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癫狂

出版社: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63513802
作者:(英)查尔斯·麦基
页数:284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金融大投机之密西西比阴谋  约翰·劳的传奇生涯  满脑子投机钻营赚大钱,  一些人私下里自组公司,  不惜发行新股吹大牛,  好用虚名引诱世人,  先建立新的信用,  再让股票贬值,  让无中生有的股份变成了资本,  为了金钱啊,  人们聚在一起争吵无休。  ——丹尼尔·笛福  有个人,他的品行、经历与发生在1719年-1720年的那场大骗局之间,竟然有着那么密切的关联,以至于我只能以这个始作俑者——约翰·劳的生平琐事,作为密西西比大阴谋的开场白。  在历史学家们看来,约翰·劳这个人十足是个大骗子,居心叵测的阴谋家、小人,也有人说他是疯子……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的一个计划,害得那么多人为此赔上身家性命,那些令人痛心的不幸后果被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复,也许,叫他骗子、疯子还算是轻的呢。  但之后人们又发现,如此称呼、指责他是不公正的——约翰·劳既不是骗子,也不是疯子。与其说他设计骗人,不如说他本身才是受骗者;与其说他是罪犯,不如说他是可怜的替罪羊。  公平的看,约翰·劳本人其实是个最优秀的金融专家。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熟悉金融问题,而且对信用的理论和原则可谓了如指掌。甚至,他所建立的金融系统会如此快速的坍塌,也并不是仅仅因为他的过错,那些推波助澜、渴望快速攫取金钱财富的人们,协助他建立这个金融货币体系的人们,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约翰·劳没有料到整个国家、整个人群竟会陷入如此巨大的贪婪的狂潮中。他也没料到,信心,就像怀疑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增长、膨胀;而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转化为恐慌四处蔓延,最终吞没一切。他又怎么能够预见到,法国人会像寓言中所描绘的那样,在金钱的疯狂驱使下,在野火燎原一般的欲望中,杀掉给那只曾他们下了那么多金蛋的鹅呢?  法兰西皇家银行的诞生……  正当法国财政乱成一锅粥的当口,约翰·劳出现了。没有人会比摄政王更想挽狂澜于既倒,也没有人比他更能体会国家的悲惨状况,可他却讨厌商业贸易,往往不经深思熟虑就签发官方文件,并喜欢把自己分内的事情摊派给他人代劳,身处高位所负担的更大的担子令他感到吃力。为此,他明白,为了不牺牲自己的安逸和舒适,自己必须找个代理人来帮忙处理那么多令人头疼的事务。于是,约翰·劳,这个为自己所欣赏的既有才华又不乏变通的“探险家”,就成了他所倚重的得力干将。这就意味着,约翰此前一直在酝酿却始终得不到施展的伟大计划,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踌躇满志的约翰一出现在朝廷上,就受到了大臣们最热烈的欢迎。他向摄政王提交了两份备忘录,指出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运行,所以导致了法币屡屡贬值,而现在,可怕的金融危机已经笼罩了法兰西。仅有金属通货而缺少纸币的辅助.庞大的货币需求量永远都会处于失衡状态,这根本不符合一个商业国家的标准。  此外,他还专门引述了英国和荷兰的例子来说明纸币的好处和优越性,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关于货币信用的实际数据,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重建法国的货币信用。当时的法国经济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十分萧条,应该建立一家专门负责管理财政税收的银行,并以这些税收和不动产为基础发行纸币。他还进一步提出,这家银行应该以法皇的的名义进行管理,但实际上是由议会指定组成的委员会来操控。  就在这些备忘录尚处于审议阶段的时候,约翰又把自己撰写的有关金融和贸易的论文译成法文刊登在报纸上,以此向法国人显示自己是当代最卓越的金融学家。很快,他就成了法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同时,摄政王的心腹们也在四处宣扬他如何才华横溢,如何受到摄政王的信任……一下子,所有的人都被这个金融专家给吸引住了,人人都在企盼约翰先生能够重整山河,带领法国走出泥潭。  l 716年5月5日,皇室发布命令,授权约翰·劳与他的兄弟一起,成立一家名为“劳氏公司”(Law and Company)的银行,由这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银行的资本金为600万里弗,每股500里弗,共1. 2万股。其中四分之一可以用金属货币购买,剩余的四分之三以公债的形式供人们购买。  法国政府还批准了约翰·劳在备忘录中请求的所有特权,一开始人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后来的事实则会证明,约翰所拥有的这些特权不仅没有被滥用,其实是安全而有利的。  现在,约翰·劳踏上了一条光明的坦途,可真称得上是吉星高照、平步青云。三十年来累积的丰富的金融知识,令他在处理银行业务时显得如此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他的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可以随意购买、兑换.而且发行后还可保证价值不变。这一点可说是惊人之举,人们开始信任纸质货币,最终纸币的价值甚至超过了黄金、白银等金属货币。而后者通常会因为政府的干预而导致贬值。有时候,1000里弗的银币在第一天还与它的名义价值相等,可转天你就可能发现,这1000里弗的价值已经缩水了6%。  而劳氏公司发行的纸币却始终稳稳地保持着它原来的价值。约翰·劳还宣称,如果一个银行家在发行纸币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担保来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那么,他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所发行的纸币日益受到大众的欢迎,价值也迅速上升,甚至比等值的金属货币还高百分之一。  很快,法国商贸业就成了这项新货币政策的最大获益者。以往凋零的商业开始复苏。纳税时人们也不再那么抱怨连天,纸币在人们心中的信用度逐渐建立起来,如果这种信任度继续保持下去,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将会更加稳固,经济也会日渐繁荣。  就这样,在一年内,约翰·劳发行的纸币价格超过了面值的15%。而公债,或者说是政府发行的用来偿还路易十四因奢侈造成的欠债的证券,价值则下滑到面值的百分之21.5%。这个种强烈的反差对对约翰·劳太有利了,以至于他一个人吸引了来自整个法国的注意力。相应地,劳氏银行的信誉也水涨船高。一时间,在里昂、罗谢尔、图尔、亚眠和奥尔良等地,劳氏银行的分店纷纷开张,  与此同时.约翰·劳开始着手策划一项可令他的大名“永垂青史的”惊人计划。对于约翰·劳那惊人你的成功,摄政王显然极为惊奇,在他的头脑中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纸币既然拥有如此强有力的力量来支持金属货币,那么,当然可以完全取代金属货币为。可他却没想到,货币政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而在这样一个从头到尾都十分荒谬的观念的驱使下,他做出了许多蠢事。  他向摄政王提议(摄政王此时对他已是言听计从了)建立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应该拥有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以及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做交易的专有特权。传说,新大陆上的这两个地方遍地都是黄金,简直像天堂一般。此外,劳氏银行和法国政府如能独占这个极具吸引力的大市场,无疑将获得空前的暴利,同时成为独一无二的包税人和钱币铸造者。  密西西比计划初现端倪  1717年8月份,政府授予的贸易授权书颁布了,公司得以顺利成立。公司资本随即被划分为20万股,每股500里弗,这些股票可以用公债抵付。尽管面值500里弗赫的公债,市场价格仅相当于160里弗赫。可是,此时投机的狂潮已经席卷了整个法兰西,为了迅速发财致富们谁会在乎这些。  同样地,劳氏银行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也令约翰自己飘飘然起来,以至于他认为自己向大众许下的任何承诺人们都会奉为圭臬。此外,摄政王每天都在赋予这位“幸运儿”以新的特权。劳氏银行最终竟垄断了法国的烟草销售市场,独揽了铸造金银币的大权。最后,银行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竟成了法兰西皇家银行(the Royal Bank of France)!  面对这样巨大的成功和民众的赞誉,约翰·劳和摄政王开始忘乎所以起来,他们都忘记了一个致命的原则——约翰本人也曾为此大声疾呼过,这就是:如果一个银行家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去支持所发行的货币,那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当约翰的这家银行刚刚从私营转为皇家中央银行,摄政王就命令它发行了面值10亿里弗的新币。这是他们偏离稳健原则的第一步,对此约翰似乎不应负主要责任。毕竟,当他掌控银行业务的时候,银行发行的纸币从未超过6000万里弗。约翰·劳是否曾反对摄政王主导的这个增币计划,后人对此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在这家私人银行摇身一变成为皇家机构之后,摄政王本人就应该承受各种各样的指责和骂名。  在他的支持下,摄政王满意地看到整个法兰西被钞票汇成的洪流所吞噬。由于缺乏稳固的基础,这些泡沫一样的纸币迟早会一个个破裂,最后化为乌有。然而,这种潜在的风险此刻已被约翰抛到九霄云外,滚滚而来的财富遮蔽了一切,也包括他那曾经是“全欧最精明”的头脑。 1719年年初,政府又颁布了一项法令,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各地进行贸易的特权。甚至连科伯特一手建立起来的法国东印度公司(the French East India Company),也被并入了约翰负责的密西西比公司。  后来,由于业务的蓬勃发展,密西西比公司更被世人被称为“印度群岛公司”,并增发了5万股新股。约翰·劳为众多股民描画出一幅无比光辉灿烂的远景,他承诺,每份500里弗的股票每年派发的红利可达200里弗。由于股票可以用公债来购买,所以一支票面价值500里弗的股票仅仅花100里弗就可以买到。这样算下来,每股的投资回报率竟然达120%。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更加助长了大众的购买热情——这样的暴利就算是铁石人也无法抵御啊。  现在,至少有30万人热切地要求申购这5万份新股。约翰·劳那位于甘昆普瓦大街的宅邸,从早到晚被急切的申购人挤得水泄不通。空前巨大的需求注定了很多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由于新股票持有人名单只能在几周后才能最后确定.在这段日子里,民众渴切的情几乎已濒于疯狂的边缘。就连那些平日里假模假样故作高尚的大贵族们也放下了矜持,为那金光闪闪地“钱”途而疯狂了。  每天,那些公爵、侯爵、伯爵以及他们的夫人们纷纷聚在约翰的家门口的大街上,为早点知道结果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最后,像这样等待的平民贵族已是成千上万充斥了整个大街。为防止互相推挤,贵族们甚至在邻街租下套间,以便随时掌握从“财神爷”那儿传来的任何一条财富信息。  旧股的价格也被带的一路走高,节节往上攀升。整个国家已经跌入了疯狂的黄金梦中不可自拔,申请购买新股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为了满足人们强烈的要求,最后,公司认为可以再发行30万新股,每股发行价500里弗。这样一来,摄政王就能够利用公众高涨的热情  清偿所有的国债——若是在平常,为了这个目的财政必须要想方设法筹集到15亿里弗的资金才行。可现在,全国上下一片狂热,只要政府认可.即使三倍于此的数额人们也情愿付出。  金钱的狂热  约翰·劳现在已经到达了个人成功的最高峰,法国人也在迅速地接近痴狂的顶点。豪门显贵也好,山野村夫也好,每个人都在幻想着一夜之间变成超级大富豪!在上流社会的贵族中,除圣西蒙公爵和威拉斯元帅之外,人们都在忙于炒买般票。不论男女老少,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想从密西西比债券涨跌造成的差价中分得一杯羹。  甘昆普瓦大街一时间变成了股票经纪人扎堆的地方。由于街道狭窄难行,再加上天天都有那么多的人聚集,以致这条街上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这条大街两边的房子往日的年租金只有1000里弗,而现在已经涨到了1. 2万到l.6万里弗。据说,一个在街边摆摊的补鞋匠见状把自己的摊位租了出去,同时向经纪人及其客户提供纸笔,这个点子令他每天净赚200里弗。  另一个故事被传得更加离谱,一个驼子利用自己的驼背给那些着急忙慌的的投机商当书桌,为此狠赚了一笔!然而,一批接一批的投机客仍然源源不断地赶来。  这样的混乱场面也给了巴黎的小偷和无赖以可乘之机,街道上不断发生暴力骚乱,以至于每到夜晚,就会有一队士兵被派来维持秩序。  约翰·劳这时也发觉自己住在此地太不方便了,于是举家搬到了旺多姆广场。结果,那些嗅觉灵敏的投机商们也很快尾随到那里。宽阔的广场顿时变得同甘昆普瓦街一样拥挤。从早到晚,旺多姆广场就好似一个人山人海的菜市场。各种各样的帐篷和货摊林立其间,供人们买卖股票兼贩卖饮料餐点。赌徒们也把轮盘赌的桌子搬到了广场中央,从熙来攘往的人群手里赚得大量钱财。  在林荫道上或花园里散步消闲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更热衷于到旺多姆广场消遣度日。这里充斥着人们高谈阔论的的声音,那闹哄哄的场面令官员们叫苦不迭,广场法庭的一位法官曾向摄政王和市政府抱怨说,他在判案时甚至连律师的辩护辞都听不到。  约翰·劳闻讯后表示,他愿意帮忙解决这个麻烦。为此,他开始与加里格南亲王接洽,打算租下亲王所有的索桑松官邸,这座官邸的后面附有一个面积数英亩的大花园。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约翰·劳以极高的价格买下了官邸,而亲王自己则留下了那个宽阔豪华的后花园好获取更丰厚的利润。后花园里散布着精美的塑像和喷泉,设计极有格调。

前言

  《大癫狂》一书是金融史巨著《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的中文精编版。  1841年,一个名叫查尔斯·麦基的英国人写作并出版了此书。这本书问世的第二年。就再版多次,受到了英美等国读者的热烈追捧。并影响了后来的许多金融投资界人士,比如著名的金融家伯纳德·巴鲁克、约翰·坦普敦以及彼得·伯恩斯坦等。2000年,本书在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介绍下首次引进出版,在中国财经界同样受到了广泛好评。  书中所记载的一次次轰动性事件:“密西西比风潮”、“南海泡沫”、“郁金香狂潮”、“圣物崇拜”、“十字军东征”……在时间上虽与现代人相隔了千百年。但却并不因时光的久远而显得褪色,也并不因国别的不同而妨碍读者的接受程度。  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宗教战争,那些事件的参与者、谋划者、无辜的受害者,都仿佛栩栩如生地活在当下——尽管时间已经进入科技发达、资讯便捷的21世纪,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对于宗教的狂热以及对种种虚设目标的渴求似乎从未停止过。金融证券市场上。股票基金投机浪潮起起伏伏永无休止,也在同时牵动着千千万万投资者的心。所谓的“熊市牛市”、“救市盘仓”、“全民炒股”、“基金投资热”……也在悄然间成了坊间最火热的流行语。而每天关注大盘走势、观察各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换算最佳的投资收益率等等,更成了许许多多普通民众最热衷的副业或是消遣方式。  细究近些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金融风暴和宗教迷狂事件,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这些现象下面的真正原因——人性——才是最重要和最致命的。  也许。这就是此书至今仍然深受读者青睐的秘密所在了。对金钱的追求、对宗教的膜拜、对天国的探寻、对永恒的迷恋……在人类文明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曾经成为过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这股追求的力量不加遏制地疯长在人们心中时,就将有可能引发一轮又一轮的狂潮和争斗,甚至是流血与杀戮。  1000年前,在宗教和圣地的召唤下,一批又一批欧洲军民在“圣战”大旗的指引下走上了东征之路。对圣地的狂热崇拜、对末日审判的敬畏、对东方蕴藏的数不尽的财富的贪婪、对青史留名的渴望……驱使着欧洲人以神圣之名行着血腥掳掠之事。前后八次东征,历时两百年,损失人口两百万之多。这场西方与东方,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激烈冲撞终于以西方的失败而告终。  400年前,荷兰人因为一种可爱又可怕的鲜花——郁金香——而神魂颠倒,一颗类似洋葱头的郁金香球茎竟然被炒到了价值千万金的天价!随后,法国人为了一个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而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股市泡沫中,一旦投机炒作之风开始在全国蔓延开来,所有人都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热血沸腾。  300年前,以理智冷静著称的英国人同样陷入了一场全民性的股市癫狂中无力自拔。上自权贵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人人为股市涨跌而心头惴惴,一夜暴富的美梦搅得英格兰处处不得安宁。  最终,这些泡沫和幻梦如日光之下的露水一样,刹那之间就烟消云散了。正如一句古诗所言: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如今,群体性的大众幻想依然不断出现,制造着一个又一个话题,吸引着一群又一群人的参与。结果则是有悲有喜,过程同样有起有落,而参与者所怀抱的激情与梦想却依然如故,可谓千百年不变。堪称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尤其是如此:制造泡沫和迷梦的投资者总是最后的大赢家,而那些被致富欲望冲昏了头的股民们则不得不成为历次金融大投机最终的牺牲者。  同样打着“圣战”旗号的各个教派之间,也依然如千年前一般彼此争战不休。“人体炸弹”、“自杀式袭击’’所造成的伤亡,换来的却是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报复与战争。宗教告诫人们要互相友爱,共同创建人间天国,而和平、安乐与谐和的大同世界,却仍然是人类最迫切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梦想。  是什么,在人们心头燃起一次又一次的激情?是什么,在人们明知前方有陷阱时却依然趋之若鹜,乃至于乐此不疲?一个个泡沫破裂。一个个梦幻消逝,换来的是多少人倾家荡产,从财富名利的顶端跌入人生的最低谷。而当“圣战”的威胁笼罩着整个世界时,那些狂热的、甘愿以生命为代价成为杀人武器的宗教迷狂者们,会因为血淋淋的屠杀而有所顿悟么?  正如《圣经·旧约》中所说的:“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仍然在当今上演着,只不过其中的人物和场景有所不同而已。你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再经历过千万年,只要人类依然不改其贪欲、执着和妄想。那么,种种相似的事件仍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  也许,通过阅读本书,你能够从中体悟到一些东西。并能够从群体性的盲从和轻信中解脱出来,并获得独立的思考和有益的反思。这一点,是译者最愿意看到的。清醒理智的生活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才是人类生活中最难得而又最需要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十部金融作品之一”。  ——美国《金融时报》  这本书既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又给人以教益。对于我们处在社会大变局中的中国人来说,为了保持对于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群众性癫狂的清醒头脑,也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在那里,投机家们以奇特无比的方式斗智斗勇,在阴暗的角落进行着他们的交易,比如欺行霸市、争吵、挑衅、闲谈、用尽心机地捣乱、冲突、欺骗世人、出卖朋友,甚至上演更多的悲剧。”  ——《混乱中的困惑》作者:约瑟夫·德·拉·维加  只要如此愚蠢的行为能够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一个真正理性的投资者始终有望利用大众的疯狂为自己谋利。具有常识的个体很容易觉察到集体的疯狂,个体将会借此获取巨额的利润。  ——本书作者:查尔斯·麦基  人从出生、结婚、生活直至最终死去,都处于狂热的喧嚣中,你甚至会认为他们会为此而发疯。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威廉·迪恩·豪威尔斯  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大约发生于三百年以前,但是其中的情节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抑或是今天刚刚发生……世事越是变迁,情况看上去越是恒久不变。  ——《投资组合管理》创办者:彼得·伯恩斯坦

内容概要

  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19世纪苏格兰著名学者,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词作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金融大投机之密西西比阴谋约翰·劳的传奇生涯法兰西皇家银行的诞生密西西比计划初现端倪金钱的狂热一桩血腥的凶杀案全民性癫狂的回光返照怀疑风潮愈演愈烈法兰西的怒火法国人的觉醒与约翰·劳的凄惨下场第二章 金融大投机之南海泡沫横空出世的南海公司“南海泡沫之歌”迷狂中的清醒赌徒们的最后一搏末日审判疯狂的终结第三章 金融大投机之郁金香狂热颠倒众生的“绝世奇花”狂潮与深渊第四章 骗子、谎言与近代预言家耸人听闻的末世天劫米兰大瘟疫与“魔鬼投毒”事件莫名其妙的“伦敦大洪水”受人尊敬的预言家们大名鼎鼎的魔法师梅林奇人尼克松第五章圣物崇拜盲目的圣物崇拜不分贤愚的“纪念品”第六章 疯狂的圣战——十字军东征记(上)圣地的召唤彼得与教皇的密谋神圣的“煽风点火者”一群狂热的乌合之众打着圣战旗号的侵略者大军初战失利卷土重来的“新一代十字军”成了惊弓之鸟的拜占庭皇帝尼西亚攻城战穆斯林的反击鏖战安条克圣天使的鼓励第七章 疯狂的圣战——十字军东征记(中)基督徒的胜利耶路撒冷围城之战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抗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起源圣贝尔纳与两位皇帝的壮志雄心拜占庭皇帝的阴谋一盘散沙的十字军“联军”罗曼蒂克的骑士风度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英法联军的圣地之行欧亚雄狮之战第十一节凄凄惨惨的第四次东征和战果辉煌的第五次远征第八章 疯狂的圣战——十字军东征记(下)君士坦丁堡引火烧身臭名昭著的“儿童十字军”虎头蛇尾的第六次东征一次非同寻常的皇族联姻与第七次远征第八次东征最后的长征圣地迷狂的终结

作者简介

《财富》杂志鼎立推荐的75本商务必读书之一,《金融时报》评选的史上最佳10部金融作品之一。
本书在金融史上的地位不言自喻,在世界各地流传了近200年依然畅销不衰。它不单是一本金融投资领域的超级经典,也是一部有关人类愚行的编年史和总记录,如十字军东征、圣物崇拜等历史事件,洋洋大观,荟萃一堂,令人深思。在投资理财渐渐成为大众行为的今天,具有极为广泛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价值,被商业投资从业者誉为必读“圣经”。
是金钱导致了癫狂?还是癫狂制造了幻想?有市场就难免投机欺诈,有群体就不乏妖言惑众,股市楼市如此,邪门运动如此,商场战场亦如此……
本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金融发展史上的经典场景:400年前,荷兰人为了郁金香球茎而神魂颠倒。随后,法国人为了一个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而陷入了巨大的投机狂热之中; 300年前,以理智著称的英国人同样在“南海泡沫”事件中无力自拔。上自权贵公卿,下自庶民百姓,都随股市暴涨暴跌而不得安宁。
无论哪一个时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群体中总会间歇性地出现某种癫狂情绪。它们或者发生在一场莫名其妙的运动中,或者发生在金融证券和商业市场上。无论是出于发财致富的冲动欲望,还是出于对他人行为亦步亦趋的效仿——“不必通过辛苦劳动就一夜暴富”是所有癫狂事件共有的人性根基。当美梦最终破灭,几乎所有人都将面临可笑、可叹或可悲的结局。
---------------------------------------------
媒体评论
“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十部金融作品之一”。——美国《金融时报》
这本书既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又给人以教益。对于我们处在社会大变局中的中国人来说,为了保持对于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群众性癫狂的清醒头脑,也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大约发生于三百年以前,但是其中的情节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抑或是今天刚刚发生……世事越是变迁,情况看上去越是恒久不变。——《投资组合管理》创办者:彼得•伯恩斯坦
“在那里,投机家们以奇特无比的方式斗智斗勇,在阴暗的角落进行着他们的交易,比如欺行霸市、争吵、挑衅、闲谈、用尽心机地捣乱、冲突、欺骗世人、出卖朋友,甚至上演更多的悲剧。”——《混乱中的困惑》作者:约瑟夫•德•拉•维加
只要如此愚蠢的行为能够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一个真正理性的投资者始终有望利用大众的疯狂为自己谋利。具有常识的个体很容易觉察到集体的疯狂,个体将会借此获取巨额的利润。 ——本书作者:查尔斯•麦基
人从出生、结婚、生活直至最终死去,都处于狂热的喧嚣中,你甚至会认为他们会为此而发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威廉•迪恩•豪威尔斯

图书封面


 大癫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书的封面设计真是难以令人恭维,或许正是“癫狂”的真正意义所在。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是一本经济历史书籍,或者是故事书籍,讲述了一幅幅金融发展史上的经典场景:400年前,荷兰人为了郁金香球茎而神魂颠倒。随后,法国人为了一个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而陷入了巨大的投机狂热之中; 300年前,以理智著称的英国人同样在“南海泡沫”事件中无力自拔。上自权贵公卿,下自庶民百姓,都随股市暴涨暴跌而不得安宁。是金钱导致了癫狂?还是癫狂制造了幻想?有市场就难免投机欺诈,有群体就不乏妖言惑众,股市楼市如此,邪门运动如此,商场战场亦如此……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发生在历史中的,也都在当时对历史或政治经济都有着重大的震撼和影响。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历史故事,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经济的掌控理念——投机。在信息的获取不完全的,大部分的群众形“盼富者”在极小部分人的煽动下,被一种骤然提升经济效益的假象所蒙蔽,一开始在小部分的人群中逐渐的传播开来,慢慢的人群扩散越来越大,疯长的状态,令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巨大的经济效益强烈的刺激着人们的大脑,理智离人群越来越远,人群达到一种癫狂的状态,在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下,经济泡沫达到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令人们的癫狂程度越长越高。等到不法分子抽身而去的时候,多少人面临着家庭经济的拮据甚至是崩溃,而一个一个在阴暗的角落里窃喜的不法分子却是赚的盆满钵满。这本书已经流传了近200年,在现今依旧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国外的经济历史上是如此,国内又何尝少了这样的案例?1984年的发生在长春的“君子兰事件”,近年来的房地产领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阅读这本书的真正意义更多的在于通过阅读以史为鉴,在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能以更全面、更高的角度来看透这个事情,规避过于片面的看待问题,并且时刻保持独立的、冷静的判断,从而避免跟随性的大众性癫狂。
  •     任何年代,只有有知识的聪明人才会活的更好;读任何书,必须要了解各地风情历史,所以历史书是捷径;这个书,故事情节很丰富,更类似故事,我是喜欢简洁的人,对于我感觉内容描写部分有点冗长。如果当故事读 蛮好的,消磨时间,不巧我最近不敢消磨……评论再多点更好了。
  •     老实说,有些失望。整本书描绘的都是历史事件和逸闻,没有很强的理论支持,作者只是把种种事件拼贴在一块。一句话,它描述了群体不理智行为的种种现象,但是没有阐述产生癫狂的原因。书中的观点貌似在说:大众的贪婪、欲望等等人性弱点是产生大众幻想与全民疯狂的原因。这点我并不认同,我认为人性弱点只为“大癫狂”提供土壤,而群体的癫狂一定需要某种社会催化剂的作用。换句话说,那些在社会混乱背后翻云覆雨的“政客”“投机者”所掌握的理论和他们推动“癫狂”的最初动机才是真正推动因素。群体无意识状态是最不理智的。反观历史,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在群体中保持理智,并能有效的控制这种疯狂情绪,政治如此,宗教也如此。然而如果能很好的加以利用,也可以成为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

精彩短评 (总计79条)

  •       整本书几乎都是在讲一件事,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小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大众对信息的了解不完全,以卑鄙和险恶的手法令自己获利,其结果是造成群众财富的迅速转移以及对经济的长远危害。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的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传道书》里面对这个道理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但是感性的认知还是会战胜理性的思考。
      你信不信罗斯柴尔德家族,或者我应该问,你信不信宋鸿兵书里写的那些东西,一部分人要统治世界,要把全世界踩在脚底下?
      我倒是信当年亨特兄弟试图把白银踩在脚底下,结果反过来被踩在了脚底下。
      南海泡沫里有这么一段话:当时的人们,不分高低贵贱,男女老幼,都深深地卷进泡沫之中。男人们在酒馆和咖啡馆里会见经纪人,女人们也聚集在服饰店和杂货店里大谈股经。他们虽然并不见得是真心相信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项目,但是却希望通过经纪人的一双妙手,趁机大捞一把。
      这才是重点,不是说信息不对称导致他们如此疯狂,而是认为,自己可以把握住这个机会,趁这个动荡的局势大捞一把,这才是重点。我不知道这么做的原因出自何处,贪婪,自大,无知,疯狂,轻信?又或是几者的结合体。
      我像,更深次的原因,应该是来自恐惧,恐惧自己不能赶上大好时代的帆船,恐惧自己只能眼看着别人发家致富。
      南海泡沫:一个愚昧无知的粗鄙之徒,赢一场赌博便可以一夜暴富,这怎能不让真正知书达礼的人们羞赧难当。当然,写这书的时候,还存在很深的阶级观念,在此就不评判了。但是,在我看来,一个赌徒,即便是一个拙劣的赌徒,在他把一切抵押出去,寄希望于自己的某种胜利上的时候,在一瞬间,所展现出来的,也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到自卑的人格,因为他对自己的某种能力已然信任到了极致,而这种极致,就像一个泡沫。
      再来看看后续的处理危机的办法,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
      “几乎没有人想到国家本身也应该像南海公司一样受到惩罚。没有人去责备大众的轻信与贪婪——堕落的贪欲吞噬了所有优秀的国民特性,蔓延的痴迷使他们带着疯狂的渴望钻进了阴谋者步好的罗网。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这些事情。人民是单纯、诚实和勤奋的,是一伙强盗毁灭了国家,他们十恶不赦,其罪当诛,死不足惜。”
      但是在处理这些办法的时候,又充分展现了另一种大众性的癫狂。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他爷爷作为南海公司的董事被审判。)写道:“不是一次庄严、公正和冷静的审查,而只凭一次草率的回忆,一个没有法律效力的多数投票和几个最卑鄙的秘密委员会成员,就决定了33个英国人的命运和名誉。一句恶意的言论,或是一次沉默的投票,都可能挑起人们天性中的乖戾或是个人间的第一。伤害起于侮辱,而侮辱又缘于玩笑话。”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遭受到疯狂的袭击之后,所有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带着疯狂的影子。即便当我们认为这是应该冷静和理性客观的时刻,他们也只不过是在疯狂的身躯上披上了理性和公正的外衣,然后行着扬眉吐气之事。
      
      之后便是一些我年轻时候也沈迷其中的东西。
      对侠客的崇拜,对拥有超越其他人的能力的渴求。
      甚至连法律都会对头发的长短进行规定。就好比民国时期把留辫子看作是封建残留一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基于由于长辫是兴起于封建时期。因此必须把其剃掉以体现新时代的到来,还是单纯的模仿西方国家。应该说,两者皆有。
      
      每个时代都有她羞于开口的蠢事,如某个计划,某个工程,或是她全身心投入的离奇的幻想,人们或是由于爱财,或是由于激动,抑或只是模仿的本性,其中愚笨透顶的则是每个时代都有的某种疯狂情绪,政治上的,宗教上的,或者兼而有之。
      
      永不满足现状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类得以摆脱野兽的生存条件并使自己得以进化。这种对现状不满促进了人类进步,也正是这种不满曾经使人类走向愚蠢和荒谬。
      有三个原因激发了人类的不满。
      他们分别是死亡、劳累和对未来的无知——即注定要死的命运(人们因为热爱生命而憎恶死亡)、渴望富有和有对未来强烈的好奇心。
      第一个原因使很多人想象也许可以找到长生不老之道,即使不能长生不老,至少也要活上几十个世纪而不是几十年。还是这种想法驱使人类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后成千上万的人自称找到了它,更多的人则相信它的存在。第二个原因则导致了对试金石的寻找,梦想能把各种金属都变成金子。而第三个原因导致了星相学和神学,他们利用了一些自成体系的符号、咒语,并划分了招魂术、手足相学和占卜术等。
      
      在讲述前任所犯的错误的时候,请不要因为我们有了更高级的知识而嘲笑和轻视他们。研究前人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大有可借鉴之处。像一个人回想起他的青少年时代,想起那时因为一个奇怪的想法、错误的选择而做了不该做的事,他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反思社会的历史亦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某事是荒谬的事就轻蔑地拒绝听一下,那此人一定是个“浅薄的思想家”。聪明的人才会从以前错误的思想和行动中吸引教训,社会不反省以前走过的弯路便不会进步。
  •     让人期待过高的一本书
  •     2016.4 一般般
  •     为什么会是金融类读物,怎么感觉都是社会学,而且是多事例无说理的那种低端作品,难道仅仅因为癫狂映射在金融证券和商业市场上影响比较深远,所以就草草归类了?这种许多故事拼拼凑凑集结成书的做法和故事会也快没差了,为什么会癫狂(我想这是价值所在)岂是一句人性贪婪所致能解释的,不如重读一次《乌合之众》。值得表扬的是十字军东征部分吧,当历史书读还不错。
  •     群体的整体非理性都是隐藏在众多个体理性之中的。
  •     群体不理智,差乌合之众太远了,分析太少,基本上都是流言总结。
  •     这么多年了,人性就没变过
  •     只是写了表面的现象,没能深入其业务或人类行为本质,不推荐。
  •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一千零一夜:经济的游戏,被蛊惑而疯狂的群众
  •     这本书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十部金融作品之一,其实就是一个个经典案例组成的,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推荐这本书,只讲到了关于金融方面的,密西西比泡沫,南海幻梦或者是郁金香的妖艳狂热,但这本书后面大篇幅在讲十字军东征,里面映射出来的又直接可以看作是《乌合之众》的实际案例,跟金融没多大关系。
  •       全书就是介绍了300年前左右,引起群众疯狂最后失控破灭,或者最终被揭穿成为伪科学的种种事例。不过由于作者本身时代、以及作者本身体现出的倾向性,也很难说书中所述为客观实在。即便如此也可以在书中窥得人性之一斑。
      不论是投机或是占卜、催眠,都是一小撮人,为公(自己深信自身所为之有效)也好,为私(自己也了解自己不过是诈骗贩子)也罢,起初勾起一些人,后一传十十传百。开始响应之人是为满足其欲望或是妄想,直至最后上钩之人则是恐惧自己未能同他人一般。在人心狂热之时,事实面前亦视而不见,自己所想即为真实,妄想破灭之时甚至能为自己编造继续妄想的理由,直至最终面对现实惊醒,爆发出的愤怒又把眼睛所蒙蔽。
      人群受害,是信息不对称所致,是教育低下愚昧所致,是社会风气所致,也是人性所致。
      现在我们比作者的年代受到了更科学的教育,所见所闻更宽广。但面对让古人狂热不已的情况,现在只需跟换名号,用以现代包装,我们依旧会简单上钩,呼朋唤友的蜂拥而上。
      作者所述事例,鬼怪、占卜种种依旧现在风行,炼金术种种不过是换了一个名号,继续搜刮钱财,焚烧女巫的社会也曾再度重现。
      “我们并非被对象挑发了欲望,而是,刚相反,心底有了流动不居的欲望,才去找寻对象”。
      所谓骗人与被骗皆是如此。
      
  •     怎么前面讲了几个经济学案例之后,就开始讲十字军东征直到结束了...好难懂的逻辑。
  •     也就是一本故事会
  •     Charles Mackay (26 March 1812 – 24 December 1889) was a Scottish poet, journalist, author, anthologist, novelist, and songwriter.
    于是文风不言自明……
    不过说得我特别想找原文来看了怎么办……
  •     群体的易操控性是投资中必须警视的
  •       这书的封面设计真是难以令人恭维,或许正是“癫狂”的真正意义所在。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是一本经济历史书籍,或者是故事书籍,讲述了一幅幅金融发展史上的经典场景:400年前,荷兰人为了郁金香球茎而神魂颠倒。随后,法国人为了一个虚假的“密西西比计划”而陷入了巨大的投机狂热之中; 300年前,以理智著称的英国人同样在“南海泡沫”事件中无力自拔。上自权贵公卿,下自庶民百姓,都随股市暴涨暴跌而不得安宁。是金钱导致了癫狂?还是癫狂制造了幻想?有市场就难免投机欺诈,有群体就不乏妖言惑众,股市楼市如此,邪门运动如此,商场战场亦如此……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发生在历史中的,也都在当时对历史或政治经济都有着重大的震撼和影响。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历史故事,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经济的掌控理念——投机。在信息的获取不完全的,大部分的群众形“盼富者”在极小部分人的煽动下,被一种骤然提升经济效益的假象所蒙蔽,一开始在小部分的人群中逐渐的传播开来,慢慢的人群扩散越来越大,疯长的状态,令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巨大的经济效益强烈的刺激着人们的大脑,理智离人群越来越远,人群达到一种癫狂的状态,在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下,经济泡沫达到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令人们的癫狂程度越长越高。等到不法分子抽身而去的时候,多少人面临着家庭经济的拮据甚至是崩溃,而一个一个在阴暗的角落里窃喜的不法分子却是赚的盆满钵满。这本书已经流传了近200年,在现今依旧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国外的经济历史上是如此,国内又何尝少了这样的案例?1984年的发生在长春的“君子兰事件”,近年来的房地产领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阅读这本书的真正意义更多的在于通过阅读以史为鉴,在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能以更全面、更高的角度来看透这个事情,规避过于片面的看待问题,并且时刻保持独立的、冷静的判断,从而避免跟随性的大众性癫狂。
  •     集体的非理性也许是个体的本质
  •     要是找不到地址说一声, 我给你发
  •     我可以计算行星的轨迹,却无法预估人类的疯狂...
  •     业余爱好者手持DV式的拍摄,sucks!
  •     人类历史上的群体性疯狂,股票投机,郁金香狂热,各种末日预言。结合现实一看,如今的许多事不也是那么疯狂可笑么。
  •     没有人愿意看到事实的全部,人们往往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的现实---你懂得fe
  •     金融投机泡沫、圣物崇拜、宗教狂热。这一切都起源于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而这些人性中的弱点,在群体行为,从众心理的影响之下,摆脱了个人理性压制下的枷锁,成为人类疯狂,甚至是癫狂的行为。在疯狂的社会泡沫及癫狂面前:1,远离癫狂的,人群;2,认清人性中贪婪与恐惧的弱点;3,与自己独处,给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全民疯狂》,本书是有苏格兰作家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写的关于欧洲人民群体在近千年来的迷失与疯狂。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金融投机、十字军东征穿梭讲述:即使聪明过人的个人,一旦加入群体,其行为就会变得愚不可及。
      麦基作为一个出色的讲诉者,让人感觉这本书是欧洲关于金融、战争、时尚、蒙昧、光怪陆离的历史书。从开篇的约翰*老让全法国人激情燃烧、最终重创法国经济的密西西比计划,到历经9次、横跨数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再到胡须服饰的时尚、城市小市民的街头口头禅,就像作者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愚蠢行为”。 或许是作者太想向人们表明大众群体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表演幻想与疯狂了,而忽视总结了这些现象是如何点燃、如何放大、又如何归于沉寂、甚至死灰复燃的历史周期律。
      时势造英雄,英雄导时事,两者缺一不可。首先是时势蕴藏着大众的诉求、不满、群体行为的爆炸点,而这点总会被某位英雄、精英分子所发现。这个人总是热情亢奋、锲而不舍、口若悬河的宣讲他的看法、行动目标路线图,以至于大众并不是被他详尽、逻辑导向所驱使,而是被他的感性、情感所系而传染。是他点燃了群体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则连他自己无法扑灭。这个时候非理性的情绪在扩张、偏执狂在其中诞生、导火索引爆了大众的狂热,产生了本书中光怪陆离现象、歇斯底里的人与事。引爆点的那个人在此刻要么成为领导者,要么随波逐流,其实已不重要,因为他也无法控制。这些幻想和疯狂只能随着时间慢慢消逝。
      群体这样作为智商不超过5岁的组织,从众的趋同心理,是如何让大众为之聒噪、癫狂、以至违反人性的为所欲为。任何经营大师、政治领袖都通晓此等大众心理、引领大众诉求,驾驭大众这样的庞大群体以达到其个人目地或政治愿望。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延伸读物《乌合之众》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56351/
      
      原文:http://www.ashnotes.com/read-delusions-and-madness/
  •       人都是随波逐流的。所谓社会的主流,就是引导那些没有主见的人进行下一步的指南针,而这些没有主见的人却占据了社会上总人数的至少90%以上。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人,肯定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需求,也许人就是这样的单纯却又肤浅。
  •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看了这本书,我们才发现,原来炒兰花、炒股票、一个怪异词汇的突然流行、催眠、神医之类的,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已经流行过了。人们像中了邪一样,突然对某件事情痴迷,即使这件事从理智的角度看有多么明显的荒唐,人们也趋之若鹜。只到幻相破灭,人们才无比绝望的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傻。
  •     事件的确影响很大,但是总体感觉一般
  •     看清楚了几个历史事件,人类真的一直都没有进化过,这种劣性本质一定会导致不久之后自我灭亡。故事讲的太冗余
  •     不劳而获的思想在哪个时代都不缺,癫狂到如书中描绘的程度真的难以置信,英国南海公司和荷兰郁金香狂热等看得惊心动魄,投资需谨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还是不要想了。后半本是为了充字数吗都在讲无聊的十字军东征,稍微翻了翻长个姿势无聊。
  •     别mark,自己去读下,感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       18世纪很黑暗,中世纪很黑暗。但更黑暗的是21世纪的天朝。
      一些事件的描述,让人看到人类的疯狂。这些事件在当今的欧洲不会再有,但还在天朝上映着。有人说我们退回到了旧社会,其实我们是退回到了中世纪。
      十字军东征是整本书篇幅最多的。最早看过关于十字军的故事是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这个小说把十字军作为反派。而在其他小说、电影中十字军忽正忽反。这本书历史的角度来说7次十字军东征,就如黄河多次改变河道一般,有毁灭,也有创造。
  •     "  整本书几乎都是在讲一件事,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小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大众对信息的了解不完全,以卑鄙和险恶的手法令自己获利,其结果是造成群众财富的迅速转移以及对经济的长远危害。 "
    约翰劳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会疯狂到那个地步,以致于被迫逃亡客死他乡。我认为他是一个金融天才,当别人总结他的一生时,他的墓志铭上写着"用简单的算术法则,把法国变得一无所有"。我想说的是并非不法分子利用了信息不对称,而是如此疯狂的态势吸引乃至逼迫人们必须得加入疯狂,因为再聪明的人,一旦加入群体,便会蠢不堪言。交流学习下,我是与<乌合之众>一起读的,个人觉得这两本所说的有某种一致性。
  •     在西方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大众和知识分子纷纷沉迷于不同的狂热信念与幻想。这些群体性的癫狂行为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和人们普遍的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 化简为三种类型:“举国癫狂”、“大众愚行”和“哲学幻想”。 举国癫狂:要钱的投资泡沫和要命的十字军东征。 大众的愚行:伪造圣物、审判女巫,全无意义的恶。 哲学家的幻想:知识分子蠢起来更要命。
  •       任何年代,只有有知识的聪明人才会活的更好;
      
      读任何书,必须要了解各地风情历史,所以历史书是捷径;
      
      这个书,故事情节很丰富,更类似故事,我是喜欢简洁的人,对于我感觉内容描写部分有点冗长。
      如果当故事读 蛮好的,消磨时间,不巧我最近不敢消磨……
      
      评论再多点更好了。
      
      
  •     也不能说他是好心办坏事了。至于是不是天才,这个不好定论,但是他的想法是没错的,做法上没收住。
  •     不改简单归为金融史,更应该是改名:大癫狂-从疯狂看人类简史。此外,很多基本都是已耳熟能详的故事……并不是很惊喜
  •     这本书没那么强。
  •     小伙伴的推荐,也是罗胖提到过的一本,大致都以标志性历史事件来表述群体非理性后一系列贪婪、欺诈等等的衍生,郁金香事件也好、十字军东征也好……大都如此,即便是有个别清醒人士,最后亦被众人掀起的欲望巨浪吞噬掉了残存的理性。十字军前前后后十次东征,因为翻译关系地名(好多与今天的叫法大相径庭)、人名看得云里雾里,囫囵吞枣-_-#
  •     一半的篇幅都在讲十字军东征,和金融并没有关系
  •     前面的故事还差不多,到后面半本书在讲十字军的故事,are you kidding me?
  •     1.纸质差,还是在亚马逊上买的 2.内容差,不觉得把原因仅归究于民众的盲目是不够的吗? 3.重复性上演的历史,总有点不一样的吧,可是在作者笔下,没看出区别
  •        查尔斯.麦基的《财富大癫狂》,是《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务必读书之一,也被《金融时报》评选为史上最佳十部金融作品之一。在书中作者以戏剧性的手法讲述了法国密西西比骗局、英国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还有许许多多在今天看来非常滑稽愚昧,但在当时却影响巨大的“预言”,特别是公元1000年的世纪末日大预言和伦敦大火的预言。
        
      该书所批判的,不仅仅是金融创新的无节制和投机家的贪婪自私,还包括集体妄想及群众疯潮,作者认为泡沫和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是约翰.劳这样的金融冒险家,而是所有寄望于不劳而获,脱离现实的民众。通俗点说,泡沫和危机的根源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但不仅仅是某些人的贪婪和恐惧,而是所有游戏参与者的贪婪和恐惧。
        
      印象比较深的是密西西比泡沫中,为了能够购买到约翰.劳的股票,法国巴黎无论什么阶层,什么身份的人,竟然在约翰劳住所附近排队,甚至租房子,有的社会名媛竟然不惜出卖色相。这个时候那些理智者的警告,都被视为不合时宜,挡人财路的“乌鸦嘴”。但是当泡沫破裂的时候,没有人会反思自己的愚蠢和贪婪,而是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声讨约翰.劳。
        
      其实,密西西比河南海泡沫的根源,不在于哪个金融家和银行,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政府和某些政客。政府为了解决自己的财政危机,通过成立“南海公司”,并授予这些公司某些行业或者海外贸易的垄断经营权,然后用这些公司的股票赎回自己的债券,说白了就是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力,衍生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然后用这种新的金融工具置换自己原来已经无法偿还的债务。因此,想赖账的政府或者政客,才是财富癫狂的始作俑者。配合金融冒险家的,是那些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的议员和政客。比如,英国南海泡沫中,很多议员在明知增发新股会引发泡沫并危害经济与社会的前提下,由于已经收受了南海公司贿赂的股票,所以最终同意了增发新股的议案。对于他们而言,只有增发新股的议案通过,他们手里的股票才有价值,南海公司的狡诈,议员的贪婪,跃然纸上。但是,疯癫的投资者看不到这些,或者即使看到,只要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个接力者就无所谓,这就是人性的贪婪。
        
      作者对人性“疯癫”的批判看似冷漠无情,但只要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在房地产泡沫中发财的人对辛勤劳动者的嘲笑,那些制造、深信“2012”世界末日预言的人们,还有中国年初疯狂的“食盐抢购潮”以及中国房价稍有松动时,那些聚众闹事要求开发商退房或者退差价的“业主”们的精彩表演,我们不得不说,历史从不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该书原著的出版距今已经差不多150多年了,如果以今天人们的视角和认知水平回过头去看这本书,客观地说,书中的内容确实很浅薄,而且很多数据、人物、事件甚至观点多有错误之处。这本由廖汇恒翻译,人大出版社出版的《财富大癫狂》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以一个21世纪经济学人的视角,在翻译原著的同时,在每章开始都撰写了导读,对原著中列举的泡沫进行了比较中肯的评析,特别将密西西比危机与08年金融危机进行比较,还有作者对当年“郁金香泡沫”是否真正行程泡沫的质疑等。此外,每章结尾处都有附录,对原著中的人物、事件进行了解释,特别对原著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了指正。因此,这一版本的《财富大癫狂》可以说既忠于原著,又不会误导读者。
      
  •       人不是没有思想的芦苇,可是当人没有独立的思想时是什么样的?那就是两个字“悲剧”。是的,我们人类在历史上有许多的时候就在没有独立思想时发生了灾难。在二战前大多数人们没有独立的思想,便酿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在德国全民陷入没有独立思想时便成了法西斯主义盛行危害世界的大灾难。这就是没有自己独立思想后的严重后果。可见独立思想的重要。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被列为福布斯推荐75本商业必读书与20本投资必读书之一的《财富大癫狂》作者是英国的查尔斯·麦基。这是最新的版本。这本书从写作的年代算起,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了。但这本书仍值得从商与投资者关注的书,原因何在?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集体妄想及群众疯潮”。我们要是单看这一个两个词,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集体妄想”“群众疯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怎么会发生,可是事实上它发生,而且还不止一次,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事,究竟是什么驱动了人们形成集体妄想的状态?
      本书的内容是截取了历史上的各个阶段的这样的事件进行写作,作者对这些事件没有自己太多的评价,只是恰当的把历史上的集体妄想以自己的笔及相像描写出来,非常有意思,但是就是这样样的描述也才更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疯潮的程度与集体妄想的可怕。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人没有独立的思想时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这其中也深深的暴露了人性的贪婪。
      
      是的,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有答案了。造成这种集体妄想与群众疯潮的不是其他的,它正是来自于人自身的弱点,那就是本性的贪婪,以至于贪婪到妄想贪婪到失去了思考的,成为一种发疯的状态。我们很难相像“羊群效应”“荷兰郁金香”到的样子,而本书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将那些种种丑行显露出来。我想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你还会不思考吗?
      
      人总是要追求更多的财富,追求更高的地位,希望更有权势,可是人在追求的时候总是盯着目标太久,而忘记了自己脚下的路,脚下的路已经出现了叉道,不知道不觉得有许多人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求着要更多的心态,将自己陷入没有回头的不归路上。希望能有幸读到这本书的读者能有所收获。你会明白,任何时候都要独立思考是多么重要的事。
      
  •     当大泡沫和大投机横行整个国家的时候,公众的心态变得越来越不健康,人们不再满足于从事平平常常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成功的工作。
  •     不太理解古代人写东西的逻辑。几个经济学故事与十字军东征,反应大众的盲从性,对金钱及宗教的狂热。 十字军东征表述的逻辑性较差,如果写癫狂,没必要费如此多的篇幅描述十字军东征。
  •     看这本书总让我联想起《乌合之众》,群体所造成的癫狂真的非常荒谬。书里用一半的篇幅描写十字军东征,好像和金融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     故事描写得很精彩,不过大多数故事都有异曲同工的感觉,所以刚开始惊喜,后来也就乏味了。
  •     有评论写案例发生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小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大众对信息的了解不完全,以卑鄙和险恶的手法令自己获利”。“在讲述前任所犯的错误的时候”“不要因为我们有了更高级的知识而嘲笑和轻视他们” 。然而要多完美才会信息对称?“有更高级的知识”是不是也是自以为是? 作者固然加了很多自己对事件和参与者的看法,显得不够客观,但就书本身的主题来讲,这些作者的主观看法并不足以影响案例本身的“大癫狂”性质。通过这些案例,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微弱。
  •     呵呵你书要不要给我了
  •       说实话没想到该书差到触碰了我的心理底线。
      首先文字不同,当然这是翻译的问题。但让人读的很不爽。比如说:某某某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时染病从此一病不起。经过治疗,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文字表述错误充斥着整本书,然后引起了逻辑含糊,表述不清。
      
      其次结构不合理,前面讨论还行,后面居然整本书有一半在讨论十字军的历史问题,成了十字军的专著。应该把书名改成十字军的癫狂还差不多。
      
      而且,本书完全以故事为主,缺乏分析和深度,最多作青少年读物,不能作为专业书籍。
      
      感觉这书没有延续开头的那种气势,去表现社会癫狂下的怪诞。不读也罢。
  •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当股市飘红,楼市飘高,如果你手上有点闲钱,你会怎样?是让他翻倍增长,还是闲置累积?是理性投资,还是跟风上行?是见好就收,还是坚守到底?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问题是底线在哪里,何时收手才是关键。
       查尔斯.麦基在《财富大癫狂》中描绘了欧洲历史上,因“羊群效应”而引发集体疯狂的传奇事件:法国的密西西比计划、英国的南海泡沫以及荷兰的郁金香狂潮,充分体现了人性盲目跟风及受贪婪趋势而疯狂的一面。在密西西比计划中,人们为了争获得新股申购书,财迷心窍的法国贵妇们出奇招,制造马车意外接近约翰.劳,趁机索取表格,手段无奇不有,那种狂热,让我重新思考从众效应。
       正如《金融殖民》中写道日本的楼市泡沫,1985年到1991年,短短几年内全日本的平均房地产价格上涨了300%,这还没有计算东京等大城市的最高涨幅。人们疯狂了,大量购买,投机盛行,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人们相信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永远不会下降。谁知过度膨胀,导致房地产泡沫破灭,不良贷款和房地产泡沫最终引起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十多年经济增长始终徘徊在衰退与复苏之间,被称为“失落的十年”。
       记得2008年时,没有理财观念的我,看到周围的人买基金股票大赚一笔后,在朋友的怂恿下,自己购买基金,不到半年的时间,原有的资金上涨70%,看到美国金融风暴,丝毫没有影响中国股市,中国股市上涨到6000点,自己也和大多数的同仁一样,继续持股购买,那时坚信10000点的预言,现在想想,哑然失笑。仔细想想,美国、欧洲经济受影响,中国经济还能一枝独秀吗?
       别让欲望蒙蔽你的双眼,别让欲望控制你的大脑,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也是自己经过2008年股市沉浮的感悟,不管在何种情况下,自己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做到风动云动自己的心不动,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资产,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头像简直萌死了~
  •        犁牛书评:
         就像犁田一样,我们把知识沃土翻开
         这里有的是知识朴素的实用
         欢迎你来播种,收获
      
      公众舆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法律。其他任何法律,不管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在这个最重要的法律面前都脆弱地不值得一提。看过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群众的力量是如斯巨大,以致造成整个社会疯狂。又想到一句话:时势造英雄。现在对这个时势理解,我觉得最准确的就是人民大众。
       本书对于密西西比计划、南海泡沫、郁金香热、圣物崇拜、十字军东征、女巫、占卜、炼金术师、催眠等等,都有详尽的描写。很多的真实故事,当你把它们当做故事来阅读时,你会惊讶于那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其疯狂、残忍、恶毒的程度常常超出你的承受和想象。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说和迷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相信这些说法。像书中提到的关于占卜、炼金术、女巫等,现在看来荒谬怪诞,相信当时的人们中也有很多人看清楚了这其中的虚假。但是,为何总有人们去相信这些怪诞的事呢?有一种情况是人们仅仅把这些说法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说说笑笑而已,这样做并不需要什么代价;另外的情况,我觉得更重要,那就是人们通过相信这样一些怪诞的事,来达到自我催眠,造成精神上的虚假强大,以应对现实中的低落与挫败。
       然而,在本书中,很多人不仅说了,还疯狂的去实践,这又是受什么力量驱使呢?是一种欲望,一种对于财富、名誉、健康的强烈追求。最为典型的就是十字军东征,现在回想,已经很难再去想象当时那种歇斯底里的狂热了。这样的一种宗教狂热,带来的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这让我们看到了宗教的可怕一面。
       对付这样一种大众幻想和群众性癫狂,我觉得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知足常乐。自我思想上的健康和富足,可以在任何时候让疯狂的人们冷静下来。
       附注:这本书翻译得很好,李绍光先生的翻译很地道,值得一看。
  •       这真是一本非同寻常的书,该书的版本非常多,再版的次数也非常多,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该书对研究股市泡沫等群氓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得到坦普顿等价值投资者的较高评价。群众性狂潮经常发生,但大众从来也不会从中汲取教训,最近发生的食盐抢购风潮真是又一例证,确实,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     现在可能被当成癫狂荒诞来读,但历史总是在重演
  •       这本书一直是我数目上的必读书,无奈之前只有选译本,没有全译本,最近出了全译本,我终于明白了为何它过去只有节译本
      
      国内介绍这本书的时候,一般都作为金融经济类的参考书,说它详细地记录了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疯狂”、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和1720年法国的“密西西比阴谋”这些金融泡沫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和我一样忽略了一些疑点,固然18世纪资本主义狂热更接近原教旨状态,但是讨论金融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把1929年的大萧条抛开不提,否则就如同写战争史不写世界大战一样荒唐。而且社会恐慌中1938年的火星人入侵是最著名的例子,是谣言和现代传播工具结合的起点,不提它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真相就只有一个——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那些事还没发生。
      
      是的,这本书写于19世纪前半,李嘉图尸骨未寒,马克思还没入行,所以这本书对“经济”“社会”这两个概念能有多深入的研究就可想而知了。说白了,这就是一本在刚有经济学的时代写的一本和经济基本不沾边的书,在还没有社会学的时代写的一本非社会学著作,在只有一个吉本的时代由不是吉本的人写的一本历史书,记录了与大众狂热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我知道很多人肯定会用普利策新闻奖的标准来衡量这书,那你就悲剧大了,因为现在哪怕是一个新闻系的大二学生也能把18世纪的权威评论家打出屎来,如果说我们现在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那前人的身高真是矮到你探出头也看不到。
      
      还有一个头疼的是当时那浮夸的文风,读过19世纪西方著作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就是一大堆递进式排比句,转折式排比句,因果式排比句,反正一句话能写成10句他绝对不会写9句。小说如此写,读者尚可以跳着读,学术著作这样搞真心懒得陪它玩了,何况这书也不学术,社会学里的聊斋罢了。
      
      我这样说,绝对不是说这书很烂,如果它真这么烂也不会一次次出现在西方社会学推荐榜上。但是看之前,一定要抛弃所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因为它和你想要看的那本书——
      
      根本一点都不一样。
      
  •     人在更新,不变的是人性。
  •     看了两个月,还是没看完,真的是想换一本书看了
  •     讲圣战之前还挺有意思的
  •     很多地方把这本书列为投资经典,其实这是本彻头彻尾的历史书,甚至不能把它归类为金融史,其中近一半的篇幅叙述的是十字军东征,与金融毫不相干。不过前三章对法国密西西比泡沫,英国南海泡沫和荷兰郁金香泡沫的叙述倒是十分生动和详细。PS:北邮版的印刷质量非常糟糕!
  •     太多次远征了吧/我还读过这书?简直不可思议 暂时有点印象 中国人还是看下国内的书 才有切身体会 其他国家的太遥远了没有感同身受 再好看也觉得不好看
  •       一直都有个困惑:今天花明天的钱,明天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现在才恍悟,这貌似时髦的消费方式,其实就是一个骗局。根本就没有神马明天的钱,明天尚未到来,明天的钱怎么会提前到达呢?!只是花了别人今天的钱而已。要是以米国来说明这个问题,就再简单不过了。米国人民最是倡导这种“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理念了,并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现在想必都明白米国人民花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吧。这个骗局之所以看上去很美好,是因为它偷换了概念和前提。一是用“我明天的钱”换掉了你“今天的钱”;二是预设了一个前提,明天是美好的,也就是说明天一定会有钱。
      
      法国的密西西比热潮和英国的南海泡沫都虚拟了一个“美好的明天”。密西西比计划是指赴美国密西西比地区的路易斯安那开采金矿,约翰.劳甚至为此导演了一出好戏——雇请数千名失业汉穿上矿工支付和手持开矿工具上街游行,并声称即将乘船前往路易斯安娜掘金;南海泡沫的幻想则是:秘鲁和墨西哥的金山银矿是采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把英国的工业产品运到南美的海岸,当地的土人就会以价值百倍的金锭银条来交换,同时又有谣传西班牙会割让四个位于智利和秘鲁的港口……结果很明确,这样的“明天”没有实现。相比看来,还是米国的战争掠夺更实际和实用,或许这也是米国高倡“今天花明天钱”的勇气来源和资本靠山。另,这里所说的“南海”是指南美洲附近的海域,相对于英国属于南方,所以称“南海”。和我们的南海不同,不过,以这样的距离来看,我们的南海显得不是那么“南”了。
      
      江湖上传说,有一种病叫“失心疯”。那些为郁金香潮流所裹挟疯狂投机的人,会不会是得了这种怪病呢?O(∩_∩)O哈哈~,这自然是说笑了。关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早有发现和研究,并持有不同的见解。勒庞认为群体和有组织团体中间有“感情传染”和易受暗示的巨大作用;弗洛伊德则认为这是团体成员与领袖以及其他团体有着性本能无关的产物。本书的译者认为愚昧无知才是群众疯狂的根源。以上三观点,个人全部认同,并且认为它们是对同一现象不同层面的解读。无知者无畏,愚昧者盲从。——保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和节制的态度,才会有明智的判断和警醒的意识。
      
      
  •     我觉得有·
  •       你知道么,几百年前,英格兰股市就有南海泡沫的奔溃,因为盲目吹嘘未来在南美洲收益的童话?几百年之后美国也发生了航空业泡沫、IT泡沫?
      
      你知道么,几百年前,毫无理由荒诞的十字军东征持续了200年,死了几百万人?今天中东每天还在死人,因为什么?
      
      你知道么,占卜术、预言家、巫术已经是千年的老行当了,不断有人预言世界末日,像荒诞剧一样一幕幕上演?只要人还是这样愚昧,这种行当是不是可以再挺一千年?
      
      你还想知道历史发生过什么?看着本书吧
  •     喜欢狮心王理查
  •       发财路上疯狂的人们
      评《财富大癫狂》
      
      有一句话说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一句话说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第一句话说的是人也好,鸟也罢,都会为了某种特定的欲望“奉献”一声;第二句话说的就是上述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财富大癫狂》这本书讲的就是三个故事:密西西比计划、南海泡沫和郁金香狂潮,财富的泡沫被疯狂的人们吹的很大,然后很轻松地破灭,给贪婪的人们留下无尽的懊恼,也给后世留下一堆教训,这也是本书呈献给读者的另一个内容,它警告大家:愚昧无知使得人们的贪婪本性暴露无遗,在财富的泡沫中被轻松地利用,然后无情地抛弃。
      
      距离我们最近的财富泡沫应该是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了,美国的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倒台却和密西西比计划、南海泡沫有着非常类似的逻辑,而对于中国国内最近几年的“蒜你狠”、“豆你玩”也可以算是缩小版的郁金香狂潮。国家、社会都是在人的控制下行进的,英雄可以推进历史的进程,小人也可以延缓文明的发展,但历史最终的发展是由占大多数的人民决定的,他们的力量才足以改变历史。悲催的是,在很多历史的悲剧中,听信谗言、贪得无厌的普罗大众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历史不断再重演,也告诉我们人类死性不改的事实:愚昧无知产生的贪婪、从众,在发财的路上一次又一次上演着同样故事情节的悲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圣贤给我们的教训。然而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们在财富面前表现的并非君子,他们的贪婪本性,通过股票,通过郁金香,彻底地暴露出来了。因为在财富面前,他们可能想的更多、更远;除了是“身外之物”之外,财富还可以当做满足欲望的工具,可以化身为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或者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等等。这种极易摧毁人性的想法,在经历诱惑之后很快在人群中显示出“羊群效应”,人们轻松跨过自己的心理障碍,肆无忌惮地夺取本并不属于他们的财富,在狂喜之后又发现自己已经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过了这3个闹剧,品味过了这1个教训,我们却依然无法得到关于人性贪婪的准确答案,我甚至还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面对这样的财富大癫狂,我会如此选择?”我没有答案,因为我好像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
      2011-11-7
      
      
  •     内容不完全是金融方面的东西,所举事例更多反映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及人性的贪婪。
  •     密西西比阴谋,南海泡沫,郁金香狂热,十字军东征,前三个事件和金融投资还是有点关系的。最后的十字军东征有点拖沓,篇幅占太长了。
  •     史实选取的不错,但是情节描写的比较乱
  •     他更没有料到,人们的信心,就像怀疑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增长、膨胀;而希望也可以像恐惧一样四处蔓延,最终吞噬一切。
  •     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本书会出现在金融史的分类,显而易见这是作者东拼西凑试图解释书的题目的一些故事。前三章尚可,后面的都是些有的没的,与金融无关更与历史无关。两颗星,一星给这位作者一点尊敬,一星给封面。
  •       关于大众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不过没有多少理论上的论述,主要是叙述了十五个故事。
      全书十五章:
      1、金钱癫狂:密西西比计划
      2、南海泡沫
      3、郁金香狂潮
      4、炼金术士
      5、现代预言
      6、算命
      7、磁疗石
      8、政治与宗教对头发与胡子的影响
      9、十字军东征
      10、猎物狂潮
      11、慢性投毒者
      12、鬼屋
      13、大城市里流行的荒唐
      14、献给大盗们的民间赞歌
      15、纪念物
      
      对于本书,我提炼的主要观点有:
      1、任何人作为个体时,都还算感性或者理性;可一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他却变得愚不可及。
      2、跟随群体是大部分生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
      3、有时候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用太在意得失,往往倒霉却以为着惊喜。比如现代化学的根基基本就是建立在一群看起来无知也基本没有做出任何成就(发财的梦想也没实现)的炼金术士构建的。
      4、当你富有或者有权势,身边肯定会有一群希望利用你的不理智的人。想一想溜须拍马的人有多少就知道了。
      5、很多罪恶的行为都是利用群众的愚昧,假正义之名而做出的。比如十字军东征(我代表上帝干死你们这群异教徒)、纳粹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杀。
      6、任何一个疯子都可以引起火灾,却需要很多理智的人去灭火。
      7、人类在赞美伟大,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时,忘记了善良才是真正的伟大。
  •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这是很早就流传的一句话。最近还流行一句:“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细来想想,其实对于现在生活,好像真的如此,吃喝住行,都需要有点票子撑腰,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因为破残、股票下跌、投资失败自杀发疯的事情了。大概他们觉得,没了就消失了,就活不下去了,心里就没有依赖了。当然,这说的好像还真不是什么特别大众化的事情,面对中国的股市与投资市场,很多人早就有了一颗勇敢的心。
      因为对财富的向往,人类有过各种在我们脑子冷静的时候想想都可笑不靠谱的事情。当然,只是觉得可笑,并从来没有真正的证实过,探讨过,或者是专门的区看过这么一种现象。在看到书名《财富大癫狂》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不禁又想起了一句话“鸟为食死,人为财亡”,当然,这个亡有着太多的意义了,不单单是指肉身的死亡,还有一种“脑”死亡,脑袋进入了一种狂热的阶段,在众人的言行下,在众人的热情之中。
      然而翻开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本老书的新版,当然,之前并没有看到过,但是作为一个经济爱好者来说,对于“密西西比计划”、“南海泡沫”、“郁金香狂潮”可谓是略有耳闻——此三为本书的前三章,而书中第四章所讲到的“末世预言与迷信”也在罗兰•艾默里奇的《后天》以及《2012》的带领烘托下,让不少人真实的感受到了什么是“集体妄想及群众疯潮”。
      作者查尔斯.麦基只是在一一的描述事件的背景以及经过,不加以过多的评判,而是站在一个冷静的角度去述说,就像是正在阅读的读者一样,从危机到救世主的出现,从全民狂热到更深的堕落,群魔狂舞的景象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来,然而一次“密西西比计划”不是个例,在此之后的“南海泡沫”如同翻版的存在——只是换了个地方,的确让人不解。是人们的贪婪自私?还是调控的盲目自信?不管如何来说,都是大家的脑子一起短路走私了。然而这一幕幕悲剧的存在,不得不说,是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与警示价值的。
      看书的时候,觉得此般情景如何的可笑可叹,但反念一想,如果是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会不会亦是这些癫狂者中的一员呢?会不会是海南房地产泡沫中被陷入的一员,会不是是在2008年股市狂跌中被缩水的一员,会不会是当今黄金白银交易市场当中正在盲目的选购的一员呢,会不会是什么恭喜你中奖获得纪念币一套中的一员呢,会不会是正在恐慌2012年12月21日来临的一员呢?在追寻财富的路上,或许会有太多的不满足;在面对迷茫的未来的路上,或许有太多的恐慌。我们也许控制不了他人的种种行为情绪,或许看清自己,看清真相,不受蛊惑亦是一种生活态度。
      
  •     即视感,颜值高,嘛。
  •     疯狂的从众心理,集体催眠
  •     因初创的历史地位而值得一读,不过写作多描述,分析不足
  •     人类历史是如此相似,以至于每个国家都在不断重复实质相同的行为,名称变了,对象变了,不变的是人性和这种人性下的行动方式,此书应该是必读。郁金香的那段内容被后世许多学者引用,对于伦敦地下水和疾病的描述是现在因果推断分析的经典引用案例,10次十字军东征在欧洲现代史之外给我们更多的资料。而劳的密西西比和英国的南海公司在2015年的中国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只不过这次的名字叫做匹凸匹。没有对比过不同译者的版本差异,可以比较后,得到更为可信的结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