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初恋和黄昏恋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1414441
作者:窦应泰
页数:312页

章节摘录

书摘那天晚上梁实秋失眠了。他在灯下反复把那张只有巴掌大的红纸条看了又看,但上面只有姑娘的姓名和出生年月,当然无法了解程季淑的人品。父亲说姐姐已经事前见过了程季淑,这说明婚事至少已经提了许久。而且父亲已经明确表明了家中观点:“姑娘人品不错!”可是,他梁实秋又不能仅凭父亲一句话,就断定这桩婚姻是美满的。直到现在他还不清楚,这程季淑究竟好在哪里?她的相貌如何、身材高矮、人品学识怎样?尽管在当时的北京尚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男女婚事真会完全由当事人自己作主,可是他一清华的学生,至少也要自己亲自考察一番。他与程季淑的缘份绝不能仅凭一张生辰八字,而是要看他与她见面后是否会产生心灵的共鸣!梁实秋一夜未眠,天明破晓时分梁实秋就起床了,他要马上去见姐    “治华,程姑娘确实是百里挑一!她生得虽不能说太俊,但也属于那种越看越耐看的标致美人儿。”姐姐见梁实秋一大早就来她家,而且脸上神情又有几分忧郁,就马上明白他这时正为是否接受这门由黄运兴提起的婚事在备费心思。于是她把黄家如何主动促成这桩婚事,黄淑贞和母亲如何亲自上门游说,以及她与程季淑在她任教的学校见面的情况,都如实告诉给弟弟:“季淑是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她的功课好,我已经问过了她的老师,都说她在班级里是绝对优秀的女孩。程季淑会写诗、还会画画。我敢说她的才华不比你差。她人长的嘛,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妩媚秀气,身材虽然不太高,可是很受看的。头发乌黑乌黑的,在脑后挽了一个髻子,她额前还有很修长的留海,我一看,还以为那留海是想遮什么疤痕呢?所以我特意把那大篷撩起来一看,没想到逗得程姑娘笑了起来。我这才发现她的皮肤原本就是那么白皙,那么俊俏呀。所以我说,小弟你还很是有福气的!”    “这是真的吗?”梁实秋仍然不敢深信。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出面代当事人相亲的人,一般都会对未来夫妻采取左瞒右骗的作法,意在促成美事。让那些蒙在鼓里的新郎和新娘,直到新婚之夜才会发现对方的真面目。这样促成的婚姻往往会让人悔恨终身。不过这一套对梁实秋并不适用,他毕竟是清华园的学生,凡事都有自己的观点,决不盲从他人。听了姐姐的话,他心里忽然有了一个主意,索性不再听姐姐喋喋不休的夸奖,临出门时他甩了一句:“姐,你们把程姑娘夸成天仙也没用,我要亲眼去看一看再说!”说罢他就头也不回地跑出门去,任姐姐如何喊他也不肯回头。    清华园在深秋时节显现出它特有的幽静。    梁实秋已经把信发出两个星期了,然而时至如今他仍然没收到程季淑的回音。为了盼她的复信,有时梁实秋在功课闲暇时一个人呆呆坐在课桌前,陷入了深深的凝思。自从黄氏父女把程季淑的庚帖送来以后,梁实秋曾贸然给北京女师寄了一封信。当时他是出于感情冲动,没加思索就提笔写下几行毛笔小楷:    “程季淑小姐惠鉴:    黄淑贞已把你的庚帖送给了我,可是,我们不该只凭一份庚帖就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五四运动毕竟已经发生,我想我们青年人更应该自由恋爱,总不能没见过面就草率成婚。因我曾经目睹许多在封建礼教下谈婚论嫁,终身不睦不美的先例。我想你我都不希望作沿袭旧礼教的盲从者。因此我贸然恳请,如你方便的时候,可否见面一晤?……”    梁实秋写了这封短函后,郑重签上了他的学名:梁治华。然后就投进了校外的信筒中。这期间他每次从学校回城,父母和姐姐们都询问他是否拿定了主意?梁实秋因迟迟没有收到程季淑的复信,便每每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应允这桩婚事。急得家人有些不知所措,因为黄运兴那边始终还没得到梁家的正式回复呢。如今三个多月忽悠而过,然而梁实秋却始终没收到程季淑寄来的只言片语。    在苦恼的时候,梁实秋会一人来到校园深处的池塘前,凝望着在秋风中舞动的柳絮,仿佛见到一位穿旗袍的窈窕少女,正款步向他走了过来。莫非她就是思念中的程季淑吗?可梁实秋定下神来一看,从柳树荫下匆匆而过的都是同学校的女生们。就这样秋天眨眼过去了,初冬的北京已经开始飘起纷纷扬扬的雪朵。入冬以后,梁实秋再也不到池塘边上徘徊了,因年底考试在即,他已经渐渐把寄信给程季淑的事淡忘了。    “梁实秋,信,你的信!”不料就在严冬将至的一个上午,梁实秋正在课堂里自习,忽然有个同学手里举着封信,从外边跑了进来。梁实秋接过那信拆阅,从里面居然抖出了一张淡绿色的信笺来。他定睛一看,上面竟是个女孩子写下的英文短句:    “粱先生:据我所知你寄给程小姐的信,她早已经收到了。但她现在女师毕业了,正忙于任教。不过你千万别灰心,你可以直接给她打电话,记住:她现在到北京女子职业学校任教了,程季淑的电话是……”    P3-5

内容概要

  窦应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北史专家及张学良历史专题研究学者。堪称国内张学良纪实性文学作品出版量最多、涉猎面最广的作家之一。曾著有《张学良家族》、《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张学良在美国》、《张学良的随军夫人谷瑞玉》、《赵四小姐》、《张学良旅美五十年》及《大帅府》等与张学良相关的长篇著述约500万字之多。此外,他对张学良及其家庭的研究成果《张学良的曾祖、祖父与父亲》、《为“大洋马”辩诬》等文章也选后刊发在台湾《传记文学》、《历史击刊》及香港《明报月刊》等海内外有影响的期刊上。《张学良晚年为什么不回大陆》等文章在国内发表后,被多家报刊及互联网广泛转载,其就张学良历史悬疑问题的争鸣性稿件曾在美国《世界日报》上引起各界关注。《张学良遗稿》为作者近年对张学良遗著探索研究的最新成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清华才子的初恋/1    1.初识在宣武门外/1    2.昆明湖畔论诗文/11    3.分手的时候没有泪/16第二章  蜜月与迁徙/23    4.浩浩大洋隔不断情丝/23    5.京城雪中的旧式婚礼/29    6.栖身在上海的里弄深处/36第三章  烽烟千里断肠人/41    7.美丽的青岛,美好的记忆/41    8.莎士比亚之梦/44    9.挥手从兹去,从此天涯孤旅/50    10.家书抵万金/55第四章  战乱难免沧桑多/61    11.六载难得一相逢/61    12.又一次迁徙/67    13.官场挂冠而去辞官场/70第五章  平平淡淡才是福/77    14.安东街有个幽静的小院/77    15.20天别离恍若20年/84第六章  夕阳中的安东街/89    16.小院里闯进劫匪/89    17.莎翁——暮年的偶像/92    18.小巷里蹒跚着两位老人的影子/96第七章  归宿何方/104    19.古稀伉俪的蜜月旅行/104    20.依依惜别辞台北/110第八章  程季淑猝殁美国/116    21.西雅图,莫非是养老之地?/116    22.厄运在温馨中悄悄降临/120    23.“槐园”竟无一棵槐树/128    24.生者与死者的对话/132第九章  缘份,有时是意外的邂逅/138    25.韩菁清与《槐园梦忆》/138    26.女歌星飘然而至/142    27.请客竟吃“三明治”/147第十章  爱在黄昏/153    28.书为媒,情作桥/153    29.两个轨道的行星在此汇合/158    30.写封情书需要胆量/161第十一章  老年中年最懂爱情/166    31.复信字字千钧/166    32.公寓好似温馨的家/171    33.僻街月下的忘年情侣/176    34.小院的花儿谢了/183第十二章  情隔两地,爱河难渡/186    35.暂别,也会痛苦/186    36.早春尚有几分寒意/191    37.美好的事情总有人妒忌/196第十三章  名人婚姻的是是非非/201    38.恼人的“新闻风波”/201    39.爱与婚姻可以分开吗?/208第十四章  虽是春寒也冻人/212    40.人言可畏/212    41.台北仍有寒流/216第十五章  西雅图与台北,有一条红丝线/221    42.槐园,还是那个槐园/221    43.揭疮疤与弄是非/224    44.春天气息来了/231第十六章  有情人终结秦晋/238    45.教授尚未归来,新房已有喜气/238    46.临行,再到槐园看亡妻/248    47.新娘笔下的新婚之夜/257第十七章  两地仍有新情书/264    48.遗忘在香港的电影梦/264    49.当心在台北时,绿卡已不重要/273    50.香江之畔的笔耕生涯/280第十八章  散文大师的爱情绝唱/288    51.第七次赴美探亲/288    52.客从北京来/295    53.最后的情书/300    54.未亡人古都觅旧踪/307

编辑推荐

梁实秋,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本书为你揭秘大师的另面生活和大师背后的女性故事。母亲、爱人、红粉知己、朋友,她们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但她们都与李叔同的生活、婚姻、家庭交织在一起。    她们的动人故事,不仅让你更全面的了解梁实秋,更让你为女性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深深感叹!

作者简介

本书描述了梁实秋鲜为人知的另面生活。并在其中穿插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全书包括清华才子初恋北京宣武门外、平平淡淡五十余载、西雅图老妻意外猝殁、散文大师台北牵手红歌星、名人婚姻“是是非非”磨难多等。


 梁实秋的初恋和黄昏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不喜欢作者的语言,感觉好多都是臆想就是为了了解梁实秋才看的也就是读读而已大师的主要生平总是不会错的但愿没错~
  •     一部《梁实秋的初恋和黄昏恋》读后令我大有拨云见日之感,或许名人的际遇自有其特殊性,不是我等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更谈不上效法了,不过我还是于中大受鼓舞,明白了我所追求的目标至少是可以实现的。 对我产生垂范效应的是书的后半部分,也就是梁先生的第二段婚恋过程。说起来在感情上他真是个极为幸运的人,普通人一生能有一次情深意笃的婚姻就已经很难得了,而他竟有两次。就在他与当年自由结合的发妻相濡以沫了50多个年头之后,一场发生在西雅图(小女儿家的居住地)的意外使他痛失至爱亲人,为掉年亡妻他将一腔悲痛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一本情真意切的《槐园梦忆》,连他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是恰恰是这本小书成为了他第二段婚姻的红丝线,他后来的妻子韩菁清就是最先通过阅读这些饱含深情的字句开始了对他的无限敬仰。这位韩女士也算是位奇女子了,奇就奇在虽身处风行逢场作戏的娱乐界,她却罕见的怀有一份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很难想见,一位早年曾名噪一时的歌影两栖明星虽历经两次婚姻的触礁对爱情仍能怀有一份虔诚的信仰,而她面对无数社会显达人士的追逐能够不改初衷,其品行之高洁着实令人起敬,这很有几分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了。她能在那样浮华的背景中维持内心的淡定实属难能可贵,在钦佩其非凡勇气的同时我也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才貌平平,于无形中避免了许多的诱惑。在企望中三十年的时光一去不返,不再年轻的她开始感到绝望了,已经打算就这样形单影只的走下去。却不料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读到了那本《槐园梦忆》,我想她当时的震撼绝不亚于我如今的震撼,同样惊诧于真挚的爱情原来并不仅仅是幻象,而竟然活生生的存在着!我想这便是她对他爱情的缘起,没有什么比一个一往情深的男子对一个多情善感的女子更有触动的了,当然这时候还仅只是崇敬之情。之后梁实秋应邀返台处理出版的后续事宜,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聪颖美丽的韩菁清,一见之下相谈甚欢,当即结成了忘年交(两人的年龄相差22岁,且梁与韩的义父有旧)。作为莎翁全集的译者,他十分乐于和虚心求教的韩菁清探讨关于大师作品的心得,很快他就惊讶的发现这位有着美丽外表的女子内里竟然怀有一颗钻研艺术的好学之心,而且还对绘画和京剧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一点简直和他刚刚故去的老妻不谋而合,令他顿生亲切之感。我想随后他们之间的感情之所以发展的那么快,颇有一日千里的速度,和梁实秋痛失爱妻之后随之出现的的情感真空有很大关系,当然这并不表示他就是个见异思迁的人,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他对前情难以释怀才会寄情于颇有亡妻之风的韩菁清,从这一点上说韩菁清难免有替身之嫌,不过如他这般的重情重义之人岂会轻易就移情别恋?除非这新起之爱本身就与缅怀前情并不发生矛盾。我以为最有趣的当属他们明确恋爱关系之后彼此间往来的情书中昵称的变化,从初识一直到婚后十三年梁实秋辞世期间,他们一直保持着每逢离别(梁每年春季赴美祭扫,韩每年冬季赴港探亲)便通过每日写信的方式传达思念之情的习惯,而信中的昵称也由热恋阶段的“人”(韩称梁)和“小娃”(韩自称、梁称韩),发展到谈婚论嫁阶段的“小秋秋”(韩称梁)和“小清清”(梁称韩),再到婚后阶段的“秋秋”(韩称梁)和“清清”(梁称韩)。单看这些称谓难免会有过于肉麻的感觉,尤其是想到这出于两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笔下,委实令人侧目。不过细一思量方悟出其中另有奥秘,这上面很直观的反映了两人心态的发展变化轨迹,比如最初韩菁清称梁实秋为“人”而自称为“小娃”亲昵之外另带一份崇敬之情,表明在她心中尚把梁实秋视为师长。之后在在各人的名字之前加上一个“小”字,则表明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不是俯仰而是平视了,真正的视对方为爱人。再之后互称名字便是激情过后的平静,彼此业已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亲人,再不需要任何华丽的形式了。接下来就到了我要谈到的核心话题,那就是探究这段爱情神话的内涵。因其世所罕有不得不以神话称之。除去前面提到过的显性原因(即特定的背景下两人都怀有对爱的渴求)之外,更深一层的隐性原因则在于个性上的相互欣赏与认同,这在本质上其实和知己之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在朋友之间叫做志同道合,用在爱人之间就是情投意合了,其差别主要在于一个性别因素,男女之间的相互赏识很容易产生出化学反应,除非对方样貌实在令人倒胃口抑或性格或者心态上存在什么重大缺陷,实在没有波澜不惊的道理。切莫说是正常的男女了,就是对于感情特别投契的同性好友还难免偶尔会做只恨同为女人的遗憾呢。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至爱之难得犹是如此。试想交友不慎尚有沉沦之忧,何况是终日朝夕相对的人呢?又岂可草率从事?有人会说爱情一事不妨看得淡些,没有也可以照常生活。我不否认务实不失为一种安度生涯的方式,但前提是你能确保自己有生之年再不会遇到命定的那个人,否则很难避免会陷入一场进退维谷的艰难角力。其残酷惨烈绝非一般良善之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只想想就已经令我不寒而栗了。所以无须钦佩我多有勇气,其实我只不过是想对自己的后半生幸福负责一点,以免将来有一天追悔莫及。我想说如果更多的人都能保持一种对自己更加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婚恋问题,那生活中的悲剧一定很减少很多。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主人公的爱情命运当中,有人说爱情的保鲜期最长不超过30个月,也有婚姻的七年之痒一说,我也一度将情弛爱淡视为必然,而梁韩之恋却再次令我大跌眼镜。且不说他们恋爱一年婚后十三年一直恩爱甚笃,可谓十几年如一日不见丝毫倦怠,单看梁实秋谢世后韩菁清仍旧写情信读给墓中的他倾诉无限深情以及为偿他遗愿于飘雪的寒冬亲赴他的故乡北京寻访当年他和前妻程季淑曾经留下的足迹,这些有怎不令人感动于这份爱的厚重与持久?至于韩菁清在梁实秋离世后6年(时年她才不过66岁)就病逝,我怀疑也是思念过度所致。这一场忘年恋就这样早早谢幕了,虽令人不无遗憾,但也祝愿他们冥冥中还能再续前缘,共谱一曲爱的永恒乐章,隽永而悠长。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我是特价的时候买的,5折的吧。翻了翻内容,还可以的
  •     这个书看了有两年了。文笔就是那一辈的感觉,写的不过是一个文人的两次恋爱却给了我一种挺浪漫的感觉。很少会突然狂热的没日没夜看这样类似于名著风格的个人传记。但是就是喜欢上了~~呵呵
  •     这本书绝对不能以八卦和猎奇的心态去阅读,淡化政治背景的气氛阅读起来不会令人反感 一个晚上阅读了一个家庭以及一个时代的五十年令人不胜唏嘘 程季淑坚韧的一生令人动容
  •     梁先生形容太太 是个媚人的小东西 这世界上最甜的果然是情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