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舟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9.12
ISBN:9787506303231
作者:格非
页数:255页

作者简介

这部小说集收入实验派代表作家格非的九篇小说。其中有《迷舟》、《大年》、《风琴》等。


 迷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格非认为:“作家开始写作,也就是作家试图通过写作来为自己在宇宙的时空中找到一个特定的位置的那一刻。”[①]他将小说创作当作一种对生命体验的表达和对历史经验的叙述。个人体验的破碎性和正史表达的意识形态性之间的矛盾张力,构成了格非小说叙事方面“迷宫”的特性。然而,在“迷宫”叙事中,作者并没有迷失自我,恰恰相反,他始终都围绕自己的叙事内核,表述着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态度。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迷舟》就是这样一部新历史主义作品。在格非看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世界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各种可能性都会存在。因此,“你的命运是什么样子,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就有可能会被改变。”[②]这也许有些宿命论的意味,但是,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所隐藏着的个人体验才是个体生命能感受到的历史。因此,对历史的关注,应该表现在对个体存在问题的关注,凸显历史话语的虚伪,脱离传统的历史叙事,进入对个人不确定性存在的描述。这种历史观,在《迷舟》中,有着详细而明确的表述。[③]正是对于历史真实的怀疑,所以在引言部分的宏大叙事背后,是偶然性而造成的萧的死亡结果。小说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悬念、巧合和偶然,作者用引言引导读者进入到历史的宏大叙事隧道,却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成为历史叙事的阐释者,而是作为历史的书写者。引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却又故意营造出历史的巨大空缺和神秘感,从而为自己的新历史叙事提供了空间。萧的命运在正史上只有“下落不明”的寥寥数字,文本中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详尽的叙述。作为孙传芳部32旅的旅长,萧失败的命运在历史叙事中是被无法避免的书写的。但是,萧的父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失败或者胜利的队伍,只有狼和猎人。”历史叙事中的胜负成败是非在小说中转化为人生遭遇的复杂和宿命。在小说中,一切似乎都是偶然,然而一切又似乎是命中注定。萧当年不顾母亲的百般阻挠离开故乡小河村,而最终又宿命般的死在故乡;萧与心爱的女人杏再续情缘,最终却导致杏的被阉;萧原本用6发子弹防身,最后却死在这6发子弹下;萧决定要回部队参加战斗,却被误以为叛变而被处死;萧的死亡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性(杏);萧死在自己的警卫员枪下而不是死在与敌人厮杀的战场上……这一切意外而又合理的掩藏在历史表面之下的真相构成了萧的悲剧命运。而这一种悲剧又是一种注定了的无法回避的宿命。对此作者在叙述中不断的进行着暗示,如第一天萧回到小河村,“对这个美丽的村落不久以后给他带来的灾难一无察觉”;在第七天萧临死前,“不禁回忆起第一天来到这个村子时几乎完全相同的清晨”;又如萧的母亲是其死亡的见证人。从一开始“专横”而“坚强”地反对萧的哥哥和萧参军,到发现萧回家后“眼神和丈夫临终前的眼神一模一样”,母亲的预感印证了萧死亡的注定。其它如道人对萧的警告,警卫员眼中诡谲的光芒,父亲留下的遗书中对萧的军队覆灭的预测,甚至涟河上的大风、雨、黎明等,都有意无意地透露着相同的气息,使得命定的悲剧气氛飘荡在全文之中,无法回避。这种表达使得传统小说阐释历史的“真相”“、规律”的使命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当传奇小说最终为虚构小说所代替之后,小说家再现、复制现实或描述个人与存在的种种关系的企图成了重要使命之一,因此,他必须对现实和存在做必要的考察。这种考察很快会使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小说的故事结构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结构存在着惊人的不同。我们知道,传统小说的故事往往是完整的,充满戏剧性的,而且具有寓言的性质,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往往是单一的,平淡的,偶然的,有些甚至是无意义的。”[④]因此,“故事的连接并不以时间和空间的延续和承接为依据,而完全根据作者企图达到的文体效果来安排。这样,作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就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⑤]在小说文本表现中,格非刻意的营造了一些叙事“空缺”。如在萧去榆关(第6天夜晚到第7天凌晨)之处有意留下了一个空缺,“萧去榆关到底是搜集情报还是会情人?”这个空缺出现之后,整个小说的情节变得谜一般地不可思议。虽然这个空缺的本源是出自博尔赫斯之处,但格非把它用得像祖传秘方一样纯熟。的确如此,这个空缺不但导致了主人公萧的死亡,也把解答此前众多谜团的线索汇聚集中,然后再突然卡断,形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是无解的谜团。“萧去榆关是会情人还是搜集情报”?文本在此前已有暗示(其实是明示):萧在家里看到了父亲的信后已经决定“铤而走险”,回棋山要塞准备决战,但突然“他想到了杏”,于是改变初衷去了榆关,他去榆关是探望因他而遭灾的情人杏。在逻辑叙事的角度,萧的这一行为是符合因果逻辑的。问题在于,按照逻辑来说应当如此的事,由于中间过程的空缺,换一个角度推理却出现了另一个结果,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结果也是符合逻辑的——由于榆关是敌军的控制地,警卫员得到的指令是:如果萧去榆关,就必须把他打死。正是这个谜一样的空缺,使得小说的艺术氛围显出独特的迷蒙之美。此外,《迷舟》很明显受到了博尔赫斯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与“迷宫”生成了无限繁殖与无限增生的文学意象,它们虚构了想象世界与现实利益之间的模糊,由此也成为结构小说的内在核心,并为文本的多重意蕴提供了潜在的无限阐释的多重可能。生活实体的凌乱与艺术想象的任意驰骋在博尔赫斯的文本中四处横溢,虚实相生,无穷无尽。例如《巴别图书馆》《曲径分岔的花园》《镜子与面具》《沙之书》等小说就是以某种意象的重复出现作为连缀情节和展开故事的核心。这些意向在生成主题的同时,也强化了意象的神秘与奇谲,并在一个基本封闭的结构中,探索人类精神的多重特性,形成一种颇具寓言性质的文本结构。格非在此借用了博尔赫斯“棋”的意象,在博尔赫斯那里,“棋”是作为迷和无限可能性的象征来使用的,它表示了一种规则和变化的游戏。在《迷舟》中,萧所据守的“棋山”,正是象征着人生的迷惑和困顿。他内心深处一直坚硬的存在的“杏”(性),是他内心最真实人性的表露,并引导着萧的命运。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小说中“奇迹般地出现在鲜为人知的棋山指挥所里”并“猜出了他的心思”的马三大婶,正是萧内心性渴望的外在形象化表现。在萧的记忆中,马三大婶几乎就是性存在的代表,“萧清晰地记得马三大婶俯身吹灭桌上摇摇欲灭的油灯时垂向桌面的软软乎乎被青衫包着的乳房”,而马三大婶对于萧来说,是作为这样的一个存在:“马三大婶对于村里大部分青壮男人的诱惑和慷慨大度曾引起女人间无穷无尽的纠纷。在战争的间隙中,她常常成为萧对故乡往事回亿的纽结。”这种精神物化的手法,使得作者对于“精神真实”的叙述达到触手可及的形象地步。正是因为作者怀疑历史真实的虚伪性,认为“‘历史’不仅是指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以及我们对它的研,而且是,甚至首先是指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达到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⑥]因此,作者有意通过历史叙事的“空缺”言说了“精神真实”的历史,并在新的叙事中有意采取了制造“空缺”和意象表述的手法,所以,作者说“写《迷舟》的时候,我同样感觉特别好,特别激动,好像在你眼前铺展开来的一切都是新的。”[⑦]这种感觉,正是他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因为几次偶然改变了命运,[⑧]从而形成的初始意象在文本中的反映。“作家初始的意象的出现往往极为重要。它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不仅关系到故事的发展和走向,而且对于小说的最终成败都构成影响。我们不妨将这种最早出现于作家意识中的‘初始画面’称为‘故事的内核’”。[⑨]格非个人的经历,使得对历史偶然性的理解成为他小说创作中一再出现的“故事内核”,从《迷舟》到《青黄》到《褐色鸟群》,格非一直在努力的讲述着有着相同内核的故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作家从事于写作的基本理由之一,就是力图通过写作将某种隐藏在心中的意图呈现出来。也许他最终并不能彻底完成这一任务,但这种努力构成了作品与作品之间似断若连的链索,作家经由这条链索传达出他对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包括历史)所表明的态度,以及其他丰富的信息。”[⑩]
  •     格非的这篇《迷舟》我读了两遍,原因是第一遍没有看懂。第一遍看完时心里想的是:这竟然就完了?不知是作者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原因,第一遍读真的不知道格非想要表达什么。于是,带着疑惑去网上搜看了这篇小说的一些赏析,心中的困惑有了些答案,感到心情舒畅了许多,但这种舒畅远远比不上随即而来的后悔,后悔没有耐下心来再读一遍再想一想而是过早的解开了谜题,使我第二遍再读的时候便觉得新意少了很多。在我知道了萧旅长最终被警卫员连发六发子弹打死了后,我不由自主地就会觉得格非在前文的所有描写都带着伏笔的作用,再看那个我初读时以为忠心耿耿的警卫员就愈发觉得他像是一个眼线。举个例子,文中在写到萧家乡的马三大姐来找他托警卫员通报,但萧并不想见时有这样一处描写:“警卫员还站在原地,他没有伸手捋掉脸上不断滚动的汗珠,而是怔怔地看着萧,等待着他的答复。”初读时,我觉得这很自然,但再读时我就忍不住地想这个警卫员一定是特别想让萧见见这个马三大姐,好偷窥监视他,获取他通敌的证据。我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有点龌龊,或许这本来就是一个没什么特殊含义的细节,只是在描写一个军人履行职责时的动作,但我却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来看。于是我忽然想起了近代史纲课上老师讲到关于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的研究方法时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说:“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应当论世知人而不是知人论世,就比如说我们来研究李鸿章这个人物到底是好是坏,是爱国的还是卖国的时,不应带着已有的判断来去解读历史事件,而应当从历史事件出发去分析人物。”当时听这番话还没有多大的感触,但现在却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哲学。这也给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提了一个醒,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解读过它的人已经千千万万,这千千万万的解读也好也不好,好是因为我可以借鉴参考前人的想法与思路,不好是因为我可能会因为他们的解读而束缚住自己思维的展开,以一种已有的陈旧的观念来看问题,而少了创造性。所以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尽管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被剧透”,但仍要努力保持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不论对阅读兴趣还是作品分析都是有益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偶然与必然的命运
  •     《迷舟》
  •     当作散文来读的,《相遇》集子里最喜欢的一篇。
  •     为情还是为战而亡?
  •     文笔很细腻,故事也很精彩,很多悬念没有解决本来以为是bug,但也许这样才是命运的真谛吧
  •     先看了他的三部曲 就对这部比较失望了 少了味道
  •     难以超越的短篇
  •     曾经被一度放逐的故事,重又“杀”回小说。情节弧度减小,情节长度缩短,情节硬度减弱。这类作品在意的是微妙的情绪变化和不可言说的微细活动。性格不复存在。
  •     听冯唐的介绍,开始看格非的小说,看之前不知道先锋文学的概念,所以看完后晕乎乎的,但还是很佩服格非的文字功底,全程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和代入感一直坚持着看完,虽然有空缺,但体验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还是值得的。
  •     淡淡的宿命感。
  •     马个《迷舟》
  •     挺好玩
  •     并没有很深度
  •     有点先锋派的风格,还行吧。7.5分
  •     补标,简笔画的格非头像甚是喜欢~
  •     历史是个人的
  •     历史任人宰割。
  •     迷舟与褐色鸟群。 生命的荒诞与无常。 给人以想象,猜测,质疑的空间。
  •     只看了《迷舟》。还是喜欢“江南三部曲”的格非。
  •     生命中有很多不确定性,正如迷舟所描述的一样,我们无法预知我们的将来。用一个北伐时期的小故事来映射命运无常。结构还是不错的,很会用悬疑的方式吸引人。
  •     很诡异的风格,不过看着不反感。
  •     在学校Asian Library翻出这个版本 因为太过古老而被自制的硬质封皮包起来 书的末页印着的红色格子 手写着几次借出和归还日期 而最近的一次记录是在1998年
  •     第一次读格非 或许是期待太高反而觉得一般 水平和名气相称 二流作家中的优秀之作
  •     读过《迷舟》。荒诞叙事。在一切看起来不可能的固有面前发生转变。
  •     如果继续这样写下去,格非也许会成为优秀的中国推理作家。可是中国优秀作家也许不屑于写推理吧。
  •     只看了《迷舟》一篇,并不是很懂...所以觉得一般
  •     历史因不可预期的欲望交错,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走向。历史学家负责将其合理化。
  •     其实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没看懂,开头的悬念设置的很棒,我一直在急切的寻找,为什么萧会消失,以为是被三顺打死的,结果不是,对警卫员的铺垫做的很好。还是俄狄浦斯王的那句话:一个人到他临终时都不能说是幸福的。转变写的不错
  •     追忆乌攸先生,迷舟,蚌壳
  •     【迷舟】
  •     读第三遍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的前两遍都钻进了叙事的圈套。人不可能预料生命,漂泊和未知是生命的意图,也是小说的意图。放下《迷舟》,我该去补一补博尔赫斯了…
  •     欢迎来到格非的迷宫
  •     格非模仿博尔赫斯 不知道多少人模仿格非 用老徐的话说 有面目有气息 迷人啊啊啊 男人的文字风格要么像王小波 要么就像这个吧 太喜欢
  •     历史下,个人独特的人生体验。体现一种新现实的历史小说。
  •     战争,村落,性,死亡,多好的题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真是文艺电影取材宝库,然而网文大行其道的今天,沉默是它们的命运。繁体版看得要瞎,还是要重新看一遍
  •     这本小说集里面只读过迷舟。最后一段文字印象尤为深刻:警卫员站在离萧只有三步远的地方,非常认真的打完了六颗子弹!
  •     一部好小说,一部好的剧本,希望未来可以拍成电影
  •     超过同时代的余华
  •     很耐读。
  •     第一次读格非 发现原来是周围很多男性文学爱好者爱模仿的笔调
  •     需要再读第二遍= =
  •     并没有读懂
  •     迷舟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萧给算命老人扔了一枚铜板,老人一边收拾一边说:客官莫非有意算一卦,是婚姻还是财路?萧说:生死。然而要说不够宿命..开始不觉得可是回头再看出现了酒的时候都莫名出现了警卫员
  •     对机巧的暗喻不大感冒。格非费尽心力的构思对我来说无用。只是他编织梦境迷宫的手法实在不赖,黏稠的叙述语言深得我心。鸟群迷舟无不如此。
  •     16.5.12。很耐读,博尔赫斯的叙事空缺。萧旅长回乡七日的经历与死亡,不同线索间的碰撞。推荐看书评。
  •     我觉得我对中国小说(不是全部)抵触的点就在于 我及其讨厌某些历史相关的字眼 北伐 插队 知青下乡 之类 它们就像本身带着芹菜的味道 我本能地绕开 不肯尝 更别提读出滋味来
  •     流畅爽快,感觉不错。
  •     这套书挺好的,都是当时青年作家早期中短篇,装逼但真诚。
  •     历史的真实和虚伪,时空的错乱和残忍,人生的必然和偶然。
  •     第一次读格非,这笔名一开始让我误以为他是郭敬明旗下的写手,伴着对面桌女生身上的劣质香水味,简直看的飘飘然,还是那句话,我爱一切变态的事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