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本能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1998
ISBN:9789576671203
作者:Steven Pinker
页数:523页

作者简介

這本《紐約時報書評》評為「令人讚賞、充滿風趣,及無懈可擊的書」,是所有使用語言的人該看的書。
史迪芬.平克是舉世聞名的心理語言學家。在本書裡他強調:語言是大腦先天存在的一個配備,就像蜘蛛天生就會結網一樣;語言學習是語言本能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例子,平克探究了有關語言的所有問題:包括語言的運作、計算、改變、演化;嬰兒是如何牙牙學語的;普遍語法的存在證據;洋涇演語言的演變;語言藍圖的主宰性.......。


 語言本能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me no good翻译成我没有用了,明明意思是我感觉不好
  •     这么辛苦,读后感码字这么多!(我太懒了,反省去……
  •       〔記者陳怡靜、李容萍、趙靜瑜/綜合報導〕知名學者洪蘭最近在網路上引發熱議,她的
      譯作《語言本能 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與《快思慢想》被網友指出錯漏百出,有人
      還諷刺其為「黑心商品」,香港教授王偉雄更撰文批評,認為譯者與出版社都對不起讀者
      。
      
      洪蘭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所長,著作與譯作等身。但日前有網友在中國網路書店
      上發現,洪蘭翻譯《語言本能》一書遭評論者痛批:「錯誤多如過江之鯽…譯者毫無語言
      學知識準備,英語水平也極低下。」
      
      該網友批評,洪蘭不只部分段落略過未譯,專業用語亦錯譯,例如stop應譯為語音學的「
      塞音」,洪卻譯為「停止」;part of speech是常見文法用詞,應譯為「詞類」,但洪譯
      為「口語的類別」。
      
      香港教授直批不要臉的劣譯
      
      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任教的香港教授王偉雄上週也在網誌發表「不要臉的劣譯」文章批評
      洪蘭,並以《快思慢想》舉例:「could solve it, with paper and pencil, if not
      without」原意近似「即使不能心算,用紙筆亦可計出答案」,卻被譯成「如果沒有紙筆
      的話,你就不會做,因為你知道自己的心算能力」。
      
      王偉雄直言,原作很精彩,但隨手翻洪蘭譯本幾頁,就讓他一肚子火,「這樣的翻譯,對
      不起付錢買書、花時間看書的讀者,對原作者也是污辱。若出版社買下獨家翻譯權,那英
      文能力不夠者只能望書興嘆了。」
      
      記者進一步與王偉雄取得聯繫,他指出,洪蘭譯本的問題不單是直譯或硬譯,還包括錯解
      原文、隨意增刪、胡亂翻譯已有通用翻譯的專門用語。他強調,譯本優劣對於不懂外文的
      讀者很重要,「譯者與出版社有責任保證不會隨意增刪。在信、雅、達三方面,至少要做
      到信和達。」
      
      洪蘭:虛心接受批評
      
      洪蘭則透過中央大學新聞組做出回應表示:「讀到好書,要努力介紹給國人,翻譯有不盡
      理想的地方,有人指正批評,當然要虛心接受,讓自己再進步!」
      
      再版是否會修正?出版《快思慢想》的天下文化編輯部表示,總經理林天來不在台灣,無
      法回應;商周出版則表示,《語言本能》一九九八年出版,二○○四年重新出版,是否有
      再版計畫仍不確定。
      
      3.新聞連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19/today-life3.htm
  •     其实小蓝你在学校主修什么的,英语?
  •     赞美。比我想像得要语言学化一些——原先翻这个书,总感觉根本就是心理学著作。一些看法:
    1. 【“复合名词可以由规则的负数所组成,但不可以由不规则的负数所组成”。例如,我们可以说‘mice-infested’,但不能说‘rats-infested’。】这个地方写反了吧。
    2. SPEC翻译成“主语”还是不太合适。首先“主语”本身的意味就不是很明确,相关的其他概念还有theme/topic,agent等等。其次,只有对“句子”层词的phrase,CP, IP等等,SPEC才可能是主语;形式句法学界没有延续使用subject或者agent这样的字眼,是有其道理的。
    3. Head一般翻译成“核心”,供参考。“主要语”似乎又容易和“主语”混。
    4. 不太理解为什么叫【平克指出了字串模型的若干个困难,重新提出了树状模型。】。在形式句法学界,最晚从Chomsky 1957开始,就一直是这个看法。X-Bar理论也最晚在1970年Chomsky就已经开始研发了,后来Jackendoff也在1977年有过重要专著;而1970年的时候Pinker才12岁。
    其实更早的美国描写主义(大概30-50年代),尽管他们对句法的看法比较线性(没有movement等理论的加持),但是一样认为句法是有结构的,而非扁平的绝对线性的东西,所以才会有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 (IC analysis),pay the bill, 比如,一定是pay | the bill,而不会是* pay the | bill, *pay the 不是一个constituent。这也算是美国描写主义/结构主义给后代的坚实遗产了。
    5. 虽然我比较同情乔姆斯基及与之类似立场的学者、理论,但是把innate language,language device等等都凿实为entity,感觉还是蛮奇怪的——如果这真的是他们的意思的话。我宁愿把它们都做功能性概念理解。那么,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功能主义了。(语言学里有功能主义派别,基本立场是认为语言是负担人类交际功能的工具。不独立于人类社会中其他各种机制。如果是功能-认知派别的话,则加上“人类认知特点的普遍性决定了语言的普遍性、而认知特点的普遍性又决定于人类面对的物质环境、采用的生活方式的普遍性”这样的前提)
    6. 其实“概念化/范畴化能力”和“规则性诉求”这两条,有更为一般的意义,不局限为先天语言能力。可能哲学系会更感兴趣:一旦知道plural这个parameter,就会自动去分析所见的objects是否countable,然后把少数所见的-s处理成规则,再全面推广(于是出现deers之类的词);这恐怕和见到水、汽油、粉笔、石头等等,会把前两者分类为液体后两者分类为固体,而后再见到果冻的时候,会尝试把液体或者固体的规则施加其上的心理机制是一套。Paul Churchland在eliminative materialism那篇文里,就认为和一般心理机制比起来,语言机制并不那么紧要(但是他在文中没有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证)。
    7. http://email.eva.mpg.de/~tomas/pdf/BannardEtal_Modeling_2009.pdf 这篇文表示,儿童的语言学习最初并不表现为规则化,两岁时候,儿童在储备他们接受到的具体的词句,其语言能力缺乏产能,主要用这些接收到的词句。3岁开始,突然具备了发达的规则化能力。很有意思的研究。就此恐怕可以做很多猜想(比如,显示出先天特性的规则化的能力,是不是后天习得的。。)
  •     @Dr.Ink
    额,没太明白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你前两句话是说论证有逻辑错误是吧。
    但是这个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啊,某人提出一个理论A用以解释现象,其他人不断做实验或者观察现象,只要找到某个现象证伪了理论A,那么会有另外一个人提出一个更一般化的理论B来容纳证伪理论A的现象。“提出理论->证伪理论”,通过这样不断地循环来逐渐靠近真理。最典型的就是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说白了,Pinker只是根据各种现象提出一个比较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而已,不代表他就是对的,即使他是对的,这个理论也仍嫌粗糙。
  •     主修linguistics,副修international trade
  •     评论太牛逼了,把全书梳理了一遍。我觉得全书前半部分的论证很严谨,到后面的论证就有点草率了。
  •     意味着可以期待一下港版翻译?
  •     可以这么说
  •     5555555 为什么大家对于语言学的认识之在于Child Language Aquisition
    然后 只知道乔姆斯基 只知道乔姆斯基是 nativist。。。。。
  •     @谁 这单是针对lz总结的1.24而言。“发展完善>非继承>先天本能”这个逻辑链条。和您说的方面不挨着
  •       在《语言本能》一书中,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首先,他继承了语言学上的乔姆斯基传统,论证了“语言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本能,而不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而按照我的理解,这里的语言本能更多是指我们有一套先天的语法知识;其次,平克试图表明自然语言并不是人类思维的合适中介物,从而间接论证思想语言(language of thought)的存在;再有,他引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语言的出现与演化。本文的主要内容在于重构平克在《语言本能》一书中对于这三项工作的主要论证。
      
      1.对于先天语法知识存在的论证
      语言学上的乔姆斯基传统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语法知识(inborn grammar knowledge);这种先天的语法结构使得地球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基本语法都是相同的,这套基本语法被为原则(principle);而各种自然语言都有一些相对细微的差别,这些差别被称为参数(parameter)。所以,幼儿习得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参数的过程;通过了解参数,幼儿能够将先天的语法转换为各种特定语言的语法,从而快速地习得语言。这套理论被称为“原则/参数”理论。
      而平克在书中则花了很多笔墨去论证天生语法知识的存在。我认为他的论证可以分成几类:1、语言普遍性论证 2、输入贫乏论证 3、生理基础论证
      
      1.1 语言普遍性论证
      乔姆斯基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经常喜欢用一个例子:假如火星人造访地球,他们一定会惊异于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在说同一种语言。在这个例子中,他想表明人类所使用的语言尽管纷繁多样,但却存在着共同的语法限制。而乔姆斯基认为,这些共同的语法限制,是先天语法结构的反映。
      在《语言本能》一书中,平克列举了两种的有关语言的普遍特征——复杂的普遍性和语法的普遍性。
      
      1.11 语言复杂程度的普遍性
      首先,语言的第一个普遍特征就是复杂与精巧的普遍性。语言不会因为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产生出优劣的区别。平克通过对比各种不同的语言得出结论,最原始的部落中使用的语言与最现代的城市中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复杂、完善与高效。语言的复杂程度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阶级和所受教育水平无关。平克认为这是怀疑语言不是文化产物,而是人类特殊本能的第一个原因。
      
      1.12 语法的普遍性
      平克试图揭示出隐藏在各种自然语言背后的共有的语法结构,他这部分工作主要在书中的第四章“语言如何运作”中完成。他的论证策略可以归结如下:首先,他从语言学上一个被普遍承认的原则谈起,即“语言可以用有限的中介去做无限的应用”(make infinite use of finite media),这个规则最早由语言学家洪特提出。平克认为,这表明我们可以用一套规则去翻译字序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而这套规则是“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通过了解生成语法,我们就可以知道人是如何造出句子的。而其中一个生成语法模型被称为“字串模型”(word-chain model)。平克指出了字串模型的若干个困难,重新提出了树状模型。如果树状模型成立,则X-bar理论成立,继而可以得出所有语言都具有X-bar理论所描述的语法结构。当然,前提是生成语法首先要成立。
      
      
      1.121 字串模型
      字串模型将单词看作是生成句子的基本媒介(media)。赞同字串模型的语言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语言就是基于人脑中的巨大字串。当人造出第一个单词之后,这个单词又会刺激人的大脑,让人做出反应,从而造出下一个单词。语言心理学家认为,每当受试听到一个单词,都会想到其他与之相关联的单词,可以通过实验来计算单词与单词之间的关联程度,这称为“转接或然率”(transition probability)。但是,平克认为,这个模型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困难。
      首先,字串模型会产生不出一些合文法的句子。根据字串模型,单词与单词之间必须要存在很高的转接或然率。但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却存在某些句子,其单词与单词之间几乎是没有关联的。平克引用了乔姆斯基的句子“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但按照我们的直接,尽管这些句子没有意义,但却是符合语法的。并且,这种类型的句子经常会被当作是一种创作手法出现在诸如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但字串模型却无法产生出这种句子,因为每个单词之间的转接或然率都为0。
      再有,字串模型会产生出不合文法的单词串。平克举出了一段文字:”House to ask for is to earn our living by working towards a goal for him team in old New York was a wonderful place wasn’t it ever pleasant to talk about and laugh hard when he tells lies he should not tell me the reason why you are in evident.” 很显然,这段文字尽管词与词之间存在很高的转接或然率,但却完全不合文法。
      最后,平克认为,字串模型无法处理包含“if……then……”、“either……or……”等逻辑关联词语的句子。这是因为,字串模型由始至终都是以单词为基本的运算单元,所以每当它处理下一个单词时,就会把句子前面的信息“遗忘”掉,这样它就无法处理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1.122 树状模型
      由于字串模型的严重困难,平克认为它不可能是生成语法的候选。他认为,我们产生句子的结构不是线状的,而是树状的。这表示,我们生成句子的基本单元不在局限于单词,一旦我们定义了次一级的单元,我们可以对其重复使用,并组成更高级的单元。例如,一个名词词组是一个单元,它由次一级的单元——冠词、形容词、名词组成,名词词组既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语,又可以用作句子的宾语;而名词词组与动词词组又可以组成更高一级的单元,即从句;从句与从句则可以组合成句子;而句子与句子则可以通过连词组合成更复杂的句子。而这种现象被称为“递归性”(recursion)。
      树状模型可以面对字串模型的困难。首先,句子中的每个等级的单元都有其相应的语法范畴。所以,与字串模型不同,句子中的每个单词所处的位置不在受制于前一个单词的意义,而受制于它自己的语法范畴。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写出诸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样的没有意义但符合语法的句子。
      并且,如上所说,在树状模型的解释下,句子具有递归性。所以树状模型能产生出各种各样具有复杂结构的句子。
      
      1.123 X-bar理论
      平克认为,通过进一步分析树状模型,就可以找出普遍的语法原则。那么,这个语法原则是什么呢?平克认为这是短语的构成规则。他提到,“近代语言最令人振奋的发现就是:全世界所有语言中的所有短语都有相同的结构” 那么,这个共同的结构又是什么呢?首先,基本上所有词性的短语都有相同功能的成分。平克主要以动词和名词短语来分析这些成分,两种短语都含有:主要语(head)、角色扮演者(role player)、修饰词(modifier)以及主语(SPEC)。例如名词短语Mike’s destruction of the desk in school中,主要语是destruction,角色扮演者是desk,修饰词是school,主语是Mike。名词短语或动词短语的主要语与角色扮演者组成一个次短语(subphrase),分别名为N-bar与V-bar。所以名词短语(NP)与动词
      而任意类型的短语(XP)都可以由一个可省略的主语,后面跟着一个次级短语和任意数量的修饰词组成,用公式表示为:XP→(SPEC) X-bar YP*。任意类型的次级短语(X-bar)由一个主要与,后面跟着任何数量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用公式表示为:X-bar→X ZP*。
      短语的构成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主要语与角色扮演者必须紧靠在一起。这个特征再加上上文的两条公式,构成了短语的普遍规则,即任何语言中的任何短语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也被平克成为原则(principle)。与原则相对应的是参数(parameter),参数随着语言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参数决定了主要语在短语中的顺序。例如,在英语中,主要语出现在短语的开端;而在日语中,主要语出现在短语的末端。
      至此,平克已经勾画出语言的一种普遍语法结构。他认为,这种语法结构是先天注入到我们大脑中的,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说话方式。
      
      1.2 输入贫乏论证
      平克认为,单是通过罗列语言的普遍性特征并不必然推出语言是一种本能。例如,这种普遍性有可能是由非语言的认知因素决定的;它也有可能是由交流的需要而决定的。再有,普特南(Hilary Putnam)曾提出,语言的普遍性特征有可能是由于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是由同一种语言演化而成的,那种最早的语言被称为原初语言(Ur-language) 。而新近人类学和考古学发现,世界各地的人最早都是迁移自非洲,这支持了原初语言的假说。尽管原初语言假说与语言本能假说并不是不相容的,但原初语言假说的提出无疑会削弱语言普遍性论证的效力。
      平克在书中也考虑到这一点,并做好回应普特南的准备。他首先承认了原初语言假说的可能性。并且坦言单是拼接语言普遍性论证并不足以表明语言本能的存在。他认为,语言中语法的普遍性只能反映出人类经验的和人类信息处理的普遍限制性(universal limitation)。
      所以,要论证语言是一种本能,就必须要有另外一种论证——输入贫乏论证(the poverty of input argument)。这个论证的核心思想是,幼儿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所接受的输入小于他们的输出。有两个日常现象可以支持这个观点:首先,幼儿说出的句子几乎都是全新的,从未出现过的;其次,幼儿不需要接受正规的语言学习,就能够在短视间内掌握复杂的语法。在下文中我会提到,语言学上还有几个经典的研究案例支持这个论证。
      
      
      1.21 输入贫乏论证的一般结构
      以下是由斯坦福哲学百科重构的输入贫乏论证的一般结构,摘引如下: 1)掌握一种语言包括知道该语言的语法
      2)要掌握一种特定的语法规则G,儿童必须要获得一种材料S;通过材料S,儿童能够排除其他与G相竞争的假说
      3)原初的语言材料并不包含S
      4)G并不能被儿童学习
      5)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即很多语法规则并不能从原初的语言材料中习得
      6)所以,普遍语法是不可能被学习得到的
      
       要充实这个论证,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支撑(3)的经验证据。所以,下面我会介绍平克所提供的经验证据。
      
      
      1.22复杂句子疑问句转换实验
      在英文句子中,将陈述句转变为一般疑问句,需要将助动词移到句子开头。例如,将“A unicorn is in the garden. ”变成疑问句是“Is a unicorn in the garden?”。传统的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倾听成人的说话方式时学到了各种语法规则,例如“将‘is’移到句首就可以将陈述句转换为疑问句”这一语法规则。但这种语言习得理论会面临一个问题,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复杂的句子,那么儿童是否能掌握复杂句子的转换规则的呢?例如对于带定语从句的陈述句“A unicorn that is eating a flower is in the garden”,这个句子中含有两个“is”,儿童是否能正确判断应该移动那个“is”才能将句子变为一般疑问句?
      儿童面临两个选择: H1移动第一个‘is’; H2移动跟在名词短语(NP)后的‘is’移到句子开头。如果儿童不具备任何先天语法知识的话,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H1。因为这时儿童就像没有任何先见的科学家那样去选择假说,而H1显得更简单,并且更少理论词汇,如“名词性短语”。相反,如上文的提到的树状模型,先天语法理论认为,我们的心理语法算法并不是按照字的直线排列处理,这种心理算法是把字归纳成短语,再把短语组成更大的短语。所以,如果儿童天生具有普遍语法的知识,那么儿童应该会选择H2。
      平克在书中引述了克雷恩(Stephen Crain)和中山峰春(Mineharu Nakayama)所做的实验。而这个实验表明即使面对定语从句的复杂句子,儿童也能正确地做出变换。
      
      1.23 复合词实验
       平克举出的另一个例子与复合词的一个语法规则有关。即“复合名词可以由规则的负数所组成,但不可以由不规则的负数所组成”。例如,我们可以说‘mice-infested’,但不能说‘rats-infested’。语言学家戈登(Peter Gordon)利用了该规则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发现3到5岁的儿童已经掌握该规则。并且,戈登认为儿童不可能从聆听成人的说话方式而习得该规则,因为成人(父母亲)根本不会在与儿童说话时使用复合词。
      
      1.24 不完善语言的完善化
      针对输入贫乏论证,平克介绍了几个相似的例子,这几个例子的共同特点是:父辈使用的语言语法十分的不完善,但尽管如此,下一代的语言学习者能够自行对其进行完善。
      洋泾浜语(pidgin)是一种极不成熟的语言,它是在殖民统治时期由说不同母语的奴隶和苦工因交流需要而自行发展出来的。洋泾浜语的字序变化少,没有什么语法,而且含简单句。但是,在说洋泾浜语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却自行发展出一套语法极其完备的语言,这被称作克里奥语(creole)。
      LSN手语是一种极不成熟的手语,没有固定的语法,只有靠迂回陈述的方式来表达意思。但自小接触LSN手语的儿童在聋哑学校中,通过相互交流而自行发展出一套崭新的手语——ISN手语,这种手语有着一套完备的语法。
      西蒙是一个重度听障的患者。而他的父母是青春期过后学的手语,所以西蒙的父母手语都很不好。在西蒙学习手语期间,他只能接触到他的父母,但他的手语却比他的父母很好多。西蒙在学习手语期间能够自行过滤掉父母的语法错误,所以他自己的手语表达几乎是完全符合标准语法的。
      
      1.25 儿童的“语法爆炸”期
      平克在书中提到,大部分儿童在某个时期就能学会大部分的语法规则,如主谓一致,单复数,动词词尾加s等。平克觉得儿童不可能紧紧通过观察和模仿大人的说话方式而学会这些语法规则,所以,这只能由先天的语法知识来解释。并且,平克补充,儿童会过度使用某些规则,自行创造出一些新的句子。如某个叫莎拉的女孩写出了如下的一些句子:
      a. When she be’s in the kindergarden…… b. He’s a boy so he gets a scary one (costume) 平克认为,单凭这点,就足以证明儿童不可能只是通过模仿而掌握语法规则的。
      
      1.3 生理基础论证
      如果语言是一种先天的本能,就必定会存在着某种与之相对应的语法器官和语法基因,我把它们合并称作语言本能的生理基础。语法器官,我理解为是在大脑中承担语言功能的某个特定位置。;而语法基因,则是控制人类语言能力的遗传信息。
      首先,平克在书中多次承认,严格意义上的语法器官和语法基因未曾被发现。而且,我认为,即使能够对大脑中的某个功能区和DNA中的某个片段进行定位,也不能由此直接推出先天语法。例如,我们能找到承担数学运算的脑功能区,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有先天的数学知识;我们用脚来踢足球,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天生就会踢足球。然而,语法器官和语法基因却是先天语法知识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找到所谓的语法器官和语法基因,也不能直接推出先天语法知识的存在;相反,如果我们找不到语法器官和语法基因,那么语言本能的假说的说服力就会锐减。所以,尽管平克承认在寻找语法器官和语法基因的征程中还未成功,但他还是想法设法地用各种证据表明语法器官和语法基因的存在。
      与语言器官假说相关的一个假说是语言模块假说。语言模块假说认为指语言是一个独立的认知机制。所以,语言的模块性与在脑部中存在一个独立的语言功能区是高度相关的。
      
      
      
      1.31 因脑部受损而引起的语法障碍
      各种脑部受损的案例是研究和定位脑部语言功能区的主要素材。平克在书中特别提到了“布罗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布罗卡区位于左脑前叶下方,而很多该区域受损的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语法使用困难。所以平克怀疑布罗卡区有可能是“语法处理中心”。但同时,平克对这个证据也有所保留,因为并不是所有患布罗卡失语症的人都有语法错误。
       除布罗卡失语症外,平克还介绍了其他的失语法障碍,如威尼基失语症,忘命症等。这些病症都是由于脑部的某些区域受损而引起的。所以这些病症都暗示了脑部某些区域与语言的运作相关。
      
      1.32 探测大脑运作的新技术
      利用新型的脑部显像技术,我们能观察都当人在运用语言能力时脑部的活跃区域。这些技术包括电脑断层扫描(CAT)、核磁共振(MBI)和正子放射断层扫描(PET)。
      平克谈了几个具体应用这些技术的例子。比如,神经学家通过测量被试的脑电波发现,布罗卡区的某一个部位会随着句子的结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发亮。又比如,对于某个处于清醒状态的病人,脑外科医生能用探针刺激病人左脑的某个部位,病人会在说句子的半途突然说不出来。
      
      1.33 语言与其它认知能力的非相关性
       这个论证似是证明语言的模块性,由两部分组成:1)举出患者缺失语言能力但其他认知能力没受影响的例子;2)举出其患者缺失其他认知能力但语言能力没受影响的例子。平克认为,“布罗卡失语症”和“特殊语言失能症”(SLI)属于1)的例子,而针对2),他举出了所谓的“语言上的白痴天才”。这是在说一个名叫克罗美(Richard Cromer)的14岁美国女孩,她的智力很低,但却有出色的语言能力。
      
      1.34 学习可能性的论证
      平克似乎将语言的模块性与语言的先天性合在一起来谈论。所以他关于模块性的一些论证,在我看来,其实更多是关于语言先天性的论证,比如以下要谈的学习可能性论证。学习可能性论证的结构如下:
       1)归纳是我们学习的基本方式
       2)我们都是依据经验材料的相似关系来进行归纳的
       3)相似性是我们进行归纳的一个必要条件
       4)事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似关系依赖于我们的“相似性空间”(similarity space)
       5)如果有机体没有先天的相似性空间,则有机体不能学习
       6)有机体能够学习
       所以7)我们具有先天的相似性空间
       所以我们具有天赋知识
      
      事物有无穷多种性质,而选取哪些性质用作对比完全取决于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意图。例如对于物A与物B是否相似,某些人会选他们的颜色进行对比,某些人会选形状、某些人会选体积……而我们观察的角度或意图就是相似性空间。有机体的相似性空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可变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稳定的。平克用鸽子学习作为例子:一只鸽子啄一个红色圆键会受到奖励,那么它继续啄红色半圆键或粉红色圆形键的的概率会比啄蓝色方形键大很多。所以鸽子必定具有某种固定的相似性空间。而这种相似性空间就是某种先天的“知识”。
      平克又将这个论证引入到语言的学习中。儿童在语言学习中一定会使用到归纳。而儿童使用归纳的前提是知道语句之间的相似性。而平克认为一定存在着某种心理计算使得孩子认为John likes fish 跟 Mary eats apples 比较相似而与John might apples 比较不相似。
      
      
      1.35 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个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儿童很难再熟练掌握一种语言。尽管平克没有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作为支持语法器官存在的一项证据,但我认为关键期的存在能很好地与语法器官相容。大部分技能都不存在学习的关键期,如果不存在语法器官的话,很难解释为什么在关键期之外学习语言会如此之困难。相反,如果存在语法器官,则可以将关键期理解成语法器官从发展到退化的过程。平克认为在生物界中存在类似于语言关键期的现象。最明显的一个离子就是昆虫界中的蜕变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着语言的关键期呢?或者换个说法,为什么语法器官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退化呢?毕竟,我们的其他器官,如眼耳口鼻,是会伴随我们一生的。对此,平克的解释是,语法器官能再短时间内帮助我们习得一种语言,而掌握一种语言对个体的生存来说已经是完全足够了。但要维持语法器官的运作却要耗费个体大量的能量,所以对个体生存是十分不利的。
      
      
      
      
      1.36 对目前还没有找到语法器官的一个解释
      如前文所述,平克承认目前还没找到语法器官,即我们未能将处理语法的功能区在大脑上精确定位。对此,平克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
      首先,他认为我们目前研究大脑的工具仍然十分简陋,不够先进。其次,他认为语言功能区在大脑的分布是十分不规则的和分散的,并且有实验表明这些分布是因人而异的。并且,在研究语言功能分区的时候,研究者使用的方法通常是先刺激患者脑部的某个区域,然后看患者是否能叫出一个物品的名称。但患者在说话的过程中会牵涉到多种心理认知过程(如辨认一个物体、在心理词汇中找出相应的单词、考虑如何念出该单词、考虑自己是否有念错等),只要任意一个过程遇到障碍,患者都会有说话困难。这样,研究者就不能够直接了解所刺激的区域究竟是与何种认知过程相联系。
      
      1.37 语法基因存在的相关证据
      与语法器官的情况类似,平克承认目前还没找到语法基因。但平克认为很多证据间接地表明了语法基因的存在。其中最为显著的证据是“特殊语言失能症”(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SLI)。
      前文(1.33 语言与其它认知能力的非相关性)所介绍的,SLI患者的智商和其它非语文能力都处于正常水平,但是他们都有语法障碍,这表现在他们的语句中有大量的语法错误,并且要费很大功夫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研究表明SLI具有遗传特性。平克在书中提到,在英国的某个家族,老祖母是SLI患者,而她的很多儿女绝大部分都是SLI的患者。所以,SLI很可能是语法基因变异而造成的。
      
      
      2.对思想语言存在的论证
      在《语言本能》的第三章中,平克反驳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两个版本,强的版本是:人的思想是受他所使用的语言所决定的。而弱的版本则是: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想的差异。
      平克在这一章中似乎是要反对强版本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他称之为“语言决定论”。平克的论证分成两大部分。在第一个论证部分中,平克直接反驳沃尔夫及其支持者所使用的证据。在第二个部分中,平克提出了思想语言(mentalese)作为思想媒介的假说。如果思想语言存在的话,这意味这真正与我们思想直接相关的是思想语言而非自然语言,那么强版本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就不成立了。
      在第二部分的论证中,平克首先列举了若干个证据表明自然语言并不是思想的唯一媒介;介绍认知科学的表征-计算模型;指出自然语言作为思想媒介的缺点;最后平克论断存在一种普遍性的思想语言(universal mentalese)作为我们思想的媒介的。
      本文略过第一部分的论证,而关注平克对思想语言存在的论证。
      
      2.1 来自日常经验的证据
       平克认为,在日常经验中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自然语言不是我们思想的唯一媒介。
      a.我们有时会想方设法地去表达某个思想,但却找不到合适的字句。又或者我们说出某个句子,随即可能发现这个句子并不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这表明我们所说的和我们想说的是不同的。
      b.我们能记住关于某事物的大致意思,但却不能记住精确的字句。
      c.如果思想受制于语言,那么新的词汇便无法产生。但我们经常会创造新词,所以思想并不受制于语言。
      d.如果思想受制于语言,那么语言是不能被学习的。
      e.如果思想受制于语言,那么我们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是不可能的
      对于d,福多有更明确的表述:学习需要验证假说。如果是学习自然语言的话,我们需要另外一种语言去对假说进行表征。
      
      2.2 来自其它研究的证据
      有各种实验表明,即使在没有习得自然语言的情况下,人或某些动物都会有思维能力。
      Ildefonso的例子:墨西哥非法移民Ildefonso完全不会语言,但他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再短时间内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和语言。
      婴儿的例子:发展心理学家韦恩(Karen Wynn)用婴儿作了一个实验,发现婴儿会简单的心算。她首先给婴儿看一个东西,看久了婴儿就会觉得无趣,把头转开。如果实验者变换摆放的器物,或增加其数量,婴儿会重新获得兴趣。这表明婴儿对量的增加是敏感的。韦恩后来又尝试减少摆放的器物,结果和原来的实验一样,这表明婴儿对量的减少也是敏感的。
      猴子的例子:灵长类动物学家钱尼(Dorothy Cheney)和塞法斯(Robert Seyfarth)发现,猴子A被猴子B欺负了,猴子A的姐姐C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去报复猴子B的姐姐X猴子。所以,猴子C必须能做这样的运算:A与B的关系等同于C与X的关系。
      科学家的例子:很多科学家都宣称在他们灵感迸发的时候并没有使用语言来思考。如麦克斯韦说他用心理图像的方式得出电磁场的数学公式。凯库勒用类似的方式猜出了苯环的结构。
      
      2.3 心理图像实验
      认知心理学家薛伯(Roger Shperd)与他的学生古伯(Lynn Cooper)设计了一个实验,表明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会使用心理图像而非语言进行思考。
      他们要被试看一系列幻灯片,每张幻灯片上都有一个旋转成不同角度的字母或字母的镜像(如下图所示),而被试判断幻灯片上的字母是否镜像。
      
      结果显示,当字母旋转的角度越大,被试做出判断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如果被试是用语言进行思考的话,那么对于判断上下颠倒的字母所需要的时间会最短,但这与实验结果不符合。
      
      2.4 表征-计算模型、小人悖论与图灵机
      前面的几个证据表明,我们在进行思考的时候会借助不同的中介,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过程会有各种不同的表征方式。表征-计算模型是当今认知科学的一个研究范式。但是,这个范式会面对一个难题,就是思维被表征之后如何进行计算或其他操作?大脑似乎需要一个小人去对这些表征符号进行操作,如果情况是如此,小人的大脑似乎又要继续预设一个小人。这样显然会导致无穷倒退。这个难以让人接受的结果被称作“小人悖论”(homunculus paradox)
      而图灵所设计的模型图灵机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图灵机由一个带有表征符号的纸袋、探头、处理器组成。探头能够接收表征符号上的信息,然后将其传送到处理器进行处理。但处理器不必是个有智慧的“小人”,它只需是一个有固定反射数量的一起就可以了。一个处理器可以对许多不同的表征作出反应,包括改变原有的表征或制造新的表征。图灵机器只服从物理法则,故用常识的观点去看,图灵机没有智慧,但它却能模拟出智慧的行为。
      
      2.5 自然语言并不是一种理想的表征方式
      图灵机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认知科学家,也使得表征-计算模型能够避免“小人悖论”这样的困难。很多人相信,大脑的运作虽然十分复杂,但是其原理是与图灵机器一样的。我们的大脑中并不存在一个小人去窥探外界的输入,而大脑中的表征一定是某种符号的排列,而处理这些表征的一定是一套固有的能够对输入进行反应的东西。
      但是,什么东西才是被大脑直接处理或运算的表征符号?平克认为这样的一种符号不会是自然语言,原因是自然语言有各种劣势。他以英语为例加以说明。
      1. 英语的语义有歧义性。
      2. 英语缺乏逻辑的确切性。例如 Ralph is an elephant; Elephant live in Africa; Elephants have tusks,最后图灵机会得出Ralph lives in Africa与Ralph has tusks两个结论。但图灵机无法区分tusks是Ralph自己的牙齿还是所有大象的牙齿。
      3. 英语中具有共指称(co-reference)现象。
      4. 英语中很多词的意义要依据上下文来确定。
      
      2.6 思想语言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自然语言并不是思想的一种合适的表征方式。但是,如果大脑的运作方式与图灵机在原理上是相同的话,大脑中必定会存在一种表征方式能够被“处理器”识别。平克认为,这种表征就是思想语言(language of thought)。
      平克进一步断言,习得一种语言就是知道如何将思想语言翻译成一串文字,或是将一串字转换成思想。平克关于思想语言的这种表达似乎与前面所说的普遍语法相似,但他却并未明言两者的关系。如果思想语言是我们思维表征的直接形式,那么很显然,人的思维不可能受自然语言决定。所以,如果思想语言存在,语言决定论(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就是不成立的。
      
      
      3.语言本能与进化论
      乔姆斯基一直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很抵触,但同时,他有无法对语言起源问题给出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相反,平克不仅认为达尔文的语言进化论能够与语言本能说很好的相容,并且他认为进化论是对语言起源问题唯一合理的解释。
      
      3.1 对为什么其他动物没有语言的回应
      平克承认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拥有语言的物种。但这点初看起来是与进化论相冲突。根据进化论,人类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体逐渐演化而成的,但如果语言器官也像人类的其他器官一样,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那为什么在其它物种身上完全找不到这种演化的踪迹呢?比如,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我们身上很多器官都与黑猩猩相似,但黑猩猩却完全没有语言能力。
      平克认为产生这个问题完全是由于我们采用了一种错误进化观。他认为,物种的进化过程不是线状的,而是树状的。按照这种进化观,人类不是从黑猩猩进化而成的,黑猩猩只是人类祖先的近亲。而人类的直系祖先是智人-直立人-巧人,可惜那些物种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即使在黑猩猩身上找不到语言器官的痕迹,也不能因此否定语言是演化而成的。
      
      3.2 对自然选择难题的回应
      如果用自然选择理论去解释语言起源,那么会面临几个难题,平克对此一一作了回应。
      
      3.21 个体的基因突变如何可能产生社会性的语言
      如果语言器官起源于基因变异,这会导致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因为基因变异只能在个体内部发生,但一个个体的基因变异不可能会产生语言,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性产物。如果个体因基因突变而获得了语言能力,但由于没有其它个体跟他使用语言,所以这种基因在面临自然选择时也没有任何优势。
      平克对此有两种回应。第一种是,突变者的后代都遗传了这个基因,然后这个突变的家族就可以使用语言来交流。
      第二种回应是,即使没人能跟突变者说话,突变者的邻人应该能了解一部分突变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有些时候,即使我们不懂一种语言,也有可能猜出那种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说英语的人可以拼着同样的背景知识和一些相似的字,去猜意大利报纸上所登的新闻。那么,这种突变基因会具有选择优势吗?平克认为,当突变者具有语言能力后,他会尝试说出各种话语,别人也会解读他的话。那些话语容易被解读的说话者以及善于解读话语的解读者会有生存优势,所以自然选择能够使语言器官得到进化。
      
      3.22 我们似乎无法想象语法或语言的过渡阶段
       如果语言是逐渐演化而成的,那么语言必然存在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段。某些人会质疑,过渡时期的预言形态是不可能存在。比如,像3/4个单词或2/5个语法规则这样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一部分人会认为语言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完整的。
       平克认为,这种逻辑就像是在问3/4的头或2/5的手是什么意思。其实,只有一半复杂的语法是很容易取想象的,它们的词汇可能不太丰富、有不稳定或不完备的规则等。原初语言与现代语言的差异会体现在表达的有效程度上。
      
      3.23 语言的复杂程度似乎超过了生存需要
      一些人认为,人类使用的语言过于复杂,像黑猩猩那样的简单沟通方式,就足以应付我们的生存所需。如此说来,简单语言对比起复杂语言,并不会面临选择压力。所以,如果语言是演化而成的话,那么它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增加我们的适应性。
      平克认为这种观点很容易反驳。首先,复杂语言在表达效果上必然优于简单语言。并且只要有优势存在,即使它并不显著,自然选择也是能够进行的。其次,使用复杂语言,人们能够交流与自然界搏斗的经验,也能够与其他种族的人交流信息,与他们作结盟,也能够在谈判和辩论中获得各种利益。所以很显然复杂的语言能够使人获得极大的生存优势。
      
      4.小结与评论
      在《语言本能》这本书中,平克用浅显的语言以及生动的例子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与概念,因而也使得书中的信息量很大。但我认为书中也有一个明确的主旨:就是力图表明人类多种多样的语言背后都有一个共有的、坚固的结构。平克在书中花了大量笔墨证明语言的普遍性。他在书中介绍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提出语言模块性以及思想语言假说,并且引入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语言起源,这些理论或概念都在暗示语言有一个坚固的内核,它不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书的最后一章,平克明确反对各种文化相对主义和标准社会科学模型(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 SSSM)。
      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有些地方论证力度不够。论证环节最为薄弱的地方应该是用进化论去解释语言起源的问题了。
      首先,平克宣称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也是一个从简单都复杂的阶段。所以,在语言的发展史上,应该会存在很多比现代语言要简单的语言形态。但我们并未找到这种过度时期的语言形态。对此,平克的解释是,使用这些语言的物种都已经全部消亡了。然而,这个解释是纯粹推断性的。
      其次,语言是群体共有的,而不是一项个体能力。语言的演化也是由群体为单位的。基因突变可能会提高个体的能力,但却不能提高语言的复杂程度。这样,个体的基因变异与群体的语言演化就会存在一个鸿沟。我认为,对于这个困难,单纯用基于基因突变与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去解释是不能够克服的。 平克对此的解释也难以使人信服。首先,邻人能否真的能解读突变者的语言是存疑的。表达语言与解读语言同样都是语言能力,而邻人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他并不具有突变者的语言能力。其次,即使突变者的语言真的能比邻人解读,也难以看出突变者以及能够解读语言的邻人有更强的生存优势(在其他所有人都不会说话的情况下)。总之,平克对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处理,但这种处理是难以令我满意的。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本能》这本书出版了已将近20年,书中提到的很多结论和所使用到的论证都存在各种争论。
      例如,输入贫乏论证是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个核心论证。有关这个论证有一个具体的实验,就是让儿童去做复杂句子的疑问句转换。但这个实验依赖于一个前提,就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去接触复杂句子。但有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平时所接触到得原初语言材料中其实含有大量的复杂句子。
       在书中,平克同意乔姆斯基的看法,认为人语言的一个重要的普遍性特征是递归性。但语言学家丹尼尔•埃弗雷特(Daniel Everett)考察了亚马逊某部落的语言,发现这种土著语言没有递归性。他最近出版了Language: The Cultural Tool一书,对乔姆斯基的理论进行反驳。
      
      参考资料:
      (1)Pinker, Steven. The Language Instinct,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4.
      (2)史蒂芬•平克. 《语言本能》,洪兰译[M].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3)Cowie, Fiona, "Innateness and Language",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URL =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0/entries/innateness-language/>.
      (4)Cole, David. I don’t think so: Pinker on the Mentalese Monopoly,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J], 1999.
      (5) Allott, Robin. Pinker’s Language Instinct: Gradualistic Natural Selection is not a good enough explanation, URL=< http://www.cfh.ufsc.br/~takase/textos/pinker.htm>
      (6)Bartlett, Tom. Angry Word, URL=
      http://chronicle.com/article/Researchers-Findings-in-the/131260/
      
  •     跑回来看了下,我不懂生物学,纯粹针对最后提出的对pinker几点质疑作出几点猜测。
    1.理解语言能力和表单语言能力似乎不一定要相似。比如我们能训练狗”听懂“某些人类指令,只要有足够的无需理解的重复。于是,邻人的”理解“,也可能在最初是基于这样的模式。
    2.如果说这有什么优势,那么可以通过明确有序的声音表达意见可能会有一定的生存优势吧,again这个我没有任何证据。
    3.其次,我觉得这个优势并不需要从头至尾都显而易见的。试想,即便没有什么优势,懂语言的这位有了一些后代,而这些人也是懂语言的,下一代亦然;接下来他们之间形成了某种认同,并且有了聚合,产生了群体优势如何?
  •       这本书可以说是哈佛大学Steven Pinker的成名作。语言类普及读物的经典中的经典。涉及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从语言的起源的猜测到描述主意与规范主义的争论。而且主要以evolutionary psychology的视角作为讨论各个核心topic的框架,令人耳目一新。
  •       这本书重点是生物进化学,但实际上语言进化很大程度上是靠文化,社会发展,以及部分生物进化。他是比Chomsky 多一点儿合理性,可也不是很靠谱。虽然书里很多数据,但是是从他支持理论角度进行解析的,书的结论在在美国主流语言学家眼里是很controversial,有争论性。
      
      
      不过书是很有趣是真的。-- 特指英文版。
      
  •     关于1.24。看到这部分了。觉得平克这里论证不成功,而且让人对instinct这个概念倍感疑问。
    类比:人类的科学知识、建设技能都是随着时代推移不断完善的。von Neuman发明晶体管计算机,也并不是他爸爸或者老师直接教给他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据此说,人类搞发明创造,造电脑造飞机创造社会制度乃至游戏方式,都是本能?或者说,是内部驱动的?也许可以吧,但如果instinct只是这种意义,那就没有人类活动不是出于本能了,本能这个词就很trivial。
  •        呵呵,似乎大家给的都是好评,我当然也能不例外了。本书的确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从语言的最新发展到语言如何学习以及如何起源,作者都给予了非常有趣,详尽的分析和例证,而且作者对各种史料、各个国家的语言都似乎有比较深的研究,书中例子翔实、丰富,体现了作者的科学严谨态度以及关于语言丰富的知识,不得不让人佩服。对语言有兴趣的读者非常值得一读!
  •     确实是烂
  •     国内貌似没卖的
  •     你register时的专业是什么? 是英语还是International Trade...
  •     也许可以这样解释:因为the是head,代表着the bill这个phrase的句法功能。就好像一个G(Fx),不管x是什么,F总是要先出来的,但是结构一定是G(F(x)),而没法是((G)F)x
  •       这版忍无可忍的语病/翻译错误列一下
      【】内是我的翻译或吐槽。非英文专业,有错误请指出。
      
      P54 head, fall, me no good
      头,掉下来了,我没有用了
      【头,摔到了,我感觉不太好】
      
      P79 he manipulates the sculptures in
      his mind's eye
      他在脑内操弄他的雕像
      【不能用摆弄吗啊啊啊??】
      
      Michael Faraday, the originator of our modern
      conception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had no training in mathematics but arrived at his insights by visualizing lines of force as narrow tubes curving through space.
      法拉第并没有任何的数学训练,但是看到力形成一个很窄的管子在空中弯过去(法拉第是电和磁场之父)
      
      【法拉第(现代电磁场概念之父)并未接受任何系统的数学教育,但是仍通过洞察力将磁力线可视化为在空间中弯曲的细管。】磁力线参照http://tupian.baike.com/a2_36_09_01300000339824127104090259641_jpg.html?prd=zhengwenye_left_neirong_tupian
      
      
  •     被这篇东西折磨疯!!!---->An Instinct to Acquire an Art
  •     我现在在啃英文原版,读起来很带感。。。。
  •     你们看书都好认真,先慢慢学习下
  •     很多術語都是亂來的,雖然不知道這位譯者是何方神聖,但是出版到國內,起碼理論上來說要講究中西結合吧?第五章說了那麼多字、字、字的,為什麼不說清楚是語素還是詞呢?
    單純為翻譯而譯,實在不妥。(把我們讀者晾一邊去了)
  •     @Dr.Ink
    逻辑链条其实是:"先天本能->发展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将不完善的洋泾浜语言完善起来是一个普遍现象,Pinker是用归纳的方式推论出人有先天本能的。
    大脑至今还是个黑盒,科学家们研究的方式是归纳普遍现象获得一个推论,然后再用各种实验去尝试证伪而已。
  •     可能只是翻译习惯问题 不能说和自己的习惯不同就叫做烂了
  •     举例:【好几个别人和我】
    完全不通好吧。。。
  •       语小言经典入门书吧,用不那么蛋疼的方式展示语小言蛋疼的本质。
      
      虽然这个老家伙严格意义上心理学家而不是语言学家,但是在语言习得的争论中,明显和乔姆斯基有一腿。。。
      
      Youtube 上有个他主讲的视频,可以作为本书简介,活泼可爱卖萌清新,可以戳这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_ONJIEcE
  •        除去专业术语翻译得很差以外,还有一些句子连小学生都可以看出有语病。还有一些问题是由于台湾和大陆的翻译习惯不一样造成的。总体来说是我读过的翻译得最烂的一本书了。我是出于从事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的角度来都这本书的,对于书中的一些概念还是觉得颇有启发意义。
  •       这个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说,人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不管你最后说的是中文、英文、西班牙文还是非洲的斯瓦西里话……你说的都是“人话”,只要是“人话”,就是大脑可以学习的范畴。
      
      这种学习“人话”的功能,不用教,我们与生俱来。就好像走路、吃饭、睡觉、做爱一样,都是天生来的。
      
      chomsky这一派主张universal grammar(UG)的人,大多都这样的想法。
      
      另外一派,是环境决定论的人,他们认为,社会化才是人学会语言的根本。著名的例子都是那些小时候没能在人类社会里面长大的人类。
      
      当然UG的人不否认input的作用,但他们认为input只是决定了你学的是中文还是英文,但是大前提你说的是“人话”,这个谁都没办法否定。
      
      好吧,每当这个时候,就有中间派出来,说这个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
      
      其实大多时候,我还是托着下巴,不知道到底要相信谁的。如果UG的那些人说的是真的,而且仔细的分析那些UG派给的例子,貌似语言真的好像是数学一样,有规律,有例外,由例外又生出新的规律……那些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区别之间的联系……我只能下巴掉下来的说一个wow。
      
      也许是那种身在庐山的尴尬境地反而让我们对自己的大脑反而只知甚少,于是我们只能把他们说为本能。好像就是把这一切都推托给上帝。貌似也是个不错的主义。
      
      教UG的教授说,她常把这本书当作圣诞节礼物送给别人,至少告诉他们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工作,至少告诉他们语言学是有趣的。呵呵,我也偷偷的希望,如果哪天,我也可以送别人这样的礼物——就好像一个神秘的小宠物,别人看来很枯燥高深,可在你看来没什么,而且很可爱。
  •     这样的书评太赞了!!!!拯救了多少为读书报告发愁的人……
  •     很好的語言學入門興趣讀物,但是看完了以後堅定了我不搞語言方向的信心。。。看不懂語法什麼什麼的。。。
  •     Pinker不是在MIT吗?
  •     :无
  •     挺有趣的,新鲜视角,语法部分略过没看。
  •     —。— 威武。
  •     P88
      For example, in all four cases, one may conclude that the wall
      has paint on it. But they are four distinct arrangements of words. You know that they mean the same thing, but no simple processor, crawling over them as marks, would know that.
      Something else that is not one of those arrangements of words must be representing the single event that you know is common to all four. For example, the event might be represented as something like
      (Sam spray painti) cause (painti go to (on wall))
      —which, assuming we don't take the English words seriously, is not
      too far from one of the leading proposals about what mentalese looks like.
      这四个句子讲的都是同一个事件,我们知道墙上有油漆,但是它是四种不同的字的组合排列法。你知道这四句话都是同样的意思,但是没有一个简单的处理者,在字里行间滑行时会了解这一点。
      这些字的排列组合还有一点不能表示的是:这个句子可以用下列的方式表达。
      (Sam spray painti) cause (painti go to (on wall))
      
      【组合排列法?还有一点不能表示是怎么翻出来的?破折号后完全省略了吧?真心给跪】
      
      【比如说,这四个例句都可让人得出墙上有油漆的结论,虽然词语的排列不尽相同。你知道他们代表一个意思,但是视文字为标记的简单的处理器并不知道。比如说,这个句子可以表达为下面的形式
      (山姆喷油漆)导致(油漆 到 (墙上))
      -忽略掉英语语法,这句话和目前某种关于心语的主导意见相差不远。】
  •     @贾里 如果按您说的,那么“先天本能”就是充分条件,从“发展完善”自然是推不出“先天本能”的。于是这确实就是一个论证方面的逻辑错误。因为现在人们不是从“先天本能”出发——它甚至本来都并不存在于概念世界中,而只能从既有的现象“发展完善”出发。
  •     应该有吧,当当上有卖的,我是在图书馆借的!
  •     但是为什么一个人想说 pay the bill 但是没想到 bill 的时候会说 “pay the...” 而不是 “pay...” 等着 the bill 被想出来?
  •     很好的一本书,却被翻译毁了,虽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很多精辟见解,可是越读下去,越是被糟糕的翻译弄得冒火。问题并非北极熊说的“翻译习惯”,而是翻译者的文字功底确实烂,语法问题使很多句子根本读不通(虽然你能够理解其意,但是却很影响阅读情绪)。
    可以看出翻译者不够严谨认真,也相当不负责任。确实,这本书也是我读过最糟糕的翻译了。我因此专门翻看了翻译者介绍,竟然是台湾学者,其实很多台湾人翻译的英文书是相当之棒,所以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
  •     看的我快崩溃了,基本大段大段的读不懂在讲什么,原因仅仅是因为她翻译的真的太差了!哎
  •       第10页 中文版序言
      Proto-Sino-Tibetan, 应该翻成“原始汉藏语”为好,而不是“汉藏语原型”。
      第27页
      “当然我们会爱上那个有美好灵魂,美好身材的少女,直到永远!”---请问这是中文的表达习惯么?!
      第29页
      Pidgin--"皮钦语“或”混杂语言“,不能翻成”洋泾浜“,洋泾浜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英式英语的别称,是皮钦语的一种,起名源于一条河流。
  •     台灣之恥
  •     翻译的确相当有问题。而且看出校对的时候也出了问题,现在书不在手上没法找,记得有相邻两页前后接不成一句话的= =
  •     @未来善良骑人鸟 非常感谢你的意见!
    1.确实是我的笔误。另外“负数”应为“复数”。
    2.3. 谢谢翻译建议,中文的词汇翻译我是参照中文版的,译者是洪兰。
    4.这里我指的是书中行文上的顺序,不是历史上理论提出的顺序。所以在这里我不是说该理论是平克最早提出的。
    5.innate这个东西确实不是很清晰,我个人认为innate的可能是一种“默会知识”,而不是一种命题性知识
    6.这个没看懂啊。
    7.这个东西的确很有趣,有时间的话我会看看。
  •     楼上偷换概念,本能是指人一出生就有能学习语言的能力.而除人以外,其他的任何物种都没有这种能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