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评传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40769750
作者:(英) 哈特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史蒂芬•哈特(Stephen M.Hart),1985年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为伦敦大学学院(UCL)拉美电影、文学和文化专业教授,发表有多部专著和论文。著有《拉美文学研究》(2003)、《拉丁美洲电影指南》(2004)、《魔幻现实主义参考》(2007)、《拉丁美洲文学指南》(2007)等。
译者王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莎士比亚戏剧与英国诗歌。所编教材及学术专著主要有《英国文学阅读与欣赏》、《二十世纪英国文学选读》,《英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编著)、《戏剧文体分析》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他再也不能下棋了”
第二章
“一分灵感,九分汗水”
第三章
“没什么区别”
第四章
“连我都会无法跟自己相处”
第五章
“他领诺贝尔奖为什么要穿得像个厨子?”
第六章
“他是个大臣,但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
第七章
“第三位教皇”
注释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自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作品在全球受到持续的关注和喜爱,《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都已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经典。随着他于2014年4月17日离世,马尔克斯的作品和相关书籍再度引发阅读热潮。
本书属漓江社最新推出的“人文名家评传”丛书。作者史蒂芬•哈特是一位拉美文学、文化研究专家,和马尔克斯有过深入交往。本书从马尔克斯丰富的创作生涯中提炼了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以解读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为主线,刻画了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探索了他日常生活与作家生活之间的区分,及其作品中家族史与民族史之间的关系。作者行文幽默生动,选材眼光独到,引证严谨周密,是一部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备的优秀评传。


 马尔克斯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对马尔克斯实践多层次解读之时,“双重身份”是史蒂芬反复强调的概念。在他看来,“双重身份”以及围绕它所衍生的“异化”、“幽灵”、“目睹自我的死亡”等意象或情节,构成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一环。值得玩味的是,史蒂芬时而犀利、时而黑色幽默、时而钝重的语言,辅以不安分的、跃动式的讲述节奏,从某种程度上与马尔克斯的写作语言渐趋相近,构成了一种暧昧的“双生”。在绝大多数的阅读时间里,我们都能感觉到,作者的讲述、马尔克斯的原文以及四面八方的引述,都被作者以一种从容的语言能力调和得浑然一体,仿若是马尔克斯的又一部巨制,好像他从未离开。这大概无疑是马尔克斯研究史上,至今为止,一次最狡黠,最优雅,却也最悲伤,但又最令人欣慰的致敬罢。
  •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坦白地说,我的一篇随笔《梦见冰块的那个下午》题目完全来自《百年孤独》小说开头,现在它藏在仅十五万字的《天鹅斯万的午后》里,而写小说的那个人——加西亚•马尔克斯走了,这位小说王国里的王,人情世界的教皇,终于摆脱了人间无穷无尽的阐述。“刀客必死于刀下。”据说马尔克斯最后几年并不记得曾写过《百年孤独》,这完全正确,也是他的荣耀呀!我现在仍然清楚地回忆起马尔克斯去世,2014年4月17日,我正在医院里陪父亲看病的那个上午,我向手机里瞟了一眼“新浪读书”微博发出的消息,随后被无数马粉转载,一整天,微博里全在纪念老马,而我在医院里搀扶着老父亲,看他渐老渐衰的背影:“他父亲带他去……”,此刻是我现实中的父亲。同一个称谓,不同的指向,虚构与现实交替着出现,马尔克斯最拿手的戏。上大学二年级,我在一本英西文版《门与镜子》里读到马尔克斯的一个短篇小说《巴尔扎神奇的午后》,凭着好奇心,我把它翻译成了汉语,后来我从一本英文版《诺贝尔读者,诺贝尔文学奖中的短篇小说、诗歌与散文》书里翻译了《夏娃在猫的身体里》,我完全被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所折服,以至于可以忽视国内的所有当代作家,我买到了一本台版《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加布里尔•贾西亚•马奎斯》,到2012年出版的《我不是来演讲的》,二十年间我收藏了14本关于马尔克斯的书,有来自南美大陆的《拉丁美洲散文选》(入选了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孤独》),这个被称为“最孤独”的大陆曾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写作——南美大陆是一块发烫的冰块,马尔克斯引我去见识了它,二十多年后,回忆初次读《巴尔扎神奇的午后》那么近,又那么的远。漓江出版社在马尔克斯去世后的5月份随即上市了一本英国人斯蒂芬•哈特写的《马尔克斯传记》,封面上马尔克斯带笑容的正面西装像,怎么看都像大病初愈,黑色西服上佩戴了一朵肥沃的黄玫瑰。我翻到了83页,一张拍于1969年的招牌照,当年马尔克斯头顶首版的《百年孤独》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可他十分忧虑、无助地从照片里望向我们,他被书压着呢——他的“孤独”是天注定的,注定孤独一百年。大概全世界没有哪位作家比得上马尔克斯从文学里获取如此巨大的荣誉了,包括与世界领导人比尔•克林顿、卡斯特罗等人打交道,不管他来自东方还是西方阵营,老马称得上一个教皇,肩负着文学改造世界的重任,在墨西哥一次讲座上曾恳请两个超级大国将军费开支用于教育事业。马尔克斯代表了哥伦比亚,在一个时期他的确是这样,马尔克斯的朋友阿根廷作家胡列奥•科尔塔萨说:“扼杀一名作家的最捷径是强迫他做国家的代表。”1982年获诺奖之后马尔克斯写出了一部稍微像样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写作了,渴望有个安静之所,渴望到古巴去。马尔克斯与古巴的亲密关系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包括他的好友小说家略萨;1999年他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封以他的名义写成的告别信在网上流行,这又不是马尔克斯最擅长的小说策略吗?现实模仿了小说。到下一个新世纪,加西亚•马尔克斯鲜有新作问世,他迫不及待地写自传,2002年《活着,为了讲述生活》出版,无非老马再换种方式过过写小说的瘾儿,可那些个故事都在他的小说里重复了多次。《马尔克斯评传》共七章,每章配上了新闻性标题“他再也不能下棋”、“一分灵感,九分汗水”、“他领诺贝尔奖为什么要穿得像个厨子?”,噱头十足。传记者斯蒂芬•哈特是伦敦大学电影与文化教授身份,写评传自然从传播学考虑,你可以将它当作一部小说读。第一章揭开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身世、那个有着同样姓氏马尔克斯家族犯下的情事:加西亚小时候跟着外公亲眼所见长辈们之间的偷情、他遇见了妓女,童真丧失,“剩下就全是她一个人的戏了,直到我骑在她身上,独自体验了那销魂一刻,只觉得她那小牝马似的大腿间像洋葱一样粘稠的。” 此刻我信然了,也释然了。为什么会在《百年孤独》里有那么多自然的偷情与乱伦?为什么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不可思议的忠诚苦役犯?为什么马尔克斯在他七十七高龄还写《我忧郁的妓女回忆录》?为什么老马会在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上为总统挺身一辩:“总统想做的,不过是普通男人背着妻子一直在做的,开天辟地,从来如此。”?一个写作如此强大的作家,他的性欲能力必定是强大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我迄今记得一个名叫夏娃的女孩突然进入了猫的身体里(《夏娃在猫的身体里》:“她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的容貌已经踪影全无了。那曾经像肿瘤,像癌症一样折磨过自己的漂亮长相竟然消失殆尽了。”我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国内文坛写实主义正走俏,先锋作家余华格非苏童们写出了模仿大师的作品,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在三四年后才发表,而马尔克斯早在1947年就很好地处理了小说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之间的关系,“潜意识”、“魔幻”、“生死转化”、“怪异”、“荒诞”等等在《夏娃在猫的身体里》普通得如一个形容词。马尔克斯提拎起南美大陆这张“枯枝败叶”:腐败、独裁者、军事叛变、香蕉、热带雨林、南瓜、山药、茄子、天竺葵的絮语、村庄、文明进化器、黑色幽默与政治讽喻等等,统统糅入了写作里,然后创造了一个新词:魔幻现实主义。斯蒂芬•哈特谙熟写作之道,他追溯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对《百年孤独》的影响,美国新新闻学又是怎样影响了马尔克斯的写作(第三章);他从小说技术层面漂亮地分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第三章)、《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第五章)、《霍乱时期的爱情》(第六章)。“他坐在燃烧的泥炉子旁边,等着茶水煮开……这时,上校觉得好像内脏里有毒蘑菇和百合在生长。”这个怪诞不堪的意象组合不是老马独创,诗人T.S.艾略特描写过“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有不止一位著名的中国小说家使用着意象。《凶杀案》像棱镜一样折射出事件的不同层面,“各个章节滑动连接,产生新的互文共鸣”;《爱情》的叙述形态像漩涡一样,小说结构像“流浪汉小说”,曲折甚多,漩涡潜流,过去的事件不断重现;《孤独》最本质的层面剖析(第四章),马尔克斯在写作时有意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同时给自己留出容纳描写所有事件一个空间。马尔克斯从普鲁斯特福克纳博尔赫斯等人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又通过他的小说在中国的传播,教会了中国小说家。我多么喜欢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用羊皮纸占卜未来,一边跳读着翻页,一边预测读完羊皮纸书后的情景,看见死亡在远处等着。《活着为了讲述》,老马再次玩弄了一回他精湛的小说之道,模糊了历史、未来、现实、虚构,在马孔多的辞典里没有时间线性概念,一切都可逆回,唯独那个带我见识冰块的人,再也走不回了。2014年6月13日作者:郑亚洪发表于 《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7月9日(发表有删节)http://book.ifeng.com/shuping/detail_2014_07/09/105409_0.shtml
  •     读马尔克斯作品的一种直观感觉是即便头昏脑胀还是欲罢不能,在魔幻与现实之间徜徉,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在无性之爱与无爱之性中徘徊。本书分析了马尔克斯写作手法的五个关键因素:魔幻现实主义、时间的压缩与断裂、恰到好处的冷笑话、黑色幽默以及政治讽喻。开篇提及马尔克斯的童年生活对其今后写作道路的影响、外公的身份双重性为他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让他认识到了无爱之性的危害之大,使他得以在婚后对妻子忠贞不渝,没有非婚生子。书中还谈到马尔克斯与卡斯特罗的友谊,是古巴革命事业坚定的支持者,卡斯特罗为他在古巴提供创作环境,而他则帮助古巴声讨美国的强权政治,以他在新闻报道方面极有天赋的才华,在国际新闻界引起轰动。马尔克斯不单做过记者和作家,他还涉足影视,创建了新拉丁美洲电影基金会,鼓励拉丁美洲电影事业的发展,重视向世界展示拉丁美洲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真情实感。他同时也是一位民主斗士,声讨独裁者的暴政,歌颂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将军,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中(《拉丁美洲的孤独》)提到:为什么我们在文学上的独创得到毫无保留的认可,而我们面对巨大困难,想进行社会变革的时候,却遭受种种怀疑而得不到认可?马尔克斯呼吁欧美国家能正确看待拉丁美洲的政治进程。《百年孤独》之于马尔克斯,好比“一书定终生”。借此,他成为了哥伦比亚的代表,甚至是拉丁美洲的代表。时至今日,《百年孤独》依然排名畅销书榜前列,马尔克斯的影响力也早已超越了文学,成为拉丁美洲的一张名片。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这本书可以看出西方著书者的严谨。对马尔克斯,拉美文学感兴趣的人可以读读。
  •     看得我百味杂陈,像在吃一块各种马尔克斯小说味道的压缩饼干,由作者捏出形状。
  •     本书跟马尔克斯其他传记相比,最独特之处在于,把马尔克斯的生平故事跟对其作品的深度介绍和评析结合在一起论述,既具有文学批评的学术深度,又有着优秀传记所应该具备的客观态度和诗意文笔。非常值得一读。
  •     对马尔克斯生平以及他的创作来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可以帮助理解马尔克斯的“真实是文学,而魔幻亦是真实。”的创作理念。
  •     结合马尔克斯生平,解析其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更深入的了解。分析了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写作手法,也阐述了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化。总体来说,这本评传还是给人以启发性的,作者在书中关于马尔克斯极其作品的观点未必属实或者正确,譬如反复强调的“身份的双重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就过于武断。
  •     好看。马尔克斯也算是半个卡斯特罗的御用文人了。
  •     喜欢,笔调和马尔克斯如出一辙,来自英国的作者笔下源源不断流淌的是一条色彩斑斓延绵不绝的加勒比的大河
  •     马尔克斯对卡斯特罗是真爱。(对作品政治寓意和个人生活与政治的联系评述较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