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结合自然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
ISBN:9787112016754
作者:I.L.麦克哈格
页数:283页页

作者简介

关于生态设计理念的一本书,作者展现的不是设计方法,而是一种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探索,第一次读的时候惊讶于书中所涉及的知识面之广博,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而且写得很感性,并不是晦涩的理论


 设计结合自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曾经在做设计的时候幻想,我们或许可以生活在一种完全不加人工修饰的自然之中。我们可以睡在绒毛一般的青草地上,望向密布着繁星的天空。风会畅通无阻地流进房间,我们呼吸着的,是好像草原上的空气。阳光或是雨露,自然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与我们交流、和谐。在阅读了《设计结合自然》之后,我觉得麦克哈格也拥有与我同样的梦想,不同的是,伟大的景观设计师希望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创造出这种梦想中的愿景,而不是让这永远成为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我们的一种梦想。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感受最深的就是题目中的“结合”二字。麦克哈格并不是将自然或是生态的形式强加在对于城市或是人居环境的设计之上,而是通过理性的分析、科学的研究将自然中的规律与法则,一步一步地渗透在设计之中,使设计俨然成为自然的一个部分,最终达到他所追求的,人类与自然共生的结果。本书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一种是作者自身的设计案例的研究。在这部分中,麦克哈格将他对于城市或是景区的规划所做的分析一步步地表达出来。这些案例由浅入深,内容从一开始对于自然规律的分析解读到对于场地周边的调研分析,再到人文地理的调查,最后通过结合上述研究的结果,分析利弊,得出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最优解”。令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在对于新泽西海岸的研究中,麦克哈格先分析了海岸环境的特点,其地理、气候以及生物环境。这种分析及其细致,一开始讲述了海岸的沙丘的形成过程,然后讲述了沙丘上的各种植物聚落,这种植物聚落又会返回来影响海岸的地貌。在这种不断地互相影响的过程中,生态逐渐自身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于是,麦克哈咯针对这些研究给出自己的建议,例如不应当让人们使用具有制备系统的海岸,防止人们破坏这种自然的平衡。另外,通过对于风力的研究,他又建议在沙丘背后可以建设人们赖以活动的场所,因为这里的风沙不会过大,在这里建设也 不会影响自然的空气流通。正是在这样一步步细致的分析,一点点建议的给出之后,一幅完整的自然与人们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图片也被这样的碎片拼凑而成了。同样的就像是作者在对于里士满大路选线方案的研究中,作者在综合了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自然价值之后,提出了应当在这三种价值综合的社会效益最小的地方建设交通公路的想法。每一种价值都有不同的细节,每一种细节又有作者采集到的翔实丰富的数据作为支持。这样当所有的画有价值的彩色图片叠加在一起时,社会效益最小的区域便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便也就是作者建议建造道路的地点。这样的方法是令人振奋的。好像人类社会中的城市建设在大自然与社会自身的作用之下自身发生的一种进化。这种做法没有丝毫的刻意成分,直率而诚实。人类自身创造的因素就这样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不得不钦佩于麦克哈咯的智慧,这也是他对于两个体系的一种具有充沛热情的贡献。另外书中的另一部分就是作者对于自然规律的论述与体会。例如他叙述了大气的形成,讲述了碳、氢、氧、氮各种元素在生态圈中的循环。每种元素在他看来都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存在。另外在叙述生物中所蕴藏的能量与 活力时,他认为生命中的能量是在不断增加的,也就是说生命不断地在进行着一种创造的过程,其创造力也是在不断地增加。这种过程被麦克哈咯称之为一种“负墒”。他认为在这种负墒的潮流下,无生命的秩序在向着有生命的秩序前进,生命不断地进化,并且争取着动态的平衡。“生命、死亡、腐烂不断地循环,再生产,不断地增加有序物质的库存,这些有序的物质是通过系统,从熵那里夺取的。”于是,麦克哈格就通过一种独有的概念,将他脑中自然界的平衡与发展概括了起来。在本书中往往是这样,本来已有的概念被他加以深入的理解、归纳、概括与再创作,从中我们体会到自然规律不仅是存在着这么简单,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影响、平衡,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地球,改变着我们。这本书中的另外一部分是他的感受与展望,就好像是在“困境——对于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中”讲到的他过去的经历,当他发现儿时心目中的绿洲已经变成了“令人讨厌的”城市时,他感到了悲哀。于是他说“显然、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的背景,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晦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有其是需要不断的再发现自然界其本身的还未被我们掌握的规律,寻根求源。”从这些他的感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样对于自然的崇敬使得他愿意让人类低下高昂着的头颅,改变圣经中所提倡的对抗自然的思想,而是去效法自然、把自然当做老师与自己荣辱与共的伙伴。于是他才能拥有在我们看来奇妙的能力,可以将自然的美好引入到城市的规划中来。总的来说《设计结合自然》是一本充满着热情的著作。其中希望人类做出改变,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建设自己的居所,让这些居所成为自然的平衡的一个部分。这有些类似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它们都是或显露或隐晦地表达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失态以及一种想往自然的愿景。但是与之不同的是,《设计结合自然》中没有提出多少的口号,也没有多么有力的控诉。麦克哈咯只是把他对待自然的方法告诉我们,让后人能够与他与他一样,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不断地思考、否定或者是肯定。于是我们被证实,同时也具有了信心,我们生活的环境的确可以被改善,只要通过科学的研究以及理性的思考,自然便会与我们的社会发生对话。不仅是在景观设计方面,或是在广义的建筑学中,它是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更多人来追寻麦克哈咯的足迹,或许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但至少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尝试。
  •     阳光、大海、鲜花、盛开的果园、山岭和积雪、落英缤纷的田野,对于精神和肉体显然是都起作用的。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使人感觉得到的、显示出智慧和艺术的地方,向沙漠中的绿洲一样,使人牵挂、向往和富有创造力。许多人从自然中寻找启示和规律、平安和安静,得到陶冶和激励。更多的人把自然和室外活动看做是恢复和增强身心健康的道路。因此,和平更好的象征应当是花园而不是鸽子。
  •     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是对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城市扩张产生的诸多问题的回应,理性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堪称是上个世纪的伟大宣言。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火山和丰碑》(The Volcano and the Tablet)中也提到了这点:“理论……是对城市的新回应。我们现在正处于理论对变化的世界、全球经济、生态危机以及文化混淆做出响应的时代。因此,第二种类型的宣言(原文是火山)出现了,它们打破了常规的建筑学,激起了伊恩·麦克哈格的回应……”在作者严谨的逻辑框架下,他传递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观念,他批判了西方长久以来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结合;二是方法,他提出设计应当将周边相关指标都考虑在内,并在一个长远的历史角度看待过程,以取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整本书的重点,并不在设计上或者自然本身上,而应当在介词“结合”(“with”)上。十八世纪前,优美的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是令人企羡的住所。在科技的帮助下,人的力量的变化远远超出了过去几千年内的变化,逐渐超越了人能够承受的责任。流行的价值观试图展现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歌颂人的神圣性,并试图在城市形式上表现出来。于是,工业挟持着城市无限扩张,乡村被城市所围困甚至成了都市中的飞地。城市本身也被粗俗所装饰,到处都是种族仇恨、疾病、贫困和绝望。相比之下,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更加悲观,他在《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指出了一个“不断重复的城市生长、发展进而灭亡的循环”。他认为大城市连绵区象征着城市发展的最后阶段,“以深重灾难为代价取得的成功”为它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今天每一个畸形发展的大城市连绵区的核心,以及它的生活所触及到的每一个外部地区,表现出同样的解体性征兆,伴随着同样的暴力和道德衰败的病态特征(和衰亡之前的罗马帝国一样)。”上个世纪美国的悲剧似乎在中国重演。在过去三十年的城市建设中,忽略生态和缺乏远见的规划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先生就在《北京宪章》中批判道:“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令人格外担忧的是,地缘影响和信息爆炸可能导致中国的情况更加糟糕。相比于地基坚固、没有文脉的曼哈顿岛,以北京的中轴线为背景的工业城市的建设意味着对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双重谋反。而信息爆炸导致了一种“让昨天成为过去”(“make yesterday history”)的错误观念。自然界的变化常常在万年甚至百万年,而人类短短几个月甚至几秒钟就能将其毁灭。危机在酝酿,问题在膨胀,新的科技已经不是在实现美好的愿景而是在补救陈旧科技带来的问题。正是人类对科技的盲从和对未来的短视造成了类似新奥尔良飓风和印尼海啸的灾难。在书中麦克哈格指出了科学主义的幻灭并且提倡用自然的方式去塑造人的栖居之所,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加具有普遍性的争论存在于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自然对人类无尽欲望的报复迫使人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困境》中麦克哈格这样写道:“一种是喧哗一时的以人为中心的主义,强调人的绝对神圣,支配和征服作用。另一种是人淹没在自然中的东方的观点。”前者指的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后者指的是东方文化中以“禅”为代表的自然主义。麦克哈格试图挖掘两种价值观中积极的一面,尊重人的尊严但又维护自然的利益。他认为“人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既考虑到人文主义的“for public”,又考虑到自然主义的“for nature”。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最后粗浅地谈一下麦克哈格在自身语汇中的局限性。麦克哈格否定科学主义的盲目性的同时却过于表现得理性主义。以地图叠加技术形成的“千层饼”模式仍然是在人类的可知范围内进行的理性分析,无法避免自然在不可知的范围内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即便如此,理性的分析仍然要比资本利益的原始驱动合理而伟大。并且作为一本革命性的宣言,麦克哈格不得不矫枉过正才能将观念传递给大众。所以,最后我引用詹克斯的话语来为麦克哈格辩护:“唤起恐惧以创造统一和正统(orthodoxy)才是毁灭的目的。”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读大师的书,刚开始的时候总有些惴惴,没想到麦克哈德的这本《设计结合自然》读来却是愉快甚至可以说是感人的。严谨的逻辑框架下是有趣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体验,让我真正地喜欢这本书而不是将其当成教科书一样的读物。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被书中有趣的例子和许多观点、方法和设想吸引,再次阅读之后大体上把握和理清了书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在我看来,《设计结合自然》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关于“态度”——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或者说是观念);第二是关于“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和评价研究的方法;第三是一种逻辑关系——关于适应、创造和形式。而这三个问题,又都是围绕作者所要说明的主题“设计结合自然”展开的。对于作者的论述,我有一些理解和自己的看法,在这里小做报告,以备交流吧。
      
      一、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本书的前两章“城市与乡村”和“海洋与生存”中,作者首先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我觉得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描述,就是“恢复”和“保护”,就是说人无论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需要自然,而人的精神恢复很多时候是依赖于自然的;另外通过沙丘的例子说明了自然本身就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种保护屏障,而人自己创造的屏障往往没有自然屏障来得有效。在后面的章节中,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多次被提到,并且,作者极力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承认了人类对于自然漫长的演进过程而言是渺小的,但是也强调人独有的个性应得到特殊的发展机会和赋有责任。并且指出人类城市、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恶劣的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社会问题等等)都是由于人类过高估计自己的地位和夸大控制力造成的结果。
      其实,对于麦克哈德以上的这些观点我是认同的。可以说人类中心论把人架于自然之上,放在了一个统治者的地位,而麦克哈德则是把人类定义成了一个管理者。但是,我所理解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和麦克哈德所说的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不同。首先,对于一个管理者,是应当为管理对象全体的利益负责并以其利益为行为标准的,但是,显然,人类现在所说的那些合理开发、考虑自然因素之类的话,仍旧是以人类的利益为最终目的的,就是说自然只是作为一个条件被考虑进去了,而目的仍旧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所以说,如果从目标来说,生态论和人类中心论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人类利益服务的,不同的只是,生态的观点将自然的因素作为重要的方面在设计和评价中给于充分考虑,所以能更好的实现“好生活”的目标而已。就像城市问题不在于城市这个社会形式本身,而在于城市的开发方式和方法。所以说,人类不能称为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子集而已。人类为自然负责实际上是为人类自己负责而已。
      这时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文丘里夫妇给我们三年级同学评图的时候对某个生态方案有这样的评价:“You are an architect for nature but not for public”很显然,文丘里仍旧是倾向于for public的建筑和建筑师,而for nature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类。所以说没必要夸大和掩藏人类的私心,作为自然的一个物种,我们必然要寻求更好的生存方式,而尊重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是一个单一的相互作用的体系,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过程。”因此,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要考虑到自然因素,因为自然因素会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二、 关于价值和评价研究方法
      贯穿《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另一条主线是“社会综合价值”。关于这个方面我觉得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叙述:“拓展”和“深化”。拓展指价值概念的拓展,深化指设计要求和研究方法的深化。
      
      “自然可视为相互作用的过程,有规律的,能组成一个价值体系,自然内在的为人类提供利用的机会和限制”;
      “自然,无须人类的投资为人类做出贡献,而这种贡献确是代表了价值”,“保证社会保护自然演进过程的价值,也就是保护社会自己”……
      
      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自然价值”在麦克哈德的书中多次被强调,而保证自然价值的目的也被明确为更好地保护人类,就是说将自然价值统一到人类的价值体系中来了。作者批判了经济价值论,提出设计应当结合资源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以公路为例说明设计应当满足“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小的社会损失”的要求,而这里所说的社会价值已经得到了拓展,而这种拓展无疑会为我们的设计方向和可控性提供更多的依据,对设计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了,体现了一种价值最优化的设计要求。从而引出了“确认社会发展过程和自然演进过程的作用并把两者作为社会价值考虑”的研究方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设计方法和设计目标的深化。同时,为很多具体问题——如公路设计、土地利用等等,提供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三、 关于适应、创造和形式的逻辑
      书中重点讨论的几个关键的概念还有:适应、创造、形式。作者不仅给出了这些词在设计中的意义,还阐述了他们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对我们认识和控制设计本身是很有意义的。
      
      “形式是和所有的进化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是和过程不可分离的有意义的表现,但是形式能显示有害的适应、错误的适应、不适应、适应、最适应”;
      “适应必须由形式来显示……形式不仅显示出适应力,而且也显示出创造性”;
      “创造是把物质提高到更高级的有序的水平,破坏就是衰减,而进化的总合就是创造”;
      
      作者在讨论城市发展和土地问题上的时候(如书中所举的华盛顿的例子),最关注的是“城市的发展是否符合自然进化过程价值和土地内在的适合程度”,同时,在分析土地利用的时候,也强调了八个自然要素和由其自然价值所决定的土地的内在适合度。我所理解的这里的“适合”,是一种适应性,一种标准,一种设计和评价的标准。
      那么,归纳一下作者对适应、创造和形式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逻辑关系——适应是一种自然的准则,引入到设计中,就是由价值分析所决定的一种设计标准,当然,这里的价值是充分考虑了自然要素的;而形式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当然,这里说的适应性包括适应的不同程度);创造则是积极适应的一种物化过程的描述,它也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书最后所提出来的两个关系式:“创造——适应——健康”和“破坏——不适应——疾病”,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一种形式,一种能体现第一个关系式的设计,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设计。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
      
      
      结语
      “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地方是健康的环境,因为那里的环境是适应的,适应就是一种创造。那里就是一个创造——适应——健康的环境。我们必须知道它是由什么组成的,以便建设具有人性的城市。”
      
      这是书中结尾的一段话,我觉得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吧。我更愿意把《设计结合自然》看作一本宣言或者说是思维方法和态度,而这种态度不仅在建筑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上有重要意义,对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应当持有的,只有充分考虑自然要素,才能更好地生存。
      
      
  •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这确实是经典 划时代的作品...
  •     最终还是得回归东方式思维,大自然违逆不了,好好善待利用它,人类社会才能延续。
  •     翻译太糟糕
  •     for nature
  •     图层分析法就是从这本书里学得的。
  •     有时间再读读原版的
  •     重!温!好!书!
  •     不错的启蒙教材
  •     : X32/5446
  •     应该只算是基础资料汇编的一部分吧,谨慎、细致的研究、分析,不论结果如何,对待土地,对待环境的态度让人敬佩!
  •        曾经在做设计的时候幻想,我们或许可以生活在一种完全不加人工修饰的自然之中。我们可以睡在绒毛一般的青草地上,望向密布着繁星的天空。风会畅通无阻地流进房间,我们呼吸着的,是好像草原上的空气。阳光或是雨露,自然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与我们交流、和谐。在阅读了《设计结合自然》之后,我觉得麦克哈格也拥有与我同样的梦想,不同的是,伟大的景观设计师希望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创造出这种梦想中的愿景,而不是让这永远成为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我们的一种梦想。
       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感受最深的就是题目中的“结合”二字。麦克哈格并不是将自然或是生态的形式强加在对于城市或是人居环境的设计之上,而是通过理性的分析、科学的研究将自然中的规律与法则,一步一步地渗透在设计之中,使设计俨然成为自然的一个部分,最终达到他所追求的,人类与自然共生的结果。
       本书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一种是作者自身的设计案例的研究。在这部分中,麦克哈格将他对于城市或是景区的规划所做的分析一步步地表达出来。这些案例由浅入深,内容从一开始对于自然规律的分析解读到对于场地周边的调研分析,再到人文地理的调查,最后通过结合上述研究的结果,分析利弊,得出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最优解”。令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在对于新泽西海岸的研究中,麦克哈格先分析了海岸环境的特点,其地理、气候以及生物环境。这种分析及其细致,一开始讲述了海岸的沙丘的形成过程,然后讲述了沙丘上的各种植物聚落,这种植物聚落又会返回来影响海岸的地貌。在这种不断地互相影响的过程中,生态逐渐自身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于是,麦克哈咯针对这些研究给出自己的建议,例如不应当让人们使用具有制备系统的海岸,防止人们破坏这种自然的平衡。另外,通过对于风力的研究,他又建议在沙丘背后可以建设人们赖以活动的场所,因为这里的风沙不会过大,在这里建设也 不会影响自然的空气流通。
       正是在这样一步步细致的分析,一点点建议的给出之后,一幅完整的自然与人们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图片也被这样的碎片拼凑而成了。同样的就像是作者在对于里士满大路选线方案的研究中,作者在综合了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自然价值之后,提出了应当在这三种价值综合的社会效益最小的地方建设交通公路的想法。每一种价值都有不同的细节,每一种细节又有作者采集到的翔实丰富的数据作为支持。这样当所有的画有价值的彩色图片叠加在一起时,社会效益最小的区域便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便也就是作者建议建造道路的地点。
       这样的方法是令人振奋的。好像人类社会中的城市建设在大自然与社会自身的作用之下自身发生的一种进化。这种做法没有丝毫的刻意成分,直率而诚实。人类自身创造的因素就这样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不得不钦佩于麦克哈咯的智慧,这也是他对于两个体系的一种具有充沛热情的贡献。
       另外书中的另一部分就是作者对于自然规律的论述与体会。例如他叙述了大气的形成,讲述了碳、氢、氧、氮各种元素在生态圈中的循环。每种元素在他看来都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存在。另外在叙述生物中所蕴藏的能量与 活力时,他认为生命中的能量是在不断增加的,也就是说生命不断地在进行着一种创造的过程,其创造力也是在不断地增加。这种过程被麦克哈咯称之为一种“负墒”。他认为在这种负墒的潮流下,无生命的秩序在向着有生命的秩序前进,生命不断地进化,并且争取着动态的平衡。“生命、死亡、腐烂不断地循环,再生产,不断地增加有序物质的库存,这些有序的物质是通过系统,从熵那里夺取的。”于是,麦克哈格就通过一种独有的概念,将他脑中自然界的平衡与发展概括了起来。在本书中往往是这样,本来已有的概念被他加以深入的理解、归纳、概括与再创作,从中我们体会到自然规律不仅是存在着这么简单,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影响、平衡,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地球,改变着我们。
       这本书中的另外一部分是他的感受与展望,就好像是在“困境——对于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中”讲到的他过去的经历,当他发现儿时心目中的绿洲已经变成了“令人讨厌的”城市时,他感到了悲哀。于是他说“显然、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的背景,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晦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有其是需要不断的再发现自然界其本身的还未被我们掌握的规律,寻根求源。”从这些他的感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样对于自然的崇敬使得他愿意让人类低下高昂着的头颅,改变圣经中所提倡的对抗自然的思想,而是去效法自然、把自然当做老师与自己荣辱与共的伙伴。于是他才能拥有在我们看来奇妙的能力,可以将自然的美好引入到城市的规划中来。
       总的来说《设计结合自然》是一本充满着热情的著作。其中希望人类做出改变,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建设自己的居所,让这些居所成为自然的平衡的一个部分。这有些类似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它们都是或显露或隐晦地表达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失态以及一种想往自然的愿景。但是与之不同的是,《设计结合自然》中没有提出多少的口号,也没有多么有力的控诉。麦克哈咯只是把他对待自然的方法告诉我们,让后人能够与他与他一样,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不断地思考、否定或者是肯定。于是我们被证实,同时也具有了信心,我们生活的环境的确可以被改善,只要通过科学的研究以及理性的思考,自然便会与我们的社会发生对话。不仅是在景观设计方面,或是在广义的建筑学中,它是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更多人来追寻麦克哈咯的足迹,或许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但至少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尝试。
      
  •     真正的生态学观点,值得了解
  •     那些原始的思想,现在我们都懂,但是在当时那是多么超前,另外,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他的地图分层叠加到底是个什么回事,理解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发展成现在的GIS软件里的一些分析功能,进行生态的规划,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个盲区
  •     比较经典的著作,案例分析方法已经为行业内普遍应用。
  •        阳光、大海、鲜花、盛开的果园、山岭和积雪、落英缤纷的田野,对于精神和肉体显然是都起作用的。
       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使人感觉得到的、显示出智慧和艺术的地方,向沙漠中的绿洲一样,使人牵挂、向往和富有创造力。
       许多人从自然中寻找启示和规律、平安和安静,得到陶冶和激励。更多的人把自然和室外活动看做是恢复和增强身心健康的道路。因此,和平更好的象征应当是花园而不是鸽子。
  •     感觉很闷,看不懂啊
  •     旧时代
  •     分析图的起源“千层饼模式”
  •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其儿时家乡风景的追忆和关于千层饼方法的应用实例。
  •     角度比较宏观
  •       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是对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城市扩张产生的诸多问题的回应,理性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堪称是上个世纪的伟大宣言。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火山和丰碑》(The Volcano and the Tablet)中也提到了这点:“理论……是对城市的新回应。我们现在正处于理论对变化的世界、全球经济、生态危机以及文化混淆做出响应的时代。因此,第二种类型的宣言(原文是火山)出现了,它们打破了常规的建筑学,激起了伊恩·麦克哈格的回应……”在作者严谨的逻辑框架下,他传递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观念,他批判了西方长久以来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结合;二是方法,他提出设计应当将周边相关指标都考虑在内,并在一个长远的历史角度看待过程,以取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整本书的重点,并不在设计上或者自然本身上,而应当在介词“结合”(“with”)上。
      十八世纪前,优美的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是令人企羡的住所。在科技的帮助下,人的力量的变化远远超出了过去几千年内的变化,逐渐超越了人能够承受的责任。流行的价值观试图展现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歌颂人的神圣性,并试图在城市形式上表现出来。于是,工业挟持着城市无限扩张,乡村被城市所围困甚至成了都市中的飞地。城市本身也被粗俗所装饰,到处都是种族仇恨、疾病、贫困和绝望。相比之下,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更加悲观,他在《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 History)指出了一个“不断重复的城市生长、发展进而灭亡的循环”。他认为大城市连绵区象征着城市发展的最后阶段,“以深重灾难为代价取得的成功”为它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今天每一个畸形发展的大城市连绵区的核心,以及它的生活所触及到的每一个外部地区,表现出同样的解体性征兆,伴随着同样的暴力和道德衰败的病态特征(和衰亡之前的罗马帝国一样)。”
      上个世纪美国的悲剧似乎在中国重演。在过去三十年的城市建设中,忽略生态和缺乏远见的规划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先生就在《北京宪章》中批判道:“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令人格外担忧的是,地缘影响和信息爆炸可能导致中国的情况更加糟糕。相比于地基坚固、没有文脉的曼哈顿岛,以北京的中轴线为背景的工业城市的建设意味着对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双重谋反。而信息爆炸导致了一种“让昨天成为过去”(“make yesterday history”)的错误观念。自然界的变化常常在万年甚至百万年,而人类短短几个月甚至几秒钟就能将其毁灭。危机在酝酿,问题在膨胀,新的科技已经不是在实现美好的愿景而是在补救陈旧科技带来的问题。正是人类对科技的盲从和对未来的短视造成了类似新奥尔良飓风和印尼海啸的灾难。在书中麦克哈格指出了科学主义的幻灭并且提倡用自然的方式去塑造人的栖居之所,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更加具有普遍性的争论存在于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自然对人类无尽欲望的报复迫使人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困境》中麦克哈格这样写道:“一种是喧哗一时的以人为中心的主义,强调人的绝对神圣,支配和征服作用。另一种是人淹没在自然中的东方的观点。”前者指的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后者指的是东方文化中以“禅”为代表的自然主义。麦克哈格试图挖掘两种价值观中积极的一面,尊重人的尊严但又维护自然的利益。他认为“人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既考虑到人文主义的“for public”,又考虑到自然主义的“for nature”。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
      最后粗浅地谈一下麦克哈格在自身语汇中的局限性。麦克哈格否定科学主义的盲目性的同时却过于表现得理性主义。以地图叠加技术形成的“千层饼”模式仍然是在人类的可知范围内进行的理性分析,无法避免自然在不可知的范围内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即便如此,理性的分析仍然要比资本利益的原始驱动合理而伟大。并且作为一本革命性的宣言,麦克哈格不得不矫枉过正才能将观念传递给大众。所以,最后我引用詹克斯的话语来为麦克哈格辩护:“唤起恐惧以创造统一和正统(orthodoxy)才是毁灭的目的。”
  •     五星,只是老师推荐的不是时候 现在看才刚刚开始合适
  •     自成系统,提出的理论均附上实际操作项目为范例。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的大量数据为基础指导设计。谁说提环保是为限制他国发展,美国人在近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开始行动。
  •     思想很不错。只是在中国实现很难
  •     恩。
  •     對一個世紀以來工業城市擴張產生的諸多問題的回應,理性地分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堪稱是上個世紀的偉大宣言。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火山和豐碑》(The Volcano and the Tablet)中也提到了這點:“理論……是對城市的新回應。我們現在正處於理論對變化的世界、全球經濟、生態危機以及文化混淆做出響應的時代。
  •     这真是一本很好的论文集,全他妈被翻译毁了
  •     和《寂静的春天》一样,非常值得一读。
  •     不是生硬的教科书, 结合了作者的经历与真实案例。叙事娓娓道来,没有强势的灌输感。
  •     人生总有几本很想读但无论如何也读不进去的书。。对我来说,这就是之一。。UT面试的时候我还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呢- -草草扫完了。。。
  •     生态学与设计的完美结合,实践出真知啊,做设计,还是要这样……
  •     浪漫美丽的学术资料~
  •     未读完
  •     晦涩…难懂…但是里面提到的的方法还是有用…那个时候就知道这种理念很值得提倡。
  •     我不算特别感兴趣。。因为那些不懂。。
  •     有感想也有实践,技术虽然过时,但方法仍然很扎实。
  •     略难理解...指导观念倒是很鲜明~
  •     主要讲了生态规划的方法 感觉还是很有用的 里面还是有几个章节没有看懂 翻译有的辣鸡
  •     好看与否难说,你看LZ的ID便知
  •     伟大的理论著作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
  •     讲了生态规划设计的一些原理原则,土地利用的分析方法(千层饼)很有用~但是觉得翻译得不是很好…
  •     潜力好书,景观设计必读,虽然里面的好多实践方法都过时了,但是整本书体现的理念却还是可以发人省醒的。
  •     感觉在复习大学,熵啊,生物循环啊。提倡最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设计,对于人们看待自然的变化有些分析挺有趣。科学比较宗教的好处,在于它有自动修正功能。讲了一些如何城市规划的方法,挺有趣。
  •     需要读原版的书
  •     seminar上,老师喊我看这本书,听了半天都不知道他说的是谁。结果一查日语发音,发现居然是这本。。囧。最近每次都要先google日语翻译出英文,再google一遍中文,发现哦,原来是这个。。。日语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脑残用片假名拼英文人名啊!!!!!!不出三十年,日语绝对要被英文抢占了。。
  •     因为翻译麦克哈格的传才找来的这本书,传里有这本书大篇的介绍,可真看的时候还是比较难懂的。
  •     断断续续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翻译质量太差,流水别墅翻译成落水庄。。曾经读到一半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又从第一页重新读。内容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规划结合自然吧,现在用GIS做的用地适应性评价在那个年代手工完成。可惜这个版本图片印刷质量也差基本都看不了。。。
  •     三个星是因为我没看懂,五星是我看完了觉得很有前瞻性
  •     2013
  •     难以读下去是因为我理解力低还是专业基础课不达标?我很想看完啊啊啊
  •     不说了,大学迷茫懵懂时就是大量阅读老师推荐的书啊
  •     如果是对景观有浓厚兴趣的人,读这个应该很开心~~
  •     如果麦克哈格在我面前,我一定当他是我的挚友,抓住不放。写出这本书让我非常之佩服
  •     案例分析还不错,值得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