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八月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79-11
ISBN:SH3017-259
作者:[英]约翰·哈克特 等
页数:421页

内容概要

约翰·哈克特上将生于1910年,在其军事生涯中,担任过英国陆军参谋长,英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兼北约北集团军群司令。在其离开军队后,曾担任过英国皇家学院院长,联合王国古典文学协会和英语协会会长。

作者简介

该书是以假设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写成的。在其1978年出版后,曾引起轰动,被作为许多西方军队军官的必读书。甚至成为了一些军官学校的教科书。


 一九八五年八月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是十年前在师大路上的旧书店买到的,商务印书馆79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我觉得这是一本二流的战争假想读物,但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政局的看法却颇有见地。本书假想1984年苏联进攻西德,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三周后,苏联战败,解体。同时还涉及了一点南部非洲和中东的局部冲突,以及内层空间的战斗。主要作者是英国人,约翰·哈克特上将,爵士,1910年生,参加过二战。因此他对战争的描写较为真实,对政治集团的分析也较为精辟。这是本书的主要优点。然而本书的文笔和情节缺乏吸引力,这或许是因为作者年近七旬,对于“现代”战争缺乏理解所致。1984年的世界大战本应是前信息时代的战斗,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激光制导武器的出现,C3I系统的建立,卫星武器以及信息时代的前夜,本应产生丰富的战术和精彩的战争场面,但在书中却退回到了坦克成群、飞机成群,步兵成群的二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最大的遗憾在于,书中对政治局势做了精辟的分析,但大量的结果却又充斥了“想当然”的推论。如对于波兰人民为什么会游行,游行为什么会被镇压,镇压为什么会转变成暴动,缺乏分析和依据,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被压迫的人民游行,独裁政府镇压,警察部队倒戈,军队介入。纵然当时波兰的确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但读完这一章,读者依然不能确定故事是否就会按照书中这样死板的套路进行,没有任何分析,只是把结论强加给读者,味同嚼蜡。同样的“想当然”还存在于本书的主要部分——军事行动中。书中将北约军队描述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准备充分、胆大心细的精锐部队,这或许是事实,但对苏军的描写,则空洞地套以“人数众多,素质低下,唯命是从,不堪一击”这种模板,于是在北约顶住了华约一开始的人海战术之后,战争就变成了一边倒的游戏。通过苏联解体后的大量解密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八十年代中期的苏军绝不是作者描写的那种二战时期的二流军队,大量领先于时代的装备以及充分的训练、先进的作战理念,都足以改变战争的结局。这或许是由于冷战期间的信息封锁所致,但作者只是凭借少得可怜的一点资料就写出全书,结果就使战争,沦为了臆想的文字游戏。对于小说的要素“人物”,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全书看完,竟记不得双方的主要将领叫什么名字——除了少数木偶一样只出现过几次的路人。书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像是一群迟钝的傻瓜在一间黑灯瞎火的房间里互殴,彼此不知道各自的输赢。而作者坐在明亮的办公桌前,不负责任地臆造结局。作者是英国人,因此英国在书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我们都知道以英国孱弱的国力断然不可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这是可以理解的,不以为过。我认为,既然是写于1978年,预测六年之后,1984年的战争,那么作者的想象力就是决定全书水准的关键。遗憾的是,年近七旬的作者,无法想象现代战争的模样,以至于很多“自以为”先进的设想,即使在十年前的1998年,也可以看出是一个笑话。比如书中作为卖点的内层空间战斗。虽然地基卫星打击武器在八十年代尚未成熟,但基本理论早已提出,定向能武器的价值在当时也得到了充分的评估,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战争,绝不会是一种简单的模式。充满讽刺意味的是,书中的太空战争甚至比“简单模式”更为简单——苏联空间站用致盲激光扫射美国空间站,一名美国宇航员失明,空间站受损。这就是唯一的战斗。没有通信干扰,没有动能武器,没有地基武器的攻击,只有一束致盲激光,这无疑让人失望的战争。书中还牵涉到了南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战斗,作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却只有极少的篇幅,以及荒诞的结果。鉴于这两处战斗对战略格局没有任何影响,删去它们倒可以使全书更为紧凑——虽然它原本已经相当拖沓了。核武器的使用,是本书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重要预测,但苏联对于伯明翰的攻击毫无理由,单独一枚核弹的战略意义也值得商榷,这样的设想无疑是丑化苏联的,但手法过于拙劣,以至于读者很难对伯明翰产生同情,对苏联也很难产生憎恶——因为书中没有任何关于这次攻击的分析,以及前因后果的推测,就好像苏联莫名其妙地发射了一枚核弹,攻击了一座莫名其妙的城市一样。做为回报,美国的攻击同样莫名其妙。明斯克被蘑菇云夷为平地,这也是缺乏依据的。书中却以这样攻击结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对明斯克的攻击,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的确是可能的结论,但在书中找不到任何支持此结论的证据。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缺乏想象力的读物,然而书中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分析,则严谨而有据,根据前言,可以推测是诸多顾问努力的结果。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预测,在1984年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日本会保持中立。而战后,中日会联合得更加紧密,和澳大利亚,东南亚一起,形成新的“东亚经济圈”,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然而他们却无法预测到中日经济同盟的分裂,以及民间反华反日浪潮的迭起,更别提屡次经济危机的政治影响,以及七年之后苏联的解体了。可惜。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全书没有惊人准确的预测,没有大放异彩的高新技术登上战场……但,都是立足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冷战现实环境的实打实的推论和判断,可以看作相当合乎实际的推演报告,简直和《欧洲有没有防务?》(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61013/)这样的针对现实防务问题的书籍不相上下。情节虚构但描述异常真实,为达到这一效果,作者杜撰了大量“战后回忆书籍”的引文、秘密报告,甚至令人毛骨悚然核战前的民防日志……
  •     78年写的,虚拟的84年苏联进攻北约,失败后整体崩溃,万恶的苏维埃帝国呀,书中对中国还是很抬高的。写的很详细,很专业,算本好书。
  •     。。。
  •     基本不能算小说,文学价值为零,语言很枯燥干瘪,大部分都是军人们的空想设计,而且和现实的相差极大,英国人的预测能力可以打0分(苏联解体,伊朗革命,德国统一完全没预测),随便翻翻就算了,没多大意义的一本书,只让人看到了冷战的疯狂
  •     远见不够,兵种描写翔实,但似乎是二战升级版,没有对未来信息战和心理战的准确把握
  •     作者高看苏联了,苏联自己问题就应接不暇
  •     不大像一本小说,更像是一份战争推演报告,假设苏联发动进攻,欧洲美国会怎么样或者能怎么样。就像美国2006年做过的模拟武装颠覆伊朗政权的战争推演模型一样,对发动并赢得战争所涉及的各个条件进行估算。本书对冷战中两大阵营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基本概况的描述犹如史料般真实,这可能是最大的看点吧。
  •     作者是参加过市场-花园行动的老伞兵,战后的北约高级将领。这是对于可能出现的欧洲战争的一种推向,至今还记得当时给我的冲击感。不过作品最后对世界的推想是中日共荣圈对于远东的统治,现在看来只能叹息。
  •     苏联解体,甚至不必打仗
  •     不错,作为职业军人,作者对各个兵种的描写都很正确。
  •     超一流的空中接续打击军棋推演,这本书被豆瓣的文盲看见简直是日了狗。作者唯一的缺陷就是把返德者的规模限制小了,把英国动员机制和军队常规作战能力低估了不少,估计这本书是有英军讨钱的说客团队在背后运动
  •     同样写三战,不得不承认腐国退役上将比起岛国的久留岛龙夫不论眼界还是逻辑都要高那么一点点。当然这种高度也极其有限,大致就相当于红脖子汤姆·克兰西抽变态宅男折原一而已,毕竟想当然到YY的程度也就削弱了军事预测作品的可读性与严肃性
  •     有些事情,真的被作者预见到了,真是太神奇了。
  •     想当然的预测,不公平的推演。
  •     莫名其妙在图书馆看的 奇葩的是整本书模仿未来出版的样子 连印刷日期都是
  •     冷战末期西方的思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