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性研究》章节试读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1966-8-1
ISBN:9789570506648
作者:項退結(Thaddäus T'ui-chieh Hang)
页数:142页

《中國民族性研究》的笔记-第20页 - 第一章 研究方法的檢討

三、本書所用的方法
方法分類(Von Eickstedt):
人文科學方法:包括直接的觀察與表現材料的研究。
自然科學方法:各種心理測驗。
本書作者(因旅居西德)……祇能夠應用間接的材料。作者所採的步驟是:先綜合外國人和中國人對於中國民族性格特徵的各種描寫;歸納成二種以後,再分析中國文化史,找出符合這二種特徵的若干傾向。最後,我們把這些特徵和中國繪畫與中國音樂的特徵作一比較。
分析中國文化史之所以有其重要性,是因為數千年工夫一脈流傳的文化型態,當然可以揭示中國人性格的梗概[41]。經過這數千年的工夫,中國人性格與文化型態之間,已是互為因果。而且這數千年古文化的許多因素,到現在還具效力,中國人所特有的文字與語言就是如此;它們對於今日中國人思想型態的形成,當然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外國人與中國人自己對中國人性格的描寫,可以說是無數觀察與體驗的積累結果。雖然許多描寫彼此互相矛盾,但如在描述某些特徵時,外國人和中國人的意見不約而同,那麼,這樣的描述應當是客觀事實的反映。
那麼,爲什麽要用中國繪畫與中國音樂呢?它們對於中國人性格型態說明些什麽呢?W. James說的好,要認清事件,我人必需像透過顯微鏡一樣去觀察,也就是觀察放大的、走極端的型態。
[41] H. Wiesbrock, über Ethnocharakerologie, Wesen, Forschungsprogramm, Methodik, in: Kölner Zeitschrift fur Soziologie und Sozialpsychologie 9, 1957, S. 549-586
从这一节看,作者研究国民性主要采取心理学量表的方法,辅之(或同等重要地)以中国史的文献研究,参与或非参与的观察似乎不在作者的考虑或实践范围之内——条件允许之后似乎也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

《中國民族性研究》的笔记-第14页 - 第一章 當避免的幾條歧途

二、民族性的連續問題
要對這問題做一適當的解答,我人必需討論塑造成民族性格的環境與遺傳二個因素。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件很明顯的事。……教育、處境、地域、風景、一年中的季節、一日中的時辰等等[13]……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地區的社會與文化狀態,時代風尚,道德與智力程度[14]
遺傳對民族性格的恒久性是否發生影響呢?美國與蘇聯的人誒學者大都否認這個(Boas, Klineberg, Garth, Walter)[16],……認為民族間性格的不同,只是歷史與社會條件所造成,沒有任何遺傳的成份。
但也有一部份人類學家持反對意見(Von Eickstedt, Petermann, Keiter, Campbell)[19]。個人性格受遺傳影響,這是誰也不會否認的事實……民族性格是否能遺傳,這是另一個問題。[22]理論上說來並沒有什麽不可能,但實際上很難把遺傳所得的因素分離起來觀察[23]……環境所造成的因素也會在一個民族中生根,粗看上去幾乎和遺傳的因素一般無二。
幸虧,民族性格某種程度的連續性之存在與否,並不完全繫於遺傳問題……後天獲得的性格並不與先天遺傳性格相對立。恰恰相反,生活的機體只在遺傳的條件下,纔能接受後天的獲得性。[24]最明顯的例子是:對音樂缺少稟賦的人,也很難學音樂,更不能在音樂上出人頭地。其他領域也是如此。各民族團體如東亞民族或西歐民族,大約原來已有資質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以後在文化形態上具體化。差異的文化形態以後一代一代遺留下去,影響後代,同時加强了原來的資質上的差異。這樣,文化與遺傳之間就發生了微妙的相互關係。當然,要在文化形態中看出一個民族的性格,並不是件易事。本書卻要努力,在中國文化史中找出幾個歷數千年不變的文化型模,足以容許我們看到與此相關的性格特徵;以後還需審核,這些特徵是否還在當代中國人身上存在。
[13] W. Hellpach, Geopsyche, die Menschenseele unter dem Einfluss von Wetter und Klima, Boden und Landschaft, Stuttgart 1950.
[14] W. Hellpach, Einföhrung in die Völkerpsychologie, Stuttgart 1944, S. 122-223
[16] R. Benedict, Rassenfrage in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Bergen lobb. 1947.
F. Boas, The mind of Primitive Man, New York 1911.
O. Klineberg, Races Differences, New York 1935.
T. R. Garth, Race Psychology, a Study of Racial Mental Differences, New York 1931
P.A.F. Walter, Race und Culture Relations, New York-Toronto-London 1952. Die sowjetische Psychologie, auf Grund ihres Bekenntnisses zur schrankenlosen, Beeinflussbarkeit des Individuums durch die Gesellschaft, lehnt jede Erblichkeit psychischer Eigenschaften ab. Siehe: Alexander Kultschytskyz, Die marxistisch sowjetische Konzeption des Menschen im Lichte der westlichen Psychologie, München 1956, S. 76-79
[19] E. Von Eickstedt, Grundlagen der Rassehpsychologie, Stuttgart 1936.
[22] Ph. Lersch, Das Problem der Vererbung des Seelischen, Leipzig 1924.
[23] I. Schwidetzky, Das Menchenbild der Biologie, Stuttgart 1959, S. 143-147
[24] W, Mühlmann, Das Problem der Umwelt des Menschen, Zeitschrift für Morphologische Anthropologie 44, 1952, S. 197-243.
文化遗传性的推理引经据典,但是文化遗传性的前提比较难接受:作者显然已经与Ruth Benedict的文化模式路数非常接近,但绕过了Benedict的“选择”概念,而是直接以“文化固然存在差异”为基础事实。如作者能再往前推一步,向对文化模式形成的探讨方向靠拢,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中國民族性研究》的笔记-第7页 - 導言

竊以為中國文化中的若干成份,是有其歷史與社會背景的。例如某些文化形態與帝制有密切關係,現在事過境遷,這些文化形態也就過去,並且再也不會回來。對於這樣已經過去的事物,我們實在大可不必再去復古。中國文化中的另外一些成份,屬於某一哲學派別,儒、釋、道三家的哲學思想就是如此。中國文化中的若干因素,卻可能代表我國人的一些心理特徵,甚至代表這些心理特徵的高度表現。作者認為這些心理因素直到現在還存在著,而且以後還會繼續存在。不寧唯是,中國文化如果要在未來的世界文化中佔一席之地,就必須發展這些心理因素之中的優點。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特長與其缺點,因此最聰明的辦法,並不是像猴子一樣,什麽都跟人家學,而是充分發展自己的優點,同時認清自己的缺點而加以補充。每個人如此,每個民族也是如此。作者之所以要研究中國人性格,目的就在於替我們自己作一個反省。有了這樣的反省,才會知道我們在什麽地方比人家強,什麽地方不如人家。

《中國民族性研究》的笔记-第12页 - 第一章 研究方法的檢討

一、當避免的幾條歧途
關於民族性格問題,Klineberg很幽默地指出,許多人往往高抬自己的民族與種族,而把人家的壓低。[1]
研究民族心理學的另一條歪路,是把某一具體特徵放在整個民族頭上。
最後我們在討論民族性時,必須避免任何方式的道德上的相對主義。道德的相對主義是什麽呢?就是把某一種經驗和實驗所得的知識,當作人類行為的最高標準;心理學就是這樣的一種知識。事實上有人打著民族心理學的旗幟,說道德根本沒有固定的標準:對這一民族是道德的事,對另一民族就是不道德。但是這只是一種哲學態度;說得清楚些,道德上的相對主義,是實證主義的產物。其實人類的許多問題是不能完全靠實驗來解決的。譬如拿道德的最高標準來說,你可以承認或否認它的存在;但這繫於你的哲學態度與宇宙觀。心理科學和其他實驗科學本身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因此我人不能因不同民族在道德行為上有不同看法,就肯定道德根本沒有客觀標準。這完全是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有些心理學家故意說,自己只從事經驗或實驗事實,實際上是把他們的心理學當作了一種宇宙觀,以之為人類行動的最高標準。凡事從心理學觀點所認為必要的東西(其實是否真的必要,往往頗成問題),他們就認為是道德上所許可,這種道德上的相對主義,往往會發生極其重要的惡劣效果。
[1] O. Klineberg, Race Differences, New York 1935, Chapter I

《中國民族性研究》的笔记-第6页 - 導言

本書目的,是要通過中國文化,找出幾個中國人的心理特徵;這些特徵放在一起,可以說是中國人所共有的特徵,而與其他民族不同。當然這並不是說,在中國內部,就沒有區別的存在。我們更沒有意思說,中國人與其他民族有基本的不同。


 中國民族性研究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