感觉读完也就是零零散散的一些理论的堆砌,提到最初的记忆、似曾相识、时间感、嗅觉和记忆等等,作为了解记忆的科普读物还是不错的。
  •     这是关于记忆的科普 读起来不乏味 有时候相当有趣
  •     记忆的风景
  •     对记忆的科学研究
  •     虽然跟自己买之前想的不太一样,不过却发现了不一样的惊喜。
  •     我们是如何存储外界输入的信息,又如何在往后的岁月中处理我们的记忆,濒死体验又是怎么一回事,作者用了许多真实的科学研究案例来展示这些研究成果。我不自觉的把本书今年看过的《头脑特工队》进行了对比,很有启发的也很收货,感谢某人的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