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体的生命周期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4752461
作者:[美] 特德·姜
页数:242页

内容概要

特德•姜(Ted Chiang)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1967年生。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专业,之后从事软件行业。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巴比伦塔》至今,只出版了十四篇短篇或中篇小说,却让他捧回了包括星云奖、雨果奖、坎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科幻大奖的奖杯。

书籍目录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
赏心悦目
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
呼吸——宇宙的毁灭
前路迢迢
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

作者简介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结集特德•姜最新创作的六个短篇或中篇小说:《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赏心悦目》、《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呼吸——宇宙的毁灭》、《前路迢迢》及《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从人工智能的诞生、成长与衰落着手,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牵扯到的技术、道德、情感、认知、法律与伦理方面的问题,堪称一部人工智能发展史。
《赏心悦目》讲述了“审美干扰镜”的发明与应用带来的巨大社会反响。戴上“审美干扰镜”,人们就无法分辨一个人相貌的美丑。这一新技术的诞生是否可以彻底根除相貌歧视,作者让我们与小说中的诸多发言人一起思考。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第一篇太赞了,写得很细致,讲如何对待人工智能。创建者的教育方式比个别当代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好。只有一点值得商榷:女主角对待ai的态度一直是关心爱护,像对待孩子,但是没有考虑到他们成为独立个体后引发的冲突。1、作者是温情型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全是正人君子,ai也没有受到”恶“的污染。然而我对这个乌托邦持有悲观态度。现在ai还在受教育的阶段,等到他真的独立了,与养育者的观点严重冲突,发展出养育者不愿意见到的个性,又会怎么样?《X man》(x战警)中变异人的例子可是摆在前面呢,马戏团的x变异人杂技演员,直接插了一把刀在总统的桌子上。接纳ai作为法人,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公共生活就意味着或迟或早,他们会成为独立个体,参与经济生活,参与法律事务甚至进入政坛。弄不好这部分人与真实人类的冲突,会比美国的种族冲突更加惨烈。。。当一个真实的人与ai扯皮打官司,因为合同的细节据理力争,那时候的人类会对他们存留多少耐心呢?2、女主对于马可被作为x工具不可接受。所以这就涉及到马可是否有权自主的问题。女主的舐犊之情令人感动,但是这会不会有”不把马可当做可以独立作出选择的个体来尊重“的嫌疑呢?孩子长大不由娘啊。总之,从这么个温情的故事里看到未来的战火连天,我还真是个悲观主义者啊。对了,解释下我为什么是个悲观主义者:“现实的结果总是比‘最坏的预计’还要差一点。这个叫做计划谬误理论,最好的纠正的办法是想想上次做类似的事情花了多少时间,也就是说,用客观而不是主观的方式来做出预计。但是当你在做一件新的事,没有历史可以借鉴的时候,你就需要非常非常非常地悲观。要悲观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实际的情况能有50%的机率比你预计的情况要好。事实上,悲观到比现实还差的程度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我花了好大力气尽量让自己悲观,想象我的同学被可怕的怪物咬了,但是也许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幸存的食死徒们攻击了整个学校想抓住我。”——引自《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然而几个主角都是能力超强的人,说不定在努力下真的能协调好ai与真人类的关系,避免“种族冲突”,事在人为嘛。对于女主来说,这事是没有选择的,即使她知道风险,恐怕还是会继续爱护贾克斯的。于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无论结果是好是坏,身处其中的人都无法脱身。盲目乐观对待新技术,特别是有智慧的东西是不是风险太大了?如果某人清楚地知道风险,也知道益处;同时还明白发展一项新东西一定会关联到其他的人(对就是把整个社会的人拉下水),最终做出决定发展或者不发展,那倒是真的值得尊敬。PS:本来想“我去,有个好灵感可以写个故事玩玩”,后来一想,万一懒癌犯了写不出呢,于是将之讲出来,希望交流交流。(doge脸)
  •     本文最初刊载于 离线 Offline Issue 35 特德姜的语言学和哲学 更多关于《你一生的故事》和《降临》的讨论可以在这一期里读到。(我是该刊编辑)如果你没有来得及读大部头的经典科幻小说,又想了解刘慈欣和《北京折叠》以外的华裔科幻作品,从特德·姜开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迄今为止他发表的小说只有 15 篇,并且都是中短篇作品(译林出版社引进的特德·姜作品集两本不到 40 万字,足够你在一周里全部看一遍)。这也是很多科幻迷认为特德·姜出色的地方,依靠这 15 篇中短篇,他囊括了绝大部分国际一流的科幻奖项。特德·姜的小说虽然简短,但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这跟他的写作理念有关。姜把小说写作视为一种阐释自己想法的行为,如果这些想法还不足够明确,构想中的小说结尾还不见影子,姜可能会动笔写一个开头,但极少会把小说写完并发表出来。小说写作跟特德·姜的生活如影随形甚至已经构成他自我的一部分,但写作对他而言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有时显得不得已。这让人联想到维特根斯坦对待哲学的态度:是哲学问题找上门来,而不是他自己去追寻这些问题。姜曾经拒绝过一次雨果奖提名,那篇名为《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Liking What You See: A Documentary)的小说围绕一种植入式神经干扰物 「审美干扰镜」 展开,开启审美干扰镜的人不能分辨人类相貌的美或丑。审美干扰镜用于应对相貌歧视问题,后者和人类演化过程中获得的不自觉相貌偏好密切相关(人们本能地偏好更加光滑、匀称的面孔,因为它意味着更加优秀的基因或者更高的资源掌控力,二者都是显见的遗传优势)。一些推崇理性的人试图用审美干扰镜彻底告别这种不受理性驾驭的因素干扰,在一所高校内,人们开始投票是否要在校园内强制安装并开启审美干扰镜。小说以纪录片脚本的方式记录下了校园内外的学生、学生家长、神经病学家、宗教学家、媒体以及审美干扰镜产业协会代表等各方对于事件和审美干扰镜的经历、理解和讨论,这些讨论大致沿时间顺序展开,各方之间也有观点的回应互动。小说是姜为了他在 2002 出版的小说集仓促写就,并非自己满意的作品。但它还是涉及了深刻的身体政治、自我理解以及其他科技伦理问题:个人对美的享受或追求应该限制在什么程度以内?自我神经抑制应用在相貌审美上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吗?它是对人类自我理解的确证还是贬义?神经抑制的边界在哪里,能否在更广的范围内实行这种神经抑制来促进性别平等和族群平等?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姜在小说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对同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应,部分回应得相当细致。这可能是作者更加有把握和认同的观点,也有可能是他凑巧更加深思熟虑的观点。姜在其中同时作为哲学问题思考者和小说作者出现,这既让我们好奇他的真正观点是什么,又让读者为自己的好奇心而羞愧。读者有自己阐释的权利,在科幻小说中,阐释的过程还是读者享受阅读乐趣的关键环节。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也在随着不同人物的言语行为而迁移,这也许正是进入小说情境后同情以及思考的体现。姜曾表示,他很乐于见到这篇小说能够唤起读者的这种复杂态度,因为我们对于美的感受本身就有模糊不清的特点。如果有现成的审美干扰镜,特德·姜认为自己会很乐意尝试,尽管是否最后会保持开启它将根据实际的使用体验而定。「科幻小说还能这么写?」很多读者和科幻作家第一次读到《你一生的故事》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 (例如夏笳在《遇见特德·姜》里就谈到这种震惊及其带给她写作上的影响) 。特德·姜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承认,它和他年轻时阅读的那些科幻作家(比如阿西莫夫和克拉克)的作品有不小的区别,但他肯定自己和这些前辈同属于科幻文学的传统。(《你一生的故事》译林版,图片来自译林出版社)特德·姜的小说一般都从细微的切口进入,或围绕着一个十分清晰的问题展开。《你一生的故事》选取的是外星语言这个很多科幻作者模糊化处理的关键环节,姜在其中对外星生物七肢桶的语言做出了富于细节的构想:它的书写规则以及这种规则和七肢桶的生化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作为语言学家的主角习得七肢桶的语言的过程也与语言习得理论相当契合,小说的情节紧扣着这些细节的拓展推进。这些都显示出一篇硬科幻所具有的「技术素质」,很多科幻小说对语言的模糊处理也正是因为,其中涉及的这些复杂细节不是一时半刻能够解决的。另一部中篇《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的故事架构要更加宏大一些。人工智能伴侣在故事中已经逐渐发展出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产业,模拟情感能力算法见长公司开发的「神经源」数码体甚至超出了宠物或助手的定义范畴,它们希望借助技术从第二人生式的数字虚拟实境中进入现实世界,并且好奇获得法人地位后能够做一些什么。包括故事主角在内的一群人和神经源数码体一起在数字和现实世界生活,相互之间有深厚的情感依赖。与具备更高智力但没有情感要求的人工智能相比,这类人工智能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并没有实用价值,这类价值的缺乏让后者面临生存危机:生产它们的企业因为顾客流失而倒闭,平台更新维护停止,大量同伴被永久挂起(停止使用)则不断提醒它们身处数字世界的孤独和脆弱。那些极力想保住神经源数码体的用户需要筹钱雇佣程序员重写和最新的人工智能平台兼容的代码,以帮助它们迁移到更加稳定的世界里。(《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英文版封面,软件体造型由 Christian Pearce 设计。)「人机关系」问题是《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的内核,小说里不同的人群对神经源数码体态度不一。这种拥有近似于人类理性能力的人工智能究竟应该被当作人类或与人类平等的物种来对待吗?故事主角毫无疑问会回答:是的。那么按照我们(以及他们)的直觉,无论花多大的经济代价,神经源数码体都值得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保证(康德所说的“人永远都是目的而不应被当作手段”亦适用于神经源们)。光读前面提到的两部小说,一些人可能会觉得特德·姜的小说「不够科幻」,这种感觉当然不是小说不够技术化或发人深省层面的,它更像是对小说中表现出的奇幻、悬疑或冒险色彩不够浓的察觉。但《巴比伦塔》、《地狱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七十二个字母》以及《领悟》等篇目中的任何一个足以让他们打消疑虑、大呼过瘾并且抱怨特德·姜为什么没有更多作品出来。科幻小说及科幻影视作品对此类可以溯源至抽象哲学问题的关注是一个恒久的传统,科幻关心想象中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它又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和根本价值取舍相关的问题。特德·姜更加关注的是抽象哲学问题会给人们带来的实际生活影响,他认为那是哲学问题最富有魅力的时刻。如果只关心哲学问题,他可能就去做哲学研究或者写非虚构作品了。(特德·姜的小说已极富哲学洞见,例如在《地狱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中姜就通过故事的铺展对宗教问题里的正义问题提出了很有洞见的论断:上帝与人类之间本就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力,正如约伯无法抱怨上帝不义,人类也不能凭借自己的规则去界定上帝或天使给人间带来的祸福。)(语言和宗教是特德·姜小说中常出现的要素,巴比伦塔有着和语言相关的传说,特德·姜同名小说利用它写了一个新的关于人类和上帝的故事。图片来源:WikiMedia)就像有人认为迪伦的乐迷们成长为拥有话语权的一代给他带来了来自文学界应有的认可,也许我们终于等到了读科幻的一代长成了文学评论者或者文学阅读的主流人群。科幻文学慢慢地正在脱离边缘化的境地,姜对此种现象更是格外敏感,大学创意写作课上授课老师对他想写的科幻小说不以为然。科幻作为一种类型文学,不是教授眼中「原汁原味的写作」,在那时它几乎不被文学界承认。曾几何时,姜已经能够参与到同行评审的 Sycamore Hill 写作坊当中,在他第一个参与的写作坊 Clarion West 里他开始担任导师工作,并且明显感受到加入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当年要高很多,有更多人带着对写作的纯粹热情申请与 Clarion West 类似的写作项目。(国内科幻文学的写作开始受到主流文学界的承认,看起来似乎偶然得多,刘慈欣的《三体》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作为一名华裔写作者,姜对中国以及中文有着复杂的情感。尽管姜毫不掩饰他对语言和语言学的痴迷(姜愿意在凌晨 1 点的酒店大堂和他人讨论语言本质的问题),他也不讳言对汉字的失望:作为一套表意而非表音字符系统,汉字的复杂程度实在地限制了它本应发挥的信息传递功能。(姜把自己小时候学习中文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这一点,以及安排在周六上午的中文课程和那时他酷爱的一档卡通节目「Super Friends」时间冲突等。)姜甚至设想如果中文采取的是表音而非表意字符,如今中国的识字率、对技术和思想的接受程度也会提高很多。他庆幸自己是英文写作者,因为这门在国际上更加通用的语言能够让更多不同国别的读者读到他。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华裔科幻写作者,姜也碰上过一些尴尬的场面,比如同行把他和刘宇昆等同样用英语写作的华裔作家混淆。在那篇讨论汉字文章的末尾,姜设想如果汉字是一套表音字符还可能给中国人或者他带来什么,其中有一点是:至少他不会再看到那些流行的对中文的误解,比如说汉字像一幅幅小图片,汉字能够直接呈现自己的含义,以及中文语境里「危机」(crisis)同时意味着「危险」(danger)和「机会」(opportunity)。对于他来说,这种误解的化解会是一个宽慰。参考文章夏笳,《遇见特德·姜》,2015 年 10 月。王侃瑜,《A Talk with Ted Chiang》,科幻星云网,2015 年 9 月。邱苑婷,《特德·姜 重构巴别塔》,《南方人物周刊》,2015 年 9 月。Lou Anders, “A conversation with Ted Chiang”, SF Site, July 2002.Ted Chiang, “Bad Character”, in New Yorker, May 16, 2016.Meghan McCarron, “The Legendary Ted Chiang on Seeing His Stories Adapted and the Ever-Expanding Popularity of SF”, in the blog Electric Literature, July 2016.
  •     就在几年前,我放弃了能够读到所谓“完美小说”的执念,这个变化让阅读这件事突然间轻松了起来,不管是作为读者,还是作为作者。而在此之前,本人延续了多年的阅读习惯是——总要阶段性地选定一两位被作为“大神”去供奉的重量级作家,把读到他们的新作当做一件犹如瘾君子找到包新毒品那样high不可言的妙事,换句话来说,那些苹果迷们在等到苹果公司发布新产品时该就差不多类似心情吧。特德·蒋(Ted Chiang)也曾是心目中“大神”后备人选之一,他的名声(在科幻小说圈中)实在是太响。提及此君,总会有人举出他四获雨果奖+四获星云奖的高能履历,这两个奖分别由 “世界科幻协会”在1953年、“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在1965年所创立,是全世界范围内最老牌和具有影响力的科幻文学大奖。虽然特德·蒋都是以中短篇或短篇的内容拿奖,但考虑到他出道二十多年也就写过十来个中短篇或短篇,这种获奖率实在是惊人,更不用说他还频频光顾诸如轨迹奖(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办的新兴科幻奖)、日本科幻大奖等在内的其他大奖了。再加上华裔作家和软件工程师出身这样两个既神秘又亲切的设定,使得最开始的我简直是以顶礼膜拜姿态去拜读其《商人与炼金术师之门》(The Merchant and the Alchemist's Gate),那应该是在某一年的《科幻世界》杂志上。据作家自己的介绍,他写这个故事,灵感来源于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工作,鉴于这位当代大科学家已经因为电影《星际穿越》而被不少普通人所熟知,并多多少少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所以其实不难猜到蒋所说的灵感大致就是索恩关于虫洞的一些研究了。《商人与炼金术师之门》用了点《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手法,然后还有大约是学自博尔赫斯的叙事口吻,构造了一个在时间里进进出出的“我”。通篇纵横穿梭,有着古老与现代的混合,不可谓不美不精巧,然而在看完之后我却满腹狐疑,得承认自己没能领会它作为一部被盛誉的小说的独特从何而来,并且,它相当地缺乏可描述性,任何人想要和别人讲明白这故事到底说了些啥都是一件困难之事。于是我自然而然地将他剔出了大神人选。当然,“小说要不要讲故事”本身是一个极其深奥复杂的主题,曾和好几位写小说的朋友在清醒或不清醒的状态下反复讨论过这一主题,我的主张是,能把小说写出好看的故事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当然你可以放弃这项技能,去运用语言来塑造某种具有使命意义的氛围场,也就是布朗肖所说的“文学空间”,但这么做的前提依然是“你有一个好的故事,只不过你放弃讲述它”,而不是“你只有一个概念,并试图把它附着在可有可无的故事上”。之后我读到了包括他一共十个短篇的故事集《你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这是更早的四川科技出版社版,而非最近刚出的译林版),同名小说是特德·蒋的代表作,也是真正令我赞叹的作品。毫不夸张地说,这篇东西足以让他成为一个立得住的作家,甚至,也许,是他唯一的一篇。看到这里可能很多蒋的忠实读者会有想掐死我的冲动,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挑剔刻薄。其实在本文开篇讲到“完美小说”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在免责声明:没错,我真心爱的小说家是为数不多的,偶尔会发现那么一两位而已。蒋的大多数作品都让我想起年轻时迷恋过的许多概念化小说,比如让-保罗·萨特写的那些。曾经认为像是《恶心》、《墙》、《真理的传说》那样的就是顶级玩意儿了,虽然现在回头来看,也不会否认它们有非常厉害的一面,可我再也不会图样到把它们当尖货了。哲学家写的小说大多数会匹配不上他们的名声,事实上他们的主张更适合去往话剧剧本,因为哲学家的使命是大声地喊出来,而非安静地在房间里神游,另一个典型是安·兰德。而特德·蒋,其实是个很可爱的哲学命题思考者,他很诚实地在每篇小说后面都写上了促发其写作该篇的科学哲学概念,而我则每每在读到“如果假人能够使用语言,它就应该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它和冯·诺依曼的机器人不一样……另一个观点是预成形说,这个理论是说,生物的形状早就存在于其父母的生殖细胞中,现在的人当然把它视为无稽之谈,但在当时,这种理论有其意义……我对以上两个问题都很感兴趣,于是把它们写了出来”(《七十二个字母》)这种后记的时候感到内心好累,而且必须声明的是,说“好累”并没有冒犯作者的意思,更多是在为科幻小说这种文体感到困惑,因为我自己也写短篇科幻,也忍不住会在下面加一排的脚注,对于脚注的执着经常打扰着我让文字自行流淌的美好愿望。再来说说蒋的成名作《巴比伦塔》,也是他1990年凭此拿到星云奖从而一举成名的作品。然而非常不幸,这是我非常不喜欢的一篇,因为众所周知的巴比伦塔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已臻完美的概念化小说,而且它的叙述是以典籍式的方式完成的,这很可怕,任何人想要去重写典籍的尝试都不得不在解构和重建上吐尽最后一口血。小说在整个前半段的叙述中并无建树,最后抛出的是一个“无尽世界周而复始”的包袱,很多人为此击掌叫好,但我很想说的是,类似的母题真正令我震撼了一下的只有波尔·安德森的《宇宙过河卒》。让我们还是回到《你一生的故事》上来,这部小说最近已经在拍电影,由商业片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据说会拍成一部惊悚片。我很好奇这交织着语言学、因果论甚至变分原理的科幻怎么能搞成一部好莱坞大片,单是想想这一点就要让人心潮澎湃好奇不已。无论如何,《你一生的故事》的确是蒋最好的小说,甚至也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科幻小说之一,它拥有绝对独特的创意,此前没有哪部科幻小说这样去深层次描写过人类和外星人的语言和意念交流,此外它在这创意点上开辟了极其大胆的时间结构和视角切入,除了使用“叹为观止”这种陈词滥调我简直想不到更好的形容。将《你一生的故事》和蒋的其他小说做了比较之后,我的发现是这篇比较长,所以有足够的篇幅来把故事讲完整,而作者本人也不急于只顾着在其中抛概念,至少,他同时兼顾了人物和心理的细节,所以让我读得回味无穷。于是满心希望篇幅还要长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能够继续给我带来如此阅读快感。然而要命的是,这篇小说里居然出现了作者本人前所未有的叨逼叨气质,节奏缓慢而重复,真正应了“周期”一词。读到一半我的内心又再度好累好累,于是不得不放弃继续读下去的努力,而直接向译者张博然提问“你为啥愿意翻译这篇小说”,因为他的工位就在我左后方大概七八米远的地方。此人用了十来分钟给我讲了他作为一名演化生物博士生的观点,我后来在他的译后记里找到了大致的总结“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虚拟的数字生命如何逐渐带上了人类的特征。虽然文中反复在讨论他们到底是动物、是人还是某种新的生命形态,但文中也说过,心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栽培;是安娜和德雷克们把人性赋予了数码体,又从他们得到了支持和安慰……”我猜想特德·蒋自己一定很爱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他用了很多年来构想并完成了它,并忍不住在其中倾注了太多想说的话。已发表于《晶报·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自己头盖骨下在气流中颤动的金箔的模样。
  •     科幻的外壳下讨论社会,哲学。每一篇都风格迥异,最喜欢“前路迢迢”,很有意思的短篇。讲道理,这几篇都不适合做小说集的名字……
  •     太爱特德姜了,无论是想象力、叙述方式和哲学内涵,都是我理想中的形态。
  •     最喜欢呼吸这篇 也想把作者脑子解剖来看看
  •     故事设定每一篇都很有意思。
  •     简直在咀嚼玻璃屑。
  •     很明显,特德姜对于长篇小说仍然缺乏掌控力,第一第二篇长篇对于我很明显缺乏吸引力。但是后面的短篇却的确极为精彩,富有哲理
  •     实话说,并不是很喜欢第一篇,夹杂了太多冗余的部分,倒是炼金术师那篇干净利落颇得我心。
  •     特德·姜的一貫套路
  •     经验是一切的老师
  •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和未来 但可以深入的理解他们 从忏悔中得到救赎
  •     第一次看到用这么认真讨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文章。感觉作者和我想到一块了233。脑洞依然很棒。
  •     完美
  •     前路迢迢:奥古斯丁的一个主题 自由意志和前定命运并不矛盾 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过去未来都无法改变 但可以更深理解 呼吸--宇宙的毁灭:越看越感动,想起大刘的山(呼吸更精美)。我们的宇宙也许也只有通过坍缩和再次大爆炸使能量重新转化为物质才能重生。那时这个宇宙中的一切都将湮灭,但又将迎来新生的宇宙。重要的是生命与文明为了存在的不懈奋斗与生生不息。
  •     读了好几篇特德姜的小说,不知为何喜欢不起来。包括《你一生的故事》
  •     最喜欢《商人与炼金术师》,从《你一生的故事》和《商人与炼金术师》里能看出作者对未来的态度,就算你能预知未来回到过去,你也无法改变一切。也许想要改变未来的人永远无法预知未来。更难过的是你以为你在改变未来,而其实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章早就被写好的剧本,作为角色的你,真的只是按照剧本在演戏。
  •     更喜欢《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这种类型的故事,这种关于时间的概念总是特别吸引人。
  •     后面短篇好,第一篇太差
  •     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 网上没找到
  •     《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与《呼吸——宇宙的毁灭》两篇更合胃口。全书充斥着对宿命论的探讨,颇为有趣。特德姜的科幻算是很有个性的一类,更多的是在一个粗略的科幻背景下探讨哲学、伦理学的问题。相比于硬科幻一类对技术的执着,更偏向对科幻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     喜欢炼金术。他讨论时间的篇目都很喜欢,和《你一生的故事》是基于同样思考的两种表达方式,有趣
  •     《呼吸 宇宙的毁灭》太惊喜啦!其实这本作品集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第一篇反而有些冗长(隔了一年才接着看完!),但是“平台”的概念很有启发性,尤其是联想到我们的一切生活同样也是仰赖着某个“平台”才得以存在…
  •     1、3、5
  •     如果我是物体。
  •     奇思妙想
  •     呼吸、前路迢迢,从小处写宇宙生命壮阔的美丽和浪漫。
  •     让人想到数码宝贝
  •     太多细节了……比起那些直通到底的脑洞更像是从一个孔洞中编织出一张宽阔的网。
  •     《赏心悦目》《前路迢迢》这两篇我很喜欢,赏心悦目探讨审美干扰镜,非常有意思,审美干扰镜是为了让人类忽视外貌对于他交往等的影响,可是干扰器的存在又反推出,人类是非常在意外貌这一部分。大家都变得平庸后,就真的没有歧视么,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好,最后还是教育的问题。而且作为人,最基恩的就是认识自己,可审美干扰器下还是那个本我么?
  •     呼吸——宇宙的毁灭 太完美了 不仅与The Knick S2结尾遥相呼应 带点克拉克的感觉 作为arrival的反类比由小及大狂躁得不行
  •     这本科学术语太多了,不太喜欢。最喜欢《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像天方夜谭的故事。
  •     对科幻接触很少没有对比 评分全靠个人感受,软件体那篇看的有点慢 断了几次 后面的就比较顺畅了 最喜欢呼吸,审美干扰镜和前路迢迢也很有意思
  •     第一个故事看的我精疲力竭的感觉 后面几个短篇意外的很好看 作者对于时间是个环有一种执念呀
  •     不知道是不是主题不像上一部那么宏大,感觉这一部的情节和主题关联更强,也更好看。Ent的翻译确实很准确,译注也很详细,不知道是面向什么水平的读者。其余几篇倒是也没像上一本那样有明显的不太习惯的专业术语的译法。
  •     商人和炼金术士 这篇,很喜欢
  •     致郁又治愈的科幻,完全膜拜的思维宽广度,最最喜欢的是《前路迢迢》和《宇宙的呼吸》两篇,尤其是后者,那种对人类宿命悲壮感的描写,以及与宇宙浪漫却理性的关系探讨简直让人感动地想哭!特德姜就是一个披着科幻小说皮的哲学家吧,其实肥肠感性啊,热沉沉的孤独感完全扑面而来。炒鸡感动的一段↓感谢生命|ू*꒦ິ꒳꒦ີ) “宇宙的开端仿佛是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了呼吸。没人知道为什么,然而不管原因如何,我很高兴宇宙以这样的形式诞生,因为我的存在也要归因于此。我所有的欲望和沉思都是我们的宇宙还缓缓呼出的气流。在这漫长的呼气结束之前,我的思维将一直存在。”
  •     “我坚信自由意志是存在的” “为什么” “因为我没有选择”
  •     相比《你一生的故事》,我觉得这本短篇集水平更高。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看似平淡,其实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总体上科幻的色彩并不十分浓厚。更喜欢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
  •     第三本。隐藏在赛博朋克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呼吸~宇宙的毁灭》
  •     混沌孕育的人类本身。
  •     庞大的宿命论,以及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
  •     总得来说故事没有以前来的惊艳,在讨论点上却下足了功夫,越走越深。特德姜还是越短越好看啊!
  •     皮下贴让我觉得还是非常有趣,比领悟里的信息素控制更现实。但是也许用户和软件体之间缺乏一件从一而终贯穿时间线的故事让我觉得两者之间的情感并不能打动我。
  •     特德姜的作品,构思总是很精彩。
  •     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好看好读,特德姜式的灰暗沉重,科幻肌肤下的生活积累,站在想象力的高峰论述关怀的力量,探讨人类 动物 以及虚拟生命体的关系,强烈的思辨性,最终怎样选择的问题还是抛给人类了。关于AI,原始欲望驱动前沿技术,人类信念推动科幻进程这样的生命周期从来都不会结束。
  •     特德姜蛮能想点子的
  •     不如《你一生的故事》惊艳。部分原因是编排的问题。作为一个沉重(因为这个故事里面都是钱的问题啊,任何故事只要涉及钱都会沉重)的中篇,《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这一篇应该放在最后。
  •     讲的是从有意识到有学习能力到人工智能的过程。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意识到人工智能与非人智的区别远非鲜明。“一旦有自我意识就会学习质疑觉醒然后攻击人类”的说法大概是这个领域最大的滑坡谬误了。
  •     即使没有思考能力 人们也会对一样物品倾注心血 但对于“假性活体” 人类的态度却又截然不同
  •     喜欢《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但最不科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