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瞬间》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42649914
作者:李永炽
页数:242页

精彩内容试读

“北京人”的生活自“北京人”在周口店的洞穴出土以后,从该洞穴也挖掘出许多非常原始的石器,这些石器必定是“北京人”所制作的器物。同一洞穴也堆积着许多兽骨,其中有现在已经绝种的鬣狗跟巨角的肿骨鹿。这些都成为推定“北京人”时代的线索。在这些兽骨中有许多是人们用刀类割切的。“北京人”不仅猎取这些野兽供食用,还把它们的骨加工制成骨器。总之,周口店提供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罕见实例。在周口店出土的人骨大约有三十九具,大部分是头骨,四肢跟其他身体部分的骨骼发掘得很少。就这些人骨的年龄来看,除掉百分之四十年龄不明的以外,其余百分之六十中的百分之四十是十四岁以下的小孩,四十岁以上的人只占百分之十。这也许是当时卫生状况不佳所致,但是也有人认为“北京人”有猎人头、食人肉的习惯。究竟如何,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从洞穴挖掘出来的动物骨骼与头角,有些有黑痕。经过精密的化学实验,才认定这些骨骼上留有黑痕的部分是火烧的痕迹。洞穴内黑色的堆积层则是木块火烧后留下的炭化物。“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烧猎取的野兽来吃,也知道在洞穴入口的附近烧柴来防止猛兽的入侵,似乎也知道用火烧兽骨来制造骨器之类的东西。总之,“北京人”似乎已经知道用火,并自制石斧、骨器之类的东西。

精彩内容推荐

宋太祖鉴于唐代以来藩镇的跋扈和割据,开始解除战将的兵权,利用文官带兵,厉行中央集权政策。由于文官受到重用,科举就逐渐成为读书人猎官的目标。科举始于隋朝。到唐朝,因为试官与新进士之间结成亲密的师生关系,造成了许多政治上的派阀。新进士甚至只知有师,不知有天子,贿考也公然存在。宋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太祖发现礼部考试有作弊的行为,于是把礼部考试及格的考生都集中到殿堂,亲自再考一次,以决定及格者的成绩顺序。这就是所谓“殿试”。殿试及格的就成为天子的门生。唐朝时期的师生关系,到宋代已经完全改变了。做官的资格由天子赐予,因此天子对官吏具有压倒性的权力。宋朝文官得势,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宋太祖虽然重视科举出身的文官,但他自己是一位很优秀的将领,所以他本人还是很重视武人的。他任命自己的心腹武将镇守北方边境,并委以财政权。到太宗的时候,他不敢信任太祖亲自任命的武将,逐渐用文官去取代他们,也把财政权收归中央政府,即使派遣武官镇守边疆,也不敢让他们驻守太久,时时更替,以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这种情况下,宋代军人逐渐失势而被冷淡,但是中央政府还照样给他们优厚的生活保障,这是宋代区别于五代,不曾发生军人革命的原因。兵权跟财政权也被严格划分,不让军人掌握财政,军队的财务全由天子一手包办。于是,文官的地位逐渐提高,终于压倒了武官,掌握了宋代的政权。这些文官大都是科举出身的官吏。做过官的家庭,当时叫作“官户”,可以免除劳役跟附加税,在审判上也享有特殊的恩典。官吏还有庞大的收入,据说,为官三年,子孙三代可以过着安乐的生活。因此,科举可以说是当时读书人荣宗耀祖、应举做官的阶梯。考场上也经常有白发老人应举的场面。科举可以使一介平民平步青云,成为官场上的人物。一般说来,天子也喜欢示恩人民,表示自己爱才。于是,应举的人多,录取的也往往超越规定的人数。太祖时候,录取的人数还不多,从太宗以后就急速增加,到真宗时期,科举及格而无法任官的已越来越多了。要想任官,除了科举及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途径。科举落第仍然不气馁一再应举的,政府有时也会同情地给予任官资格。捐资政府或长期任职官衙书记的人也可以任官。此外,宋朝还有所谓任子制度,高官的子弟或亲戚都可以靠这种制度获得官职。这些人一旦授官,政府便需给薪;宰相的子弟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可以领取薪俸。官吏的人数年年增加,薪俸的支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国家财政越来越困难。正途出身而无法做官的人逐年增多,于是,贿赂钻营就成为他们猎官的手段之一。科举出身的人大都精通儒学跟文学,但缺乏法律和经济上的知识。因此,实际政治大都委托精通这方面知识的书吏办理。这些书吏没有薪俸,只靠从百姓那儿获取的手续费来维持生计,因此公然向百姓索贿的大有人在。官吏们在实际政治上需要依靠他们,任期又只有短短三年就需转任,何况还有许多官吏是靠他们来敛财的。冗官过多,贿赂公开,是宋代政治腐败的主要原因。

精彩内容

秦汉时期的农村按照战国时代的主要作物来分类,燕、齐、韩、魏、赵五国产小米,楚国产米,秦国(包含四川在内)产米跟小米。楚汉之争可以说是北方产小米地区跟南方产米地区的兵力之争,秦汉时代,华北产小米区的人口占压倒性的多数。根据前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统计,华北约有九百万户,华南有一百万户,九比一。古代农村生活经常要受到自然环境跟栽培作物的限制。因此,前后汉时代,人口已达饱和点的华北渐渐向产米的华中、华南发展,华中尤受注目。当然,农村也划入政府的行政组织中,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一户约有五口。农村虽有自由农民,但是因为战争和天灾,加上官吏的苛虐,农村逐渐分化为豪族跟佃农,农村甚至也出现了农民流亡的现象。前汉末期跟后汉末期,由于农民穷困,发生了暴动,以致动摇了汉代的政治基础。关于当时农村的实际状况所知不多,现根据近年考古学调查的结果,略述当时的农村情形。华北主要作物是小米,此外还产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稗子、大豆、小豆等。稻米在长安跟洛阳等地的汉代坟墓也曾发现,文献上也有记载。稻米只有华北涌水一带生产。现在北京附近的渔阳郡孤奴县,郡守张堪曾开垦稻田八百多顷。高粱产于洛阳跟辽阳等地。小麦从西域传来,而逐渐普及。但小米(即粟)产量最多,所以当时以“粟”来作谷物的总称。耕作的单位是步、亩、顷。农民若有一顷地就算是上等农民。汉武帝搜粟都尉赵过奖励代田法,也就是说鼓励农民用二犁、二牛,三人耕种五顷地。这是大土地经营法。宣帝时,范胜之奖励以亩为基准的区田法,这是小规模的耕种法。前汉时,铲、锄、镰、犁等铁具已用到农村里。但华北土地跟生产力已达饱和点。

编辑鼎力推荐

《中国历史的瞬间》编辑推荐:阅读历史读物,就好像经历不可能经历的往事,接近不可能接近的古人。读《中国历史的瞬间》,等于读了一部活活泼泼、特别有味儿的中国史。“北京人”的生活自“北京人”在周口店的洞穴出土以后,从该洞穴也挖掘出许多非常原始的石器,这些石器必定是“北京人”所制作的器物。同一洞穴也堆积着许多兽骨,其中有现在已经绝种的鬣狗跟巨角的肿骨鹿。这些都成为推定“北京人”时代的线索。在这些兽骨中有许多是人们用刀类割切的。“北京人”不仅猎取这些野兽供食用,还把它们的骨加工制成骨器。总之,周口店提供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罕见实例。在周口店出土的人骨大约有三十九具,大部分是头骨,四肢跟其他身体部分的骨骼发掘得很少。就这些人骨的年龄来看,除掉百分之四十年龄不明的以外,其余百分之六十中的百分之四十是十四岁以下的小孩,四十岁以上的人只占百分之十。这也许是当时卫生状况不佳所致,但是也有人认为“北京人”有猎人头、食人肉的习惯。究竟如何,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从洞穴挖掘出来的动物骨骼与头角,有些有黑痕。经过精密的化学实验,才认定这些骨骼上留有黑痕的部分是火烧的痕迹。洞穴内黑色的堆积层则是木块火烧后留下的炭化物。“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烧猎取的野兽来吃,也知道在洞穴入口的附近烧柴来防止猛兽的入侵,似乎也知道用火烧兽骨来制造骨器之类的东西。总之,“北京人”似乎已经知道用火,并自制石斧、骨器之类的东西。

精彩内容试读

秦汉时期的农村按照战国时代的主要作物来分类,燕、齐、韩、魏、赵五国产小米,楚国产米,秦国(包含四川在内)产米跟小米。楚汉之争可以说是北方产小米地区跟南方产米地区的兵力之争,秦汉时代,华北产小米区的人口占压倒性的多数。根据前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统计,华北约有九百万户,华南有一百万户,九比一。古代农村生活经常要受到自然环境跟栽培作物的限制。因此,前后汉时代,人口已达饱和点的华北渐渐向产米的华中、华南发展,华中尤受注目。当然,农村也划入政府的行政组织中,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一户约有五口。农村虽有自由农民,但是因为战争和天灾,加上官吏的苛虐,农村逐渐分化为豪族跟佃农,农村甚至也出现了农民流亡的现象。前汉末期跟后汉末期,由于农民穷困,发生了暴动,以致动摇了汉代的政治基础。关于当时农村的实际状况所知不多,现根据近年考古学调查的结果,略述当时的农村情形。华北主要作物是小米,此外还产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稗子、大豆、小豆等。稻米在长安跟洛阳等地的汉代坟墓也曾发现,文献上也有记载。稻米只有华北涌水一带生产。现在北京附近的渔阳郡孤奴县,郡守张堪曾开垦稻田八百多顷。高粱产于洛阳跟辽阳等地。小麦从西域传来,而逐渐普及。但小米(即粟)产量最多,所以当时以“粟”来作谷物的总称。耕作的单位是步、亩、顷。农民若有一顷地就算是上等农民。汉武帝搜粟都尉赵过奖励代田法,也就是说鼓励农民用二犁、二牛,三人耕种五顷地。这是大土地经营法。宣帝时,范胜之奖励以亩为基准的区田法,这是小规模的耕种法。前汉时,铲、锄、镰、犁等铁具已用到农村里。但华北土地跟生产力已达饱和点。辽宁辽阳太子河西岸曾发现前汉的村落。其中,有用粘土跟木头造的六间房的家屋,家屋附有炉灶、地窖、井、厕所、木栅围住的方形家畜房及垃圾场。华北的生产达饱和点之后,汉代就倾力去开发华中。在这以前,华中、华南是“火耕水耨之地”,虽然是产米区,但也是落后地区。春天时,烧草后播稻,夏天灌水,以除杂草。北方使用铁制农具,虽然稻作面积狭小,农耕技术仍不断进步,到后汉已采取分苗移植的方法。华中是新开垦的地区,所以郡守等官吏及地主常集聚北方流入的农民,给予铁器,治陂池,开水田,使他们能够安定居住。南阳是其根据地,秦时已经有大量移民。梁人孔氏在这时移到南阳,大量铸造铁器,挖陂池。汉宣帝时,南阳郡守召倍臣兴水利,开田三万顷。后汉光武帝时,太守杜诗铸造铁制农具,治陂池,开水田,农民称便。这种开拓方式是从淮水、南阳往南逐渐拓展的。安徽寿县安丰塘,后汉时称为芍陂,近年来从这地方发现了当时的农具跟捕鱼的渔具。后汉时,淮水以南地区一直在开发,人口激增,因而出现了大豪族。三国吴便以华中的产米区做根据地。长沙是战国时代的楚都,是当时汉人活动的最南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兵南下,于今之广东、广西置南海、桂林、象郡,移犯人于此,开始与越人来往。到前汉,广东赵佗建南越王国。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遣军攻南越,第二年陷南越首都番禺(今广州)。当时,有罪人跟江淮以南的楼船十万师从征,战后定居此地,占据了河川一带跟平原地区。越人有的逐渐和汉人混血,有的被赶到山里。长沙以南,气温高,湿气大,适于种稻,这跟华北种小米极为不同。家屋的建筑以木造为主。广东佛山所发现的汉墓有家屋、人物、牛、马、羊、鸭的俑,还发现犁田、插秧模样的人物。

文摘

[文摘]“北京人”的生活自“北京人”在周口店的洞穴出土以后,从该洞穴也挖掘出许多非常原始的石器,这些石器必定是“北京人”所制作的器物。同一洞穴也堆积着许多兽骨,其中有现在已经绝种的鬣狗跟巨角的肿骨鹿。这些都成为推定“北京人”时代的线索。在这些兽骨中有许多是人们用刀类割切的。“北京人”不仅猎取这些野兽供食用,还把它们的骨加工制成骨器。总之,周口店提供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罕见实例。在周口店出土的人骨大约有三十九具,大部分是头骨,四肢跟其他身体部分的骨骼发掘得很少。就这些人骨的年龄来看,除掉百分之四十年龄不明的以外,其余百分之六十中的百分之四十是十四岁以下的小孩,四十岁以上的人只占百分之十。这也许是当时卫生状况不佳所致,但是也有人认为“北京人”有猎人头、食人肉的习惯。究竟如何,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从洞穴挖掘出来的动物骨骼与头角,有些有黑痕。经过精密的化学实验,才认定这些骨骼上留有黑痕的部分是火烧的痕迹。洞穴内黑色的堆积层则是木块火烧后留下的炭化物。“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烧猎取的野兽来吃,也知道在洞穴入口的附近烧柴来防止猛兽的入侵,似乎也知道用火烧兽骨来制造骨器之类的东西。总之,“北京人”似乎已经知道用火,并自制石斧、骨器之类的东西。秦汉时期的农村按照战国时代的主要作物来分类,燕、齐、韩、魏、赵五国产小米,楚国产米,秦国(包含四川在内)产米跟小米。楚汉之争可以说是北方产小米地区跟南方产米地区的兵力之争,秦汉时代,华北产小米区的人口占压倒性的多数。根据前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统计,华北约有九百万户,华南有一百万户,九比一。古代农村生活经常要受到自然环境跟栽培作物的限制。因此,前后汉时代,人口已达饱和点的华北渐渐向产米的华中、华南发展,华中尤受注目。当然,农村也划入政府的行政组织中,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一户约有五口。农村虽有自由农民,但是因为战争和天灾,加上官吏的苛虐,农村逐渐分化为豪族跟佃农,农村甚至也出现了农民流亡的现象。前汉末期跟后汉末期,由于农民穷困,发生了暴动,以致动摇了汉代的政治基础。关于当时农村的实际状况所知不多,现根据近年考古学调查的结果,略述当时的农村情形。华北主要作物是小米,此外还产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稗子、大豆、小豆等。稻米在长安跟洛阳等地的汉代坟墓也曾发现,文献上也有记载。稻米只有华北涌水一带生产。现在北京附近的渔阳郡孤奴县,郡守张堪曾开垦稻田八百多顷。高粱产于洛阳跟辽阳等地。小麦从西域传来,而逐渐普及。但小米(即粟)产量最多,所以当时以“粟”来作谷物的总称。耕作的单位是步、亩、顷。农民若有一顷地就算是上等农民。汉武帝搜粟都尉赵过奖励代田法,也就是说鼓励农民用二犁、二牛,三人耕种五顷地。这是大土地经营法。宣帝时,范胜之奖励以亩为基准的区田法,这是小规模的耕种法。前汉时,铲、锄、镰、犁等铁具已用到农村里。但华北土地跟生产力已达饱和点。辽宁辽阳太子河西岸曾发现前汉的村落。其中,有用粘土跟木头造的六间房的家屋,家屋附有炉灶、地窖、井、厕所、木栅围住的方形家畜房及垃圾场。华北的生产达饱和点之后,汉代就倾力去开发华中。在这以前,华中、华南是“火耕水耨之地”,虽然是产米区,但也是落后地区。春天时,烧草后播稻,夏天灌水,以除杂草。北方使用铁制农具,虽然稻作面积狭小,农耕技术仍不断进步,到后汉已采取分苗移植的方法。华中是新开垦的地区,所以郡守等官吏及地主常集聚北方流入的农民,给予铁器,治陂池,开水田,使他们能够安定居住。南阳是其根据地,秦时已经有大量移民。梁人孔氏在这时移到南阳,大量铸造铁器,挖陂池。汉宣帝时,南阳郡守召倍臣兴水利,开田三万顷。后汉光武帝时,太守杜诗铸造铁制农具,治陂池,开水田,农民称便。这种开拓方式是从淮水、南阳往南逐渐拓展的。安徽寿县安丰塘,后汉时称为芍陂,近年来从这地方发现了当时的农具跟捕鱼的渔具。后汉时,淮水以南地区一直在开发,人口激增,因而出现了大豪族。三国吴便以华中的产米区做根据地。长沙是战国时代的楚都,是当时汉人活动的最南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兵南下,于今之广东、广西置南海、桂林、象郡,移犯人于此,开始与越人来往。到前汉,广东赵佗建南越王国。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遣军攻南越,第二年陷南越首都番禺(今广州)。当时,有罪人跟江淮以南的楼船十万师从征,战后定居此地,占据了河川一带跟平原地区。越人有的逐渐和汉人混血,有的被赶到山里。长沙以南,气温高,湿气大,适于种稻,这跟华北种小米极为不同。家屋的建筑以木造为主。广东佛山所发现的汉墓有家屋、人物、牛、马、羊、鸭的俑,还发现犁田、插秧模样的人物。宋初的官场宋太祖鉴于唐代以来藩镇的跋扈和割据,开始解除战将的兵权,利用文官带兵,厉行中央集权政策。由于文官受到重用,科举就逐渐成为读书人猎官的目标。科举始于隋朝。到唐朝,因为试官与新进士之间结成亲密的师生关系,造成了许多政治上的派阀。新进士甚至只知有师,不知有天子,贿考也公然存在。宋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太祖发现礼部考试有作弊的行为,于是把礼部考试及格的考生都集中到殿堂,亲自再考一次,以决定及格者的成绩顺序。这就是所谓“殿试”。殿试及格的就成为天子的门生。唐朝时期的师生关系,到宋代已经完全改变了。做官的资格由天子赐予,因此天子对官吏具有压倒性的权力。宋朝文官得势,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宋太祖虽然重视科举出身的文官,但他自己是一位很优秀的将领,所以他本人还是很重视武人的。他任命自己的心腹武将镇守北方边境,并委以财政权。到太宗的时候,他不敢信任太祖亲自任命的武将,逐渐用文官去取代他们,也把财政权收归中央政府,即使派遣武官镇守边疆,也不敢让他们驻守太久,时时更替,以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这种情况下,宋代军人逐渐失势而被冷淡,但是中央政府还照样给他们优厚的生活保障,这是宋代区别于五代,不曾发生军人革命的原因。兵权跟财政权也被严格划分,不让军人掌握财政,军队的财务全由天子一手包办。于是,文官的地位逐渐提高,终于压倒了武官,掌握了宋代的政权。这些文官大都是科举出身的官吏。做过官的家庭,当时叫作“官户”,可以免除劳役跟附加税,在审判上也享有特殊的恩典。官吏还有庞大的收入,据说,为官三年,子孙三代可以过着安乐的生活。因此,科举可以说是当时读书人荣宗耀祖、应举做官的阶梯。考场上也经常有白发老人应举的场面。科举可以使一介平民平步青云,成为官场上的人物。一般说来,天子也喜欢示恩人民,表示自己爱才。于是,应举的人多,录取的也往往超越规定的人数。太祖时候,录取的人数还不多,从太宗以后就急速增加,到真宗时期,科举及格而无法任官的已越来越多了。要想任官,除了科举及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途径。科举落第仍然不气馁一再应举的,政府有时也会同情地给予任官资格。捐资政府或长期任职官衙书记的人也可以任官。此外,宋朝还有所谓任子制度,高官的子弟或亲戚都可以靠这种制度获得官职。这些人一旦授官,政府便需给薪;宰相的子弟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可以领取薪俸。官吏的人数年年增加,薪俸的支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国家财政越来越困难。正途出身而无法做官的人逐年增多,于是,贿赂钻营就成为他们猎官的手段之一。科举出身的人大都精通儒学跟文学,但缺乏法律和经济上的知识。因此,实际政治大都委托精通这方面知识的书吏办理。这些书吏没有薪俸,只靠从百姓那儿获取的手续费来维持生计,因此公然向百姓索贿的大有人在。官吏们在实际政治上需要依靠他们,任期又只有短短三年就需转任,何况还有许多官吏是靠他们来敛财的。冗官过多,贿赂公开,是宋代政治腐败的主要原因。

精彩内容推荐

宋初的官场宋太祖鉴于唐代以来藩镇的跋扈和割据,开始解除战将的兵权,利用文官带兵,厉行中央集权政策。由于文官受到重用,科举就逐渐成为读书人猎官的目标。科举始于隋朝。到唐朝,因为试官与新进士之间结成亲密的师生关系,造成了许多政治上的派阀。新进士甚至只知有师,不知有天子,贿考也公然存在。宋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太祖发现礼部考试有作弊的行为,于是把礼部考试及格的考生都集中到殿堂,亲自再考一次,以决定及格者的成绩顺序。这就是所谓“殿试”。殿试及格的就成为天子的门生。唐朝时期的师生关系,到宋代已经完全改变了。做官的资格由天子赐予,因此天子对官吏具有压倒性的权力。宋朝文官得势,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宋太祖虽然重视科举出身的文官,但他自己是一位很优秀的将领,所以他本人还是很重视武人的。他任命自己的心腹武将镇守北方边境,并委以财政权。到太宗的时候,他不敢信任太祖亲自任命的武将,逐渐用文官去取代他们,也把财政权收归中央政府,即使派遣武官镇守边疆,也不敢让他们驻守太久,时时更替,以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这种情况下,宋代军人逐渐失势而被冷淡,但是中央政府还照样给他们优厚的生活保障,这是宋代区别于五代,不曾发生军人革命的原因。兵权跟财政权也被严格划分,不让军人掌握财政,军队的财务全由天子一手包办。于是,文官的地位逐渐提高,终于压倒了武官,掌握了宋代的政权。这些文官大都是科举出身的官吏。做过官的家庭,当时叫作“官户”,可以免除劳役跟附加税,在审判上也享有特殊的恩典。官吏还有庞大的收入,据说,为官三年,子孙三代可以过着安乐的生活。因此,科举可以说是当时读书人荣宗耀祖、应举做官的阶梯。考场上也经常有白发老人应举的场面。科举可以使一介平民平步青云,成为官场上的人物。一般说来,天子也喜欢示恩人民,表示自己爱才。于是,应举的人多,录取的也往往超越规定的人数。太祖时候,录取的人数还不多,从太宗以后就急速增加,到真宗时期,科举及格而无法任官的已越来越多了。要想任官,除了科举及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途径。科举落第仍然不气馁一再应举的,政府有时也会同情地给予任官资格。捐资政府或长期任职官衙书记的人也可以任官。此外,宋朝还有所谓任子制度,高官的子弟或亲戚都可以靠这种制度获得官职。这些人一旦授官,政府便需给薪;宰相的子弟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可以领取薪俸。官吏的人数年年增加,薪俸的支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国家财政越来越困难。正途出身而无法做官的人逐年增多,于是,贿赂钻营就成为他们猎官的手段之一。科举出身的人大都精通儒学跟文学,但缺乏法律和经济上的知识。因此,实际政治大都委托精通这方面知识的书吏办理。这些书吏没有薪俸,只靠从百姓那儿获取的手续费来维持生计,因此公然向百姓索贿的大有人在。官吏们在实际政治上需要依靠他们,任期又只有短短三年就需转任,何况还有许多官吏是靠他们来敛财的。冗官过多,贿赂公开,是宋代政治腐败的主要原因。


 中国历史的瞬间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