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

出版社:今日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3
ISBN:9787507209150
作者:马立诚,等
页数:426页

内容概要

1946年生。《人民日报》评论员、主任编辑。专业
是为《人民日报》撰写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业余主要
从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并颇
有建树。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绿色的深渊》, 杂文集
《神通广大》,评论集《墨中三味》, 古典诗歌注译集
《一诗一画》等。
1953年生。《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主任编辑,
法学硕士学位。十多年来,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经济
改革调查与写作,遍访30多个省市区的乡村和城市。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改革》,《瞬间与历
史》,《历史不再徘徊― 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
败》等。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次思想解放:一石激起千重浪
――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
引言
粉碎“四人帮’阴霾仍未散
“文化大革命”是对还是错
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
“四人帮”是“左”还是右
还嫌姚文元不“左”
天安门事件碰不得
叶剑英:赶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
“抓纲治国”是“左”的纲领
“两个凡是”出台
世纪之交回眸华国锋性格行为特点
叶、陈、王抵制“两个凡是”
邓小平语出惊四座
艰难备尝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火急攻心“洋跃进”
冤假错案何时昭雪
十一大的遗憾
新中央军委令人瞩目
华国锋的四个坚持
解放思想 实现伟大转折
新明星胡耀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怎样产生的
历史雄文精华何在
风暴来临
邓小平说:“打破精神枷锁!”
斗争白热化
胡耀邦奋起反击
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孤独的《红旗》杂志
《中国青年》发起冲锋
中央工作会议开了36天
陈云仗义执言
天安门事件平反和其它重大决定
华国锋作检讨
让大家放开说话
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的新方针
“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思想解放带来人的解放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推翻“两个估计”
右派分子重见天日
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子
放开其它政策
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化
中国诗坛大爆炸
“伤痕文学”登上文坛
《于无声处》和《丹心谱》引起轰动
美术新潮令人目眩
潘晓来信激起轩然大波
喇叭裤、披肩发和迪斯科
朱逢博和李谷一的风波
经济改革从农村突破了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
万里:我走独木桥
邓小平一锤定锣音
包产到户节节前进
人民公社解体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经济生活新词汇:特区
政治体制改革起步
第二次思想解放: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
引言
姓“社”姓“资”搞得人心惶惶
姓“社”姓“资”登台
焦虑的邓小平敦促大胆突破
皇甫平文章引起轰动
围剿皇甫平,大问姓“社”姓“资’
纠缠姓“社”姓“资”要害是否定改革
“左”倾思潮维护计划经济统治地位
“以阶级斗争为纲”呼之欲出
否定邓小平理论的一篇奇文
黄钟大吕压倒瓦釜之鸣
邓小平南方谈话轰动全国
中国经济鲤鱼跃龙门
十四大开辟新纪元
北大教授为何跳楼自杀
十四大: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历史选择了市场经济
实施“软着陆’推动改革深化
第三次思想解放:晴空排云上碧霄
――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
引言
一波才平 一波又起
摸着石头过河,越摸越深
中国改革的新乐章
“左”倾思潮没有纲领
“公”与“私”:老问题成了新枷锁
第一份“万言书”:把“社”与“资”变成“公”与“私”
京师震恐
私营:政治气象中最敏锐的晴雨表
市委书记说:计划体制我搞了几十年
温州再遭大批判
为什么要指责“1992年以后’
“反演变”:要不要多一个中心
以俄为鉴:一次奇特的苏联解体考察记
再发动一轮“九评”吗
第二份“万言书”:以“反和平演变”为纲
外资是不是一条“狼”
从八十年代的世界主义到九十年代的民族主义
中国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特区之争卷土重来
1996年春,《经济日报》不甘沉默
对苏共垮台的再认识
所有制:改革能冲过这个险滩吗
江泽民说: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第三份“万言书”:“抓大放小”是私有化的主张
短兵相接为什么发生在1995年
“流失”与“消失”,哪样更坏
局外人要破产,局内人怕破产
“无产”与“有产”
少争“热”与“不热”,多说“改”与“不改’
改革改了16年,还是试点
从金钱到人性 从人性到理性
朱�基撒泪为商鞅
伟人身后“狼烟”四起
失去伟人的中国
第四份“万言书”:“走资派”名单录
道德复苏运动席卷全国
口诛笔伐厉有为
有人说:预言“极左回潮”是诅咒党中央
“新左派”说:把“文革的合理因素”制度化
争论的不干事,干事的不争论
宪法不会对改革说“不”
从思想解放到理论解放
“五・二九”主要是针对“左’
“左”倾思潮的最后一搏吗
不想争论也不行
外国人争说“谁上谁下”,中国人惊问“姓公姓私’
李鹏:十五大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1997年秋季的人心向背
新思想与新理论
结束语 三次解放贯穿一条反“左”主线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本介绍20世纪社会上发生的重大头条新闻的书。书中编选了100年间数百种报刊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见证重大历史关头的重要新闻头条。


 交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山水间读《交锋 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马立城 凌志军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1、关于思想解放既云“解放”,自然是有所束缚。人非生而知之,束缚从何而来?自然是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在当代中国,就是马列主义。作者极尽渲染的歌颂三次思想解放的不同凡响及伟大意义,可书中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谈到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比如经济运行由民间来操作,这在西方人眼里,从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谈及中国人正在争论姓“社”姓“资”或者姓“公”姓“私”,他们会觉得好笑,会说:“这用得着争吗”。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把时间用在纠缠这些无谓的问题上。”所以外国人从没有轰轰烈烈思想解放,因为在于他们根本没有束缚,没有成见,随便怎么折腾,能挣钱就是好汉,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精髓。2、关于“三次”第一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次姓“社”姓“资”,第三次姓“公”姓“私”,从逻辑上分析,顺序刚好相反,这证明哪次解放都没有彻底。如果已经认同“实践是唯一标准”,就根本不必问姓“社”姓“资”,走着瞧,试着看,让实践来检验。又如果已经认同不问姓“社”姓“资”,那姓“公”姓“私”的疑问又从何谈起(要知道社资的最关键区别就是公私)由此可见虽然书中强调,思想解放一次比一次深入,实际是一次比一次退步,一次比一次不彻底。3、关于“交锋”从书中叙述围绕三次思想解放复杂的交锋过程来看,所谓思想解放,说到底是高层领导的思想解放。先是领导者吹风,个别政治敏感的理论家闻风而动,大部分人跟风、追风,最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谓达成共识,全国大地开始一窝蜂的实践。其实老百姓都知道怎么干,比如安徽小岗村发起的大包干,没有什么文化和坚定的思想,只是一些最普通最实在的想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所谓农民的首创精神,就是他们没什么束缚,没什么既得利益。就象张贤亮在《习惯死亡》中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法定的要以我们领导人的智力水平为限,超出了他们的程度就是犯法”。4、关于“第二次”从文章篇幅来看,一、二、三次的比例是2:1:3,写的最差的是第二次,遮遮掩掩含含糊糊。由此可见,当代人写不出真正的当代史,尤其是在我们的国度,盖棺都不能论定(比如悼词都可以撤销),何况是现在?没有新闻自由,就有历史秘闻,世界各国,概莫能外。50年后再说吧!5、可圈可点之处“他(邓小平)对于我们民族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留给我们的思想和业绩,而且还在于,他让老百姓们平静地接受他的离去”1977-78年 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对华国锋的性格行为特点分析1、过去取向 “两个凡是”强调的是祖先崇拜和传统尊敬2、迷信倾向 对权威盲目服从神话崇拜对象 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性格3、依赖心态 邓小平批评华国锋:“他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自幼及老都有强烈的依赖需要,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向每一个人提供的都是依赖的训练。自由与责任相联系,所以宁愿舍弃自由,以回避独自承担不可测的风险和责任4、本本主义难道现在不是吗?1996年“道德复苏”运动精神治国 主义优先从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的民族主义宪法不会对改革说不 执政党修改宪法的权利是“依法治国”的讽刺有的国家200年宪法一字不易,最多提一些修正案,无原则性的改动。有的40年四易“根本大法”且次次伤筋动骨。宪法有效期太短,说明宪法的政治性太强,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如人人生而自由等),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     交锋是一部非常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它记录的是中国三次思想上交锋,从中可以体会到一句话,那就是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小平同志那么高瞻远瞩的决策,曾几次把中国发展的火车头定位在正确的轨道。小平同志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学者,但是革命斗争实践中的磨砺和丰富的阅历和过人的智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他在那个时代能超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小平的语言平实,其实做大的东西往往是平实的。因为真理都是平实的,只有没有掌握它的时候才需要晦涩的放言。
  •     这本书尚未看过,但是读过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同这本书一样,都是今日中国出版社,“中国问题报告”系列。读完有醍醐灌顶之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是变化的首部曲,一脉相承
  •     三次思想解放贯穿一条反“左”主线。。。。这本没有5年后出版的由凌志军独立执笔的《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更生动纪实。可能这个也和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关,90年代中后期在处理这类历史重大回顾时还没有更宽泛的空间。
  •     节操指数突破天际,求别考
  •     整个宿舍都说好,小李子很会买书
  •     感觉不大= = 我和报告文学气场不和吧...
  •     了解1978至1997的时代发展、尤其是思想发展变迁,很好。1999读过
  •     严肃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     “中国要注意右,但主要要防止‘左’”
  •     嗯,政治阴谋论在其中有很多。。。
  •     适合20岁左右的时候读
  •     大名鼎鼎啊
  •     大学时读的第一本书
  •     特定时期有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
  •     高中读过的官方理论家的书籍
  •     读的时候一再想起赵总的改革历程,内容么,多读几本儿再想吧。行文真利落。
  •     中国的问题在于反“左”,现在仍是。78年是告别旧体制,97年确立了新经济体制,下一步应该是政治了,新政治体制定型后,才是文化模式定型。中国的第二次社会大转型还任重而道远。
  •     对我影响颇大的一本书。 初一的时候在外公的书架上翻出来看的。 第一次知道陆肆。 是的,他们赢了,他们成功的借刀杀人掐死了中国刚刚新生出来的新民主和思想解放的嫩芽,还兴奋的挥着小旗子说我们这里有自由有民煮,想要么,想要就求我呀~ 求你妹。
  •     主义之争,路线之争,意识形态之争,越是光鲜亮丽的口号,背后隐藏的往往都是最形而下、最卑劣龌龊的权力与利益诉求。崇高的理想也好,最浅显的常识也罢,没有权力,没有主上恩准,一切便无从谈起。进步固然可喜,然权力介入之深,作用之大,至今思之,不禁令人心惊胆战
  •     官样文章
  •     第二次写的太简略了,建议配合《变化》阅读。
  •     脉络清晰 记录比评论重要
  •     上学时,跟风读的。
  •     十多年后,我们连交锋的意愿都被抢钱的冲动取代了
  •     思想争论为何此时偃旗息鼓?在学术的领域,问题与主义之争无论如何深入,都不为过
  •     这是本好书 受时代的因素影响 曾经还被列为过禁书吧 ?
  •     看邓小平如何力挽狂澜,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从来都是障碍重重的。
  •     已经完全不记得内容了,这类书只能说 时事性很强
  •     大河东去,无论怎样的阻力,总还是要恢复它的常态。
  •     很久以前的一本书了
  •     大一看的|当时震撼|开蒙之作
  •     大学的时候乱买来读的,比较主旋律,但当时还觉得挺有意思的,加强了我对邓小平的欣赏
  •     对照万历十五年国家命运民族存亡只是统治阶级的斗争结果然后披一层师出有名的面子而已
  •     记录改革开放20年间,中国社会冲破思想束缚的过程,值得一读。
  •     三次思想解放历程,有很多从来不知道的,也有很多似曾耳闻的,读过后可以有一个很好的贯通感。
  •     高中在学校狭小的一间房子,那时候叫图书馆的地方读的。
  •     xx课上我在最后一排做着读书摘抄
  •     当资料读。
  •     书中的内容也只有稍显开明的九十年代才能写吧,2017年现在的问题和当年的问题很多重合之处,可见历史不是时间向前就能向前的,对于由权贵资产阶级打着无产者旗帜的统治结构不破除,永远遇到的问题都是老调重弹而已,对了它们擅长造新词,2017叫新常态
  •     选读了第二次。多语焉不详,反方也都“某报”,名都不点。那些争论也语词空洞,难得作者这样认真写。其实解放不过是松开“主义”之网,让升斗细民回归过日子的心机与打算;——中国的改革,不过是拼命抵开愚民教育造成的路障: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在制度设计。
  •     不评论
  •     了解中国政治的好读物
  •     目前最大反思尺度
  •     这本书和“中流 百期文萃”对照着看,很有意思。
  •     想了解的1975-1978,也了解了一些近些年却不知道的事情
  •     发现N年前就想读这个了...总的来说,不管是内容还是文字,都略微官方了一点
  •     只有第一章节的引言是客观的——记者什么的最好是不要有国籍
  •     还可以,虽然没有特别深刻。但是还是有养分的,算是叠砖之作。
  •     因为早于《交锋三十年》十年,所以多给一星。
  •     体制内新闻人奉旨说事
  •     体制内的报告文学,总有种欲说还休的惆怅,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想必蛋疼无比。郁闷至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