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北京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7
ISBN:9787500427643
作者:黑马
页数:338页

作者简介

这是本写芸芸众生中小知识分子群像的小说,笔触寓庄于谐,在嬉笑怒骂中道出了小知识分子为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地的辛酸。 我读过的小说, 自《儒林外史》以下一直到《围城》,写了封建时期和半封建半殖民地中知识分子的可怜相与苦恼相;对于大小知识分子的剪影,写个别的有,写几个也有,但写小知识分子成堆的却不多见,《混在北京》就填补了这个空白。

北京长安街旁的一条小巷子,一座年久失修的老筒子楼里,住着一群来自外地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一个出版社共事,最大的愿望,就是单位分了房子,好搬出这被叫作“移民楼”的臭水横流的筒子楼。饮食男女的知识混子生活就在其中展开了。这部小说曾被拍成电视剧,获了百花奖,小说比电视剧有看头,更真实。


 混在北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被许多“前辈”称做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受过三年自然灾害在物质上的匮乏,也没有经历十年文革精神上的折磨,然而就因为少了许多历练,从而使我们显的那么的“天真”。但是,这些我们的“蜜罐”并不甜,我们是没有信仰的一代。古代人们信仰一切解释不清的神秘事物:神仙、日月、山河……;革命时期,人们信仰马克思,相信总有一天会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使无数先烈前赴后继献出生命;在西方社会,人们信仰上帝,这已经是深入骨髓中的文化,大家都知道这世界无神,但是有了信仰能制约一些不好的行为;而我们,这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人,却是没有信仰的,空虚、颓废着,脑子里还存留着七十年代动荡但又热血的影子,却又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异化的冲击,有许多人过着混乱的生活,其实他们在追求那种很渴望得到的“信仰”。其实我想发表一下对刚读完的书的一些感想,谁知道……刚读完的书叫《混在北京》,是黑马写的。一开始我是把它当作时下流行的“痞子文学”来看的,希望能在工作之余能看些上口的,明快的,又有点解气的犀利文字,谁知道看完以后却沉重了。这部书是90年代初写的,该是很早就出版了吧,遗憾的是我才看到,不过也不算晚。故事讲的是一群住在北京筒子楼里的“知识分子”的众生像。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无非就是改革开放十年后人们是怎么过日子的。房子、钞票、升迁、北京户口……都是很生活的事件,笔调有调侃,有幽默,有同情,有辛酸,字里行间不难读出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我无法知道文革中知识分子被当作“臭老九”是怎么生存的,我也不得而知十年改革是怎么冲击了“知识分子”的,当时我才十多岁。筒子楼我是住过的,北京的筒子楼也去看过。当时我在大学念书,一次陪同学去宿舍旁的教师公寓找一位老才第一次踏进了这个黑糊糊的建筑,这就是北京的筒子楼。我们摸黑上楼,穿过一堆经年堆放在楼道里的杂物,一路靠着感觉相扶相持艰难前行。看了《混在北京》敢情这还算好的,书中的筒子楼比这更拥挤,更窄巴,更憋屈,更破旧,臭水时常泛滥,大家都练就一身踩梅花桩的本事踏着铺着的砖头挤在一间厨房里作饭,小孩哭,大人叫的,永远喧哗,有些单身的挤一个屋,有些爱人没办好北京户口的也像单身一样住一起,要是碰上了另一半来探亲,同屋的就有怨言了。从这里出来的人很少有清清爽爽的,什么“知识分子”的清高,都滚一边去了,终日蓬头垢面的,精打细算。我看得心惊肉跳,感同身受的一直感到憋屈,能相信吗?这是90年代的北京。北京,这座历史文化积淀很深的皇城,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小时候,一听说谁谁谁要去北京出差什么的,感觉就像他要去月球似的,很遥远很崇拜。邻居的孩子考上了北京的学校那简直是一步登天,接着就是留北京作官了,一家鸡犬升天。大家都有了这想法后,于是,人们也就一火车一火车的往京城猛挤,搞的外地来京工作的人都海了去了。一家里只要有人在北京工作,甭管是干什么吧,就是很光耀门楣的事儿了。可是在这风光背后,也许只有那些来京奋斗的人才最能体会到一些不为外人道的事情吧。有多少人对筒子楼留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里是许多来京创业的人怨过爱过的地方。那乌七抹黑的小破楼,那方寸的栖息地,曾让多少人挣的头破血流。房子的重要性深深的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如今杭州的房价如此昂贵,还是有无数人趋之若骛,甘始如饴。正如书中的沙新,正如本书作者一样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正满怀抱负,满怀理想,可是生存的残酷却着实给众人当头浇了盆冷水。骨子里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但却为了生存,折腰在这筒子楼里,为了占有半间房子,可以一改往日的书生脾气,端出泼妇骂街的气势捍卫自己的权利,为了尽可能多的争取诸如水、电、炉灶的使用,什么读书人的凛然正气都荡然无存。“知识分子”从古至今一直想摆摆姿态,表明一下自己的尊贵要比市井小民来的有气质,但是遗憾的是,生存将他们打回了民众行列,打破了他们孤芳自赏的迷梦。真是混在北京了,我想90年代的“知识分子”过过这样的生活,现在两千年了还是有那么一大批人这样生活着。他们有想法,但是被压制,他们有抱负,但是难以施展,他们想过的雅致一点,但是毕竟小资是需要金钱的,他们想清高一点,可惜平庸的生活常常使他们为丢掉“知识分子”的尊贵而困惑、苦恼。在如今文学作品泛滥的今天,《混在北京》真的不算什么,但是它的生活化,写实化还是值得一看的。书中的人大多是刚出校门到30岁娶妻生子这段时间。相信会有许多人产生共鸣。
  •     筒子楼、大城市里的移民第一代、识字分子扎堆的文化单位。看青年小知识分子如何磨灭自己的理想和天真的。看劣币是如何驱逐良币的。看所谓老资格一代又是如何道貌岸然的。反讽的笔触,触及到的是灵魂。深刻、真实。上个世纪末的真实,人性的深刻。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2013-10-01 12:39:08 黑马
    说得很深刻尖刻
    合影一下,呵呵,来自书作者的评论哦,受用的呵呵。:)
  •     筒子楼的故事,亲身经历过的时光。不知为何,一直很喜欢这种描写知识分子百般丑态的作品……
  •     筒子楼里面知识分子的堕落和庸俗化..一旦面对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知识分子表现得比小市民还市侩...可悲可叹...
  •     小知识分子的浮世绘
  •     还行,看过后不想去北京了!!!
  •     筒子楼、大城市里的移民第一代、识字分子扎堆的文化单位。 看青年小知识分子如何磨灭自己的理想和天真的。 看劣币是如何驱逐良币的。 看所谓老资格一代又是如何道貌岸然的。 反讽的笔触,触及到的是灵魂,因此而深刻真实。
  •     那个时候我中学,还不理解...
  •     幽默的语言,苦涩的内容
  •     说得很深刻尖刻
  •     一点心酸一点感慨。
  •     真实的80年代都市的生活写照
  •     回家有空的时候,都会拿出来看看
  •     还是冯亦代作的序呢
  •     没想到居然是15年前的作品了,电视剧找机会看看。这文瞅着写得挺鲜活,呵呵。今夕何夕?伊人如何?
  •     混在21世纪
  •       筒子楼、大城市里的移民第一代、识字分子扎堆的文化单位。
      看青年小知识分子如何磨灭自己的理想和天真的。
      看劣币是如何驱逐良币的。
      看所谓老资格一代又是如何道貌岸然的。
      反讽的笔触,触及到的是灵魂。
      深刻、真实。
      上个世纪末的真实,
      人性的深刻。
  •     最喜欢的书之一
  •     2001年3月阅读。
  •     小知识分子的辛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