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与分歧

出版日期:2016-6-1
ISBN:9787509788102
作者:埃德温·W.马丁 (Edwin W.Martin)
页数:365页

内容概要

埃德温·W. 马丁(Edwin W. Martin,1917~1991年),美国外交家,曾任职于美国外事局。1953年曾参加朝鲜停战政治谈判。1967~1970年任美国驻香港和澳门总领事,1971~1973年任美国驻缅甸大使。
姜中才,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于占杰,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书籍目录

上篇 原地不动
第一章 对胜利示威的反应
第二章 原地不动
第三章 苏联和中共
第四章 英美的政策
第五章 司徒雷登大使的主动
第六章 司徒雷登和黄华的晤谈
第七章 周恩来的新方针
第八章 郁闷的上海
第九章 毛泽东发出邀请
第十章 撤离中的坚持
第十一章 封锁
第十二章 英美之间的政策分歧
中篇 承认与撤退
第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十四章 “华德事件”的考验
第十五章 英国考虑承认问题
第十六章 美国确定对台政策
第十七章 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十八章 收回美国领事馆地产
第十九章 中苏条约
第二十章 英国遇挫
第二十一章 离境的风险
第二十二章 美国的一个试探性举动
第二十三章 中英相互不满
第二十四章 外国企业受到排挤
下篇 朝鲜战争的影响
第二十五章 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
第二十六章 对台湾中立化政策的反应
第二十七章 禁运对贸易的影响
第二十八章 英国在华艰难立足
第二十九章 焦点在联合国
第三十章 中国介入朝鲜战争
第三十一章 灵活性的终结
第三十二章 监禁与留难
第三十三章 朝鲜战争的苦果
第三十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的转变

作者简介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职业外交人员,马丁在书中运用大量外交档案和权威文献资料,论述了英美两国对新中国的不同反应与态度,涉及华德事件、外交理念、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及英美的反应、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日内瓦会议等重大史实,还原了英美外交机构的复杂的决策与协调过程,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外界的反应,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适过程。
利用大量的原始的一手档案资料,还原英美复杂的外交决策与协调过程,再现六十多年前的外交风云。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外交也有重要价值。
一部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又容易引发争论的著作。该著作完全建立在对英美一手档案和二手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它对美国和英国面对1948~1951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原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美国历史学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抉择与分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另外一种角度看问题吧
  •     3.5
  •     详细研究了1949-55年美英在处理与共产主义中国关系上的纠结,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国家之间根本没什么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英用帝国主义思维对待共产主义思维,当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结果。作者是亲历那段历史的外交人员,更增添此书的价值。
  •     将英美视角阐述得很清楚. 勘误: 1. P190 Para3 Line2 “亨德森”而非“享德森”
  •     种种细节表明,英美的更多是从贸易利益制订政策,什么普世都是假话。光头也够可怜的,差点被美国人民族自决,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国际规则从来是拳大说话。
  •     “世界观决定外交政策”的标本性著作。从近中期的目标而言,三方都各得其所:中共巩固了其政权的威严和专断,美国稳定住了日本-台湾一线,英国保住了东亚贸易的桥头堡香港。但各自目标的格局却迥然有别,就世界观的较量而言,英国只是陪客,中共则被证明是一错再错,美国则担负起了新罗马的职责。本书对今天最大的启发,就是政策灵活性的重要意义。
  •     有钱能使鬼推磨------问题在于,英国在华工商企业当时到底有多少资产,能贡献多少盈利?英华贸易对香港经济的贡献度有多大?这些商业利益是否大到足以使得英国迫不及待与美国分道扬镳、死气白咧的承认共产党政权?日期又选得那么富于戏剧性。可惜的是本书无法没有给出必要的定量分析。另外,在中共档案未解密之前,此类研究难免缺损重要的一环,也只能是无奈的“一面之词”。
  •     国家之间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似。如果存在着误会或者各自有各自的苦衷终会导致分歧变为仇恨。美英和中国49年到50年的关系发展正是在类似情况下制定与发展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事情的发展,也存在很多变数让误会得以慢慢解开,如在多层次的沟通之后总是有恢复关系的可能。当然,国家间的角力比人际关系更是复杂不知多少倍,时而亲近,时而分歧…属于正常。本书描述的内容总让人觉得带有作者自身的一些西方倾向,需要再读一些相关的背景书籍后才能以更全面的视角了解这段历史。不过一定程度上让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多少受益。四星!
  •     从49年后英美两国同中共的接触来看 彼此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英国和美国选择了不同的政策 整个过程中也能发现真正了解中共的英美外交人士很少 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 才是中共选择外交接触的开始
  •     通俗易懂,除了让我了解到中国与西方早期关系以外我还明白了以下几个道理 从来就不存在误解,只是利益的使然; 如果长时间无法传达自己的意愿以及无法了解到对方愿那么应该放弃沟通; 仔细观察形势,明确目标,什么都不了解什么就行动只会越走越远; 最后说一点:西方真心弱智,真当我们是清政府吗
  •     中国近代史
  •     书中对于中共很多政策的不解,读过其他书籍就会明白缘由,国家之间的交往其实意识形态并不是很重要,更多的全是利益,其实意识形态更多的只是表面掩饰,更多实际决策体现的基本上都是国家既得利益。
  •     美版《别了,司徒雷登》,狡猾而无耻的CCP玩弄美帝于股掌之上的记录
  •     60年前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超越国际政治规则颟顸妄为还是情有可原的话,60年后的今天还是如此妄自尊大,结果在政治上被人逼入死角也是自作自受了。
  •     简而言之就是贵国耍流氓
  •     沈阳美领馆不被接触,中以外交未建立为由不让领馆运作导致混乱;美英分歧大,英考虑香港贸易欲建关系台归中,美未通过制裁望中不靠向苏台独;黄华代周与司徒雷登接洽无果;中把美英合体,全倒苏;周口信应对策,沪工潮驱外使英美无以立足,美提出可接受不同政体但需遵守国际准则如隔空打牛;美否司徒雷登北上司否南下见蒋;英帮美看守使馆;美重台英重港。英国承认没能讨好兵营依然被征收。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延续,有着一系列误判误读误解因素,中始终认为美英一体直到战后才开始考虑分化两者关系,也对英美分化中苏关系没有反应;传教士大多被监管,企业被冻结,相互关系走向冰点。英印助中入常因朝战搁浅,在彼此无法沟通和理解的境况下走向彻底敌对。国际间的通行交往规则是不断完善和普世的,其实与人际交往也仿佛,但当初的中国确实没有知道很多。
  •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     倒是很想了解中国和联合国的历史起来
  •     以一名美国外交官的视角,观察英美在抗战胜利后到朝鲜战争后这段时间里与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外交关系中的不同,与最后相似的可悲结果。
  •     简而言之就是一部中共耍流氓史,和英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受辱史和幡然醒悟史。
  •     ★★★多于罗列史实。
  •     你不理解我,我也看不懂你
  •     一、原来当年英国与中国建交困难重重,原以为是说建交就建交。 二、英国对中共相对美国态度更好。想必也是利益至上,毕竟,英国那时已经不是老大,已经没有那么多资本可挥霍。更需要的是关注自身的利益。 三、朝鲜战争是和而无胜负、可能对于中国人民还是胜利的,不然中国也可能是第二个朝鲜了。 四、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于人、于国家。都一样。
  •     对不长时段内的一个问题进行细致和多角度的分析,能更好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感觉还可以,受到许多启发。
  •     抉择,是指美国对中共和国民党的抉择。分歧,则是指美国和英国的分歧。在这本以美国和英国为视角的新中国成立后数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英国为摆脱美国的影响的苦苦挣扎(虽然最后依然不成功),以及共产党在建国后的“独立自主”。只是这种独立自主,显得不太人道和遵守国际规则。但是你又怎么能评判他的对错呢?自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就不跟中国讲国际规则,现在翻身了却又苦苦挣扎着要让新中国讲规则,这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吗?政治是丑恶的,可怜的只是夹在政治中的人。面对中国共产党,英美总显得很幼稚,不论是六十年前,还是现在。真以为经济因素决定上层建筑?那是马克思的掩眼法罢了。
  •     从美英角度叙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内外关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