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难民自述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214102994
作者:小岵女士

内容概要

小岵女士,姓名吴大年,女,上海嘉定人,1925年出生,西南联大毕业。解放后,长期在江苏教育系统任职。吴大年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教授的母亲。

书籍目录

《小难民自述》序冰心
《小难民自述》是怎样刊出的方豪
一 再会吧!首都
二 乡村生活
三 警报传来
四 扬子江上
五 和州一度失陷记
六 皖省的农村情形
七 握着了光明之灯
八 三百余里的崎岖路程
(1)帆船上
(2)一个小炸弹
(3)车
(4)巢湖的四周
(5)检查
(6)元宵之夜
(7)一场虚惊
(8)在狂风怒吼中挣扎的一天
(9)由救济难民的组织忆往事
九 公路上
(1)自桐城至太湖的一段
(2)太湖至宿松
(3)鄂省公路的一段
(4)河上
十 登陆后
十一 在大武汉的怀抱中
(1)久别重逢
(2)月余生活素描
十二 月色皎洁下脱离了大武汉的怀抱
十三 粤汉车上
十四 在湘省逗留的片刻
(1)长沙市风景线
(2)别
十五 西南公路上
(1)第一天的公路生活
(2)交界后
(3)在贵阳
(4)穷
(5)盘江悬桥
(6)车陷在山沟里
十六 目的地到了
作者的话

作者简介

中国版《安妮日记》!
冰心先生作序!
顾颉刚先生题签!
35幅写意画艺术还原历史场景 !
===============================================
《小难民自述》是对于一次逃难的描述: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小岵”与全家人在外公的带领下,从南京辗转经安徽、湖北、湖南、贵州,终于逃到了云南昆明。惊魂甫定,只有13岁的她记录下了那八千里路的战火和尘土,其文字真实、动情、充满细节。此书的出版,得到了顾颉刚、冰心等民国名士的鼎力支持。
同为二战期间,同为受难人群,同为一名少女的质朴叙述,《小难民自述》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那本著名的《安妮日记》。不过我们的“安妮”要幸运些;至少,她能在八十多岁的时候,依然神志清朗、言谈敏捷,可以伴着一杯清茶,回忆起那段注定不会如烟的往事。


 小难民自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2015年恰值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国内各大出版社也纷纷瞄准这一契机,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抗战和二战主题的新书。在这些纷繁斑斓的出版物中,有一本小书,或许永远不会占据各大文化媒体的头条,但它的出版,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本书,就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刚刚推出的《小难民自述》。《小难民自述》说的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作者“小岵女士”与全家人在外公的带领下,从南京辗转经安徽、湖北、湖南、贵州,终于逃到了云南昆明。惊魂甫定,只有13岁的她记录下了那八千里路的战火和尘土,其文字真实、动情、充满细节。由于作者当时的少女身份,以及其内容的抗战主题背景,这本书被不少媒体形象地比拟成东方版的《安妮日记》。在国内,抗战题材的历史类书籍和相关影视文学作品可谓数不胜数,然而绝大部分这类作品或沉迷于宏大的战争历史叙事,或停留于自欺欺人的夸大与意淫,真正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介绍战争中日常生活的书籍,其实并不多见。崔永元先生几年前推出的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算得上是从个体口述史角度,还原抗战真实历史面貌的先行尝试。《小难民自述》的文笔或许稚嫩,视角也或许较为私人化,但它却用真实而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了一位少女在战乱之中的逃难生活。这种带有口述史性质的纪实文学作品,无疑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在书中,战争造成的命如草芥、山河凋零处处可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当敌兵来犯时,无法奔逃,只得跳河而死,尸身虽已寻着入殓,但棺仍旧放在乡间,未曾入土……”战乱不只让老人“入土为安”的最低愿望成为泡影,也让“小岵女士”视为第二生命的众多藏书化为灰烬。在逃难的路上,处处有敌情,处处有危险。沦为“惊弓之鸟”的难民们,连一块粗大的木头,都会误当成日本飞机的炸弹,惊吓不已。  “小岵女士”的逃难路线是从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一直到西南边陲城市昆明。这一路上,除了记录下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恐惧之下,作者也将当时中国各地发展不一的真实状况,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方面,类似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浸淫在现代都市文明之中。另一方面,安徽的农村还对溺杀女婴习以为常;云南的县城里,女孩儿们居然还缠着小脚,走路一拐一拐;国难之下,还有旅店的老板肆意哄抬物价,大发战争财。透过“小岵女士”的记述,我们清晰地看到:现代文明在当时的中国仅仅只波及少数大城市,而中西部的广大后方,仍然处于一片前现代发展状态。这种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滞后,也正是我们全国上下着力苦战,却仍然在日寇面前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位身处豆蔻年华的少女,逃难的生活固然是颠沛流离,但客观上也为作者体验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条件。在书中,我们看到:湘西的小镇里,“山虽高,却不枯燥,树木花草,红绿相映,雨后鲜艳的阳光照着,更是娇滴滴具有少女青春媚态”;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前,“一片深黄色大水下泻着,声如雷鸣,势若万马奔腾……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阻止它的狂奔”。这样质朴而诗意的风景描写背后,是一颗天真、烂漫、渴望和平的少女之心。对祖国山河美景的欣赏,反过来又加深了少女的家国情怀,促使她奋发读书,投入到抗战救亡的大潮之中。在书的结尾处,她这样写道:“在这里滋长着多少的热血青年,酝酿着多少救国的高潮……不要忘了我们的敌人……不要忘了惨死的同胞……新生和光明展在我们的前头!”或许正是这样的逃难经历,也或许是写作这本书促发的历史意识和文献意识,作者后来便报考了西南联大历史系,学习历史专业。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钱乘旦先生,正是作者“小岵女士”之子。《小难民自述》在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面市,由顾颉刚先生题写书名,冰心女士作序。如果说在当年,这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国人的抗战斗志和爱国情怀的话,那么七十五年之后的今天,这本书的再版,则足以让我们居安思危,重新审视我们国家的那段苦难岁月。向慧眼识珠,从茫茫书海中找出本书,重新进行再版的出版社和相关编辑致敬!向所有坚强不屈、抗战到底的英勇国人们致敬!2015年7月3日晚作于竹林斋(本文刊发于2015年7月19日的《深圳商报》阅读周刊,见报时略有删节。)
  •     一个值得思量的说法,所谓初恋,并不是单纯指你的第一个女朋友,也不是你第一个动心的人,而是当提及初恋这个词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人。类推来说,故乡好像也是这样。主题有关故乡的故事不胜枚举,离开,回忆,领悟或深陷。《小难民自述》便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诞生于近代历史上最混沌,难以看清的那段日子。战争迫使年幼的作者离开家乡,开始了“一路向西”的求生之路,用笔为我们记叙了身为战争受害者,背井离乡者的万分之一的遭际,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感性地为我们带来一个真实度很高的故事,与她想说的一切。如果用刚才提出的说法去下一个比较感性的定义,那么故乡就是与人发生的关切最深,最值得怀念的环境。那么,就故事的主人公来说,记忆最初的祥和平静的几年固然值得回味,然而讽刺的是,这种感触却是和之后的流离、不安相较才烙印深刻。反之,记忆最留恋的地方莫不是生理和心理最负重的时刻,而生命的飘摇不定,换一个角度来看,她至少迈出的每一步都有意义。那么,从南京到昆明的这一段路,便可以算作故事主人公小岵的故乡。像是加缪在《鼠疫》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一旦生活成了习惯,那么人将感觉不到任何痛苦。”小岵一家的逃生,在前几个月如同炼狱,甚至发出了“总有一天要吃真的日寇”这样恨之入骨的诅咒,然而在书的后三分之一,关于憎怨、无助的笔调明显减轻,记叙的重点由生活的艰辛向所见的社会风情转化。细腻的景物描写,与路过的一切“拥抱”过和离开,这时的逃生更像一种“以逃生为主题的旅游”。对她而言,这一路的所遭受的,所失去的,会是一生的疮疤,更是一生的最值得回忆的,甚至最宝贵的记忆。通过这些文字,一个个故事,与我们共享,她“故乡”的故事。之所以“日寇”或者战争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是因为把太多无辜的无可选择牵扯进同一个大事件,连生命的保有也不是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想活下去,要么做一名战士,而多数心理和生理的弱者,只能选择逃生。但一味地指责战争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假设没有战争,我们也不会拥有永远平静祥和的幸运。有了风浪,我们就已经在路上。
  •     国际友人德国的约翰•拉贝先生在日记中说:“可以宽恕,但不可忘却!”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册人数50余万,守城军士、各地入城滞留难民,时南京总人数应为60万。当日午后4时,南京沦陷。城内百姓遭遇惨无人道的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南京城被毁三分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一组组的数据在警惕着我们,曾经,中华儿女饱受欺凌,在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之后,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对于仇恨,我们应当放下,但绝不能忘记这血的历史。2014年12月13日,我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当天,新华网发表了文章《我的奶奶当年是难民——写在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作者钱春弘,她以自身亲人的经历回忆中国那段饱含耻辱的岁月,缅怀先人,为后人之安宁而作警惕。在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她的奶奶吴大年女士在十二岁时恰逢侵华战争,为免遭侵略者蹂躏,随亲逃离,于1937年8月离开南京,翌年五月至昆明,十三岁时将途中九个月七省的见闻著书付梓,名为《小难民自述》。《自述》由冰心先生作序,初版于1940年前,作者小岵女士著书之时始十三岁,书中所记录的是自己从南京至云南途中七省所见所闻,在75年之后,这本《自述》再版发行。尽管书的边幅不长,但对于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小女孩来说,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年岁虽幼志向不浅,文笔简朴却意味深远。如作者自述中说到,著书之目的在于使战区后方的小朋友知道战区中同胞的痛苦;就此发心与见地都是极为可贵的,更为难得的是在炮火摧残,城市沦陷的环境下,仍不忘对未来抱以希望,如她在书中这样写道:“我相信,一城一池的得失,绝不会影响到我们抗战的心理,收复徐州,只是时间上的事罢了。”萧乾先生的文章《倘若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会难过,羞愧》,他将日本与德国进行了比较,后者敢于承担的态度令德国在国际社会重新获得了尊重,而日本至今仍然在回避历史,不敢承认当年发动的侵华战争伤害中华儿女的事实。战争结束70周年,当年的侵略者至今未曾彻底反省自身的罪行,反而玩弄政治手段强化军事力量,意欲突破当年战败所带来限制,这是一种可怕的意向。回顾往昔的苦难和耻辱,国人当警惕,正如萧乾先生在他的文章最后说道: “一个输了而不认输的赌徒是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一位少女笔下的战乱之中的中国,真实、纯粹、动情,极具口述史研究价值。在二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这样个体化战争叙事的作品,对于那些宏大家国视角的二战史论著来说,不只是一个有力的补充,更是鲜活的另一种声音。
  •     当自己感觉痛苦的时候,看看战时中的故事,体会下自己的快乐
  •     钱乘旦教授的母亲小岵女士 13岁时所写的一本抗战时期逃难记,记录了从1938年8月起历时九个月,从南京跋涉至昆明的整个逃难旅程中沿途的所见所闻,笔触稚嫩但情感真挚。虽然国破但山河犹在,所以希望也一直都在,就像全书最后一句“新生和光明展在我们的前头”。这本书很适合作为中小学课外读物。
  •     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四万字的小书硬是印成了200页,编辑费心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