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30214578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1882年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 22岁时开始在《泰晤士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雅各布之屋》《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和女权问题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等。1941年;伍尔夫在乡间的住所写完了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病的痛苦。于是;她将自己勤奋写作的一生结束在一条河流之中。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王家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曾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主要译著有《小世界》《雅各布之屋》《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沙堡》《我的人生故事》《青春》《他们眼望上苍》《汤姆叔叔的小屋》《瓦尔登湖》等。2014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作者简介

《达洛维夫人》的结构框架是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生活中的一天,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达洛维夫人在家中举行的晚会。但是读者面前展现的远不止她一天的所作所为,而是她的一生、她的性格和她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三十多年前的旧情人彼德的出现勾起了她对自己少女时代的回忆,眼前的事物使她思索自己目前的处境、老年的来临带来的对死亡的恐惧、客人的到来引起的对人际恩怨的回顾。除了克拉丽莎外,作者对彼德和在战争刺激下精神失常而自杀的塞普蒂默斯的内心世界也作了深层次的探索。通过每个人物的回忆、联想、希望、幻灭,作者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进出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伍尔夫时而停留在某个人物身上,随着人物的意识活动在时间上任意前后跳跃;时而停留在时间的一点上,从一个人物跳跃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展示出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人物的不同活动和思想。当作者探索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往往不时用各种方式暗示是谁的内心活动,以免读者在人物自由联想的过程中失去了线索;而当她的笔要从一个人物转到另一个人物身上时,她往往用伦敦大本钟报时的钟声先把读者带回现实之中,然后再转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中去。在对人物纷繁的意识的表现中,读者能够感觉到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那就是作者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审视。她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统治阶级的愚昧,充满了粗暴的男性至上观念和对王室及帝国的盲目崇拜和效忠。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使一些受害者绝望自杀,另一些寻求安逸,放弃了追求。


 达洛维夫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意识流小说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刻画如此深入细腻,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故事背后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恨的是,它的叙事如此天马行空羚羊挂角,稍不留神就让你目眩神迷莫名其妙。我曾四次尝试阅读《达洛维夫人》,都以失败告终,且每次都没超过20页。若不是想借鉴它“一天写尽一生”的手法修改自己的一篇小说,恐怕很难再次拿起它。然而,当我坚持读到第33页时,仿佛突然打通任督二脉般理解了它的叙事逻辑,于是立刻为伍尔夫出众的才华所震慑。一定程度上,这种叙事很像电影镜头,有许多一闪而过的空镜和精心设计的蒙太奇,有着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相互切换。比如在开头这33页中,我们跟着叙事者的镜头追随达洛维夫人的脚步,走过街道,穿过公园,走进花店;又越过达洛维夫人的肩膀,透过橱窗观看一场车祸;镜头从围观民众的群体像转向某几位围观者的特写,再随围观者走进公园;公园上空又飞过了飞机,到处都有人抬头观看。在这中间又不断地走入人物的内心,描写不同人物的回忆、感情、想法、所见等等。这种非线性叙事打破了我们熟悉的围绕某一话题逐步阐释的叙述逻辑,让阅读难度大大增加,但也让叙事变得无比自由。然而,这些巧妙的叙述方法并非一味的卖弄写作技巧。在不同的意识变化、人物切换中,我们看到了战后表面上花团锦簇的美好生活下,埋藏着众多的绝望、悲伤、痛苦和无奈。随着一层层的情感推进,小说开头的清新宁静已经被隐藏内心的情感旋涡代替了。“意识流”不光有“意识”,更重要的是“流”。正如聊天的话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十分钟前讨论着运动会,十分钟后聊起了金庸;意识的流动不会在话题转化时让人感到明显的“跳跃”,因为不同的话题是被相关的因素勾连起来的。有时候这种勾连的因素是如此的隐秘,我们几乎无法觉察。比如有一次,我在查福克纳的相关资料时突然哼起了《Dirait-on》。一位美国的著名作家和一首关于纳西塞斯的法语歌,看似毫无关系,但其中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福克纳有一部长篇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小说名来自于圣经,押沙龙是大卫王的第三子,他因反叛自己的父亲而死;有一首讲述大卫王在押沙龙死后伤痛怀念的歌叫做《大卫的悲伤》,这首歌曾与《Dirait-on》一起在某次音乐会上演出。《达洛维夫人》也是这样将视觉所见、心中所想、回忆中的事件、当下所感等等勾连起来的。这种勾连展现了我们不常关注的某种生活真实。北岛有一首叫做《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活之网,既有横向空间中的人际牵连,更有纵向时间中的经历脉络。没有哪种想法与感受是无中生有的,它们都与过去的种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折叠在短短的一天中。透过这看似晶莹剔透的一天,折射出的是千姿百态的过往和繁复精彩的现实世界。在伍尔夫的第三部小说《雅各布之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就已见端倪。小说中雅各布的一生都是通过他留在亲友心目中的各种不同印象,以及他的内心活动反应出来的。这种对人物看似拼凑般的认识与了解,或许才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的所感所见都只是生活的横截面。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复杂经历结合体,我们所生存的当下,只是复杂人性的一个侧面罢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知道姓名的朋友,听不出歌词的歌曲,看不懂的书,总是最好的」
  •     这本还好啊,读起来还蛮顺畅,喜欢书中塞普蒂莫斯和雷齐娅部分,尤其是塞普蒂莫斯跳楼之前的那一段~最后的宴会上,达洛维夫人才通过布拉德肖夫人的讲述,与跳楼死去的塞普蒂莫斯有了第一次交集~“如果现在就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所以,伍尔夫本人最后投河自尽,是在完成这本书中达洛维夫人未竟之事么?(嗯,感觉看完这本可以重温下《时时刻刻》那部电影了~:-D
  •     7 最后一幕 两个老友的对话 关于一个不再快乐的女人 伍尔夫在乡间别墅里写这个故事的时候 一定也是这么觉得的 不快乐
  •     “因为她就在眼前”
  •     /翻來覆去讀的一部小說。 /人物心理如亂雲來去無蹤,想要即時捉住,並以文字描述,很難。伍爾芙的文字魅力,在此。 /閱讀,以想像參與,構建畫面,和人物一起,歡喜並煩惱,幸福且悲傷。
  •     年纪很小的时候以“女孩”的角度看过一次,觉得“没有故事啊”,最近又看了一次,发现自己是“女人”了。
  •     翻译粗糙
  •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意识流的作品。把人的内心揭露的如此细腻,英国王室、贵族、上层阶级、下层阶级对上层阶级的批判、战争对人的摧残。富人做作孤独,穷人嫉妒的穷酸。最终描述了一个人与人的故事。我们都不是互相了解的,即使最亲密的关系。
  •     人生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所以爱情啦,理想啦,总会被吞没的。虚荣和欲望倒是顽强,可也不是所有人都吃这一套。最后没有了精神寄托的人,就只能在空洞的人生里缓缓挪动,或者像最后的伍尔夫一样。在这个粗鲁的世界上,生活无意义,一切枯燥无味。颓唐荒废中多少年过去,生命的色彩暗淡无比。如果不是意识流的话,评分会更高的
  •     开头: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结尾:因为她就在眼前。
  •     If something got you hurt ,leave it. Why are you always stubborn?
  •     看的好激动,呼吸加快(ง •̀_•́)ง
  •     《时时刻刻》后的三年 终于找来看完 看到了病友的绝望
  •     因为时时刻刻
  •     生活就是这样——羞辱、自制
  •     那个社会化的贵妇人和那个微贱的疯子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一个人
  •     九分。麻雀落在枝头,抓紧了树枝。
  •     读完本书,好像从一场流动的生活盛宴中回来,如发丝般细腻的笔触,优雅平静的意境,哀婉动人的思绪……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的喜爱了
  •     一天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伍尔夫是个忧郁的天才。
  •     琐碎,琐事!我曾多么厌烦琐碎,可却在一瞬间发现,这就是真正的生活,毫无幻象,不必交往幽灵的生活!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或许Mrs.Dalloway是平常甚至平庸乏味的女子,但她的意识流过的生活琐碎,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透过她的眼,能够看到的是一种细致、平静而富有情趣的艺术。
  •     浓缩了的一个女人的一天,她的情绪随着大本钟不断起伏。她回忆起旧爱、感怀当下、评论邻居,一切都是时间在绵延中悄然无声的雕刻。正如她写的“现在死去是最快乐的,没什么可惜”。伍尔夫热爱眼下的生活,但也害怕。尽管一次次告诫自己“不要再怕炎炎骄阳,不要害怕寒冬肆虐”,可最终还是因为对生活过于认真而走向毁灭。妙人啊!
  •     被电影吵得太喧哗了,最美的还是那句“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     对伍尔夫的喜爱真的是非常私人的
  •     上流社会的枯燥无力,年轻时的激情和梦魇,都在一场吵杂中幻灭
  •     2016.04.23 很喜欢这一版的封面、翻译、以及Septimus。
  •     爽,一天读完……偏好史密斯们的片段。“他去到法国,为了拯救一个几乎完全由莎士比亚的剧作和穿着绿色裙衣在一个广场上散步的伊莎贝尔·波尔构成的英国。”伍尔夫写生机勃勃的女孩写得是特别好,比如杰拉尔丁,比如莎利。
  •     意识像流水一般自然淌开,最后又汇集融合到一起了。
  •     2016.8
  •     20160511。随波,自我,自它的反思。
  •     其实我真的看不太懂意识流...虽然很多人给予这本书很高的评价...可是我自己看起来就觉得有点闷,看着看着就走神,也没觉得特别好看吧
  •     意识流看起来很累。但谁的心里没藏着另一面镜子呢?
  •     虽然意识流小说的出现,一部分的推动因素是为了与自然主义相对立,但实际上,意识流仍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自然主义。区别在于,后者的描摹对象是客观的外在实体,前者将对象转移到了内心,其描摹方式仍然是自然主义式的,即极致的细密饱满。这部小说让人意识到,原来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可以如此华丽。
  •     看完就是很想哭唉。
  •     意识流小说读起来有些晕晕的,其中他们的爱情故事,为事业的奋斗,以及时间的流逝,到了晚上最后的宴会,以及彼得和莎莉的谈话。一个女人用一天的时间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彼得心中的狂喜,因为他面前站着达洛维夫人。
  •     翻译真的很差劲
  •     精神错乱展现的是社会制度强烈的一面
  •     从此爱上伍尔夫。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书中最幸福的似乎是生了五个孩子的人
  •     我会变成意识流一生黑吧...
  •     夏天把书借给了朋友。她也开始喜欢伍尔芙。今晚又翻了两个译本出来看了一点,还是觉得去年买这本好。书里叠着一片饱满浑圆的玫瑰花瓣作书签,不知朋友保存得如何。
  •     十年后才能看懂的书把
  •     为什么和《到灯塔去》是如此的不一样
  •     午后抱着书咯咯笑个不停,其实这样做很奇怪,但是这是真正的有趣啊。人物有趣,文字有趣。遇到知音。
  •      十月文艺的书真是美极了。读伍尔夫本来有点顾虑,没想到因为读奥康纳的习惯看意识流毫不费力,只是可能记住的不多。喜爱。 总是这样没着没落的,就是人生。一帧一帧记忆的片断,鲜明而又黯淡。现在想那部《The Hours》拍的还是比较契合这本书的,部分,毕竟不能对电影太过苛求。
  •     人们想要过得像彼得那样真实,却在理智的约束下倾向于克拉丽莎模式的生活。
  •     伍尔芙的意识流描写太美了。
  •     故事结构为了突出和连接各人物的意识流比较有心思和构思,但是这么多人的意识流竟然能组织出一本这么厚的小说,我也是佩服。伍尔夫带着神经质的描述到底要表达什么啊,太散了。
  •     读了差不多二十多页后突然明白过来伍尔夫的这种叙事手法像什么,就像一部(伪)one cut的电影,不时地利用天空和大本钟的空镜头作为转场保存点使得下一段叙述无缝衔接而上。对伍尔夫的喜欢真是非常私人的。
  •     2016.12.1 读了已有一大半,从最初的晦涩难懂逐步适应到现在,开始初见眉目。会因为一句话而反复品味了。第一次接触意识流的小说,逼着自己逐字阅读,否则对不起自己花的钱
  •     看完才知道《时时刻刻》这部电影中有那么多和小说呼应的地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