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的前世今生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40235594
页数:241页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地安门的前世今生
地安门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据文献记载,地安门在北京城历史上作用极为重要,凡皇帝北上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此门。1954年,为疏导交通,地安门被拆除。

第二章 鼎盛时期——东四西单鼓楼前
北京有句老话,“东四西单鼓楼前”。“鼓楼前”说的正是出地安门往北的热闹地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鼓楼前商业之繁华,可以说是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直至今日,这地段仍是京城最热闹的地界之一,可谓是历经百年,经久不衰。
第三章 地安门东大街
地安门东大街历史上属于东城区,是由地安门中轴线划分的。所以说,相对就比较陌生一些。比如说,那年头副食品供应定量购买,凭证供应。作为住在马路西面的西城区的居民,过马路到东城就买不了限购物品。至于说历史遗迹,那也是数不胜数,且文物价值极高。
第四章 帽儿胡同彰显历史尘埃
帽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明朝时候,称为梓潼庙文昌宫,清朝时称为帽儿胡同。自打末代皇帝溥仪娶了婉容之后,帽儿胡同的身价顿时大增。该胡同以古迹多、名人多、故事多而著称,是如今京城保存最完整的胡同之一。

第五章 “内官监”改名“恭俭”了
恭俭胡同清朝时叫内官监胡同。内官监是明代为皇家服务的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之一。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内官监就设在恭俭胡同。以后就是清宫里一般太监住的地方。1924年,末代皇帝逊位出宫,太监们也随之散去。内官监胡同逐渐成为平民百姓的住所,便将旧称雅化变更为恭俭胡同。

第六章 米粮库胡同名人多
清乾隆时称米盐库,推断明代内官监中的米盐库设置于此。清光绪年间把“盐”改为“粮”,定名为米粮库。该胡同里曾居住过多位文化学者及中央首长;同时米粮库小学也是我的母校,在读小学六年的时光里,这条胡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七章“油漆作”能否再现昔日辉煌
三百年前,这里汇集了全国最出色的油漆工匠,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油漆作坊,明代时是内官监所属的油漆作所在地,1965年改为油漆作胡同。在清代时是修筑故宫的油工居住地,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曾住在该胡同1号。

第八章 白米斜街名人多
白米斜街北侧有白米北巷,巷西口原有冰窖,故清代此巷称冰窖,民国时改称冰窖胡同,1965年改为白米北巷。白米斜街南侧有乐春坊,据传,清代在此有一个供人们欣赏金鱼、奇鸟的小园,胡同由此得名,后此园焚毁。胡同中段有张之洞宅院,末代皇妃文绣也曾隐居于此。

第九章 烟袋斜街里不仅有“烟袋”
烟袋斜街在清代时主要经营烟具,装裱字画和贩卖古玩玉器,是什刹海边上的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以后逐渐萧条。1966年上小学前,姥爷总领着我去烟袋斜街“泡澡”。那时候这条“斜街”很平常,记得街里都住着百姓人家,门口码放着蜂窝煤及生活杂物,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渐繁荣起来。

第十章 “荷花市场”今与昔
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内形成两个最热闹的游乐场所,一处是天桥,再有就是什刹海的“荷花市场”。待到我小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荷花市场早已经销声匿迹,冬天就是滑冰场,夏天就是游泳场,没什么特别的。直至北京“非典”带动了室外就餐之风,什刹海沿岸酒吧、餐馆统统爆满,荷花市场名声大振。

作者简介

《地安门的前世今生》一书,以地安门百年历史为主线,勾勒出周边多条小胡同中的王府官邸、皇亲国戚、名人故居,以及居住在胡同中不为人知的草根百姓。 该书作者吴雅山先生以耳闻目睹、实地走访的翔实史料以及纯正的京味语言写作该书,经过当事人的讲述和回忆,令人感受“口述历史”的味道和价值。在表现这些小人物时,作者更注重人物的生活经历及职业经历。特别是有些职业如今已经不多见了。比如“小炉匠”,就已经没有了。还有打小鼓儿的,当年的煤铺,棺材铺、剃头匠等等,也都销声匿迹多年了。作者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将这些人物一一勾画出来,令人感受浓浓的历史气息,待到几十年以后,这人物的职业价值就显得尤为珍贵。


 地安门的前世今生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地安门周边旅游指导手册。
  •     完全感受到作者对地安门和北京的感情。我看的第一本专门介绍地安门的书。周孝正写序。
  •     有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